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avanone and flavonoid hydroxylase genes regulate fiber color formation in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1
作者 Hongli Zheng Bailin Duan +6 位作者 Bo Yuan Zhengbin Chen Dongliang Yu Liping Ke Wenlong Zhou Haifeng Liu Yuqiang Sun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766-773,共8页
Using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NCC)can eliminate dyeing,printing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and reduce sewage dischar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Proanthocyanidins(PAs),the primary coloration components in brown fibers,ar... Using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NCC)can eliminate dyeing,printing and industrial processing,and reduce sewage dischar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Proanthocyanidins(PAs),the primary coloration components in brown fibers,are polyphenols formed by oligomers or polymers of flavan-3-ol units derived from anthocyanidins.Three essential structural genes for flavanone and flavonoid hydroxylation encoding flavanone-3-hydroxylase(F3H),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and 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are initially committed in the flavo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 to produce common precursors.The three genes were all expressed predominantly in developing fibers of NCCs,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var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mong NCC varieties.In GhF3Hi,GhF3’Hi and GhF3’5’Hi silenced lines of NCC varieties XC20 and ZX1,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he three genes decreased in developing cotton fiber,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thocyanidin content and fiber color depth.Fiber color depth and type in RNAi lines changed with endogenous gene silencing efficiency and expression pattern,the three hydroxylase genes functioned in fiber color formation.GhF3H showe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mong NCC varieties and GhF3’H ac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 in fiber.Compared with GhF3’H,GhF3’5’H was expressed more highly in brown fiber with a longer duration of expression and caused lighter color of fibers in GhF3’5’H silenced lines.These three genes regulating fiber color depth and type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se traits by genetic mani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ly colored cotton brown cotton fiber fiber color Anthocyanidin Flavanone/flavanoid hydroxylase
下载PDF
Genetic variations i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revealed by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被引量:4
2
作者 Tianwang Wen Baosheng Dai +3 位作者 Tao Wang Xinxin Liu Chunyuan You Zhongxu Lin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09-216,共8页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fluence crop yie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s beneficial for identifying favorable alleles and functional genes and breeding elite cultiva...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nfluence crop yiel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is beneficial for identifying favorable alleles and functional genes and breeding elite cultivars. We collected 121 cotton accessions including 100 brownfiber and 21 white-fiber accessions, genotyped them by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and phenotyped them in multiple environments. Thi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identified 11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for two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plant height and fruit spur branch number. Negative-effect alleles were enriched in the elite cultivars. Based on these QTL, gene annotation information, and published QTL, candidate genes and natural genetic variations in four QTL were identified. Ghir_D02 G017510 and Ghir_D02 G017600 were identified as candidate genes for qD02-FSBN-1, and a premature start codon gain variation was found in Ghir_D02 G017510. Ghir_A12 G026570, the candidate gene of qA12-FSBN-2, belongs to the pectin lyase-like superfamily, and a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SNP, A12_105366045(T/C), in this gene represents an amino acid change. The QTL, candidate genes, and associated natural vari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functional genes and developing breeding programs for desirable architecture in brown-fiber co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fiber cotton Plant architecture TRAITS GWAS QTL Genetic variation
下载PDF
棕色、绿色和白色棉品系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华水金 袁淑娜 +5 位作者 赵向前 张小全 刘英新 文国吉 张海平 王学德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比较了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3个品系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的含量、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Ca2+-APTase、Mg2+-ATP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色棉子... 比较了白色棉、棕色棉和绿色棉3个品系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的含量、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Ca2+-APTase、Mg2+-ATPase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白色棉子棉产量显著高于棕色棉,绿色棉最低。3个材料的光合指标在植株盛花期差异最大,说明盛花期是影响棉花光合代谢的重要时期。与白色棉相比,棕色棉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弱、AT-Pase活性弱,导致其净光合速率低,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是造成其产量低的生理原因之一。就绿色棉而言,叶片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其ATPase活性与白色棉相当;在盛花期,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超过了白色棉,但仍未能获得高产,表明了影响绿色棉品系产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绿色棉 白色棉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Gh3G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明月 李艳军 +2 位作者 张新宇 杨会娜 孙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65-672,共8页
本研究以发育18d的天然棕色棉及相同发育时期的白色棉近等基因系纤维细胞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RACE技术分离得到了一个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h3GT(GenBank登录号eu921265)。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条有450... 本研究以发育18d的天然棕色棉及相同发育时期的白色棉近等基因系纤维细胞为材料,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结合RACE技术分离得到了一个葡萄糖苷转移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Gh3GT(GenBank登录号eu921265)。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一条有4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含有葡萄糖苷转移酶C-端所特有的保守的信号序列PSPG基序,属于植物中特有PSPG基序的UGT家族成员。推断的Gh3GT编码产物与其它糖苷转移酶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糖苷转移酶与玫瑰Rh3GT(Rosa hybrida)、矮牵牛(Petunia hybrida)PhF3GT以及葡萄VvUFGT(Vitis vinifera)的相似性分别为51.30%、46.94%和45.85%,而与已知的陆地棉糖苷转移酶基因GhUGT1和GhUGT2一致性较低,仅为25.37%和12.14%。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棕色棉纤维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及其近等基因系白色棉品种,且其在纤维中的表达规律与棕色棉的色素形成过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葡萄糖苷转移酶 表达分析
下载PDF
光质对棕色棉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淼 吴小虎 +4 位作者 李廷春 蔡永萍 林毅 姜家生 姜磊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2-426,共5页
以棕色棉为材料,通过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及纤维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能增加棕色棉的单铃体积、铃重,蓝紫光处理可使纤维绒长缩短,而经黄光处理衣... 以棕色棉为材料,通过采用红、黄、蓝紫、白(对照)滤光膜对棕色棉棉铃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及纤维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能增加棕色棉的单铃体积、铃重,蓝紫光处理可使纤维绒长缩短,而经黄光处理衣分明显降低。经红、黄、蓝紫光处理,棉纤维中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S)活性均有所增加。处理7 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41%,35.83%,19.36%;而21 d时,分别增加了63.32%,38.31%,15.11%。在β-1,3-葡聚糖酶与吲哚乙酸氧化酶(IAA oxidase,IAAO)活性的表现上,红光处理能增加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IAAO活性,蓝紫光处理能增加IAAO活性,降低β-1,3-葡聚糖酶活性;经黄光处理,两种酶活性均下降,这可能是三种光质对棕色棉纤维品质产生影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棕色棉 纤维品质 光质
下载PDF
陆地棉棕色纤维色泽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定国 聂以春 张献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06-609,共4页
以抗虫陆地棉 119- 1和GK - 2分别与棕色棉 2号杂交组合的P1、P2 、F1、B1、B2 和F2 6个家系为材料 ,借助色差计分析仪 ,对棕色纤维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这 2个组合中 ,棕色纤维色泽性状受 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色泽值的... 以抗虫陆地棉 119- 1和GK - 2分别与棕色棉 2号杂交组合的P1、P2 、F1、B1、B2 和F2 6个家系为材料 ,借助色差计分析仪 ,对棕色纤维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这 2个组合中 ,棕色纤维色泽性状受 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色泽值的大小与纤维品质性状密切相关 ,色差值越大 ,纤维品质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陆地棉 纤维品质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色素分布规律及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文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0-174,共5页
通过对三个颜色深浅不同的棕色棉品系纤维的观察,发现中棕色棉色素分布较为典型,按照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分为4条带纹;在此基础上,对各发育时期棉铃中纤维颜色的观察、蒸馏水洗脱棉纤维试验、棉子壳和棉纤维中棕色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色... 通过对三个颜色深浅不同的棕色棉品系纤维的观察,发现中棕色棉色素分布较为典型,按照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分为4条带纹;在此基础上,对各发育时期棉铃中纤维颜色的观察、蒸馏水洗脱棉纤维试验、棉子壳和棉纤维中棕色素含量的测定,分析色素在纤维上的分布规律与色素合成、纤维发育的关系,由此推断种皮合成无色的色素前体运输到纤维中,无色的前体在纤维中生成棕色素,按照色素与纤维结合的牢固性,色素与纤维素的结合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本试验结果支持纤维扩散生长理论,同时推断纤维的扩散生长不是均匀的;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纤维中的色素含量与单铃重和纤维长度负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棉纤维 分布规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陆地棉棕色纤维色泽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冯鸿杰 王杰 +4 位作者 孙君灵 张新宇 贾银华 孙杰 杜雄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1-967,共7页
以2个棕色和3个白色纤维陆地棉做完全双列杂交,分析陆地棉棕色纤维的遗传效应、长绒与短绒的遗传相关及F1的色泽差异。用扫描仪获取长绒和短绒图像,利用Photoshop 9.0获取图像RGB信息、量化纤维色泽。按照QGAStation软件中的ADM和AD模型... 以2个棕色和3个白色纤维陆地棉做完全双列杂交,分析陆地棉棕色纤维的遗传效应、长绒与短绒的遗传相关及F1的色泽差异。用扫描仪获取长绒和短绒图像,利用Photoshop 9.0获取图像RGB信息、量化纤维色泽。按照QGAStation软件中的ADM和AD模型,采用MINQUE法分析,调整无偏预测法(AUP)预测各遗传效应值。结果表明,棕色棉的长绒和短绒的遗传规律一致,其加性和显性遗传方差均极显著,其中,长绒的加性遗传方差比率为0.8501,约为显性遗传方差比率的6倍,短绒的加性遗传方差比率为0.8726,约为显性遗传方差比率的8倍;相关分析显示长绒和短绒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均达显著相关,基因型相关系数达0.9935;5个亲本加性效应均不相同,但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棕色棉为正效应,白色棉为负效应。说明棕色纤维陆地棉的长绒和短绒色泽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加性和显性效应,其中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长绒和短绒的色泽遗传存在连锁和互作;因不同品种(系)的加性效应大小不同,造成不同F1纤维色泽的表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遗传效应 纤维色泽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允峰 王亚男 +4 位作者 林毅 蔡永萍 李廷春 李正鹏 樊洪泓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6-241,共6页
选择深棕、中棕、浅棕3个棕色棉品系,以白色棉品种为对照,测定棉铃发育各阶段纤维发育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探讨纤维发育相关酶对棕色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棉的绒长、衣指、衣分低于白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棕色棉纤维伸长速率... 选择深棕、中棕、浅棕3个棕色棉品系,以白色棉品种为对照,测定棉铃发育各阶段纤维发育相关酶的活性变化,探讨纤维发育相关酶对棕色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棕色棉的绒长、衣指、衣分低于白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棕色棉纤维伸长速率低于白色棉,纤维伸长停止早(30 DPA左右),而白色棉纤维伸长期较长(35 DPA左右);纤维发育期棕色棉纤维素累积速率低于白色棉,快速累积期短(25 DPA),纤维素含量低于白色棉;纤维发育前期(20 DPA),棕色棉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显著低于白色棉,而过氧化物酶(POD)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高于白色棉;纤维发育后期(25 DPA),棕色棉的β-1,3-葡聚糖酶、POD活性显著低于白色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纤维品质 蔗糖合成酶 Β-1 3-葡聚糖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棕色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动态变化与色素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2 位作者 蔡永萍 吴甘霖 李正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4-1688,共5页
以4种棕色棉和1种白色棉为试验材料,在定性鉴定不同发育阶段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定量测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及与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开花后40d之前棉纤维都存在着酚... 以4种棕色棉和1种白色棉为试验材料,在定性鉴定不同发育阶段棉纤维中酚类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定量测定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及与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开花后40d之前棉纤维都存在着酚类物质。棕色棉各发育时期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棉,开花后40d之后,白色棉纤维中的酚类物质含量迅速下降,而棕色棉纤维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却继续增加;白色棉和棕色棉各发育阶段棉纤维细胞内未检测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棕色棉含特有的甲基酚类化合物,很可能是棕色素的合成前体,在30~35DPA期间,棕色棉POD活性与色素的合成呈负相关。本试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棉纤维中酚类物质代谢与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纤维 天然棕色棉 色素 酚类化合物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羊绒/柔丝蛋白纤维/棕棉/抗起球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云龙 姚大鹏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31,共3页
介绍了柔丝蛋白纤维、棕棉和抗起球纤维的性能特点。针对纤维间抱合力差、纺纱静电严重、湿度敏感等问题,叙述了羊绒/柔丝蛋白纤维/棕棉/抗起球纤维(35/30/25/10)14.7 tex×3半精纺纱线生产工艺流程及各工序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通... 介绍了柔丝蛋白纤维、棕棉和抗起球纤维的性能特点。针对纤维间抱合力差、纺纱静电严重、湿度敏感等问题,叙述了羊绒/柔丝蛋白纤维/棕棉/抗起球纤维(35/30/25/10)14.7 tex×3半精纺纱线生产工艺流程及各工序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通过选用恰当的原料预处理、适宜的工艺配置,以及适当的温湿度,有效地解决了成条困难、缠绕严重等问题,保证了成纱质量水平及新产品的顺利开发生产。用混纺纱制成的针织面料滑糯柔软、导湿性好、抗起球效果好,适用于做内衣裤、床上用品等保健纺织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纺纱 工艺 措施 羊绒 柔丝蛋白纤维 棕棉 抗起球纤维
下载PDF
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翔 孙旭 +3 位作者 李廷春 凌磊 林毅 蔡永萍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8-455,共8页
以棕色棉和白色棉为材料,测定发育期种皮与纤维中抗氧化酶及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次生壁沉积期(25~45DPA),棕色棉种皮颜色显著加深;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棕色棉纤维颜... 以棕色棉和白色棉为材料,测定发育期种皮与纤维中抗氧化酶及色素合成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抗氧化酶对棕色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次生壁沉积期(25~45DPA),棕色棉种皮颜色显著加深;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棕色棉纤维颜色加深明显。花后28~35d,浅棕ANL-2种皮缩合单宁和总酚含量下降,棕色素积累;花后35~42d,深棕ANL-1纤维缩合单宁含量降低,总酚含量上升,纤维颜色变化最深。花后28~35d,浅棕ANL-2种皮POD活性下降;花后35~42d,棕色棉纤维POD活性降低;SOD与CAT对棕色棉色泽影响不大;POD在次生壁沉积后期(35~45DPA)参与棕色素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抗氧化酶 棕色素 种皮 纤维
下载PDF
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东磊 孙君灵 +1 位作者 杜雄明 马峙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254-6255,6299,共3页
[目的]阐明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规律。[方法]以棕色棉品系棕128为母本,白色棉品种FB20、库车T94-4、辽96-23-30为父本进行杂交,对亲本、F1、F2长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分离进行了分析。[结果]纤维色泽至少受4对基因控制,长纤维和... [目的]阐明棕色棉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规律。[方法]以棕色棉品系棕128为母本,白色棉品种FB20、库车T94-4、辽96-23-30为父本进行杂交,对亲本、F1、F2长纤维和短绒色泽的遗传分离进行了分析。[结果]纤维色泽至少受4对基因控制,长纤维和短绒棕色的有无各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其纤维色泽类型至少还受2对微效基因控制,表现出淡棕、棕近白等不同类型。F2代长纤维共有棕色长纤维棕色短绒、白色长纤维白色短绒、白色长纤维棕色短绒3种表现型,表明基因间存在互作,棕色长纤维显性基因的表达抑制短绒色泽隐性基因的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彩色棉纤维和色泽遗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纤维色泽 短绒色泽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光谱学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初步推断 被引量:22
14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李正鹏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4,共6页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 在纯化棕色棉纤维色素的基础上,测定了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的紫外-可见光谱(UV光谱)、红外光谱(IR光谱)以及分析了pH值、浓度、诊断试剂对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的影响,发现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UV光谱随着pH值和浓度不同而变化,诊断试剂对纤维色素UV光谱也有影响,但并不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对诊断试剂的反应规律,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波数是3554、3477、3414、3289、1638、1618、1386、1073、617、478cm-1。结合化学性质鉴定,以及和已知的白色棉种皮色素比较,初步推断棕色棉色素的化学结构,认为棕色棉纤维中的色素是由单宁物质氧化形成的醌类化合物。最后解释了棕色棉纤维具有颜色是因为棉纤维发育后期缩合单宁接触空气后氧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棕色棉 色素 化学结构 光谱 棉纤维
下载PDF
棉花深棕色纤维基因Lc_1的遗传定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付振 宁新民 +3 位作者 邱新棉 苏成付 姚坚强 田立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109-4114,共6页
【目的】研究棉花棕色纤维的遗传规律,寻找并定位与棕色纤维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在棉花基因组学水平上定位、克隆棕色纤维基因和棕色棉纤维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陆地棉显性多基因标记系T586(具有深棕色纤维基因Lc1)... 【目的】研究棉花棕色纤维的遗传规律,寻找并定位与棕色纤维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进一步在棉花基因组学水平上定位、克隆棕色纤维基因和棕色棉纤维品质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陆地棉显性多基因标记系T586(具有深棕色纤维基因Lc1)与海岛棉新海16配制的海岛棉×陆地棉杂交F2群体,结合色彩色差仪对棕色纤维色泽的分类进行分析,并充分利用棉花基因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信息、多态性分子标记筛选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与棕色棉纤维基因Lc1连锁的分子标记。【结果】根据T586与新海16杂交后代F2群体(443个有效纤维单株)深棕色纤维、棕色(中间色)和洁白色纤维的分离比例,将Lc1定位于棉花基因组A亚组第7染色体微卫星标记NAU4030和CGR5119之间约8 cM的遗传距离内,其中,Lc1与标记CGR5119的遗传距离约为2.8 cM,与NAU4030之间的遗传交换距离约为5.1 cM,构建了Lc1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结论】棉花深棕色纤维性状由单基因控制并呈现半显性遗传方式,Lc1位点附近的分子标记信息可在棕色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得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深棕色纤维 三白 遗传定位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两个彩色棉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海鹏 周琴 +1 位作者 王荣富 周桃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6,F0003,共4页
以淮棕杂1号、淮绿杂1号和白色棉亲本材料zms-41为材料,研究了棕色棉、绿色棉及其亲本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亲本叶绿素(a+b)含量最高,棕色棉次之,绿色棉最低,盛花期后绿色棉叶绿素a、b的含量与亲本差异明显。绿色棉和棕... 以淮棕杂1号、淮绿杂1号和白色棉亲本材料zms-41为材料,研究了棕色棉、绿色棉及其亲本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亲本叶绿素(a+b)含量最高,棕色棉次之,绿色棉最低,盛花期后绿色棉叶绿素a、b的含量与亲本差异明显。绿色棉和棕色棉叶面积系数的增长主要在棉花生育中前期,盛花期以后,叶面积系数下降较快;叶比重在整个生育期相对较低。绿色棉和棕色棉的光合速率在盛花前期略高于亲本,蒸腾速率在蕾期略高于亲本,盛花期明显低于亲本。棕色棉较绿色棉增产16.7%。与亲本相比,绿色棉和棕色棉的产量低、单株成铃数少、衣分低、铃重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棉 叶面积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棕色棉F3'H-羟化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明炜 刘海峰 +5 位作者 肖向文 陆雪莹 李艳红 宋武 鲁春芳 李晓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206,共8页
根据葡萄的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全长cDNA序列Blast所得棉花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开花后16 d(DPA16)的新彩棉5号(XC-5)纤维为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分离得到了2个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序列,此2个序列编码区完... 根据葡萄的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全长cDNA序列Blast所得棉花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开花后16 d(DPA16)的新彩棉5号(XC-5)纤维为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分离得到了2个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cDNA序列,此2个序列编码区完全相同,仅在3'UTR区存在片段长短的差异,推测可能是基因转录后加工方式不同所造成。克隆所获得的棉花F3'H基因编码区全长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表明,该基因所编码蛋白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是一种分泌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并含有一段与细胞色素P450功能区相匹配的保守功能域;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棉花F3'H基因与其他多个物种的F3'H基因在氨基酸序列上有较高的同源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花F3'H蛋白与双子叶植物大豆的F3'H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而与单子叶植物高粱等作物则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3'-羟化酶 棕色棉 RACE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彩色棉主茎功能叶片生理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海鹏 周琴 周桃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5-330,共6页
以棕色棉皖棉38号、绿色棉皖棉39号和白色棉皖棉25号为材料,研究了2个彩色棉品种主茎功能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彩色棉主茎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与白色棉一致,均在盛花期达到极大... 以棕色棉皖棉38号、绿色棉皖棉39号和白色棉皖棉25号为材料,研究了2个彩色棉品种主茎功能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彩色棉主茎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与白色棉一致,均在盛花期达到极大值,但全生育期3个指标净值均低于白色棉,且在盛花期以后迅速降低;彩色棉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变化较为相似,SOD、POD活性在盛花期达到高峰后下降。与棕色棉相比,绿色棉的SOD、POD、CAT的活性除初花期较高外,其余3个时期均低于棕色棉;初花期棕色棉的MDA含量较高,吐絮期绿色棉较高。由此可知,绿色棉在受到逆境伤害的时候,功能叶片会提高保护酶的活性,降低逆境对棉株的损伤。吐絮期绿色棉保护酶活性下降较快,出现早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棉 棕色棉 主茎叶 生理特性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纤维色彩遗传特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詹少华 李正鹏 +1 位作者 林毅 蔡永萍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2期146-148,共3页
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3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 将深棕色棉品种与白色棉杂交,观察F1代和自交F2代棉纤维的颜色表现,并且测定了各世代植株棉纤维中的色素含量。杂交F1代棉纤维的颜色介于两亲本之间,自交F2代可以分为3类:深棕色类型、中棕色类型和白色,F2代深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接近亲本棕色类型,F2代中棕色类型棉纤维的颜色和纤维中色素含量与F1代较一致,F2代3种类型经过卡平方检验符合1:2:1的比数(p>0.05),所以棉纤维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遗传。讨论了质量性状与"修饰基因"的关系,有助于天然彩色棉的品种选育和新色彩品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彩色棉 棕色棉 色素 棉纤维 性状
下载PDF
天然棕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20
作者 詹少华 林毅 +1 位作者 蔡永萍 李正鹏 《皖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为棕色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色棉泗棉3号为对照,测定4种棕色棉各发育阶段纤维中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 目的:比较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为棕色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色棉泗棉3号为对照,测定4种棕色棉各发育阶段纤维中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棕色棉纤维各发育时期生化物质含量与棕色棉纤维色素含量相关关系。结果:棕色棉纤维40DPA含水率、10DPA还原糖含量低于白色棉,30-40DPA还原糖含量高于白色棉。白色棉20DPA可溶性蛋白质出现高峰期,棕色棉相应的蛋白质高峰期出现在25DPA,棕色棉纤维生长的各阶段纤维素的含量均低于白色棉;棕色棉和白色棉,含水率、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都随着棉纤维发育不断降低,而纤维素含量不断增加。成熟棉纤维色素含量与10DPA还原性糖含量、30-40DPA纤维素含量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35DPA还原性糖含量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15DPA纤维素含量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棕色棉纤维的各发育阶段的生化物质含量与白色棉表现明显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动态变化规律上表现一致;棕色棉色素合成与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组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棉纤维 生化物质 动态变化 色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