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夜蛾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史皓男 李子芳 +1 位作者 栾添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甘蓝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甘蓝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均具有10种类型的感器,包括刺形感器、毛形感器(3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栓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甘蓝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甘蓝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均具有10种类型的感器,包括刺形感器、毛形感器(3个亚型)、锥形感器(2个亚型)、栓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但各类型的感器在数量和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各类型感器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和显微结构对甘蓝夜蛾各类型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断,为以后采用触角电位和单细胞记录技术对甘蓝夜蛾进行化学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对甘蓝蚜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
2
作者 顾兴波 范文红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76-79,共4页
为评估植物源农药对甘蓝蚜的毒力和防效,科学指导蔬菜用药,选取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毒力测定结果:10%印楝素ME对甘蓝蚜毒力作用最强,LC50依次为1.5%除虫菊素EW 0.100 2 mg/L>5%阿维菌素EC 0.059 7 mg... 为评估植物源农药对甘蓝蚜的毒力和防效,科学指导蔬菜用药,选取3种常用植物源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毒力测定结果:10%印楝素ME对甘蓝蚜毒力作用最强,LC50依次为1.5%除虫菊素EW 0.100 2 mg/L>5%阿维菌素EC 0.059 7 mg/L>10%印楝素ME 0.031 7 mg/L。防效试验结果:10%印楝素ME 2 000倍液在药后3 d达到最高,校正防效为91.15%;5%阿维菌素EC 2 000倍液在药后3 d达到最高,校正防效为90.20%;1.5%除虫菊素EW 1 500倍液在药后7 d达到最高,校正防效为84.18%。结论:3种植物源农药都表现出一定的毒力强度和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参考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甘蓝蚜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东亚小花蝽对四种害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32
3
作者 武予清 赵明茜 +2 位作者 杨淑斐 段云 蒋月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室内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棉蓟马成虫、烟粉虱4龄若虫、朱砂叶螨雌成螨和甘蓝蚜成虫的捕食作用、种内干扰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对棉蓟马的捕食量符合Na=1.0819Nt/(1+0.08485Nt),... 室内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棉蓟马成虫、烟粉虱4龄若虫、朱砂叶螨雌成螨和甘蓝蚜成虫的捕食作用、种内干扰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对棉蓟马的捕食量符合Na=1.0819Nt/(1+0.08485Nt),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符合Na=2.704Nt/(1+0.1423Nt),对烟粉虱的捕食量符合Na=1.9641Nt/(1+0.2455Nt),对甘蓝蚜的捕食量符合Na=1.5912Nt/(1+0.1808Nt)。东亚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东亚小花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在这4种害虫中,小花蝽对朱砂叶螨的瞬间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对棉蓟马的瞬间攻击率最小,对烟粉虱的最大捕食量最小、处置时间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棉蓟马 烟粉虱 朱砂叶螨 甘蓝蚜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下载PDF
杀虫剂对甘蓝蚜与七星瓢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慧平 韩巨才 +1 位作者 徐琴 刘慧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60-162,共3页
试验研究杀虫剂对甘蓝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幼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结果表明,15种供试杀虫剂中以吡虫啉对七星瓢虫幼虫和甘蓝蚜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毒力比值(瓢虫LD50/甘蓝蚜LD50)为174.29。5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中以马拉硫磷的选择性最高,其... 试验研究杀虫剂对甘蓝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幼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结果表明,15种供试杀虫剂中以吡虫啉对七星瓢虫幼虫和甘蓝蚜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毒力比值(瓢虫LD50/甘蓝蚜LD50)为174.29。5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中以马拉硫磷的选择性最高,其次为敌敌畏,其选择性毒力比值分别为35.73和25.32;7种菊酯类杀虫剂中以氟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毒力比值分别为55.16和30.00。故吡虫啉、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等选择性较高的杀虫剂对甘蓝蚜相对毒力高,而对其天敌瓢虫相对安全,为防治菜田甘蓝蚜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蚜 七星瓢虫 杀虫剂 选择性毒力
下载PDF
顶孢霉菌(Acremonium hansfordii)液体培养最适条件及杀蚜毒力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莉 沈慧敏 +1 位作者 宋丽雯 郭鸿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菌 液体培养 甘蓝蚜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喜树碱对稻飞虱、二化螟和蚜虫的杀虫作用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童森淼 王品维 +3 位作者 孙逸钊 张立钦 马建义 盛仙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8-292,共5页
以喜树碱为活性成份,筛选新生物源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0.2%的喜树碱乳油对甘蓝蚜虫、水稻稻飞虱和二化螟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蛾和LC90分别为0.1~0.6mg/L和0.4~5.0mg/L,其对3种靶标害虫的活性大小依次为:水稻... 以喜树碱为活性成份,筛选新生物源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0.2%的喜树碱乳油对甘蓝蚜虫、水稻稻飞虱和二化螟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蛾和LC90分别为0.1~0.6mg/L和0.4~5.0mg/L,其对3种靶标害虫的活性大小依次为:水稻稻飞虱〉甘蓝蚜虫〉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发现,0.2%的喜树碱乳油对蚜虫和稻飞虱的最大防效达到70%~95%,对照药剂10%蚜虱净的最大防效为63%-98%,两者无显著差异;0.2%的喜树碱乳油对水稻二化螟的保苗效果和防效分别为85%和88%,同时5%锐劲特的保苗效果和防效分别为93%和95%两者无显著差异。因此,喜树碱是具有较高活性的新生物源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碱 稻飞虱 二化螟 蚜虫 新生物源杀虫剂
下载PDF
两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力测定及室内药效试验 被引量:6
7
作者 罗雁婕 吴文伟 +1 位作者 何成兴 李榆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3-255,共3页
在室内用氯氰菊酯、敌敌畏分别对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Linnaeus)]进行了毒力测定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和敌敌畏乳油对甘蓝蚜的LC50分别为4 1137,116 4861μg/mL,10%氯氰菊酯和80%敌敌畏乳油分别稀释成1500~3000倍液和... 在室内用氯氰菊酯、敌敌畏分别对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Linnaeus)]进行了毒力测定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和敌敌畏乳油对甘蓝蚜的LC50分别为4 1137,116 4861μg/mL,10%氯氰菊酯和80%敌敌畏乳油分别稀释成1500~3000倍液和1500倍液对甘蓝蚜的室内防治效果较好,其药后第1~5d的防效分别为75 3%~87 4%和76 7%~86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氯氰菊酯 敌敌畏 甘蓝蚜 毒力测定 室内药效试验 抗药性
下载PDF
蔬菜蚜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6
8
作者 江幸福 王蕾 +1 位作者 张蕾 罗礼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5,共3页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昆虫等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共生细菌,对寄主的生殖方式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而在害虫基因工程和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Wolbachia的外膜蛋白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昆虫等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共生细菌,对寄主的生殖方式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而在害虫基因工程和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Wolbachia的外膜蛋白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测了北京市郊设施蔬菜上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桃蚜(Myzus persicae)体内Wolbachia的感染状况。结果表明,3种蔬菜蚜虫体内均能扩增出长度约为500 bp(萝卜蚜)和590 bp(甘蓝蚜、桃蚜)的wsp目的基因片断,表明这几种主要蚜虫体内均广泛存在Wolbachia的感染,为利用Wolbachia基因工程开发菜蚜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WSP基因 萝卜蚜 甘蓝蚜 桃蚜
下载PDF
川滇无患子提取物用于农药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露 谢文申 罗雁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2-164,共3页
本文研究了川滇无患子果实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菜蛾、甘蓝蚜的生物活性,以及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与吡虫啉、阿维菌素复配后的混合物对甘蓝蚜、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致死率,而且对... 本文研究了川滇无患子果实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菜蛾、甘蓝蚜的生物活性,以及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与吡虫啉、阿维菌素复配后的混合物对甘蓝蚜、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有较好的致死率,而且对其化蛹和羽化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对蚜虫致死作用上,川滇无患子果皮、果仁提取物对甘蓝蚜都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川滇无患子果皮提取物与吡虫啉复配后能明显提高吡虫啉对甘蓝蚜的生物活性,但对提高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无患子 无患子皂苷 小菜蛾 甘蓝蚜 药膜法 致死率
下载PDF
4种植物对大灰食蚜蝇生长发育及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全平 伍震云 +1 位作者 李学燕 罗佑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96-599,共4页
通过以甘蓝、苤兰、青花、油菜植物上的时蓝蚜喂食大灰食蚜蝇幼虫,研究了这4种十字花科植物次生物质对大灰食蚜蝇生物学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的差异是明显的。幼虫历期最短的和最长的是青花与油菜,为9.5d和11.06d。蛹期最短和... 通过以甘蓝、苤兰、青花、油菜植物上的时蓝蚜喂食大灰食蚜蝇幼虫,研究了这4种十字花科植物次生物质对大灰食蚜蝇生物学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的差异是明显的。幼虫历期最短的和最长的是青花与油菜,为9.5d和11.06d。蛹期最短和最长的是甘蓝和油菜,为8.81d和9.68d。蛹重以苤兰的处理最轻,为26.46mg。产卵期以甘蓝和油菜最短,分别为10d和10.5d。产卵量以青花的处理为少,为214.6粒,甘蓝最多,达364.4粒。而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卯孵化率差异都不显著。大灰食蚜蝇幼虫可以取食死亡的甘蓝蚜。对高温致死的取食量是8.3—10.5头,低温致死的是8.3~12.7头,机械致死的为19.7~22.7头。带蚜植物与涂抹蚜虫体液植物均能使其产卵,而无蚜植物则不会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字花科植物 次生物质 大灰食蚜蝇 甘蓝蚜 生长发育 行为
下载PDF
甘蓝害虫优化管理中蚜虫类行动阈值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永年 陈灿 马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13,共4页
通过对秋甘蓝“京丰一号”逐株记载蚜量、植株长势及经济产量系统调查,明确秋甘蓝移栽后的幼苗期不能遭受蚜害;生长良好的一类苗,莲座期可耐蚜量主峰日3000头/株以下;但结球始期蚜量与产量有显著关系,不应受蚜害。
关键词 甘蓝 菜蚜 行动阈值 害虫优化管理 防治
下载PDF
蚜虫枝孢菌对3种蚜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桂富荣 李正跃 +1 位作者 陈斌 吴华英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7,共4页
在室内测定了蚜虫枝孢菌(Cladosporiumaphidis)对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桃蚜(Myzuspersicae)和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该菌对上述3种蚜虫均有较强的毒力, 1. 0×108 个孢子/mL浓度下在接种后第8d... 在室内测定了蚜虫枝孢菌(Cladosporiumaphidis)对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桃蚜(Myzuspersicae)和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solani)的毒力,结果表明,该菌对上述3种蚜虫均有较强的毒力, 1. 0×108 个孢子/mL浓度下在接种后第8d的累积死亡率均达到了80%以上。接种后的前3d为蚜虫枝孢菌的潜伏期,第4~7d是对蚜虫的致死高峰期。蚜虫枝孢菌对3种蚜虫的致死剂量是时间的函数,接种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剂量效应逐渐增强,LD50和LD90渐次减小;随接种浓度的增加,时间效应也相应增强,孢子浓度1. 0×105~8个孢子/mL范围内,甘蓝蚜、桃蚜和茄无网蚜的LT50估计值范围分别为7. 5~4. 7, 7. 7~5. 1和7. 4~4. 9。温度的高低影响蚜虫枝孢菌的毒力,在20 ~26℃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毒力增强, 26℃以后则毒力随温度升高而下降。24~26℃是蚜虫枝孢菌侵染的最佳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枝孢菌 甘蓝蚜 桃蚜 茄无网蚜 毒力
下载PDF
山西甘蓝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闫彦萍 王海荣 韩巨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4684-4685,共2页
采用点滴法研究了山西省3个地区甘蓝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朔州地区甘蓝蚜种群对常用药剂表现为较低的抗性水平,而晋中地区和长治地区的甘蓝蚜种群对常用药剂都达到了较高的抗性水平。
关键词 甘蓝蚜 杀虫剂 抗药性
下载PDF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斌 李正跃 +4 位作者 桂富荣 和淑琪 孙跃先 严乃胜 李良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7,共4页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甘蓝蚜 萝卜蚜 新蚜虫疠霉 发生流行规律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单孢分离菌株和诱变菌株对甘蓝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亚平 吴卓晶 +1 位作者 周天雄 杨美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653-655,共3页
用蜡蚧轮枝菌KM9803菌株及其单孢分离菌株KM9803A、KM9803F、KM9803G,其紫外线诱变菌株Z2和化学诱变前株H2对甘蓝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将6菌株的毒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M9803F菌株最强,其LC50值在第4(10^3),5(10^1)天都明... 用蜡蚧轮枝菌KM9803菌株及其单孢分离菌株KM9803A、KM9803F、KM9803G,其紫外线诱变菌株Z2和化学诱变前株H2对甘蓝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将6菌株的毒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M9803F菌株最强,其LC50值在第4(10^3),5(10^1)天都明显小于其他菌株(均在105以上);第6,7天的KM9803F的LC50值仍小于其他菌株,只不过差距缩小;在同一数量级(10^5,10^6)下对各菌株的LT50进行比较,都以KM9803F的致死中时间最短,为3~4d,其余菌株均在4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单孢分离菌株 紫外线诱变菌株 化学诱变菌株 甘蓝蚜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浸虫法测定5种农药对甘蓝蚜的室内毒力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来有鹏 张登峰 +1 位作者 咸文荣 董亮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1年第7期52-54,共3页
通过采用浸虫法,对甘蓝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苏云菌.薄荷10%乳油和苏云菌.薄荷3%乳油,处理24h后LD50分别为0.962 1、2.103 6、9.442 1、996.397和2 283.659 2;处理48h后LD50分别为0.005 1、0.018 3、0.27... 通过采用浸虫法,对甘蓝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苏云菌.薄荷10%乳油和苏云菌.薄荷3%乳油,处理24h后LD50分别为0.962 1、2.103 6、9.442 1、996.397和2 283.659 2;处理48h后LD50分别为0.005 1、0.018 3、0.274 9、86.465 1和91.725 6;处理72h后LD50分别0.000 3、0.001 3、0.024 6、0.741 0和24.804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甘蓝蚜 毒力
下载PDF
常用杀虫中药杀虫效果比较及其配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娟娟 景明 +3 位作者 陈正君 陈晖 卢年华 张艳霞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4-58,共5页
目的对10味常用杀虫中药的杀虫效果进行筛选,为研制新的植物源农药奠定基础。方法以中药提取物对3种害虫的校正死亡率为观察指标,分别采用载玻片浸渍法、微量点滴法、虫体浸渍法测定10种常用杀虫中药的水提物及醇提物对朱砂叶螨、甘蓝... 目的对10味常用杀虫中药的杀虫效果进行筛选,为研制新的植物源农药奠定基础。方法以中药提取物对3种害虫的校正死亡率为观察指标,分别采用载玻片浸渍法、微量点滴法、虫体浸渍法测定10种常用杀虫中药的水提物及醇提物对朱砂叶螨、甘蓝蚜、黏虫的触杀作用。结果中药醇提物对3种害虫均有触杀作用,水提物无明显效果。其中,百部醇提物对3种害虫均有明显的触杀作用,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7%、85.9%、96.7%;苦皮藤、苦参、苍耳子、甘遂乙提物对朱砂叶螨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将苦皮藤、百部、苦参、苍耳子、甘遂按体积比2∶1∶1.5∶1.5∶1.5∶1.5配伍时,对朱砂叶螨杀虫活性较单味药提取物增强,校正死亡率为96.5%。瑞香狼毒、藜芦、苍耳子、白芥子醇提物对甘蓝蚜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将苍耳子、百部、瑞香狼毒、藜芦按体积比1∶1.5∶2∶2配伍时,其对甘蓝蚜的活性增强,校正死亡率为93.1%。结论中药提取物经配伍后,其杀虫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提取物 配伍 朱砂叶螨 甘蓝蚜 黏虫 杀虫活性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与4种低剂量农药混用对甘蓝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2 位作者 李正跃 陈斌 朱春燕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1,共3页
通过室内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MZ041016菌株不同浓度孢子及与不同农药混配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的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及其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9.2×108,9.2×107,9.2×106,... 通过室内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MZ041016菌株不同浓度孢子及与不同农药混配对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的毒力,探讨球孢白僵菌的致病力及其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9.2×108,9.2×107,9.2×106,9.2×105,9.2×104和9.2×103个/mL 6种浓度梯度下对甘蓝蚜具有致病作用,其中,浓度为9.2×108和9.2×107个/mL悬浮液对甘蓝蚜有较高致死率,其第7天死亡率达到100%;浓度为9.2×103个/mL死亡率最低为48.61%。生测结果表明,9.2×108个/mL悬浮液与不同农药混配对甘蓝蚜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中稀释10倍,以乐斯本的死亡率为最高,第5天可达100%;其次是灭多威、阿维菌素,吡虫啉死亡率最低,第6天仅达78.16%;稀释100倍,仍以乐斯本的死亡率最高,第5天达到73.41%,其次是灭多威、阿维菌素,吡虫啉死亡率为最低,第6天达54.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甘蓝蚜 毒力 化学杀虫剂
下载PDF
甘蓝蚜和萝卜蚜OBP和CS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文红 程英 +2 位作者 金剑雪 周宇航 李凤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目的】对菜蚜(桃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OBP和CSP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结构分析,为菜蚜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公共转录组数据,采用BLAST、多序列比对、保守半胱氨酸序列分析、进化发育树构建和蛋白三... 【目的】对菜蚜(桃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OBP和CSP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结构分析,为菜蚜气味识别和化学感受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公共转录组数据,采用BLAST、多序列比对、保守半胱氨酸序列分析、进化发育树构建和蛋白三维结构同源建模等方法鉴定和分析甘蓝蚜和萝卜蚜的OBP和CSP基因。【结果】甘蓝蚜鉴定出12个OBP基因、8个CSP基因,萝卜蚜鉴定出12个OBP基因和12个CSP基因;经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直系同源基因在3种菜蚜(甘蓝蚜、萝卜蚜及桃蚜)之间相似度较高,但不同OBP和CSP基因分化明显;基于保守半胱氨酸序列分析发现,菜蚜的OBP1-4、OBP7-12和OBP14-17属于Classic OBP亚家族,OBP5和OBP6属于Plus-C OBP亚家族,菜蚜CSP基因的半胱氨酸模式序列较保守;Motif特征分析表明菜蚜CSP基因比OBP基因更保守;采用同源建模方法发现豌豆蚜和3种菜蚜的OBP3蛋白三维结构极其相似。【结论】3种菜蚜OBP基因和CSP基因在基因数目和序列特征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直系同源基因之间非常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蚜 甘蓝蚜 萝卜蚜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序列比对 结构分析
下载PDF
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被引量:27
20
作者 阎凤鸣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7-304,共8页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 (EPG)记录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在芥菜Sinapisalba不同部位上的取食行为 ,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 (HPLC)分析芥菜相应部位的芥子油苷 (glucosinolates)含量 ,据此分析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对寄主部位偏好行为中的作用... 利用刺吸电位技术 (EPG)记录甘蓝蚜Brevicorynebrassicae在芥菜Sinapisalba不同部位上的取食行为 ,同时用高压液相色谱 (HPLC)分析芥菜相应部位的芥子油苷 (glucosinolates)含量 ,据此分析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对寄主部位偏好行为中的作用。选择芥菜三个部位进行取食行为记录和化学分析 ,即新出完全叶 (第 7片 )的叶片、叶柄 ,以及花茎。相对于其它两个部位 ,甘蓝蚜的口针在花茎上用较少的刺探次数和较短的时间到达韧皮部 ;一旦口针进入韧皮部持续吸食阶段 ,蚜虫在三个部位的取食行为没有太大的差异。只在花茎的表皮和皮层中测定到较高含量的白芥子苷 (glucosinalbin)。因此 ,本实验的结果证明 ,白芥子苷是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的关键信号化学物质或取食促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油苷 甘蓝蚜 寄主部位选择 HPLC EP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