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长西汉墓出土部分金属器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晏德付 秦颍 +1 位作者 陈茜 张中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6-61,共6页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观察可知,三件青铜样品均为热锻而成,组织均匀,铁剑材质为铸铁脱碳钢,铁釜为白口铁铸造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天长 青铜容器 铁器 研究
下载PDF
论从甲骨文到今文尚书的动宾结构模式化及其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马清华 李为政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 甲骨文动宾结构有动宾和宾动两式,宾语后置是其基本语序倾向。卜辞宾语不同的前置方式起于不同的动因,有标记前置主要归因于强调需要,无标记前置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原始语言较低的句法模式化水平。甲骨文宾语中占最大规模的不是客体宾语,而是附加体宾语,这是该时期宾语的典型特征,但西周汉语里客体已取代附加体在宾语中的典型地位。不过,西周汉语和尚书语言双宾语结构的语序仍有模式化水平较低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西周金文 今文尚书 动宾结构 模式化水平 标记化水平 非定型性
下载PDF
两件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镀层中的金属化合物 被引量:6
3
作者 马清林 Scott David A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2期21-26,i001-i002,共8页
采用金相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对两件西汉时期的鎏金与鎏银青铜马镳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的部分金相学特征和部分金属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了金汞齐与银汞齐在... 采用金相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对两件西汉时期的鎏金与鎏银青铜马镳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的部分金相学特征和部分金属化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了金汞齐与银汞齐在铅锡铜合金表面火法鎏金和鎏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时期 鎏金与鎏银铅锡青铜器 金属化合物 金汞齐与银汞齐
下载PDF
汉铜漏壶的保护修复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忙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4,共6页
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 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信息,这些遗留物到底为何物,与漏壶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漏壶本身是如何计时的?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西汉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礼制、丧葬制度及计时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铜漏壶 保护修复 附着物显微观察 计时机理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蒸馏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琼 刘荃 高劲松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21,共7页
在海昏侯刘贺墓东回廊北部出土的一套青铜蒸馏器,器型宏大、构思巧妙、结构独特、功能齐全,是出土汉代青铜蒸馏器中的一套精品。本文通过对其功能结构、使用方法及产品类别等方面的讨论分析,认为该蒸馏器在天锅不同扣盖方式的情况下,可... 在海昏侯刘贺墓东回廊北部出土的一套青铜蒸馏器,器型宏大、构思巧妙、结构独特、功能齐全,是出土汉代青铜蒸馏器中的一套精品。本文通过对其功能结构、使用方法及产品类别等方面的讨论分析,认为该蒸馏器在天锅不同扣盖方式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不同生产条件和产品类别的蒸馏操作,蒸馏产品可能是以芋为原料的蒸馏酒、提取物或药酒。该讨论和认识,丰富了汉代青铜蒸馏器的研究,为研究蒸馏技术的发展以及蒸馏酒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物证和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刘贺 青铜蒸馏器 3D建模
下载PDF
关于东京艺术大学藏西汉金错铜管的观察与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岩 《艺术探索》 2018年第1期37-51,共15页
在对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西汉金错铜管实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从马车伞盖杠中部管箍的形式和视觉特征入手,探讨这一时期图像和观看的关系。对于铜管图像从三组不同层次的概念来解读,第一个层次包括尺度、器形、材质和技术等物质性概念;... 在对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西汉金错铜管实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从马车伞盖杠中部管箍的形式和视觉特征入手,探讨这一时期图像和观看的关系。对于铜管图像从三组不同层次的概念来解读,第一个层次包括尺度、器形、材质和技术等物质性概念;第二个层次包括图像的题材、风格、功能、意义等美术史的常规概念;第三个层次包括礼制、宗教、道德、身份等艺术作品外部的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关各种话语。这些外部因素形成了西汉中国美术特殊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金错铜管 观看
下载PDF
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管窥西汉中期经济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一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92-100,共9页
海昏侯墓体量大、保存好,内涵丰富,发掘出土的大量钱币和黄金是西汉大肆赏赐的缩影,也是西汉中期经济实力的明证。丰富奢侈的陪葬品展现出当时社会富裕的经济状况,还原了当时手工业的繁荣景象,显示出西汉中期高超的手工业工艺水平。超... 海昏侯墓体量大、保存好,内涵丰富,发掘出土的大量钱币和黄金是西汉大肆赏赐的缩影,也是西汉中期经济实力的明证。丰富奢侈的陪葬品展现出当时社会富裕的经济状况,还原了当时手工业的繁荣景象,显示出西汉中期高超的手工业工艺水平。超大规格墓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也可窥见海昏侯国比较雄厚的经济根基和西汉中期重新强大起来的经济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黄金 青铜器 玉器 西汉中期经济
下载PDF
广州市校场北路西汉墓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8
作者 吕良波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997,共7页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 通过对广州市校场北路省物资局西汉墓出土鼎、壶、温酒樽、盒、釜、杵臼、盆、灯等典型器类青铜器铸造痕迹进行观察,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青铜器广泛采用二分范和分铸的方法进行铸造,二分范铸造的方法在汉代各地是比较普遍的。而附件的分铸既可以保证二分范脱模的成功率,同时也让青铜铸造过程分工更加精细,极大提高青铜器铸造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青铜器 二分范 分铸
下载PDF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青铜錞于属性等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
9
作者 后晓荣 胡婷婷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142,共6页
文章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了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錞于的性质问题,指出此件錞于既不属于巴人錞于系列,也不属于越人錞于系列,而是属于山东地区东夷錞于系列,即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錞于实际上是来自山东地区。... 文章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了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錞于的性质问题,指出此件錞于既不属于巴人錞于系列,也不属于越人錞于系列,而是属于山东地区东夷錞于系列,即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錞于实际上是来自山东地区。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汉代錞于的组合方式和使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海昏侯墓 青铜錞于 属性
原文传递
略论岭南地区西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曲用心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4,65-67,共4页
对岭南地区出土的西汉早期青铜器统计显示,青铜器出土地域集中、数量多、种类齐全,但功能发生变化,同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物来自中原地区,究其原因,可能与交通的改善、南越国的建立、郡县设置和铁器化进程加快有关。
关键词 西汉早期 岭南地区 青铜器 出土特征 社会背景
原文传递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迟鹏 李秀辉 +1 位作者 陈建立 王恺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6年第4期62-69,共8页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23件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其中2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2件材质为锡青铜,均铸造成型。出土器物在合金成分上呈现出铅含量较低,铜锡含量较高的趋势。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初...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23件青铜器进行了分析,其中2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2件材质为锡青铜,均铸造成型。出土器物在合金成分上呈现出铅含量较低,铜锡含量较高的趋势。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西汉初期楚王墓葬,为全面研究汉代王陵提供了参考资料,对比其他汉王陵的相关器物可以发现:铜钱锡含量高而铅含量差异大,与北洞山楚王墓铜钱含量特点相似;镞的形制与汉王陵出土的镞的主要形制相吻合,实用器成分差异不大,体现了汉代成熟的制作技术;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铜器符合西汉时期冶铸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考古 西汉 徐州楚王陵 青铜器制作技术
原文传递
南阳淅川葛家沟出土青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庆硕 陈典 +1 位作者 崔本信 罗武干 《博物院》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SEM-EDS)等手段对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葛家沟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SEM-EDS分析表明该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成分稳定,铅含量普遍较低,且铜洗的锡含量低... 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SEM-EDS)等手段对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葛家沟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SEM-EDS分析表明该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成分稳定,铅含量普遍较低,且铜洗的锡含量低于铜鼎和铜钫。金相分析显示铜鼎和铜钫为铸造组织,而铜洗为锻造成型,且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研究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十分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金相 化学成分 南阳 西汉
原文传递
国博馆藏西汉新莽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140,共17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近百面西汉、新莽时期的铜镜。这些铜镜不仅种类多样,纹饰精美,而且铭文内容丰富。本文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有关著录,对馆藏西汉与新莽时期铜镜的类型、流行时段及分期作一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 西汉 新莽 铜镜 类型 分期 铭文
原文传递
河南三门峡后川村西汉围沟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4
作者 上官荣光(绘图/摄影) 杨海清 +2 位作者 史智民 陈英(绘图) 张雪娇(绘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86,共19页
2018年8-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位于三门峡市后川村的黄河嘉园基建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在该项目工地内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墓葬,推断为西汉陕州城外的一处公共墓地。... 2018年8-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位于三门峡市后川村的黄河嘉园基建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在该项目工地内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墓葬,推断为西汉陕州城外的一处公共墓地。位于该墓地南端的M243和M247,两墓被一近方形的围沟环绕,即围沟墓,在之前豫西和晋南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本次的发现对围沟墓发展演变提供了例证。在M247内出土的铜鍪、铜蒜头壶、陶缶、陶茧形壶等秦文化典型器物,为研究豫西地区秦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学材料。铜鍪上錾刻"赵大官"铭文共21字,对于研究秦汉时期文字演变以及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 西汉 围沟 铜鍪 “赵大官”
原文传递
探秘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铜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琼 范丽君 高劲松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152,共5页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示了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截至2016年4月,已经清理遗物1万余件(套)。在刘贺墓的北回廊藏椁中发现了一件铜漏...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示了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截至2016年4月,已经清理遗物1万余件(套)。在刘贺墓的北回廊藏椁中发现了一件铜漏,是目前存世量极少的西汉计时器实物之一,这件铜漏的使用方法、计时机理、应用范围和社会评价是怎样的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计时方法、科技发展水平及社会礼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漏 水力学 西汉 刘贺
原文传递
汉代卧羊铜灯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8-39,共12页
汉代卧羊铜灯是一种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的灯具,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及思想性融为一体,是汉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之作。全面收集、考察相关资料表明,卧羊铜灯出现于西汉早中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仅少数延续使用到了东汉时期。器身主要... 汉代卧羊铜灯是一种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的灯具,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及思想性融为一体,是汉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之作。全面收集、考察相关资料表明,卧羊铜灯出现于西汉早中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仅少数延续使用到了东汉时期。器身主要采用鎏金、錾刻两种不同装饰工艺,属于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有一定承袭关系,但其数量、分布和使用者身份都明显不同。尤其前者最先出现于宫中,是文献著录的"金羊灯"。总的看,此类羊灯是自上而下普及,流通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广袤之地,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仿制品。其空虚的腹部应为装水之用,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储油。它应为文人夜读照明之物,最初取其善与祥的本意,后来才逐渐纳入到儒家文化的"跪羊知礼"思想当中。至于早期金石著录中存在两种被误认、讹传的所谓"羊灯",研究时需谨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长江流域及以北 卧羊铜灯 金羊灯 錾刻
原文传递
西汉长信铜瓿考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晓军 贾中宝 蔡运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89,共5页
北京安峰堂收藏的一件西汉有铭铜瓿,前后两次分别刻有铸造官署、官员、容量和重量及对铜瓿的检校记录。它的发现对研究西汉宫廷的祭祀制度、职官设置以及度量衡检校制度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西汉 长信 铜瓿 职官 度量衡
原文传递
西汉“共厨”铜器铭文考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权弼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0-55,共16页
西汉铜器铭文中常见“共厨”类铭文,该类铭文包括“共”“共厨”“厨”等形式,根据铭文书写格式及释义,其演变过程可分为秦—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两个阶段。较早阶段的“共厨”铭文面貌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晚段的“... 西汉铜器铭文中常见“共厨”类铭文,该类铭文包括“共”“共厨”“厨”等形式,根据铭文书写格式及释义,其演变过程可分为秦—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期—西汉晚期两个阶段。较早阶段的“共厨”铭文面貌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晚段的“共厨”铭文书写格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多数“共厨”流行于较晚阶段。“共厨”铭文上多记录有其使用地信息,包括都城、县邑、宫殿、陵庙四类。从铭文所述分布来看,“共厨”多用于县邑和宫殿中,都城和陵庙数量相对较少。总的来看,西汉时期“共厨”器分布遍及中央和地方,受不同层级职官的管辖。“共厨”器物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不应将其单纯作为具有祭具属性的证据。“共厨”铭文应当是管理相关器物入库时在器身上所留存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铜器铭文 共厨 分布 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