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光照对秋葵褐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田间药剂防治效果评价
1
作者 王琳 《蔬菜》 2024年第12期52-58,共7页
了解病原菌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状态,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基础。为了解褐腐病菌在黑龙江地区的发生条件,并找到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室内试验对影响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条件进行研究,并对6种药剂防治秋葵褐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评... 了解病原菌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状态,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基础。为了解褐腐病菌在黑龙江地区的发生条件,并找到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室内试验对影响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条件进行研究,并对6种药剂防治秋葵褐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秋葵褐腐病病原菌菌丝在15~40 ℃条件下均可生长,而产孢温度为20~30 ℃;30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高,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产孢;在0 h光照下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最长,第3天达7.85 cm,但产孢量最低,为1.04×10~7个/mL,均分别与其他处理有显著性差异;24 h光照处理第3天菌落直径(7.15 cm)显著小于其他2个处理,而病原菌产孢量最大(4.64×10~7个/mL),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 ℃,在此温度下2 h就可以完成孢子萌发,在25 ℃条件下5 h时孢子才开始萌发,在20 ℃条件下24 h后孢子仍无萌发迹象。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腐霉利悬浮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这3种药剂对秋葵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00倍液、1 200倍液分别较对照药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显著提高15.2百分点、14.2百分点,分别较对照药剂1 200倍液显著提高13.8百分点、12.8百分点;20%腐霉利悬浮剂600倍液、1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较对照药剂600倍液显著提高9.3百分点、11.8百分点,分别较对照药剂1 200倍液显著提高8.3百分点、10.8百分点;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也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综上,秋葵褐腐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 ℃,黑龙江地区主要发病时期在6月末—7月初,生产中可选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腐霉利悬浮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在病害发生初期交替进行防治,每7 d喷雾1次,连续施药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葵 褐腐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菌落直径 孢子萌发 田间药效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控制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志昊 林斯茵 +3 位作者 高颖 杨灿 蒋丹 张波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桃果实在采后贮藏物流过程中易受到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侵染,导致褐腐病发生和果实品质劣变,有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褐腐病的调控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成熟桃果实中主要VOC... 桃果实在采后贮藏物流过程中易受到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侵染,导致褐腐病发生和果实品质劣变,有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褐腐病的调控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成熟桃果实中主要VOCs对果生链核盘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香芹酚、反-2-己烯醛等12种VOCs可以显著抑制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进一步开展上述12种VOCs对桃果实采后褐腐病的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VOCs熏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果生链核盘菌的生长,延缓褐腐病发生,其中挥发性醛类物质对果实品质的保持效果较好。采用25μL/L反-2-己烯醛熏蒸处理可以显著抑制果生链核盘菌生长,减轻褐腐病症状,同时不影响果实外观、乙烯释放速率、硬度、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感官品质指标,有效维持桃果实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商品性。综上所述,反-2-己烯醛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抑菌剂的潜力,可为桃果实供应链提供品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抑菌活性 桃果实 褐腐病 果生链核盘菌
下载PDF
阿拉伯半乳聚糖处理对青脆李果实褐腐菌的抑制效果及其诱导抗病性机理
3
作者 袁田 刘莹 +5 位作者 刘玲 韩赛影 张婷婷 郑安祺 明建 邓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4-260,共7页
通过诱导果实抗病性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减少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手段。为研究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处理对采后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与果实抗病性的关系,该文研究了AG对褐腐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直接... 通过诱导果实抗病性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减少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手段。为研究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处理对采后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与果实抗病性的关系,该文研究了AG对褐腐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异孔损伤接种及AG浸泡处理对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并通过测定青脆李果实酚酸含量、抗病相关酶活力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初步阐明其提高青脆李果实抗病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AG对M.fructicola的生长无抑制作用;AG处理后青脆李果实的发病率、病斑直径及自然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此外,AG处理显著提高青脆李果实酚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力及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病程相关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综上所述,AG处理可通过提高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调控抗病相关酶活力及酚酸的积累,进而提高青脆李果实对褐腐病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脆李 阿拉伯半乳聚糖 褐腐病 诱导抗病性 采后病害
下载PDF
西藏油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4
作者 孙晨曦 毛维兴 +2 位作者 相栋 徐秉良 张树武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4,共7页
旨在明确西藏油桃上褐腐病菌(Monilia yunnanensis)的生物学特性及6种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室内毒力。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不同培养基成分温度、光照、pH及杀菌剂对M.yunnanensis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7 d... 旨在明确西藏油桃上褐腐病菌(Monilia yunnanensis)的生物学特性及6种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室内毒力。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不同培养基成分温度、光照、pH及杀菌剂对M.yunnanensis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7 d后,M.yunnanensis最适生长碳源为淀粉,其生长速率为0.696 cm/d,其次是乳糖和蔗糖,其生长速率分别为0.558和0.417 cm/d,在葡萄糖和山梨醇上的生长速率为0.343和0.328 cm/d,但在甘露醇培养基上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适生长氮源为苯丙氨酸,生长速率为0.374 cm/d,蛋氨酸、硝酸铵及硝酸钠次之,其生长速率分别为0.290、0.248和0.246 cm/d,但是硫酸铵和尿素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最适光照条件为全黑暗,其菌丝生长速率为0.721 cm/d,较其他光照条件具有显著性差异;最适温度20~25℃,但当温度高于40℃则不能正常生长;最适pH为6~8。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西藏油桃褐腐病菌生长均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丁子香酚和戊唑醇的抑菌效果最佳,其EC50值分别为0.032和0.04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油桃褐腐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生长速率
下载PDF
青脆李褐腐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
5
作者 雷霁卿 石银娜 +1 位作者 黄梦琳 王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4,共7页
[目的]明确青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分析病原菌致病力并筛选防治药剂,为青脆李褐腐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基因位点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及聚类分析研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 [目的]明确青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分析病原菌致病力并筛选防治药剂,为青脆李褐腐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基因位点联合分析鉴定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及聚类分析研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结果]分离获得青脆李褐腐病原菌8株,形态学鉴定显示8株菌为Monilinia spp.,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8株菌均为Monilinia fructicola;致病力测定显示,病原菌株病斑直径统计学差异显著,接种LZ-7果实病斑直径最小(16.950 0±1.102 8 mm),接种LZ-13果实病斑直径最大(31.405 0±1.767 5 mm);聚类分析将8株病原菌致病力分为3组:LZ-7为弱致病力菌株、LZ-2/8/3/16/14为中致病力菌株、LZ10/13为强致病力菌株。选取致病力最强菌株LZ-13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按照EC_(50)由低到高排依次为代森锰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甲·中生<腐霉利。[结论]青脆李褐腐病病原菌为Monilinia fructicola,同种Monilinia fructicola病原菌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差异,代森锰锌及戊唑醇室内毒力EC_(50)均小于1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脆李 褐腐病 病原菌 致病力
下载PDF
马尾松木材褐腐降解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改云 黄安民 +1 位作者 秦特夫 黄洛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133-2136,共4页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马尾松木材被茯苓褐腐菌降解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测量了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的相关红外吸收峰的峰高比值,用湿化学方法测定了未褐腐和不同褐腐时间木材的Klason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分析了红外吸... 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马尾松木材被茯苓褐腐菌降解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测量了木质素和综纤维素的相关红外吸收峰的峰高比值,用湿化学方法测定了未褐腐和不同褐腐时间木材的Klason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分析了红外吸收峰峰高比值与Klason木质素含量和综纤维素含量的相关性。褐腐15周内,1736和1372cm-1处归属于综纤维素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1510和1225cm-1处归属于木质素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强;但褐腐15周后,1736和1372cm-1处的吸收强度却开始略微增强,1510和1225cm-1处吸收强度略微下降。I1510/I1736,I1510/I1372,I1225/I1736和I1225/I1372与Klason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均存在非常好的线性相关,R2为0.96~0.99。I1736/I1510和I1372/I1510与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R2=0.96。结果说明用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木材褐腐过程中的综纤维素含量和Klason木质素含量进行准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褐腐 综纤维素 Klason木质素 FTIR
下载PDF
大樱桃褐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刘志恒 白海涛 +4 位作者 杨红 唐爽爽 魏美娜 黄欣阳 李俞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3-427,F0003,共6页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 褐腐病在辽宁大樱桃产区严重发生,对大樱桃褐腐病菌(Monilia fructigen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从温度、光照、pH以及营养条件几方面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樱桃褐腐病菌菌丝在PSA培养基、25℃、pH 6.0及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产孢最佳条件为PDA、木糖、NH4H2PO4、25℃、pH 6.0;分生孢子在可溶性淀粉、NH4H2PO4、25℃、pH 7.0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病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樱桃褐腐病 仁果链核盘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全程生物农药防控桃树主要病虫害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葛喜珍 杨艳 +3 位作者 徐申明 刘红梅 薛科科 田平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87-592,共6页
为研究桃树生长季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治方案,2014-2015年对桃树主要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褐腐病、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进行全程生物农药防治。休眠期使用矿物农药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生长季选择生物农药组合,包括苦参碱、... 为研究桃树生长季主要病虫害全程生物农药防治方案,2014-2015年对桃树主要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褐腐病、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进行全程生物农药防治。休眠期使用矿物农药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生长季选择生物农药组合,包括苦参碱、藜芦碱、除虫菊素、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和小檗碱,同时联用性诱剂、植物调节蛋白。结果表明,全程生物农药防控对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褐腐病、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效分别为83.9%、78.1%、77.8%、76.7%和72.6%,各种防效等同或高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全程防控的桃树长势强,未出现任何药害。生长季全程使用生物农药联合性诱剂,同时用植物调节蛋白增强桃树抗性,可有效控制桃褐腐病、蚜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由此构建了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控集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褐腐病 虫害 全程防控
下载PDF
中国储木及建筑木材腐朽菌(Ⅰ) 被引量:15
9
作者 戴玉成 徐梅卿 +1 位作者 杨忠 蒋明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生长在中国原木、建筑物(包括房屋、桥梁、涵洞、栅栏等木质结构材)、坑木、枕木、矿柱、电杆、薪材等上的腐朽菌107种。其中24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83种引起白色腐朽。褐色腐朽的种类主要发生在针叶树木材上,白色腐...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生长在中国原木、建筑物(包括房屋、桥梁、涵洞、栅栏等木质结构材)、坑木、枕木、矿柱、电杆、薪材等上的腐朽菌107种。其中24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83种引起白色腐朽。褐色腐朽的种类主要发生在针叶树木材上,白色腐朽的种类在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上都常见。在针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有黄薄孔菌、红缘拟层孔菌、深褐褶菌、硫磺绚孔菌、冷杉附毛孔菌。在阔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有紫褐多孢孔菌、黑管孔菌、一色齿毛菌、红贝俄氏孔菌、硬毛粗毛盖孔菌、皮生锐孔菌、淡黄木层孔菌、鲜红密孔菌、淡黄裂孔菌、毛栓孔菌、锗栓孔菌和云芝栓孔菌等。这些种类来自作者长期的采集、记载和鉴定,全部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木腐菌 白色腐朽 褐色腐朽
下载PDF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伟 陈莹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5,共6页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病原组成 致病力
下载PDF
褐腐杨木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葛晓雯 王立海 +3 位作者 侯捷建 荣宾宾 岳小泉 张盛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2-122,共11页
为了探究褐腐对阔叶材主要材性的影响规律,对杨木边材试件进行室内褐腐培养,为期12周,每周抽样分别测试健康和腐朽木材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并分析其随褐腐程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褐... 为了探究褐腐对阔叶材主要材性的影响规律,对杨木边材试件进行室内褐腐培养,为期12周,每周抽样分别测试健康和腐朽木材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并分析其随褐腐程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褐腐程度的加深,木材细胞腔内的菌丝越来越多,纹孔膜和纹孔边缘的细胞壁分别于质量损失率为10%、16%时出现开裂;质量损失率为24%时,细胞壁严重溃烂。褐腐培养时间和质量损失率都对力学性能影响极显著;冲击韧性和抗弯强度的损失率随褐腐程度呈对数函数变化趋势,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的损失率呈线性变化趋势。各力学指标对褐腐的响应速度以及受褐腐影响的程度均呈如下规律:冲击韧性>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不同褐腐程度试样中的综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抽出物含量差异极显著,纤维素和木质素差异不显著。腐朽过程中褐腐菌最先主要降解半纤维素,质量损失率为20%左右时,转为以分解纤维素为主。冲击韧性的快速显著降低与半纤维素的降解有关,抗弯强度的变化与综纤维素含量有关,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的线性降低是由纤维素的缓慢降解决定的。总之,在褐腐过程中,木材微观水平上化学成分的降解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从根本上导致了宏观力学性能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腐 木材质量损失率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化学成分 强度损失
下载PDF
茯苓褐腐过程中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改云 任海青 +1 位作者 秦特夫 江泽慧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2-596,共5页
用褐腐真菌茯苓按常规栽培方法对木材进行降解,对比研究了正常材和不同腐朽程度木材化学组成之间的差异,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发现,腐朽初期,综纤维素和戊聚糖的含量及纤维素结晶度随腐朽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用褐腐真菌茯苓按常规栽培方法对木材进行降解,对比研究了正常材和不同腐朽程度木材化学组成之间的差异,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发现,腐朽初期,综纤维素和戊聚糖的含量及纤维素结晶度随腐朽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木质素和1%NaOH抽出物的相对含量却逐渐升高。当腐朽进行到15周时,综纤维素含量、戊聚糖含量和纤维素结晶度分别由正常材的72.80%、14.95%和40.3%下降到18.57%、8.58%和16.1%,木质素含量和1%NaOH抽出物含量分别从27.30%和12.89%增加到43.88%和70.07%。之后,随着腐朽时间的延长,木材的组成几乎保持不变。FTIR结果证实了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褐腐 木材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欧李褐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范围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晓娟 高莹 +4 位作者 李新凤 王建明 李生才 王美琴 李俊林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4,I0002,共5页
【目的J明确欧李褐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方法]通过测定欧李褐腐病菌菌丝和孢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萌发情况,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刺伤接种法对病菌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l欧李褐腐病菌菌丝7~27℃内... 【目的J明确欧李褐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方法]通过测定欧李褐腐病菌菌丝和孢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萌发情况,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刺伤接种法对病菌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l欧李褐腐病菌菌丝7~27℃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2℃;最适pH范围7.O~9.0;在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半乳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7—27oC;最适pH为6.0—8.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该病原菌能侵染梨、苹果、油桃、樱桃、杏、柑橘、葡萄,不能侵染金桔和圣女果。病菌对樱桃和油桃的致病力最强,对柑橘的致病力最弱。【结论】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研究结果为综合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李 褐腐病 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刚竹秆褐腐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春来 吴小芹 +3 位作者 叶利芹 叶建仁 徐旭凌 曹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8,共5页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viridis f.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 刚竹秆褐腐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普遍,影响竹林生长。其主要危害刚竹属的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黄槽刚竹(Ph.viridis f.houzeauana),其中以淡竹受害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刚竹秆褐腐病病组织分离培养、人工接种试验、分离菌形态学观察及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对扩增出的约559 bp的片段进行ITS序列分子鉴定,最终将在淡竹和黄槽刚竹等上发生的病原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Corda)Sa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竹秆褐腐病 木贼镰刀菌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桃褐腐病菌抗药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尹良芬 胡勐郡 +2 位作者 金鑫 Guido Schnabel 罗朝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32,共5页
桃褐腐病是严重危害桃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该病害的控制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桃褐腐病菌已对几类常用的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就桃褐腐病菌(Moniliniaspp.)对生产上使用的几大类杀菌... 桃褐腐病是严重危害桃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实际生产中,该病害的控制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杀菌剂的大量使用,桃褐腐病菌已对几类常用的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本文就桃褐腐病菌(Moniliniaspp.)对生产上使用的几大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及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概述和分析,以供国内同行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褐腐病 杀菌剂 抗药性分子机理
下载PDF
大兴安岭林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与种群结构 被引量:27
16
作者 崔宝凯 余长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3700-3709,共10页
在过去10 a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兴安岭林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兴安岭林区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共有5目11科56属129种,占中国多孔菌区系的21.36%,优势科是多孔菌科。种的区系地理... 在过去10 a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兴安岭林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兴安岭林区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共有5目11科56属129种,占中国多孔菌区系的21.36%,优势科是多孔菌科。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分为7类,以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的区系特征。大兴安岭的多孔菌常见种较多,种群结构中共生菌3种,寄生菌27种,腐生菌占大多数,有99种。在能够引起木材腐朽的126种真菌中,白腐菌93种,占多数,褐腐菌33种,占少数,但该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范围内褐腐菌在多孔菌中的比例。通过对大兴安岭主要树种上的种群结构进行比较,表明阔叶树上的木材腐朽菌绝大部分是白色腐朽菌,而针叶树上的白腐菌与褐腐菌数量相差不大,褐腐菌对于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菌 真菌区系 多样性 白腐菌 褐腐菌
下载PDF
木质素活化及在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其宁 秦特夫 李改云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9期55-60,共6页
木质素是相对分子量较高的天然聚合物,由于具有苯酚结构利于制备木材胶粘剂,但是木质素本身反应活性低,一般都将其活化后再利用。而且,除了以往利用最多的造纸工业产生的木质素外,研究发现木材经过褐腐菌降解后残留主要成分是结构部分... 木质素是相对分子量较高的天然聚合物,由于具有苯酚结构利于制备木材胶粘剂,但是木质素本身反应活性低,一般都将其活化后再利用。而且,除了以往利用最多的造纸工业产生的木质素外,研究发现木材经过褐腐菌降解后残留主要成分是结构部分发生变化的木质素,这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以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在合成胶粘剂上也有很大的优势,本文结合木质素胶粘剂应用中的问题,重点概述了活化木质素的各种方法及褐腐木质素在木材胶粘剂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活化 褐腐木质素 胶粘剂
下载PDF
利用葡萄籽油防治桃子采后褐腐病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殿朋 韩雪梅 +2 位作者 卢彩鸽 张晓元 刘伟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子 采后病害 褐腐病 葡萄籽油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桃褐腐病的发生和防治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世访 陈策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9,共6页
链核盘菌(Moniliniaspp.)所致的褐腐病是核果类果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16省(区)记载发生此病。本文综述了前人关于病原菌鉴定、分布、侵染特点和病害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褐腐病防治策略和防治中的难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链核盘菌 褐腐病 核果类果树 侵染循环 防治
下载PDF
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段灿星 张吉清 +2 位作者 丁俊杰 王晓鸣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0,206,共6页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μm×(2.1~3.3)μ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离物 大豆茎褐腐病菌 大豆茎褐腐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