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媒介伊蚊监测方法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熊进峰 谭梁飞 +2 位作者 杨瑞 张薇 姚璇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37-242,共6页
分析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指数(MO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监测结果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评判对蚊媒疾病传播风险评估的影响,为建立科学的媒介伊蚊监测奠定方法基础。本文选取湖北省6个区(市)的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于媒介... 分析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指数(MO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监测结果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评判对蚊媒疾病传播风险评估的影响,为建立科学的媒介伊蚊监测奠定方法基础。本文选取湖北省6个区(市)的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于媒介伊蚊活动季节同步开展BI法、MOI法和双层叠帐法的伊蚊密度监测,比较蚊媒疾病传播风险判断的差异,并分析监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10个月的监测期内,BI平均值为5.94,MOI平均值为4.15,帐诱指数平均值为2.67只/(顶·h),从季节消长来看,三种监测方法的峰值均在7-9月。以风险评估阈值为界,比较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监测结果,显示3种监测方法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2,P=0.968;χ^(2)=3.380,P=0.066;χ^(2)=1.186,P=0.276)。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方法两两之间、同一方法不同生境间的监测均有统计学相关关系(P<0.001)。结果表明,湖北省伊蚊活动期在3-12月,其中7-9月为高峰期。3种方法均显示湖北省城市与农村媒介伊蚊传播蚊媒疾病的风险研判趋势一致。3种监测方法的总体监测及不同生境监测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能客观反映伊蚊季节消长规律,协同性好,可根据环境特点和防控需要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伊蚊 监测 布雷图指数法 诱蚊诱卵器法 双层叠帐法 相关性
下载PDF
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在白纹伊蚊密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吕锡宏 王瑞平 +2 位作者 郭晓芹 费胜军 庞博文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9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应用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预测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密度,指导防蚊、灭蚊和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法利用Excel 2003对上海市松江区2014-2018年布雷图指数(BI)以月为时间序列拟合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并对2019年白纹伊蚊密度趋势进行... 目的应用移动平均法的季节趋势模型预测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密度,指导防蚊、灭蚊和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法利用Excel 2003对上海市松江区2014-2018年布雷图指数(BI)以月为时间序列拟合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并对2019年白纹伊蚊密度趋势进行预测。结果以月份序号t为自变量,以BI为因变量Yc,拟合直线回归方程为Yc=0.012 8 t+5.436 1;拟合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12.24%,拟合较好,可用来预测白纹伊蚊密度变化。预测显示2019年松江区白纹伊蚊密度整体上仍较高,单峰分布,密度高峰在7月,5-10月布雷图指数(BI)>5,有登革热潜在传播风险,6-9月BI>10,有登革热潜在暴发风险。结论提示政府各部门应提早行动,在冬春季开展越冬蚊和早春蚊的防治,在夏秋季的伊蚊活动繁殖期间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媒介密度,压制密度高峰,从而降低登革热流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布雷图指数 移动平均法 季节趋势模型 预测
下载PDF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3
作者 张燕 周敬祝 +4 位作者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6-361,共6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 目的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结果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6,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368,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结论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类 种群密度 季节消长 布雷图指数法
原文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及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敏慧 刘丽军 +3 位作者 吴敏 吕静 张兆文 刘洪霞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掌握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环境分布和密度变化,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在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法,4-11月在居民区、农户和医院等场所的成蚊监测采用... 目的掌握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环境分布和密度变化,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在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法,4-11月在居民区、农户和医院等场所的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的分布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结果闵行区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呈单峰趋势,BI 7月达峰值为17.82,MOI 8月达到峰值为13.50,2个指数均以学校及幼儿园最高(BI为17.57,MOI为11.84)。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为单峰趋势,8月达峰值为2.40,以居民区密度最高为3.84只/灯。结论在登革热流行高峰期,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白纹伊蚊成幼蚊进行综合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防止本土病情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图指数 诱蚊诱卵指数 二氧化碳诱蚊灯法 白纹伊蚊 监测
原文传递
3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德珍 宋伟 +1 位作者 徐燕 刘焕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3种方法在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在山东省泰安市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废品收购站和公园4类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mosq-ovitrap,MOT)法、双层叠帐法3种方法,于2020年4-11... 目的研究比较3种方法在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在山东省泰安市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废品收购站和公园4类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mosq-ovitrap,MOT)法、双层叠帐法3种方法,于2020年4-11月每月上、中、下旬各1次,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蚊虫密度间差异采用χ^(2)检验,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020年4-11月平均BI为1.57,平均MOI为6.22,双层叠帐法平均成蚊密度为0.05只(/顶·h)。3种监测方法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密度高峰均集中在8月上旬。MOT法在5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成蚊,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7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BI和MOI呈正相关(r=0.957,P<0.001),MO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14,P<0.001),B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34,P<0.001)。废品收购站BI(5.16)>农村居民区(3.10)>城镇居民区(0.11)>公园(0.00)。公园MOI(6.90)>城镇居民区(6.82)>农村居民区(5.55)>废品收购站(4.84)。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只(/顶·h)]废品收购站(0.32)>农村居民区(0.30)>公园(0.22)>城镇居民区(0.06)。结论泰安地区MOT法监测的白纹伊蚊密度指数相对较高,更能较早反映白纹伊蚊密度水平,预警蚊传疾病风险。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适用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图指数 诱蚊诱卵指数 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 白纹伊蚊
原文传递
杭州市城区幼蚊及成蚊不同监测方法指数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曹阳 韦凌娅 +1 位作者 王慧敏 孔庆鑫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研究布雷图指数(BI)法、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幼蚊及成蚊监测方法在杭州市城区环境中的适用性。方法2017-2018年4-11月,选择杭州市上城、下城、西湖、江干和拱墅5个城区为监测点,每月分上下旬各监测1次,用BI... 目的研究布雷图指数(BI)法、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探索幼蚊及成蚊监测方法在杭州市城区环境中的适用性。方法2017-2018年4-11月,选择杭州市上城、下城、西湖、江干和拱墅5个城区为监测点,每月分上下旬各监测1次,用BI法监测幼蚊密度,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计算BI、帐诱指数和灯诱指数,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监测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2017年4-11月杭州市BI季节变化呈单峰模式,4-6月逐渐升高,7-11月迅速下降;灯诱指数变化呈单峰型,6月最高为2.05只/(灯·夜);帐诱指数4-6月逐渐升高,6月达到最高为2.93只/(顶·h);2017年平均BI为9.28,帐诱指数为1.41只/(顶·h),灯诱指数为0.97只/(灯·夜);BI、帐诱指数和灯诱指数之间呈正相关(BI和帐诱指数间rs=0.398,P=0.012;BI和灯诱指数间rs=0.681,P<0.001;帐诱指数和灯诱指数间rs=0.517,P=0.001)。2018年4-11月杭州市BI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无明显季节消长规律;灯诱指数变化呈单峰型,9月最高为1.06只/(灯·夜);帐诱指数4-7月逐渐升高,7月达到最高为4.88只/(顶·h);2018年平均BI为3.83,帐诱指数为2.39只/(顶·h),灯诱指数为0.53只/(灯·夜);帐诱指数和灯诱指数之间呈正相关(rs=0.478,P=0.002),但二者与BI之间无相关性(BI和帐诱指数间rs=0.249,P=0.122;BI和灯诱指数间rs=0.165,P=0.308)。结论幼蚊与成蚊监测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类监测方法均可有效反映城区蚊媒侵害程度。同时蚊媒监测方法易受外界条件影响,使用时需严格加强质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雷图指数法 双层叠帐法 诱蚊灯法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四川省2015年白纹伊蚊分布及季节动态初步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观翠 钱薇萍 +3 位作者 胡雅劼 余技钢 陈东平 周忆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掌握四川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分布及其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规范、合理地防控白纹伊蚊,对登革热暴发风险预测预警、防制评估和制定防控规划等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6-10月选择居民区和公园(绿化带)进行监测,蚊幼虫... 目的掌握四川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分布及其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规范、合理地防控白纹伊蚊,对登革热暴发风险预测预警、防制评估和制定防控规划等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6-10月选择居民区和公园(绿化带)进行监测,蚊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结果白纹伊蚊平均BI为11.96,其中居民区BI为17.37,公园(绿化带)BI为7.76;平均帐诱指数为4.14只/(顶·h),其中居民区为6.27只/(顶·h),公园(绿化带)为3.70只/(顶·h)。调查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总阳性率为12.37%,各类型容器以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达21.07%。结论四川省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发生,将存在登革热传播和暴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登革热 布雷图指数 双层叠帐法
原文传递
上海市静安区媒介伊蚊网格化监测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红 黄瑾 单宁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索网格化的蚊媒监测模式,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7-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北、中、南3个街道结合自然道路,按照长、宽分别为400 m划分为相邻的监测块,以监测块为单位开展外环境布雷图指数(BI)法和人... 目的探索网格化的蚊媒监测模式,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7-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北、中、南3个街道结合自然道路,按照长、宽分别为400 m划分为相邻的监测块,以监测块为单位开展外环境布雷图指数(BI)法和人诱停落法的现场监测,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监测块间的监测结果来评估网格化监测的有效性。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等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划定监测块21个,完成监测8次;白纹伊蚊停落指数为4.06只(/人·h),其中最高为7月下旬9.58只(/人·h),其次为7月中旬7.62只(/人·h)和8月中旬5.62只(/人·h),北、中、南部停落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7,P=0.746);平均BI为27.21,7月中旬最高为40.64,其次是7月下旬为37.90,再次是8月中旬为35.56,时间变化趋势与停落指数基本一致,北、中、南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61,P<0.001);停落指数和BI以块为单位统计,在不同监测块间差别较大,7月中旬各块间差异最大,停落指数均值为7.62只(/人·h),最高监测块达29.00只(/人·h),最低为0,BI均值为44.07,最高达178.57,最低为0,随密度下降监测块间差异逐渐减小;停落指数和BI在不同场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747,P=0.001;Z=18.722,P=0.001),其中学校最高,其次为居民区。结论蚊虫密度受环境及控制措施实施等因素影响,不同场所、不同区域蚊虫孳生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蚊媒监测中采用网格化的监测模式,扩大监测覆盖范围,使监测结果更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布雷图指数 人诱停落法 网格化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