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Brown Midrib Sorghum with Conventional Sorghum Forage for Grazing Dairy Cows 被引量:2
1
作者 Laura Astigarraga Ana Bianco +1 位作者 Ricardo Mello Dana Montedónico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7期955-962,共8页
A brown midrib (BMR) sorghum pasture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for its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cows in midlactation in terms of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t grazing over three periods (Period 1... A brown midrib (BMR) sorghum pasture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for its effects on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cows in midlactation in terms of milk production and composition at grazing over three periods (Period 1: 20/01 to 31/01, Period 2: 17/02 to 28/02, Period 3: 19/03 to 30/03). Forty Holstein cow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pre-experimental milk production (22.4 ± 4.2 kg/d milk), live weight (530 ± 25 kg) and lactation stage (127 ± 63 days) and assign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pasture. Pasture was assigned on equal basis at an allowance 25 kg DM/cow/day (above 10 cm), assuming a 65% forage utilization and cows received 4 kg of concentrate per day. Simultaneously, both pastures were evaluated with sheep, to analyze digestibility at every grazing period. The BMR sorghum supported higher FCM than normal sorghum (18.5 vs. 17.8 l/day, P < 0.05). Additionally, production of milk components was greater (+52 g/day/cow and +36 g/day/cow for fat and protein respectively, P 0.05), with fewer intake of concentrate (-0.4 kg/day/cow, P 0.05) when compared with cows grazing normal sorghum. Those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greater (P 0.05) total digestive tract DM, OM and NDF in vivo digestibilities for BMR sorghum (65.0, 67.1, 65.9 respectively) than for normal sorghum (60.3, 62.0, 61.3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d digestibility of BMR sorghum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on fiber which allowed a higher cell wall digest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BMR sorghum hybrid outperformed the normal sorghum hybrid resulting in a higher performance per cow with lower concentrate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normal sorgh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 midrib FORAGE SORGHUM DIGESTIBILITY Milk Production Dairy COWS
下载PDF
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武瑞鑫 石霞 +3 位作者 贾文娟 游永亮 赵海明 李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1577,共7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可进行上下茬搭配,形成复种,创建了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一年两作复种的模式,可实现饲草周年生产。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每公顷纯效益较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3060元。节水、省肥、节药效果明显,每公顷节水1500~2250 m3;每公顷氮、磷、钾肥分别减少45%,50%,50%;全生育期无需农药防治虫害,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模式。饲用小黑麦与高丹草复种模式适宜在华北平原农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冀饲3号’ 褐色中脉 高丹草 ‘冀草6号’ 复种模式
下载PDF
SNP分子标记对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鉴定
3
作者 张国琴 葛玉彬 张正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6-1003,共8页
高粱(Sorghum bicolor)的褐色中脉(bmr)是由化学诱变引起,与传统的白色中脉相比能有效降低茎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率。在高粱中已定位出8个bmr基因,其中只有bmr6和bmr12在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方面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广泛的应... 高粱(Sorghum bicolor)的褐色中脉(bmr)是由化学诱变引起,与传统的白色中脉相比能有效降低茎秆中木质素的含量,提高反刍动物的消化率。在高粱中已定位出8个bmr基因,其中只有bmr6和bmr12在生物学及分子水平方面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目前,有许多褐色中脉高粱种质资源,无法从中脉颜色上区分其基因型。因此,本研究根据bmr6和bmr12单碱基突变位点的DNA序列,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子标记,对51份高粱种质中的褐色中脉类型进行鉴定,鉴定出bmr6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24份,均为高代自交系材料;鉴定出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2份(TxbmrB和Daka2BF9)。本研究鉴定出的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可以为bmr饲用高粱新品种选育提供bmr性状供体创制相应的bmr亲本系材料,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此外,本研究优化了bmr6和bmr12 SNP分子标记体系,通过测序技术可快速准确地对bmr6和bmr12型褐色中脉高粱种质进行鉴定,从而加快bmr分子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褐色中脉 bmr6 bmr12 SNP分子标记 分子鉴定 辅助选择
下载PDF
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产量品质与抗逆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源 游永亮 +3 位作者 赵海明 谢楠 翟兰菊 刘贵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896,共8页
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 为揭示不同褐色中脉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苏丹草(S.sudanense)、高丹草(S.bicolor×S.sudanense)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差异。在海河低平原农区,以生产主推的5份常规饲草品种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刈割处理下国外15份褐色中脉饲草高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特性。结果表明:受生长环境因素(不同刈割次数处理)的影响,BMR-6型高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下降,BMR-6型饲用高粱的平均干草产量下降幅度高于BMR-12型品种,而BMR-6型苏丹草的平均干草产量比对照有所增加;但方差分析显示,不同褐色中脉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光周期不敏感型、BMR-12品种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BMR-6品种,相对饲用价值(RFV)值显著高于BMR-6品种(P<0.05)。综合考虑,BMR-12型材料的育种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中脉 饲草高粱 产量 品质 抗逆性
下载PDF
高粱棕色中脉基因bmr-6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杰勤 王丽华 +1 位作者 詹秋文 范军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277,共5页
高粱棕色突变体的叶片中脉是棕色的,此类突变体能使家畜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降低40%~60%,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家畜对高粱秸秆的消化率。利用高粱棕色中脉材料N592(bmr-6类型)和白色中脉(Sa)进行杂交和自交,构建F2分离群体,F1表现为白色中... 高粱棕色突变体的叶片中脉是棕色的,此类突变体能使家畜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降低40%~60%,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家畜对高粱秸秆的消化率。利用高粱棕色中脉材料N592(bmr-6类型)和白色中脉(Sa)进行杂交和自交,构建F2分离群体,F1表现为白色中脉,F2白棕分离比符合3∶1,说明棕色中脉基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隐性遗传。用已知定位到连锁群上的微卫星标记对棕色中脉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发现1个与棕色中脉(bmr-6)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连锁距离为4.2cM,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连锁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bmr-6 SSR 基因定位
下载PDF
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源 游永亮 +2 位作者 赵海明 武瑞鑫 刘贵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16-1127,共12页
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以19份BMR基因型高粱(Sorghum bicolor)不育系为母本,以3份BMR基因型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为父本,从7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分析了57个F1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株高、主茎叶片数、中部叶... 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以19份BMR基因型高粱(Sorghum bicolor)不育系为母本,以3份BMR基因型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为父本,从7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分析了57个F1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株高、主茎叶片数、中部叶片长度、中部叶片宽度4个农艺性状具有正向中亲优势;株高、中部叶片长度2个性状具有正向超亲优势;主茎叶片数、叶片中部长度、叶片中部宽度3个性状具有正向竞争优势;而单株分蘖数、主茎直径、主茎穗长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各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区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合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主茎直径、主茎穗长的遗传受基因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株高、单株分蘖数、主茎叶片数、中部叶片长度、中部叶片宽度的遗传受基因的非加性影响较大;主茎穗长宜在早代选择,而株高、单株分蘖数、主茎叶片数、主茎直径、中部叶片长度5个指标宜在高代选择。综合得出,BMR基因型高粱不育系以AMP454、AMP19、T98A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筛选出配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为AMP19×ZS-102和AMP454×ZS-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R基因型 高粱不育系 杂种优势 农艺性状 配合力 遗传参数
下载PDF
宁夏黄灌区不同高丹草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饲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董文成 张桂杰 +1 位作者 张欢 张泽婧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筛选适宜宁夏黄灌区褐色中脉(BMR)高丹草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宁夏黄灌区对引进的5个褐色中脉(BMR)高丹草和常规高丹草品种生产性能、营养成分、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进行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为了筛选适宜宁夏黄灌区褐色中脉(BMR)高丹草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宁夏黄灌区对引进的5个褐色中脉(BMR)高丹草和常规高丹草品种生产性能、营养成分、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进行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长势均良好,无大面积病虫害发生,BMRG3干草产量最高,BMRG6株高和鲜草产量最高;BMRG4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参试品种中最高,分别为18.6%和2.4%,6个品种相对饲喂价值大于90,均达到3级牧草标准;BMR高丹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率比对照常规品种有所增加,但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评价后得出适宜宁夏黄灌区种植的BMR高丹草顺序为:BMRG4>BMRG3>BMRG2>BMRG6>BMRG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黄灌区 褐色中脉高丹草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下载PDF
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在青贮玉米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卞云龙 邓德祥 +1 位作者 徐向阳 王益军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9,共3页
对玉米褐色叶中脉(brownmidrib,BMR)突变体的发现、作用、饲用效果和育种利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为加快其在青贮玉米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褐色叶中脉突变体 青贮玉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高粱褐色中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海燕 武棒棒 侯雅静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670-1672,1676,共4页
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高粱在抗旱、耐涝、耐盐碱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褐色中脉与传统的白色中脉品种相比,其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可降低40%~60%,消化率大幅度提高。对目前高粱... 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高粱在抗旱、耐涝、耐盐碱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褐色中脉与传统的白色中脉品种相比,其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可降低40%~60%,消化率大幅度提高。对目前高粱褐色中脉的类型、遗传特性、适口性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其在饲草育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褐色中脉 遗传特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褐色叶中脉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豪 许庆方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年第9期75-76,124,共3页
对褐色叶中脉(brownmidrib,BMR)突变体的发现、作用、饲用效果、育种利用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青贮玉米中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褐色叶中脉突变体 青贮玉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BMR(褐色中脉)基因型饲草高粱茎秆特征与抗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源 刘贵波 《草学》 2020年第1期1-7,13,共8页
BMR(褐色中脉)基因型饲草高粱因低木质素含量、高消化率而广泛受到重视,但这类品种在生产中往往更易发生倒伏。为进一步明确BMR(褐色中脉)基因型饲草高粱茎秆特征与抗倒性关系,本文从与茎秆相关的农艺性状、力学特性、解剖结构、化学组... BMR(褐色中脉)基因型饲草高粱因低木质素含量、高消化率而广泛受到重视,但这类品种在生产中往往更易发生倒伏。为进一步明确BMR(褐色中脉)基因型饲草高粱茎秆特征与抗倒性关系,本文从与茎秆相关的农艺性状、力学特性、解剖结构、化学组成等方面综述了BMR基因型饲草高粱茎秆特征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旨为进一步研究BMR基因型饲草高粱茎秆特征与抗倒性关系,改良BMR基因型饲草高粱的抗倒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中脉 饲草高粱 茎秆特征 木质素 抗倒性
下载PDF
Nutritive Value and Silage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age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Genotypes and Lablab (Lablab purpureus L.) Mixture
12
作者 M. Rangappa Umesh Isaac Lepcha +2 位作者 Sultan Begna Prasanna Gowda Sangu Angad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2年第6期723-733,共11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fermenta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of sorghum silage mixed with lablab at different proportions. The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sorghum genotypes viz. “Brown mi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fermentation and nutritive value of sorghum silage mixed with lablab at different proportions. The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sorghum genotypes viz. “Brown midrib” and “Brachytic dwarf” genotype of lablab and six population proportions viz. 150:0, 112.5:37.5, 75:75, 37.5:112.5, 0:150 and 150:150 × 10<sup>3</sup> plants&middot;ha<sup>-1</sup> sorghum genotypes and lablab, respectively totalling to 12 numbers. Sorghum genotypes and lablab were grown as monocrop and in intercropping systems in the same field. Forage sorghum was harvested at the late-dough stage and lablab at 20% bloom. They were cut and chopped together and ensiled. Lablab in the silage mixture was its actual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forage mixture. For each mixture, a 1-L glass jar (mini-silo) was filled with 500 g of fresh material and replicated four times. Forage in mini silos was fermented for 60 days at room temperature (25&deg;C). Pre and post-silage dry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nutritive value and ensiled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utritive value between sorghum genotype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mixing lablab with sorghum genotypes was on crude protein (CP) 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 but not on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Across treatments, CP, ADF pH, lactic, and acet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as the proportion of LB was increa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blab as an intercrop with sorghum for greater DM yield and forage and silage quality than respective mono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 midrib Brachytic Dwarf Ensilage Forage Quality INTERCROPPING Lablab SILAGE
下载PDF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选育与饲用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红林 严旭 +3 位作者 左艳春 周晓康 寇晶 杜周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940-2950,共11页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以收获地上营养体(茎、叶)为主要目标的一类高粱属饲用作物,其饲草品质好、抗性强、生产潜力大。本文综述了高粱野生近缘种的利用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现状...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是以收获地上营养体(茎、叶)为主要目标的一类高粱属饲用作物,其饲草品质好、抗性强、生产潜力大。本文综述了高粱野生近缘种的利用及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现状与饲用价值,指出高粱野生近缘种在选育饲草高粱方面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利用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苏丹草种间杂交是选育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主要途径;我国开展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育种研究起步虽晚,但成果显著,已选育出众多品质优良品种;褐色中脉(brown midrib)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木质素含量低、饲用消化率高,但如何解决木质素引起的产量降低是褐色中脉品种选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粱×苏丹草杂交种青饲与青贮后饲喂都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 野生资源 雄性不育 褐色中脉 营养价值 饲喂效果
下载PDF
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SRAP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尚雄 荆照 +4 位作者 吴菲菲 栾瑞涛 王建丽 张玉霞 王显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072-1079,共8页
对21份引进褐色中脉高粱(Sorghum bicolor)不育系材料的农艺性状与SRAP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MP17的茎粗、叶宽最大,分别为29.97 mm和9.88cm;BMP20的茎叶比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材料(P<0.05)。SRAP标记方法共扩增出74条带,其... 对21份引进褐色中脉高粱(Sorghum bicolor)不育系材料的农艺性状与SRAP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MP17的茎粗、叶宽最大,分别为29.97 mm和9.88cm;BMP20的茎叶比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材料(P<0.05)。SRAP标记方法共扩增出74条带,其中64条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6.5%,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49。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086~0.977。聚类分析显示,遗传距离为0.488时,供试材料分为3类。研究结果表明,所引进的BMR饲草高粱不育系材料遗传基础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高粱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褐色中脉 种质资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萌发期苗期耐旱耐盐性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郝培彤 李玉龙 +2 位作者 栾瑞涛 王建丽 王显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99-1207,共9页
采用PEG-6000、NaCl胁迫对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种质材料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旱、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旱、盐胁迫可促进萌发期耐性较强的材料发芽率、根长、芽长、活力指数,苗期PEG、NaCl胁迫下几乎所有材料的CAT活性都呈... 采用PEG-6000、NaCl胁迫对21份引进BMR饲草高粱种质材料进行萌发期和苗期耐旱、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旱、盐胁迫可促进萌发期耐性较强的材料发芽率、根长、芽长、活力指数,苗期PEG、NaCl胁迫下几乎所有材料的CAT活性都呈上升趋势,而SOD、POD活性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萌发期、苗期耐旱性均强的材料分别为BMP12、BMP456、BMP448,萌发期、苗期耐盐性均强的材料分别为BMP16、BMP12、BMP4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中脉高粱 耐旱性 耐盐性 萌发期 苗期 形态指标 生理响应
下载PDF
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bm-like1的基因克隆与转录组分析
16
作者 何田利 杨悦 +4 位作者 张红伟 杨宗莹 卢雨晴 李润植 郑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5-1382,共8页
本研究在田间发现了一个自然突变的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并命名为bm-like1。多代自交后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通过突变体bm-like1和自交系B73杂交构建了F2群体,遗传分析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表型由隐性单基... 本研究在田间发现了一个自然突变的玉米褐色叶中脉突变体,并命名为bm-like1。多代自交后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通过突变体bm-like1和自交系B73杂交构建了F2群体,遗传分析发现,bm-like1的褐色叶中脉表型由隐性单基因BM3控制。利用BSA-Seq和精细定位方法,对有褐色叶中脉表型的F2植株进行定位,将目标区段定位在玉米第4号染色体32~36 Mb之间。通过玉米数据库检索发现,该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BM3基因。BM3基因编码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是玉米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一个重要的酶。利用纯合突变体bm-like1与bm3突变体做杂交进行等位测验,发现杂交后代表现出褐色叶中脉的表型。经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bm-like1中BM3基因在起始密码子ATG上游144 bp处有一个1439 bp的h AT转座子插入,而bm3突变体在BM3基因第2外显子上有一个5452 bp的序列插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和转录组分析发现,突变体bm-like1中BM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自交系B73,突变体bm-like1与自交系B73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褐色叶中脉 木质素 BM3 BSA-Seq
下载PDF
玉米和高粱褐色中脉基因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杰勤 孟瑞瑞 +3 位作者 王丽华 刘言龙 王小雨 刘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1-27,共7页
褐色中脉突变体与传统白色中脉品种相比,其木质素的含量大幅度降低和组成发生改变,极大地提高消化率和生物能源转化率。本文对玉米和高粱褐色中脉突变体的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并综述玉米和高粱褐色中脉突变体相关基因克隆研究现状,同时... 褐色中脉突变体与传统白色中脉品种相比,其木质素的含量大幅度降低和组成发生改变,极大地提高消化率和生物能源转化率。本文对玉米和高粱褐色中脉突变体的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并综述玉米和高粱褐色中脉突变体相关基因克隆研究现状,同时探讨褐色中脉突变体产生的原因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育种应用和褐色中脉突变体木质素合成及调控相关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和高粱 褐色中脉 木质素 基因克隆
下载PDF
美国高产优质青贮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被引量:4
18
作者 XU Wen-wei 徐国良 +2 位作者 李淑华 XUE Yin-gen 才卓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总结粮饲兼用型、多叶型和棕色中脉型3种类型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特点。介绍青贮玉米产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比较不同类型的青贮玉米种质资源的饲料营养价值和目前美国市场上最新的青贮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2010... 总结粮饲兼用型、多叶型和棕色中脉型3种类型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特点。介绍青贮玉米产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比较不同类型的青贮玉米种质资源的饲料营养价值和目前美国市场上最新的青贮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201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青贮玉米区域参试杂交种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78 210 kg/hm2和27 370 kg/hm2,淀粉含量平均为40.9%,中性洗涤纤维平均36.4%,总可消耗营养平均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青贮饲料 棕色中脉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