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logical Findings of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at Was Implanted during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1
作者 Yuko Kijima Heiji Yoshinaka +5 位作者 Munetsugu Hirata Akihiro Nakajo Hideo Arima Sumiya Ishigami Shinichi Ueno Shoji Natsugoe 《Modern Plastic Surgery》 2013年第1期43-46,共4页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whose breast was immediately reconstructed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and was then subsequently resected 3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surgical procedure due to local recurrenc...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whose breast was immediately reconstructed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and was then subsequently resected 3 years after the original surgical procedure due to local recurr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local control of the solitary recurrent lesion, we resected the remnant breast, which gave us a useful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previously implanted flap histologically. A 33-year-old Japanese female was diagnosed with T2N0M0 breast cancer in the outer area of her left breast and underwent partial mastectomy with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using a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e breast lesion was considered to b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scirrhous carcinoma, lymphatic invasion+, venous invasion-, estrogen recept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ER2/neu-. Involvement was noted in three of the twenty-five resected axillary lymph nodes. She received adjuvant hormone therapy, but developed a solitary local recurrence of the skin forty-five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procedure, for which she received total mastectomy, systemic chemotherapy, and hormone therapy. During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that had been implanted into the partial breast defect, normal fatty tissue and the implanted fascia were seen at the implantation site. This is a rare report in which a local flap that was implanted during 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 was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cancer ONCOPLASTIC surgery LOCAL Adipofascial flap COSMESIS Thoracodorsal Adipofascial flap
下载PDF
Two Modified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reating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邓裴 吴乐昊 +1 位作者 任玉萍 吴毅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6期917-920,共4页
Conventional pedicled-flap based surgeries in treating breast cancer have their limitations. New surgical regimens are yet to be explored, which will follow the oncological principle of being “to- tal tumor free”, w... Conventional pedicled-flap based surgeries in treating breast cancer have their limitations. New surgical regimens are yet to be explored, which will follow the oncological principle of being “to- tal tumor free”, whilst fit in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own medical system as well as pa- tients' demand. From 2007 to 2013, 143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with the average age of 46.1 years. Fifty-three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modified breast con- serving surgery (MBCS)+latissimus dorsi (LD) flap reconstruction, 41 to skin sparing mastectomy (SSM)+implant+LD flap reconstruction, 29 to MBCS+distal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DTRAM) flap reconstruction, and 20 to SSM+DTRAM flap re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ut of the 143 patients, there was no graft loss. Minor complications included 4 cases of fat liquefaction, and 6 cases of seratoma, which all resolved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ive patients had visible protu- berance in the abdomen, but not leading to any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e reconstructed breasts all presented good shape. 96.7% of the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outcome. The follow-up period var- ied from 6 months to 60 months, and only one patient died from tumor metastasis in the brain. No 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se two modified pedicled-flap surgeries are readily practi- cal, and aesthetically satisfactory, with high applicability in China. They do not compromise the on- cological outcomes, but also are well-accepted by Chin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breast cancer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modified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myocutaneous flap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慧 赵雪 马晓鑫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乳腺癌分期、病灶部位、肿瘤长径、病理分型...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乳腺癌分期、病灶部位、肿瘤长径、病理分型、皮瓣厚度、皮瓣张力、包扎压力、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后是否发生皮瓣坏死等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皮瓣坏死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与坏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92例乳腺癌患者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瓣坏死30例(3261%),设为坏死组;未出现皮瓣坏死62例(6739%),设为正常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坏死组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组(χ^(2)=6550、6753、6418、6332,P=0010、0009、0011、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以及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1313~4533、1059~2640、1124~4277、1180~3899,P=0005、0028、0022、0013)。结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包扎过紧以及合并糖尿病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皮瓣坏死 危险因素 加压包扎 皮瓣厚度 皮瓣张力
下载PDF
愈灵液对乳腺癌术后皮瓣恢复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王飞 童宗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5期970-973,共4页
目的:观察愈灵液对乳腺癌术后皮瓣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改良根治手术以及术... 目的:观察愈灵液对乳腺癌术后皮瓣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改良根治手术以及术后相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愈灵液外敷换药,每三天换药一次,观察15天内住院期间患者皮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皮瓣均无坏死,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无坏死15例,轻度坏死4例,中度坏死1例,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愈灵液能有效减少皮瓣坏死的发生,促进皮瓣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灵液 乳腺癌术后 皮瓣恢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假体乳房重建的应用
5
作者 戴慧 朱中建 +5 位作者 梁法清 谢妍妍 钟家媛 张晴 李田园 杜正贵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0期1081-1087,共7页
目的评估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假体乳房重建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 目的评估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假体乳房重建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假体乳房重建的16例乳腺癌患者(32个乳房)的临床资料,以评估该术式临床疗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0.50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6/32),美容学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5/32),Harris量表评分优秀及良好总占比为81.25%(13/16),Ueda评分优秀及良好总占比为87.50%(14/16),SCAR-Q外观量表评分为(56.56±20.77)分。1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1例局部和区域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单侧腔镜假体植入乳房重建/隆乳联合对侧腔镜/开放背阔肌±假体乳房重建术后乳房美观度好,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重建 背阔肌肌皮瓣 腔镜手术 乳腺癌 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
下载PDF
带蒂侧胸穿支皮瓣在保乳整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谢丽 高纪东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92-195,共4页
女性乳腺癌发现较晚,保乳术后乳房缺损大,术后容易导致乳房畸形,这是导致保乳率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侧胸皮瓣作为自体皮瓣的一种,用于保乳整形术中,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新型皮瓣。通过文献调研,本文总结了侧胸皮瓣应用于乳腺癌保乳整... 女性乳腺癌发现较晚,保乳术后乳房缺损大,术后容易导致乳房畸形,这是导致保乳率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侧胸皮瓣作为自体皮瓣的一种,用于保乳整形术中,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新型皮瓣。通过文献调研,本文总结了侧胸皮瓣应用于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的临床场景,包括乳房外上象限、外下象限、中央区的缺损修复,可采用侧胸筋膜组织瓣进行修复,若乳腺缺损组织量约占乳房总体积的20%~30%或切除腺体量在50~100 g之间,采用侧胸筋膜组织瓣进行修复较为合适。该术式可以满足女性患者对乳房美学效果的追求,恢复患者的自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保乳指征,提高临床保乳率,侧胸皮瓣保乳整形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美学效果,未来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侧胸皮瓣 保乳整形术 穿支皮瓣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乳腺癌1期胸肌后假体重建术后短期内发生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吕太辉 迟江瑞 +1 位作者 许一佳 李林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1期胸肌后假体重建术后短期内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3-05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1期胸肌后假体重建的26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皮瓣坏死的影...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1期胸肌后假体重建术后短期内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3-05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行乳腺癌1期胸肌后假体重建的26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26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268台乳房重建手术。经过单因素分析显示,足够的皮瓣厚度和下皱襞切口分别被证明是皮瓣坏死的保护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瓣厚度和切口类型是皮瓣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皮瓣厚度和手术切口的选择对乳腺癌1期假体重建后的皮瓣坏死具有显著影响。保留足够的皮瓣厚度,选择下皱襞切口,不仅更加安全,而且更符合美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植入物 乳房重建 皮瓣坏死
下载PDF
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8
作者 芮净 张惟郁 蔡浙毅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3期165-167,共3页
乳腺癌(B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该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BC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抑制癌细胞增殖、改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治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内分泌不良反应、抑制复发转移等方面的治疗... 乳腺癌(B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该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BC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抑制癌细胞增殖、改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治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内分泌不良反应、抑制复发转移等方面的治疗与作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BC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中医药 癌细胞增殖 上肢淋巴水肿 皮瓣坏死 皮下积液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全腔镜技术在乳腺癌根治即时大网膜乳房重建中的应用及展望
9
作者 罗云峰 黄雨 朱燕雯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10期1075-1080,共6页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观要求越来越高,驱动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也在不断探索更加微创的腔镜手术方式。目前在乳腺外科,腔镜技术已被众多乳腺外科医师接纳,特别是腔镜乳房重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术后乳房皮肤无瘢痕更是医...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观要求越来越高,驱动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也在不断探索更加微创的腔镜手术方式。目前在乳腺外科,腔镜技术已被众多乳腺外科医师接纳,特别是腔镜乳房重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术后乳房皮肤无瘢痕更是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愿望。在众多乳房重建手术中,具有重建后乳房自然圆润、触觉柔软优势的大网膜乳房重建逐渐受到关注。笔者根据10多年的经验,就全腔镜乳腺癌根治即时带蒂大网膜乳房重建手术的价值及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为致力于乳腺腔镜技术的专家学者在外科治疗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腔镜技术 乳房重建 微创 大网膜 机器人手术
下载PDF
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积液的疗效研究
10
作者 谢紫薇 李琰 潘华锋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目的 探讨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术后积液的效果。方法 选取15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皮瓣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80),观察组采取U型多点缝合固... 目的 探讨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术后积液的效果。方法 选取15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皮瓣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80),观察组采取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对照组采取常规缝合及引流方式,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引流量、皮瓣及腋窝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8例(10.26%),低于对照组的23例(28.75%),观察组发生皮瓣坏死1例(1.28%),低于对照组的8例(1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1~5天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观察组术后皮瓣置管时间、腋窝置管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均<0.001)。结论 U型多点缝合固定皮瓣及三管负压引流较常规缝合引流能有效减少术后积液量,降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缩短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式 乳腺癌 固定皮瓣 负压引流 皮下积液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预防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琛 陈昱名 +4 位作者 段奇 陆佳团 王征 翟晓建 张浩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6期997-999,共3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观察组术后给予双管持续中心...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观察组术后给予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法,观察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结果观察组置管、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3 d的引流量与总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术后1、3 d的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施以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法能够进一步缩短置管、切口愈合、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缓解术后疼痛,降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切口愈合时间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下载PDF
不同部位自体皮瓣即刻重建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雪惠 郑璇 陈月凤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腹直肌皮瓣(TRAM)和背阔肌皮瓣(LDMF)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即刻重建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7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采用TRAM即刻... 目的探讨腹直肌皮瓣(TRAM)和背阔肌皮瓣(LDMF)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即刻重建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7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组采用TRAM即刻重建(n=63)、对照组采用LDMF即刻重建(n=54),随访1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重建乳房对称性、术后坏死或脂肪液化率、供区积液或感染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TRAM皮瓣痛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异常率低于LDMF皮瓣(P<0.05);TRAM皮瓣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74.60%(47/63)、60.31%(38/63)低于LDMF皮瓣87.03%(47/54)、75.92%(41/54)(P<0.05);单因素分析糖尿病史、吸烟史、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TNM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皮瓣来源是肿瘤复发转移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直径≥4 cm、乳腺癌Ⅱ或Ⅲ期、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特殊型癌、淋巴结转移≥4个是乳腺癌重建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乳房重建应用TRAM皮瓣和LDMF皮瓣相比,TRAM能够加快神经感觉恢复,但可能增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重建 立即重建 自体皮瓣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王建廷 邵瑞雨 +3 位作者 王晶 李娜 熊伟 王晓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2期1266-1271,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保乳切除术的1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0例患者按7∶3分为模型组(119例)和验证组(51...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保乳切除术的1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0例患者按7∶3分为模型组(119例)和验证组(51例)。根据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将模型组患者进一步分为损伤组(89例)和无损伤组(30例)。比较损伤组和无损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有糖尿病史,肿瘤T分期为T 2期,三阴性乳腺癌,放疗形式为序贯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以及较高的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血红蛋白(Hb)水平是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这些指标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模型组,该模型预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95%CI:0.890~0.974),灵敏度为97.14%,特异度为86.24%;对于验证组,该模型预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风险的AUC为0.926(95%CI:0.880~0.966),灵敏度为86.36%,特异度为90.40%。结论BMI、糖尿病史、肿瘤T分期、三阴性乳腺癌、放疗形式、CD4^(+)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Hb水平均是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大分割放疗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自拟水蛭汤治疗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熊炜 周锦颢 +5 位作者 尹跃兵 吕劲 曾朝辉 陈歆 黄利平 肖菊香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12期62-66,共5页
目的:观察水蛭汤治疗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行带蒂皮瓣转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7 d口服水蛭汤;对照组患者于术后1~7 d口服盐酸罂粟碱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当天(T0)... 目的:观察水蛭汤治疗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行带蒂皮瓣转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7 d口服水蛭汤;对照组患者于术后1~7 d口服盐酸罂粟碱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当天(T0)、术后1 d(T1)、2 d(T2)、4 d(T3)、7 d(T4)、11 d(T5)血清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皮瓣成活状况,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皮瓣优良率为86.84%(33/38),对照组皮瓣优良率为89.47%(34/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T2、T3、T4、T5血清AST、A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1、T2、T3、T4、T5 PT、AP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汤能有效治疗带蒂皮瓣转位术后皮瓣的坏死,且副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坏死 带蒂皮瓣转位术 水蛭汤 盐酸罂粟碱片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中的应用比较
15
作者 王俏 边丽娜 仇慧敏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2039-2043,共5页
目的:探究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接受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的患者98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49... 目的:探究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接受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的患者98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49)采用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组(n=49)采用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引流,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胸壁拔管时间、腋窝拔管时间、胸壁引流量、腋窝引流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简明疼痛量表(BPI)评分,观察患者术后皮瓣坏死情况、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及舒适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胸壁拔管时间、腋窝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胸壁引流量、腋窝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FACT-B、B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FACT-B、BPI评分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皮瓣坏死发生率较低,且高级别皮瓣坏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1d、1月、3月的舒适度均较高(P<0.05)。结论: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后引流效果、疼痛缓解方面优于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可以其舒适度及生活质量,降低术后皮瓣坏死、淋巴水肿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 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 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保乳整形术 术后引流量 皮瓣坏死率
下载PDF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卫东 王敦英 +3 位作者 闵美林 周雄驹 周仕萍 孙丽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928-2930,2933,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0年5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的33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有53例发生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15.7%。结论预防乳腺癌根治术...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0年5月~2006年11月我院收治的33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有53例发生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15.7%。结论预防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的关键是防止淋巴管瘘的发生,腋窝、胸骨旁、肋弓处畅通有效的引流,游离皮瓣的保护和合理的厚度,合适的胸带固定,无张力缝合以及有回路的、主动持续性低负压中心吸引引流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皮瓣坏死 乳腺癌根治术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防治体会(附62例报告)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爱民 王建华 +2 位作者 侯俊明 田博 聂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6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合理的切口设计、正确的皮瓣游离及保护、于腋下及胸骨旁双管引流、皮瓣无张力缝合及合适的胸带包扎等措施。结果:62例中发生皮下积液11例,...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62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合理的切口设计、正确的皮瓣游离及保护、于腋下及胸骨旁双管引流、皮瓣无张力缝合及合适的胸带包扎等措施。结果:62例中发生皮下积液11例,发生率为17.7%;皮瓣坏死8例,发生率为12.9%;其中皮下积液伴皮瓣坏死6例,发生率为9.6%。结论: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关键是合理的切口设计、正确的皮瓣游离及保护、于腋下及肋弓处置双管引流、适当张力的皮瓣缝合及合适的胸带包扎、科学的护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下载PDF
保留皮肤的青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黄佳鹏 庄亚强 +2 位作者 覃舒婷 黄平 莫军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04,共5页
目的:比较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改良根治术对青年患者的疗效,并对乳房再造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组... 目的:比较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与改良根治术对青年患者的疗效,并对乳房再造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组(60例)与改良根治术组(68例)的青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间局部复发、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并分析年龄、肿瘤大小、是否保留乳头乳晕等因素对乳房再造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5~88个月,中位时间51个月。即刻乳房再造组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8例,死亡5例,3年无瘤生存率91.7%,5年无瘤生存率81.7%,总生存率91.7%;改良根治术组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9例,死亡5例,3年无瘤生存率94.1%,5年无瘤生存率83.8%,总生存率92.6%,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即刚乳房再造组患者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阴性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相关(均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保留皮肤的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组与改良根治术组在局部复发及远期生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早期青年乳腺癌患者是安全的,保留乳头乳晕并未增加肿瘤复发风险,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阴性是影响顸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青年乳腺癌 即刻乳房再造 保留皮肤扩大背阔肌 肌皮瓣
下载PDF
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兴慧 许广照 +3 位作者 施民新 沈飚 陈赛华 王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1154-1155,共2页
目的:探讨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块皮瓣坏死的理想方法。方法:对55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采取术前切口设计、皮瓣避免张力缝合、适当的皮瓣厚度、合理使用电刀、行腋下和胸骨旁双管负压引流及合适包扎等措施。结果:558例中仅有32例... 目的:探讨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大块皮瓣坏死的理想方法。方法:对55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采取术前切口设计、皮瓣避免张力缝合、适当的皮瓣厚度、合理使用电刀、行腋下和胸骨旁双管负压引流及合适包扎等措施。结果:558例中仅有32例发生小范围皮瓣坏死,坏死率约6%。结论:术前切口设计、适当的皮瓣厚度、合理使用电刀、皮瓣无张力缝合、有效引流及合适包扎是预防皮瓣坏死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皮瓣坏死 改良根治术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的预防 被引量:16
20
作者 赵利平 李晓勇 +1 位作者 李建 曹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80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A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B组75例采用手术...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80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A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B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C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D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比较各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A、B、C、D四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为4.00%(3/75),13.33%(10/75),13.85%(9/65),29.23%(19/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33%(4/75),16.00%(12/75),18.46%(12/65),33.85%(22/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术中应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采用单根硅胶管接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皮瓣坏死 皮下积液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