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vanone and flavonoid hydroxylase genes regulate fiber color formation in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1
作者 Hongli Zheng Bailin Duan +6 位作者 Bo Yuan Zhengbin Chen Dongliang Yu Liping Ke Wenlong Zhou Haifeng Liu Yuqiang Sun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766-773,共8页
Using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NCC)can eliminate dyeing,printing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and reduce sewage dischar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Proanthocyanidins(PAs),the primary coloration components in brown fibers,ar... Using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NCC)can eliminate dyeing,printing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and reduce sewage dischar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Proanthocyanidins(PAs),the primary coloration components in brown fibers,are polyphenols formed by oligomers or polymers of flavan-3-ol units derived from anthocyanidins.Three essential structural genes for flavanone and flavonoid hydroxylation encoding flavanone-3-hydroxylase(F3H),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and 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are initially committed in the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to produce common precursors.The three genes were all expressed predominantly in developing fibers of NCCs,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var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mong NCC varieties.In GhF3Hi,GhF3’Hi and GhF3’5’Hi silenced lines of NCC varieties XC20 and ZX1,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he three genes decreased in developing cotton fiber,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thocyanidin content and fiber color depth.Fiber color depth and type in RNAi lines changed with endogenous gene silencing efficiency and expression pattern,the three hydroxylase genes functioned in fiber color formation.GhF3H showe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NCC varieties and GhF3’H ac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 in fiber.Compared with GhF3’H,GhF3’5’H was expressed more highly in brown fiber with a longer duration of expression and caused lighter color of fibers in GhF3’5’H silenced lines.These three genes regulating fiber color depth and type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se traits by genetic mani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brown cotton fiber Fiber color Anthocyanidin Flavanone/flavanoid hydroxylase
下载PDF
Genetics and Expression of the Brown Lint Gene in Colored Cotton
2
作者 JIA Yin-hua,SUN Jun-ling,ZHOU Zhong-li,PAN Zao-e,DU Xiong-ming(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3-,共1页
The major cotton grown commercially in the world is white lint,but recently many people prefer to have garments made by natural colored cotton.This can be used directly in textile industries,avoiding the complicated a... The major cotton grown commercially in the world is white lint,but recently many people prefer to have garments made by natural colored cotton.This can be used directly in textile industries,avoiding the complicated and unsafe processes of bleaching and dying,and thus it is eco-friend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eredity of the colored lint gene in colored cotton.In the presen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Genetics and Expression of the brown Lint Gene in Colored cotton
下载PDF
Genetic variations i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revealed by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被引量:4
3
作者 Tianwang Wen Baosheng Dai +3 位作者 Tao Wang Xinxin Liu Chunyuan You Zhongxu Lin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09-216,共8页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fluence crop yie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s beneficial for identifying favorable alleles and functional genes and breeding elite cultiva...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fluence crop yie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s beneficial for identifying favorable alleles and functional genes and breeding elite cultivars. We collected 121 cotton accessions including 100 brownfiber and 21 white-fiber accessions, genotyped them by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and phenotyped them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Thi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identified 11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for two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plant height and fruit spur branch number. Negative-effect alleles were enriched in the elite cultivars. Based on these QTL, gene annotation information, and published QTL, candidate genes and natural genetic variations in four QTL were identified. Ghir_D02 G017510 and Ghir_D02 G017600 were identified as candidate genes for qD02-FSBN-1, and a premature start codon gain variation was found in Ghir_D02 G017510. Ghir_A12 G026570, the candidate gene of qA12-FSBN-2, belongs to the pectin lyase-like superfamily, and a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SNP, A12_105366045(T/C), in this gene represents an amino acid change. The QTL, candidate genes, and associated natural vari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functional genes and developing breeding programs for desirable architecture in brown-fiber co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fiber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GWAS QTL Genetic variation
下载PDF
一种面向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棉花常见病害训练数据集
4
作者 赵鸿鑫 邵明月 +4 位作者 潘攀 王芝奥 牟强 贺子康 张建华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深度神经网络是棉花病害智能识别的一种重要方法。覆盖更多病害、土壤和环境信息的科学数据既是此类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前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的棉花病害数据采集自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坡田洋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中的棉花种植田... 深度神经网络是棉花病害智能识别的一种重要方法。覆盖更多病害、土壤和环境信息的科学数据既是此类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前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的棉花病害数据采集自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坡田洋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中的棉花种植田块,覆盖了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褐斑病和枯萎病四种常见棉花病害,包括3453张高分辨率的健康叶片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病叶图像。所有样品获取均采用田间随机采样方式,经筛选后由10名棉花病理学专家进行鉴定与标注,同时另选20名标注者对标注后图像进行随机重复标注以检测质量,Vision Transformer模型被引入以进一步验证数据集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同类数据集,当前数据集数据采集于复杂的田间环境,覆盖了常见棉花病害且具有高分辨率,可更好地服务于棉花病害智能识别模型、算法的研究、训练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棉花炭疽病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棉花褐斑病 棉花枯萎病 图像识别技术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光谱学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初步推断 被引量:22
5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李正鹏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4,共6页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剂对纤维色素UV光谱也有影响,但并不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对诊断试剂的反应规律,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波数是3554、3477、3414、3289、1638、1618、1386、1073、617、478cm-1。结合化学性质鉴定,以及和已知的白色棉种皮色素比较,初步推断棕色棉色素的化学结构,认为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是由单宁物质氧化形成的醌类化合物。最后解释了棕色棉纤维具有颜色是因为棉纤维发育后期缩合单宁接触空气后氧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化学结构 光谱 棉纤维
下载PDF
棕色棉和绿色棉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江勇 王义琴 +6 位作者 吴明刚 张利明 刘丰疆 李文彬 刘海峰 赵天鹏 孙勇如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8,共6页
选用240条随机引物,从中筛选出6条对棕色棉新彩1、新彩2和绿色棉新彩3、新彩4及47个彩色棉品种间杂种作了RAPD多态性分析,并在棕色棉、绿色棉和棕绿彩棉3个水平进行聚类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棕色棉之间、绿色棉之间及棕绿彩棉之间的... 选用240条随机引物,从中筛选出6条对棕色棉新彩1、新彩2和绿色棉新彩3、新彩4及47个彩色棉品种间杂种作了RAPD多态性分析,并在棕色棉、绿色棉和棕绿彩棉3个水平进行聚类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棕色棉之间、绿色棉之间及棕绿彩棉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性差异不显著,它反映了棕、绿彩棉之间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可能是因为共同的基础种质资源、相同的育种目标及相近的育种方法造成此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绿色棉 遗传多样性 彩色棉 RAPD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色素提取、纯化及其UV光谱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汪曙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24-328,共5页
选用16种溶剂对天然棕色棉色素进行溶解性试验,发现蒸馏水和pH=9的氢氧化钠溶液是最为经济有效的色素提取溶剂(60℃)。在此基础上,对棕色素进行粗提、纯化、UV光谱测定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定,其中5种纯化方法效果显著,分别是:乙醇沉淀法、... 选用16种溶剂对天然棕色棉色素进行溶解性试验,发现蒸馏水和pH=9的氢氧化钠溶液是最为经济有效的色素提取溶剂(60℃)。在此基础上,对棕色素进行粗提、纯化、UV光谱测定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定,其中5种纯化方法效果显著,分别是:乙醇沉淀法、重结晶法、铅盐法或铜盐法、纸层析法和柱层析法,并设计了几种纯化方法综合应用的工艺流程。对色素进行UV光谱检测,以218nm附近强吸收、264nm附近弱吸收。根据溶解性试验和化学性质鉴定,推断棕色素化学结构含有双键和酚羟基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UV光谱 色素纯化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色素分布规律及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文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0-174,共5页
通过对三个颜色深浅不同的棕色棉品系纤维的观察,发现中棕色棉色素分布较为典型,按照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分为4条带纹;在此基础上,对各发育时期棉铃中纤维颜色的观察、蒸馏水洗脱棉纤维试验、棉子壳和棉纤维中棕色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色... 通过对三个颜色深浅不同的棕色棉品系纤维的观察,发现中棕色棉色素分布较为典型,按照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分为4条带纹;在此基础上,对各发育时期棉铃中纤维颜色的观察、蒸馏水洗脱棉纤维试验、棉子壳和棉纤维中棕色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色素在纤维上的分布规律与色素合成、纤维发育的关系,由此推断种皮合成无色的色素前体运输到纤维中,无色的前体在纤维中生成棕色素,按照色素与纤维结合的牢固性,色素与纤维素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本试验结果支持纤维扩散生长理论,同时推断纤维的扩散生长不是均匀的;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纤维中的色素含量与单铃重和纤维长度负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棉纤维 分布规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色素与白色棉棉籽壳色素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马明波 李荣霞 +3 位作者 李海祥 唐志荣 吴世华 周文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诊断试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棕色棉色素和白棉棉籽壳色素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棕色棉色素和白色棉棉籽壳色素为同一类物质,均为缩合单宁类化合物;2种色素的主要成分均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白色棉棉籽壳色素的主要成分还... 采用诊断试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棕色棉色素和白棉棉籽壳色素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棕色棉色素和白色棉棉籽壳色素为同一类物质,均为缩合单宁类化合物;2种色素的主要成分均含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白色棉棉籽壳色素的主要成分还含有间苯三酚结构,而棕色棉色素中含间苯三酚结构的成分含量很低。另外,2种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结果表明,白色棉棉籽壳色素提取物所含组分较多,而棕色棉色素主要有4种组分,2种色素并无分子结构完全一致的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白色棉棉籽壳 色素 缩合单宁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陆地棉棕色纤维色泽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鸿杰 王杰 +4 位作者 孙君灵 张新宇 贾银华 孙杰 杜雄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1-967,共7页
以2个棕色和3个白色纤维陆地棉做完全双列杂交,分析陆地棉棕色纤维的遗传效应、长绒与短绒的遗传相关及F1的色泽差异。用扫描仪获取长绒和短绒图像,利用Photoshop 9.0获取图像RGB信息、量化纤维色泽。按照QGAStation软件中的ADM和AD模型... 以2个棕色和3个白色纤维陆地棉做完全双列杂交,分析陆地棉棕色纤维的遗传效应、长绒与短绒的遗传相关及F1的色泽差异。用扫描仪获取长绒和短绒图像,利用Photoshop 9.0获取图像RGB信息、量化纤维色泽。按照QGAStation软件中的ADM和AD模型,采用MINQUE法分析,调整无偏预测法(AUP)预测各遗传效应值。结果表明,棕色棉的长绒和短绒的遗传规律一致,其加性和显性遗传方差均极显著,其中,长绒的加性遗传方差比率为0.8501,约为显性遗传方差比率的6倍,短绒的加性遗传方差比率为0.8726,约为显性遗传方差比率的8倍;相关分析显示长绒和短绒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均达显著相关,基因型相关系数达0.9935;5个亲本加性效应均不相同,但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棕色棉为正效应,白色棉为负效应。说明棕色纤维陆地棉的长绒和短绒色泽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加性和显性效应,其中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长绒和短绒的色泽遗传存在连锁和互作;因不同品种(系)的加性效应大小不同,造成不同F1纤维色泽的表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遗传效应 纤维色泽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羧基化改性静电纺天然棕色棉纤维素膜的金属铜离子吸附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万和军 马明波 +1 位作者 唐志荣 周文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为探究静电纺纤维素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在用静电纺成功制备天然棕色棉纤维素膜的基础上,进行了Cu^(2+)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静电纺纤维素膜材料和原棉纤维相比具有很高的Cu^(2+)吸附能力,在不同p H值条件下可分别达到原棉的... 为探究静电纺纤维素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在用静电纺成功制备天然棕色棉纤维素膜的基础上,进行了Cu^(2+)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静电纺纤维素膜材料和原棉纤维相比具有很高的Cu^(2+)吸附能力,在不同p H值条件下可分别达到原棉的3~5倍;静电纺纤维素膜经羧基化改性后,可极大提高Cu^(2+)的吸附容量,在此条件下静电纺纤维素膜吸附量可高达约250 mg/g;羧基化改性静电纺纤维素膜对Cu^(2+)的吸附具有快速性,80%以上的吸附量可在16 s左右完成;羧基化改性静电纺纤维素膜对Cu^(2+)的吸附具有饱和性和单分子层吸附特性;制备的羧基化静电纺纤维素膜的理论单层饱和吸附量为526.3 mg/g,Langmuir特征常数为7.133×10^(-6)L/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静电纺纤维素膜 金属离子吸附 羧基化改性 吸附特性
下载PDF
棕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华水金 王学德 +3 位作者 赵向前 倪密 袁淑娜 蒋立希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9-240,F0003,共3页
以深棕色棉、棕色棉、浅棕色棉和白色棉(对照)为材料,研究了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当天至开花后10d,白色棉纤维中的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最高;其次为浅棕色棉,棕色棉和深棕色棉含量较低且接近;从... 以深棕色棉、棕色棉、浅棕色棉和白色棉(对照)为材料,研究了纤维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色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当天至开花后10d,白色棉纤维中的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最高;其次为浅棕色棉,棕色棉和深棕色棉含量较低且接近;从开花后15d至纤维成熟期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中总糖和蔗糖含量差异不大。整个纤维发育期内果糖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且棕色棉和白色棉差异不明显。从开花当天至纤维成熟时,纤维中的色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深棕色棉>棕色棉>浅棕色棉>白色棉,说明棕色棉纤维因色素的大量积累将消耗部分碳水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碳水化合物 色素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陆地棉棕彩选1号茎尖遗传转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俊山 许磊 +3 位作者 陈文 沈知临 蔡永萍 林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1-1888,共8页
为建立高效的棕色棉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以陆地棉棕彩选1号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茎尖的遗传转化方法,以培养7 d的棕彩选1号幼苗茎尖为受体,设计正交试验对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菌液OD600、侵染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此外,还研究了受体... 为建立高效的棕色棉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以陆地棉棕彩选1号为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茎尖的遗传转化方法,以培养7 d的棕彩选1号幼苗茎尖为受体,设计正交试验对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菌液OD600、侵染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此外,还研究了受体茎尖的大小及真空渗透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棕色棉茎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带有0.5 cm下胚轴的茎尖适合转化,适宜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条件为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1.0,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时间3 d,共培养温度24℃。此外,真空渗透处理有助于抗性苗的发生。再生植株经在含100 mg·L^(-1)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获得102株抗性植株,再进行PCR鉴定和Southern杂交检测,共获得24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0.4%,且为单拷贝基因插入。本试验建立的优化条件为棕色棉的遗传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茎尖 农杆菌 遗传转化
下载PDF
天然彩棉棕色素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李正鹏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54-358,共5页
测定了阳光、温度、洗衣粉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棕色棉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pH和不同浓度的纯化色素水溶液色彩的特性,观察纯化色素液与金属离子反应,来探索彩棉棕色素的稳定性机理。实验发现棕色棉纤维色调值位于38度,饱和度为2... 测定了阳光、温度、洗衣粉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棕色棉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pH和不同浓度的纯化色素水溶液色彩的特性,观察纯化色素液与金属离子反应,来探索彩棉棕色素的稳定性机理。实验发现棕色棉纤维色调值位于38度,饱和度为29%,亮度为53%,探明了阳光、温度、洗衣粉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棕色棉纤维色彩均产生影响以及pH和浓度对纯化色素的色彩产生影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色素 稳定性 色彩
下载PDF
棕色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动态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2 位作者 蔡永萍 吴甘霖 李正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4-1688,共5页
以4种棕色棉和1种白色棉为试验材料,在定性鉴定不同发育阶段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定量测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及与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开花后40d之前棉纤维都存在着酚... 以4种棕色棉和1种白色棉为试验材料,在定性鉴定不同发育阶段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定量测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及与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开花后40d之前棉纤维都存在着酚类物质。棕色棉各发育时期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棉,开花后40d之后,白色棉纤维中的酚类物质含量迅速下降,而棕色棉纤维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却继续增加;白色棉和棕色棉各发育阶段棉纤维细胞内未检测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棕色棉含特有的甲基酚类化合物,很可能是棕色素的合成前体,在30~35DPA期间,棕色棉POD活性与色素的合成呈负相关。本试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棉纤维中酚类物质代谢与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纤维 天然棕色棉 色素 酚类化合物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光质对棕色棉纤维色素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淼 陈沙沙 +5 位作者 蔡永萍 林毅 孙旭 郭宁 高俊山 姜家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9-333,共5页
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透明膜)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及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对纤维中总黄酮、总酚、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 am... 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透明膜)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及色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处理对纤维中总黄酮、总酚、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光质处理使棕色棉纤维发育前期的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红光>自然光(对照)>黄光>蓝紫光;而不溶性缩合单宁含量以红光处理的最高。棕色棉纤维发育不同时期纤维的总黄酮、总酚、缩合单宁、PAL与棕色棉色素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与色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酚、缩合单宁与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缩合单宁合成对色素含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表明缩合单宁可能是棕色棉色素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光质 色素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Gh3G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明月 李艳军 +2 位作者 张新宇 杨会娜 孙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65-672,共8页
本研究以发育18d的天然棕色棉及相同发育时期的白色棉近等基因系纤维细胞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RACE技术分离得到了一个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h3GT(GenBank登录号eu921265)。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条有450... 本研究以发育18d的天然棕色棉及相同发育时期的白色棉近等基因系纤维细胞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RACE技术分离得到了一个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h3GT(GenBank登录号eu921265)。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条有4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含有葡萄糖苷转移酶C-端所特有的保守的信号序列PSPG基序,属于植物中特有PSPG基序的UGT家族成员。推断的Gh3GT编码产物与其它糖苷转移酶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糖苷转移酶与玫瑰Rh3GT(Rosa hybrid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PhF3GT以及葡萄VvUFGT(Vitis vinifera)的相似性分别为51.30%、46.94%和45.85%,而与已知的陆地棉糖苷转移酶基因GhUGT1和GhUGT2一致性较低,仅为25.37%和12.14%。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棕色棉纤维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及其近等基因系白色棉品种,且其在纤维中的表达规律与棕色棉的色素形成过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葡萄糖苷转移酶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翔 孙旭 +3 位作者 李廷春 凌磊 林毅 蔡永萍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8-455,共8页
以棕色棉和白色棉为材料,测定发育期种皮与纤维中抗氧化酶及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次生壁沉积期(25~45DPA),棕色棉种皮颜色显著加深;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棕色棉纤维颜... 以棕色棉和白色棉为材料,测定发育期种皮与纤维中抗氧化酶及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次生壁沉积期(25~45DPA),棕色棉种皮颜色显著加深;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棕色棉纤维颜色加深明显。花后28~35d,浅棕ANL-2种皮缩合单宁和总酚含量下降,棕色素积累;花后35~42d,深棕ANL-1纤维缩合单宁含量降低,总酚含量上升,纤维颜色变化最深。花后28~35d,浅棕ANL-2种皮POD活性下降;花后35~42d,棕色棉纤维POD活性降低;SOD与CAT对棕色棉色泽影响不大;POD在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参与棕色素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抗氧化酶 棕色素 种皮 纤维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色素的液相色谱分离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明波 李荣霞 +2 位作者 唐志荣 吴世华 周文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14,共5页
为研究棕色棉色素的种类及其分子结构,采用聚酰胺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液相色谱对天然棕色棉色素进行分离。结果表明,聚酰胺柱可有效地将棕色棉色素分段富集,依据分段后色素的颜色、HPLC图可知棕色棉色素由2部分组成,利用反... 为研究棕色棉色素的种类及其分子结构,采用聚酰胺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液相色谱对天然棕色棉色素进行分离。结果表明,聚酰胺柱可有效地将棕色棉色素分段富集,依据分段后色素的颜色、HPLC图可知棕色棉色素由2部分组成,利用反相C18制备柱反复分离得到了其中一部分色素混合物中的2种有色成分和1种无色成分,但是反相制备柱不能将另一部分色素有效分离,依据该部分色素的各种色谱保留行为可推测其可能由一系列结构十分相似的多酚类化合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液相色谱 分离
下载PDF
光质对棕色棉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淼 吴小虎 +4 位作者 李廷春 蔡永萍 林毅 姜家生 姜磊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2-426,共5页
以棕色棉为材料,通过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及纤维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能增加棕色棉的单铃体积、铃重,蓝紫光处理可使纤维绒长缩短,而经黄光处理衣... 以棕色棉为材料,通过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及纤维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能增加棕色棉的单铃体积、铃重,蓝紫光处理可使纤维绒长缩短,而经黄光处理衣分明显降低。经红、黄、蓝紫光处理,棉纤维中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活性均有所增加。处理7 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41%,35.83%,19.36%;而21 d时,分别增加了63.32%,38.31%,15.11%。在β-1,3-葡聚糖酶与吲哚乙酸氧化酶(IAA oxidase,IAAO)活性的表现上,红光处理能增加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IAAO活性,蓝紫光处理能增加IAAO活性,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经黄光处理,两种酶活性均下降,这可能是三种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棕色棉 纤维品质 光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