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imeless Masterpiece─Bertolt Brecht and His "Three Penny Opera" in China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9年第2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in China Three Penny Opera Bertolt brecht and His A Timeless Masterpiece
下载PDF
Thought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 in Brecht' s Works
2
作者 Xue 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4-280,共7页
Brecht once concentrated on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which can be discovered in some works of him.Living in the turbulent times,Lao Tse and Chuang Tzu had dialect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oubled society,... Brecht once concentrated on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which can be discovered in some works of him.Living in the turbulent times,Lao Tse and Chuang Tzu had dialectical observation of the troubled society,which evoked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Brecht,and he began to re-interpret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 his own way.Through the verfremdung,in which Brecht was expert,Brecht creatively combined the theories of Lao Tse and Chuang Tzu with the seemingly irrelative western thoughts to help him to further develop his theory system.Such philosophically rich stories helped him to achieve the verfremdungseffekt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plot of the p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老子 作品 中国哲学 批判性思维 辩证观
下载PDF
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说:布莱希特的《图伊小说》
3
作者 蒋颖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5,共9页
在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有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作品:《图伊小说》。“图伊”是布莱希特自创的概念,以此指代将自己的智力当作商品出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服务于权力,成为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莱希特用极... 在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有一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作品:《图伊小说》。“图伊”是布莱希特自创的概念,以此指代将自己的智力当作商品出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服务于权力,成为资产阶级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莱希特用极具夸张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支玛国各类“图伊”的群体形象,揭示了“图伊”背后的意识形态——脱离社会实践与革命的唯心主义哲学,以及“图伊主义”终将发展为象征法西斯主义的“登克主义”的必然趋势。小说呈现出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即: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批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历史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图伊小说》 知识分子 “图伊”
下载PDF
作为马克思主义动力学的核心的唯物主义戏剧
4
作者 李永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165,共11页
从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对抗哲学”的观点来看,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批评既属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又体现了他终生思考的“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等理论问题内部存在的“文学性”。阿尔都塞在批评布... 从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对抗哲学”的观点来看,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批评既属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又体现了他终生思考的“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等理论问题内部存在的“文学性”。阿尔都塞在批评布莱希特史诗剧的过程中,将这种戏剧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联系起来:他关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离心结构的分析,与他后来提出的“结构因果性”观点有直接关系;他对布莱希特史诗剧发挥移置作用的论述,成为他后来提出的“意识形态把个人唤问为主体”的观点的预兆;他通过分析史诗剧的去中心化的艺术表达,提出了“历史无主体”的观点。阿尔都塞充分把握了布莱希特史诗剧艺术的后形而上学特点,通过“双重的戏剧化”有效促进了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使唯物主义戏剧成为马克思主义动力学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布莱希特 史诗剧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学对抗哲学
下载PDF
跨文化戏剧中的中国古典戏曲元素呈现——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
5
作者 吴楠 吕世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0-46,共7页
在《高加索灰阑记》中,中国古典戏曲元素在文学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被吸收和借鉴。中国古典戏曲元素在跨文化戏剧中的呈现促进了布莱希特的戏剧改革,推动了世界戏剧艺术新形态的发展,同时亦成为中国戏曲“走出去”的新形式。
关键词 跨文化戏剧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中国戏曲“走出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04-111,共8页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中,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理论 中国 戏曲 布莱希特 演员 角色 观众 表现主义 间离效果 东方戏剧美学
下载PDF
布莱希特戏剧的叙述性探究——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智 周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是其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该剧从剧本结构、表演手法、戏剧功能等方面很好地实践了他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叙事剧 间离效果
下载PDF
布莱希特美学问题探疑 被引量:3
8
作者 舒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90-97,共8页
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及其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 在探讨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时,需要将摹仿与表现、写实与写意、体验投入与理性控制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区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及其对"叙述法"的强调奠定了现代表现主义戏剧的基础,但他主张理性控制的"距离说"和强调社会功用的戏剧功能论则与表现主义美学格格不入。布莱希特的"距离说"借鉴自狄德罗等人的理性控制理论,它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表现派","体验论"则不能简单地称为"反表现派"。在探讨布莱希特美学思想时,需要防止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简化为"表现派"、"社会行动戏剧"、"回归西方传统"等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戏剧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叙述法 距离说
下载PDF
《故事新编》中的“陌生化”手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宗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4-76,共3页
在对"故事"进行"新编"的过程中,《故事新编》运用了多种"陌生化"手法,它具体表现为情节编排、视角变换、"换招牌"、话语杂糅和颠覆原型等。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 布莱希特
下载PDF
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9-94,共6页
幻觉与间离之间存在着对立、依存、转化等多重关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突出的是二者间的对立关系,而对依存、转化关系则有意缺省。通过对间离与幻觉之间多重关系的疏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形成的逻辑理路,它的偏执及有用性... 幻觉与间离之间存在着对立、依存、转化等多重关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突出的是二者间的对立关系,而对依存、转化关系则有意缺省。通过对间离与幻觉之间多重关系的疏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形成的逻辑理路,它的偏执及有用性等问题将得到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幻觉
下载PDF
布莱希特“陌生化”的批判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向荣 肖萍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4-57,共4页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和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综合产物。"陌生化"意味着主体认识论的完善,是布莱希特实现其现代性批判的策略。"陌生化"...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黑格尔辩证法理论和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综合产物。"陌生化"意味着主体认识论的完善,是布莱希特实现其现代性批判的策略。"陌生化"通过表演者与角色的分离,呈现出"历史化"特点。布莱希特力图突显其"陌生化"理性批判的实践性,这是"陌生化"的独特性和当下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命意 现代性 批判
下载PDF
从波德莱尔到布莱希特——本雅明的文化救赎之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巍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4-49,共6页
从波德莱尔到布莱希特是本雅明从分析时代危机到探寻文化资源展开救赎的路径特征。之所以称为波德莱尔式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本雅明以巴黎拱廊街为切入点,通过大量运用辩证意象的方法,从辩证意象批判的视角揭示出资本世界由幻境主宰... 从波德莱尔到布莱希特是本雅明从分析时代危机到探寻文化资源展开救赎的路径特征。之所以称为波德莱尔式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本雅明以巴黎拱廊街为切入点,通过大量运用辩证意象的方法,从辩证意象批判的视角揭示出资本世界由幻境主宰的社会真理,并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展露无遗。其目标不是呈现这个幻境,而是驱散它。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凸显了他思想鲜明的实践面向。本雅明反对线性进步历史观,借助了弥赛亚救赎思想,强调历史每一时刻都有被救赎的希望,所应做的是关注当下发现重构历史的可能性,探寻救赎之路。本雅明积极寻找蕴藏在文化中的革命性力量与集体意识中未被遮蔽的感性意识。他在艺术的新变化中挖掘出了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波德莱尔 布莱希特 文化救赎 辩证意象 感性意识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老舍的《茶馆》与布莱希特戏剧观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迎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6-30,共5页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 老舍在《茶馆》里进行的"新尝试",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有着很多近似的地方,当然也有明显的不同。《茶馆》具有布莱希特"史诗剧"的叙事特点,但又融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具有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但更多的是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假定性";将布莱希特的理性思考运用于剧中,并追求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融合,从而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中国话剧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老舍 布莱希特 比较
下载PDF
《四川好人》的陌生化编剧技巧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8-100,共3页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戏剧"的观念,创立了"陌生化、间离效果"(Verfremdung)的戏剧理论,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戏剧"的观念,创立了"陌生化、间离效果"(Verfremdung)的戏剧理论,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布莱希特的寓意剧《四川好人》正是体现了他的这一戏剧理论,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编剧技巧,以达到他所追求的陌生化、间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间离效果 叙事剧 布莱希特
下载PDF
陌生与熟悉——什克洛夫斯基与布莱希特"陌生化"对读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向荣 熊沐清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25-29,34,共6页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 ,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 ,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 ,认为“陌生...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 ,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 ,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 ,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 ,而是消除陌生 ,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什克洛夫斯基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文学本体论 文学范畴 文学作品 诗学 俄国 德国 戏剧
下载PDF
走向诗与思的对话——余上沅与布莱希特戏剧美学之“诗性”观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燕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本文立足于“诗性”视角 ,对“国剧运动”主将余上沅与西方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之关系作了再评价 ,揭示两者从中国古典戏曲出发 ,对戏剧的诗性内涵、诗性特质和诗性功能的不同选择 :前者将“诗性”阐释为形式的、由和谐营建的具慰藉意义... 本文立足于“诗性”视角 ,对“国剧运动”主将余上沅与西方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之关系作了再评价 ,揭示两者从中国古典戏曲出发 ,对戏剧的诗性内涵、诗性特质和诗性功能的不同选择 :前者将“诗性”阐释为形式的、由和谐营建的具慰藉意义的纯美空间 ;而后者则将“诗性”扩展至内容的、由矛盾生发的具批判意义的存在之思。在此基础上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比较视域中中国当代戏剧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布莱希特 诗性 对话
下载PDF
圣经透镜中的《高加索灰阑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共9页
《高加索灰阑记》中的"阿兹达克智断总督夫人与格鲁雪争子疑案",与圣经所载"所罗门智断二妓女争子疑案"貌合神通。圣经中的所罗门不时融入布莱希特剧作,为之注入多种圣经元素。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高加索灰阑记》中的"阿兹达克智断总督夫人与格鲁雪争子疑案",与圣经所载"所罗门智断二妓女争子疑案"貌合神通。圣经中的所罗门不时融入布莱希特剧作,为之注入多种圣经元素。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有助于认识所罗门政体的专制性质以及《高加索灰阑记》的某些特征。格鲁雪和西蒙对应于福音书中的马利亚和约瑟;布莱希特借其质疑血亲伦理而伸张超血亲伦理,表达了对耶稣观念的认同。如同所罗门,阿兹达克也利用一个"空位过渡期"成就了"短暂的黄金时代"。剧本的显见主题掩饰了布莱希特的深层次政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阿兹达克 格鲁雪 圣经 所罗门 超血亲伦理
下载PDF
论李渔戏剧理论的“陌生化”思维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精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17,共6页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剧理论 陌生化 布莱希特 机趣
下载PDF
误读视阈下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接受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志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布莱希特的叙述剧"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欧洲传统亚氏戏剧之革新,在"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演员与观众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受到中国戏曲的启发影响。布氏对中国戏曲的认知与解读既敏锐捕捉了其中的某... 布莱希特的叙述剧"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欧洲传统亚氏戏剧之革新,在"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演员与观众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受到中国戏曲的启发影响。布氏对中国戏曲的认知与解读既敏锐捕捉了其中的某些美学特质,同时也存在误读。在艺术展示的动机上,布氏戏剧陌生化手法的核心是对传统戏剧写实幻觉的消解,而中国戏曲的艺术展示其核心则是一种写意审美表现;在观众的欣赏态度上,布莱希特防止观众沉溺于虚拟情境是为了让其保持清醒和冷静,中国观众与虚拟情境保持距离则是出于艺术鉴赏的目的;在演员的情感体验上,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并非是为了使观众完全不动感情,相反是力求通过出神入化的表演感染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中国戏曲 文化误读
下载PDF
互文性实践下的政治寓言书写——论布莱希特对约翰·盖伊《乞丐歌剧》的二度改编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4,共7页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盖伊的代表作《乞丐歌剧》改编创作了《三毛钱歌剧》和《三毛钱小说》两部作品。对同一题材的二度改编构成了一次典型的互文性实践,其中既有对文学文本的重写,也有对新的时代里社会状况和理论...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根据英国作家约翰·盖伊的代表作《乞丐歌剧》改编创作了《三毛钱歌剧》和《三毛钱小说》两部作品。对同一题材的二度改编构成了一次典型的互文性实践,其中既有对文学文本的重写,也有对新的时代里社会状况和理论资源的引用。布莱希特以史诗剧的独特形式,将18世纪的道德讽刺剧改写为具备特定时代性的政治寓言,展现了艺术创新如何与社会批判形成互动,对当下的戏剧影视改编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乞丐歌剧》 《三毛钱歌剧》 互文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