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地层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那福超 付俊彧 +4 位作者 宋维民 孙巍 刘英才 伍月 赵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3-1141,共19页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中的诸多前寒武纪地体是否属于同一个微陆块一直存在着争议,由此制约了对该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其中微陆块基底构造亲缘性的认识。对造山带东段吉林南部头道沟组的野外观察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层形成...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中的诸多前寒武纪地体是否属于同一个微陆块一直存在着争议,由此制约了对该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其中微陆块基底构造亲缘性的认识。对造山带东段吉林南部头道沟组的野外观察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层形成时代为631~460Ma,是长春-延吉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东、西两段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和εHf(t)值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同时造山带不同地区岩浆岩的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和全岩Nd同位素年龄均具有很好的对应性,表明卷入该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地体曾同属于一个微陆块;白乃庙-吉中造山带内的下古生界中存在大量泛非期碎屑锆石(~600Ma),结合造山带与冈瓦纳大陆的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和εHf(t)值的高度吻合性,我们认为该造山带中的微陆块可能来自于冈瓦纳大陆,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位置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其他地块(额尔古纳、兴安及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相距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 头道沟组 碎屑锆石 冈瓦纳大陆 构造亲缘性
下载PDF
泛非构造及其在中国大陆和邻区的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任留东 王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共33页
发端于非洲、进而扩展到整个冈瓦纳古陆,“泛非构造”是发生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期间、主要分布在冈瓦纳古陆范围内的构造-热事件,其表现既有陆块或板块间的缝合、碰撞,也有古老造山带的重新活化。泛非构造之后冈瓦纳得以形成,同时... 发端于非洲、进而扩展到整个冈瓦纳古陆,“泛非构造”是发生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期间、主要分布在冈瓦纳古陆范围内的构造-热事件,其表现既有陆块或板块间的缝合、碰撞,也有古老造山带的重新活化。泛非构造之后冈瓦纳得以形成,同时伴随其他大陆的裂解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并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早古生代的重要不整合。如今,中国大陆,直至亚洲、亚欧,陆续识别出一些泛非期构造的记录,如中国东北地区兴凯地块、佳木斯地块和布列亚地块,显示典型的泛非期变形-变质作用和花岗岩活动;其他一些地块和造山带亦显示泛非构造的影响,如华夏地块、塔里木地块以及青藏高原、中央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均有泛非期构造或事件的显示。中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早古生代造山带、部分的地块亦有泛非期事件或构造的记录。泛非期构造的影响几乎波及到了全球所有大陆,该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中心的。亚欧地区的泛非期记录可能源自冈瓦纳周缘的早期裂解、边缘陆块和造山带。泛非期构造的活动基本限于中、下地壳,可能是板内为主的一种过程,并与引张、剪切活动有关,而不限于狭义冈瓦纳内水平方向的挤压、拼贴。泛非期热事件记录或花岗岩侵位常常发生在新元古代早期片麻岩之中,并在泛非期记录之后可发生更为剧烈的加里东期构造,即加里东构造活动对泛非构造有很好的继承性。与泛非期记录有关的活动区可有相对稳定区与活动带的区分,并相间分布,两者在沉积建造、不整合性质、构造变形强度、变质作用、火山类型和岩浆作用均有显著区别。泛非构造与现代板块机制的活动密切相关。板块运动中会造成泛非构造带的俯冲、淹没或剥蚀,可能有隐藏或消失了的泛非构造带。冈瓦纳古陆内的泛非构造带容易成为后期中-新生代大陆裂解的部位,如大西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非构造 格林威尔期构造 花岗岩 不整合 大陆裂解 冈瓦纳
下载PDF
滇西昌宁-孟连带南段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对沉积时代和构造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晓明 牟传龙 +2 位作者 罗亮 丛峰 董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9-1081,I0001-I0008,共21页
为制约滇西昌宁-孟连带南段组的沉积时代和构造环境,阐明临沧地块演化特征,对南段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研究显示,南段组具统计意义的最年轻组碎屑锆石年龄为512 Ma、509.6 Ma,物源具泛非期(680~530 Ma)、晚格林威尔期(980~900... 为制约滇西昌宁-孟连带南段组的沉积时代和构造环境,阐明临沧地块演化特征,对南段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研究显示,南段组具统计意义的最年轻组碎屑锆石年龄为512 Ma、509.6 Ma,物源具泛非期(680~530 Ma)、晚格林威尔期(980~900 Ma)、早格林威尔期(1300~1100 Ma)3期年龄组段特点。结果表明,南段组中下部最大沉积下限为寒武纪,中上部上限为石炭纪。物源来自东冈瓦纳超大陆内部至少3条造山带,主要为南极Pinjarra造山带、西澳Albany-Fraser造山带、东澳Paterson-Peterman造山带,具亲冈瓦纳大陆性质。在古生代冈瓦纳大陆重建中,南段组古地理位置位于澳大利亚地块北缘,是一个从西澳大利亚地块往东澳大利亚地块,往北往东迁移,从被动大陆边缘到活动大陆边缘转换的演化过程。早期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或三角洲,后期为弧前增生楔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临沧地块 南段组 滇西 冈瓦纳大陆重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展金组的沉积环境分析及碎屑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19
4
作者 范建军 李才 +2 位作者 王明 解超明 吴彦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20-1831,共12页
展金组由梁定益等于日土县多玛区吉普村北展金河命名,本文研究的展金组位于藏北羌塘中央隆起带,前人称之为"浅变质岩系",其时代、形成环境、构造属性等存在较大争议。笔者以展金组出露最为典型的地区——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 展金组由梁定益等于日土县多玛区吉普村北展金河命名,本文研究的展金组位于藏北羌塘中央隆起带,前人称之为"浅变质岩系",其时代、形成环境、构造属性等存在较大争议。笔者以展金组出露最为典型的地区——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为研究区,对展金组进行详细的剖面测制、碎屑锆石的U-Pb定年。结果表明,展金组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冈瓦纳大陆不规律的冰川作用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古特提斯洋大洋盆地的产物,在冈玛错地区可识别出三期较大的冰川运动;展金组的物源为自泛非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冈瓦纳大陆,其所处羌南-保山板块为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该项研究为探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沉积环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大陆 羌塘南部 展金组 沉积环境 碎屑锆石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被引量:41
5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8-1004,共37页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带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Ⅳ):板块重建与Carolina超大陆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8 位作者 赵淑娟 刘鑫 余珊 李玺瑶 郭玲莉 索艳慧 戴黎明 郭润华 张国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6-1041,共16页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 古元古代与显生宙的板块构造特征和旋回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区别,反映出地质记录为两种不同的板块构造体制。早古生代为这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其构造过程研究与板块重建是地球板块构造旋回机制和周期分析的关键。本文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在总结对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以来全球早古生代主要碰撞造山带的地质事件基础上,分析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演化特征,总结出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劳俄大陆拼合、古中华陆块群增生相关的7期碰撞-增生造山事件群:Brasiliano、东非、Kuunga、东亚与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演化相关的的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经典加里东造山、中欧加里东造山、Appalachian造山。再在这7期造山事件群基础上,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古地理等资料,重建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末全球板块的拼合过程:罗迪尼亚超大陆从新元古代的~950 Ma开始经历了3个阶段裂解,此时存在泛大洋、莫桑比克洋和古太平洋3个大洋,随后615~560 Ma Iapetus洋打开,~560 Ma波罗的陆块与西冈瓦纳裂离导致狭窄的Ran洋打开;~540 Ma南半球Brasiliano、东非和Kuunga造山运动导致冈瓦纳大陆分阶段最终完成拼贴;~500 Ma冈瓦纳大陆北缘西段的微陆块群局部向北裂离,导致Rheic洋和Tornquist洋打开,并于~420 Ma随经典加里东造山带和中欧缝合带形成导致Iapetus洋闭合,此时斯瓦尔巴特和英国可能位于格陵兰地盾东南缘,同时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华北为代表的微陆块基本拼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此外,虽然425 Ma西伯利亚板块有远离聚合了的劳俄大陆的趋势,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南美和北美板块靠近,北美板块与环冈瓦纳北缘西段的地体拼合碰撞。在大约400 Ma时,南、北美洲的混合生物群和古地理重建显示两者非常接近,因此,推测此时存在一个初始的逐步稳定的超大陆的可能,本文称为Carolina超大陆,因为Carolina造山带是这个超大陆最终拼合的地带。并据此判断超大陆旋回为7亿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造山带 洋陆格局 板块重建 超大陆 RODINIA gondwana PANGEA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冰海杂砾岩的成因与物源——以冈玛错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范建军 李才 +4 位作者 王明 胡培远 杨韩涛 解超明 吴彦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51-1460,共10页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漂砾层、杂砾岩、含砾板岩等是一套特殊的冰海相沉积岩,称为冰海杂砾岩,前人已对它的成因环境做了初步的研究,但没有获得统一的结论。本次以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冰海杂砾岩的砾...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漂砾层、杂砾岩、含砾板岩等是一套特殊的冰海相沉积岩,称为冰海杂砾岩,前人已对它的成因环境做了初步的研究,但没有获得统一的结论。本次以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冰海杂砾岩的砾石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的野外特征和镜下特点,并对与冰海杂砾岩互层产出的石英砂岩做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冰海杂砾岩是在冈瓦纳大陆冰川呈消融状的情况下,冰阀搬运沉积的产物。通过碎屑锆石和岩性对比,初步认为冰海杂砾岩的物源为冈瓦纳大陆,并简单论述了冰海杂砾岩各类砾石的可能来源。以上研究成果为探讨冈瓦纳大陆的沉积环境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南部 冰海杂砾岩 展金组 粒度分析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古生代与三叠纪中国各陆块在全球古大陆再造中的位置与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68
8
作者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共13页
在尊重比较可靠的、测试精度较高的地块古地磁数据,重视生物古地理与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相似性和协调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各陆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古地磁数据表,并采用类似的比例尺,将中国各陆块放到相应的全球古大... 在尊重比较可靠的、测试精度较高的地块古地磁数据,重视生物古地理与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相似性和协调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笔者编制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各陆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古地磁数据表,并采用类似的比例尺,将中国各陆块放到相应的全球古大陆复原图上去。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古生代早期全球各大陆的主要部分都位于赤道附近及南半球,大致表现为沿纬度、呈东西向排列的特征,中国及邻区的小陆块群在古生代始终都处在劳伦大陆、西伯利亚与冈瓦纳大陆之间;随着西伯利亚大陆的快速北移,在劳伦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西部地区发生南北向拼合,亚皮特斯洋和里克洋的消亡,到古生代晚期形成统一的泛大陆;而冈瓦纳大陆的东部(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则逐渐向南移动、离散,地壳张开,构成古特提斯洋;中国及邻区的小陆块群则一直处在古特提斯洋中,保持离散状态,总体上缓慢地向北运移,并逐渐转为近南北向的排列方式,石炭纪到三叠纪才在天山—兴安岭、昆仑山、秦岭—大别、金沙江和绍兴—十万大山等地段发生一系列局部性的陆陆碰撞,使中国大陆地块的大部分逐渐并入欧亚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陆再造 运动学 劳伦大陆 西伯利亚 冈瓦纳大陆 中国各陆块
下载PDF
非洲Muglad多旋回陆内被动裂谷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光亚 黄彤飞 +5 位作者 刘计国 余朝华 赵岩 刘爱香 客伟利 王彦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4-1212,共19页
非洲Muglad盆地经历多旋回陆内被动裂谷发育与叠合演化历史,具有不同于主动裂谷盆地、单旋回被动裂谷盆地以及跨越多个变革期的叠合盆地的演化特征。本文采用叠合盆地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盆地演化过程中关键构造事件识别、盆地演化阶段... 非洲Muglad盆地经历多旋回陆内被动裂谷发育与叠合演化历史,具有不同于主动裂谷盆地、单旋回被动裂谷盆地以及跨越多个变革期的叠合盆地的演化特征。本文采用叠合盆地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盆地演化过程中关键构造事件识别、盆地演化阶段划分,恢复和重建了各阶段原型盆地;基于不同期次裂谷作用发育程度、叠加过程及叠加方式的时空差异性,划分了不同凹陷的叠合类型,建立了不同叠合类型凹陷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受冈瓦纳大陆裂解、非洲大陆周缘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张裂等构造事件的影响,该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Abu Gabra组(简称AG组,下同)沉积期、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期以及新生代Nayil-Tendi组沉积期三大同裂谷作用阶段。早白垩世盆地原型为多个地堑及半地堑分隔式分布,为与大西洋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产物;晚白垩世Darfur群沉积时期盆地原型为地堑及半地堑继承发育,但沉积中心东移,为与印度洋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产物;新生代Nayil-Tendi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主要为发育在Kaikang坳陷的地堑、半地堑,为与红海张开有关的伸展应力场作用所致。依据三期裂谷作用在各凹陷的发育程度差异及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的不同,将各凹陷裂谷叠合方式划分为早断型、继承型与活动型三种类型。其中,早断型以Sufyan凹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弱-更弱"特征;继承型以Fula凹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较强-弱"特征,而活动型以Kaikang坳陷最为典型,其构造沉降与沉积充填具有"强-强-较强"的特征。三期裂谷作用在各凹陷内时空叠合差异控制了各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的不同,早断型凹陷成藏组合以下部成藏组合为主,继承型则以中部成藏组合为主,而活动型凹陷则以上部成藏组合为主。这些多期叠加型被动裂谷盆地研究成果丰富了全球裂谷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的认识,深化了该类裂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对于指导下一步勘探部署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Muglad盆地 冈瓦纳大陆裂解 被动裂谷 多旋回 叠合盆地 油气分布 白垩纪-新生代
下载PDF
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沉积源区转变——来自措勤地区永珠组碎屑锆石的证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洋 刘函 +3 位作者 崔浩杰 李俊 苟正彬 胡志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06-1017,共12页
晚古生代是拉萨地块地质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存在争论,如拉萨地块来源问题。选择西藏措勤地区上石炭统永珠组为研究对象,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523Ma、920Ma两个年龄峰值。通过与拉萨地块及其周缘晚石炭世... 晚古生代是拉萨地块地质演化的重要转折期,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存在争论,如拉萨地块来源问题。选择西藏措勤地区上石炭统永珠组为研究对象,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523Ma、920Ma两个年龄峰值。通过与拉萨地块及其周缘晚石炭世冰期之前地层碎屑锆石对比,认为拉萨地块永珠组920Ma年龄峰值更具有冈瓦纳大陆靠印度一侧的物源特征,其与南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微陆块在裂离之前具有显著的亲缘关系。而含有冰筏碎屑的拉嘎组和来姑组中包含的西澳大利亚物源信息(约1180Ma年龄峰值),暗示来自西澳大利亚的冰筏可能通过洋流作用漂移至拉萨地块而后沉积冰筏碎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大陆 拉萨地块 永珠组 拉嘎组 碎屑锆石
下载PDF
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碳酸盐岩类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启东 夏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4-277,共4页
根据铅同位素组成,西南三江地区前中生代的碳酸盐岩可分成具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的两种类型,其数值范围和样品的空间分布都可分别与已知的冈瓦纳和劳亚古陆群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运用不同古陆群显示的块体铅同位素组... 根据铅同位素组成,西南三江地区前中生代的碳酸盐岩可分成具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的两种类型,其数值范围和样品的空间分布都可分别与已知的冈瓦纳和劳亚古陆群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运用不同古陆群显示的块体铅同位素组成差异作为标志,判别兰坪盆地中以灰岩和细碎屑岩组成的上三叠统可能不是中生代兰坪盆地的沉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古陆 铅同位素 古陆成分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物源特征:对华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奕志 庞崇进 +5 位作者 冯佐海 康志强 蓝健宁 朱家明 肖冰清 喻文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1-785,I0001-I0015,共40页
桂东北位于南岭西段,为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部延伸地带,较好地保存了华南晚震旦世‒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对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工作,试图揭示其物质来源及地质意义。分析结... 桂东北位于南岭西段,为江山‒绍兴断裂带的南部延伸地带,较好地保存了华南晚震旦世‒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对桂东北晚震旦世‒寒武纪砂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工作,试图揭示其物质来源及地质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永福、贺州两地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杂砂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弱Ce负异常,明显Eu负异常的特征,母岩以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和再循环古老沉积物组分为主。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显示,研究区在晚震旦世‒寒武纪时可能处于类似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永福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中900~780 Ma的碎屑锆石含量丰富并少量出现2.0 Ga的锆石,与扬子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但贺州地区晚震旦世砂岩以含大量~1.0 Ga碎屑锆石,与华夏陆块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永福与贺州地区寒武纪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均以~1.0 Ga为主,暗示其物源区在早‒中寒武世前(>520 Ma)由扬子陆块转变为华夏陆块。结合古地理特征,这一物源变化暗示早寒武世开始南华裂谷盆地逐渐变浅和缩小。受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扬子与华夏陆块于早‒中寒武世再次拼合,其西南分界线可能从永福与贺州之间通过。依据碎屑锆石物源分析,我们认为晚震旦世‒寒武纪时期华南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可能在印度北西缘的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震旦世‒寒武纪 沉积地球化学 碎屑锆石U-Pb定年 扬子与华夏陆块界线 冈瓦纳大陆
下载PDF
四川北川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涛 胡作维 +4 位作者 李云 史格 詹旗胜 李韶昱 管晋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8-886,共19页
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在中泥盆世是否存在亲缘性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两者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对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扬子板块西北缘四川北川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集中在1 000~900... 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在中泥盆世是否存在亲缘性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两者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对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扬子板块西北缘四川北川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碎屑锆石年龄谱主要集中在1 000~900、850~720、650~500 Ma等3个区间,与冈瓦纳大陆以及下伏地层志留系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特征,均显示出典型的冈瓦纳特征。结合古地磁数据、养马坝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岩相古地理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信息,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养马坝组陆源碎屑的可能来源,认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自于下伏地层志留系沉积岩的沉积再旋回,中泥盆世扬子板块与冈瓦纳大陆不具有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碎屑锆石U-PB年龄 中泥盆统 沉积再旋回 古地理 冈瓦纳大陆 扬子板块 四川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泛非造山岩浆活动的记录:来自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佳明 徐备 +1 位作者 颜林杰 王炎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6-369,共14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首次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并探讨了中国东北微陆块的构造归属。年代学研究表明:(1)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岩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为569 Ma,...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首次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并探讨了中国东北微陆块的构造归属。年代学研究表明:(1)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岩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为569 Ma,与泛非造山岩浆活动(东、西冈瓦纳大陆碰撞‒拼贴事件)的时代一致;其他3个峰期年龄为873 Ma、1847 Ma和2073 Ma,与兴安‒艾力格庙地块东北部的基底年龄相对应。(2)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兴安‒艾力格庙地块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年龄峰值(~900 Ma)的εHf(t)值有正有负,二阶段模式年龄反映其是古元古代地壳再造的产物;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800 Ma)岩浆岩的εHf(t)值为正高值,二阶段模式年龄与形成年龄相近,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再造的产物,与兴安‒艾力格庙和松辽‒浑善达克地块的新元古代早期基底存在明显差异。(3)兴安‒艾力格庙地块和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均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揭示其与冈瓦纳大陆东北部存在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组 碎屑锆石年龄 泛非造山运动 冈瓦纳大陆 中国东北微陆块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B型山链南缘松多群的构成及其变质变形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森琦 王秉璋 +2 位作者 王瑾 杨延兴 胡健民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5-10,34,共7页
松多群是冈底斯B型山链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之一 ,并于晚三叠世—晚第三纪雅江缝合带俯冲超碰撞阶段演化为该B型山链活化根带逆冲推覆超岩片 ,系冈瓦纳大陆北缘于震旦—寒武纪小洋盆及陆缘火山沉积的产物。松多群岔萨岗组、马布库组、雷... 松多群是冈底斯B型山链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之一 ,并于晚三叠世—晚第三纪雅江缝合带俯冲超碰撞阶段演化为该B型山链活化根带逆冲推覆超岩片 ,系冈瓦纳大陆北缘于震旦—寒武纪小洋盆及陆缘火山沉积的产物。松多群岔萨岗组、马布库组、雷龙库组及罗马岭超镁铁质岩带 ,彼此间均为构造接触 ,实为一套构造岩石组合体 ,由时代相近而来源、性质不同的地质体构成 ,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 4期主要构造变形。岔萨岗组主体为变质基性火山岩 ,化学成分相当TMORB ;马布库组、雷龙库组片岩、石英岩相当于被动陆缘泥砂质复理石建造及石英质复理石建造。罗马岭超镁铁质岩经综合分析判别则形成于伸展裂陷小洋盆构造环境。因而得出松多群为一较完整有限小洋盆火山沉积产物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多群 罗马岭超镁铁质岩 变质 变形 B型山链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磊 霍艳 +5 位作者 丁枫 费光春 范宇航 田京京 邹婧 张鹏浩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60,共19页
东冈瓦纳大陆初始裂解时间的界定对古地理重建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关键约束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研究东冈瓦纳大陆裂解时间,本次研究以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索努地区桑秀组双峰式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其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LA-ICP-MS锆... 东冈瓦纳大陆初始裂解时间的界定对古地理重建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关键约束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研究东冈瓦纳大陆裂解时间,本次研究以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索努地区桑秀组双峰式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其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研究表明:酸性火山岩主要为英安斑岩和气孔杏仁状英安岩,具过铝质(A/CNK值为0.98~1.15)、钙碱性-碱性(AR值为2.15~2.71)的特征,微量元素Th,U,Ce,Zr,Nb,Y及轻稀土含量较高,Sr,P,Ti含量较低,10000Ga/Al比值较高(3.12~3.62),与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为基性岩浆底侵导致的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酸性火山岩的成岩年龄为138.0±1.3 Ma。基性火山岩主要为隐晶质和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具准铝质(A/CNK值为0.67~0.91)、钙碱性(AR值为1.49~1.78)的特征,其TiO2,P2O5,Ba,Ta,Nb,Sm等元素及轻稀土含量较高,Rb,K等元素含量较低,与OIB型玄武岩特征较为接近,为Kerguelen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在大陆裂谷中形成的产物。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桑秀组双峰式火山岩记录了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裂谷事件,裂谷的形成代表着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时间应早于138 Ma,即大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裂解时间早于13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早白垩世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东冈瓦纳大陆裂解
原文传递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the Neo-Tethys Ocean 被引量:17
17
作者 Rixiang ZHU Pan ZHAO Liang Z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1-24,共24页
The Neo-Tethys Ocean was an eastward-gaping triangular oceanic embayment between Laurasia to the north and Gondwana to the south.The Neo-Tethys Ocean was initiated from the Early Permian with mircoblocks rifted from t... The Neo-Tethys Ocean was an eastward-gaping triangular oceanic embayment between Laurasia to the north and Gondwana to the south.The Neo-Tethys Ocean was initiated from the Early Permian with mircoblocks rifted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As the microblocks drifted northwards,the Neo-Tethys Ocean was expanded.Most of these microblocks collided with the Eurasia continent in the Late Triassic,leading to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followed by oceanic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ic slab beneath the newly forme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 continent.As the splitting of Gondwana continued,African-Arabian,Indian and Australian continents were separated from Gondwana and moved northwards at different rates.Collision of these blocks with the Eurasia continent occurred at different time during the Cenozoic,resulting in the closure of the Neo-Tethys Ocean and building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lps-Zagros-Himalaya orogenic belt on Earth.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west to east:Multi-oceanic basins expansion,bidirectional subduction and microblocks collision dominat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northward oceanic subduction and diachronous continental collision along the Zagros suture occur in the Middle East;the Tibet and Southeast Asia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block riftings from Gondwana and multi-stage collisions with the Eurasia continent.The negative buoyancy of subducting oceanic slab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engine for northward drifting of Gondwana-derived blocks and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Meanwhile,mantle convection and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of Gondwana-derived blocks and the Gondwana continent around an Euler pole in West Africa in non-free boundary conditions also controlled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Tethys tectonic domain Neo-Tethys Ocean continental rift and amalgamation gondwana continent Nonfree boundary condition Euler pole GEODYNAM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