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7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1
作者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时间观
说一切有部
三世
因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世界中的泰国佛教——一个人类学的视野
被引量:
5
2
作者
段颖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5,共7页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业
现代世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兴洲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65-70,共6页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信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报应
十二因缘
轮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因果思想要义及现代价值简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阿忠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2-46,共5页
佛教因果思想包含了因果不虚、因果可转及因果性空多个层面,它强调因果乃自然法则,与一般宗教的因果说在施报主体、承受方式、终极目标等方面完全不同。佛教因果思想的公平、自由和道德性原则具有深刻的哲理依据和特殊价值,对现代人安...
佛教因果思想包含了因果不虚、因果可转及因果性空多个层面,它强调因果乃自然法则,与一般宗教的因果说在施报主体、承受方式、终极目标等方面完全不同。佛教因果思想的公平、自由和道德性原则具有深刻的哲理依据和特殊价值,对现代人安顿生命、谐和社会、改造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不虚
因果可转
因果性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秀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56-59,109,共4页
《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
《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异
史料学
佛家
因果报应
地域特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
被引量:
3
6
作者
唐吉思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道德观念
藏传佛教
因果报应说
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
被引量:
1
7
作者
勾艳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第4期68-73,共6页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小说
佛教
净土往生
无常
因果报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被引量:
4
8
作者
陈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46,共8页
谈善论恶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善恶"因果"观,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注重"因"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有着"决定论"...
谈善论恶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善恶"因果"观,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注重"因"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有着"决定论"意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中的反映,属于中国化的善恶"因果"观;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基于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善恶"因果"观。依据印度佛教的这种善恶"因果"观,东晋竺道生进一步提出了"善不受报"的思想。依据"善不受报"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佛教"缘起论",一个人只管行善而不要去追求行善的回报,然而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行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善恶
因果
善有善报
善不受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崇佛思想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士钦
《淄博师专学报》
2016年第4期66-70,共5页
佛教作为"儒释道"三教之一,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从传入中土后,历朝历代都拥有大批忠实的拥趸,不但广大底层民众崇信佛教,包括历代很多帝王对佛教也崇敬有加。蒲松龄作为清初的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家庭及社会...
佛教作为"儒释道"三教之一,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从传入中土后,历朝历代都拥有大批忠实的拥趸,不但广大底层民众崇信佛教,包括历代很多帝王对佛教也崇敬有加。蒲松龄作为清初的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原因,对佛教非常崇信,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他通过各种方式对佛法无边和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说进行了充分渲染,体现了浓厚的崇佛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佛
因果报应
原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10
作者
钟海波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敦煌
讲唱文学
佛教文化
因果报应观
天堂地狱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因缘论设计
11
作者
胡俊红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1,共5页
设计的本质与文化息息相关。受中国佛教文化的“缘起说”和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启迪,构建设计的因缘论,以期对设计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设计是一种“缘”创过程,设计是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力求做到求...
设计的本质与文化息息相关。受中国佛教文化的“缘起说”和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启迪,构建设计的因缘论,以期对设计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设计是一种“缘”创过程,设计是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力求做到求真、求新、求善、求变、求美、求存共生。万物因缘和合,因缘道器,设计要做到“精于事因、巧在物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缘
佛教
文化
原创
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禅宗美学看简媜散文之创作
被引量:
1
12
作者
戴勇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简媜散文
因缘观
生命观
美学境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三业理论与《聊斋志异》之伦理道德思想
13
作者
胡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佛教认为 ,“业”是形成事物的最直接原因 ,它包括身业、口业、意业三种。“业”不仅给施为者自己带来善恶报应 ,而且也会给他人及环境带来幸与不幸 ,因此往往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聊斋志异》在对佛道两家想象模式多所采用的同时 ...
佛教认为 ,“业”是形成事物的最直接原因 ,它包括身业、口业、意业三种。“业”不仅给施为者自己带来善恶报应 ,而且也会给他人及环境带来幸与不幸 ,因此往往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聊斋志异》在对佛道两家想象模式多所采用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教义的影响 ,其中佛教“三业”理论是阐述得最多的 ,作用乃在于告诫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时刻注意防恶止非、行善积德。正是借助着佛教“三业”理论 ,《聊斋志异》一方面非常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三业理论
聊斋志异
伦理道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始佛教本体和非本体因素的互动
14
作者
宇恒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5-7,共3页
因缘主要是原始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不仅贯穿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义中,而且与婆罗门教和其它沙门思潮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原始佛教的因果关系与西方的本体论有截然的差别,但它又体现出本体论的倾向。原始佛教的本体和非本体因素...
因缘主要是原始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不仅贯穿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义中,而且与婆罗门教和其它沙门思潮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原始佛教的因果关系与西方的本体论有截然的差别,但它又体现出本体论的倾向。原始佛教的本体和非本体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依托,以必然性和偶然性为辅助,以解脱为目标的精致思想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佛教
本体
因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主多元的理论荟萃: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中观见
15
作者
刘俊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14,共5页
噶举派中观见以应成中观见为主体,而且其独特的大手印教法中非空非有、明空合一的中道观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该派各位论师对佛教中观理论的继承不尽相同,对其理解及阐释各异,所以显示出噶举派中观见有着兼容并包的多元特性。该派...
噶举派中观见以应成中观见为主体,而且其独特的大手印教法中非空非有、明空合一的中道观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该派各位论师对佛教中观理论的继承不尽相同,对其理解及阐释各异,所以显示出噶举派中观见有着兼容并包的多元特性。该派中观见建构的目的在于使众生进入解脱之道,最终脱离轮回之苦而入长乐我净的涅槃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举派
中观见
缘起
空性
中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三言”中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
16
作者
严红彦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9-71,共3页
“三言”申有许多作品涉及释道,该文认为某些鬼神崇拜、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范畴,而非宗教观念从释道主题作品入手,分析其僧道形象和故事情节,可看出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并试从其个人经历、思想体系中寻找原因。
关键词
三言
释道
冯梦龙
因果报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杨丽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使生命显得可贵。藏传佛教和儒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生死问题上都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生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
藏传佛教
儒家
业报轮回
中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说岳全传》与佛教之因缘
被引量:
1
18
作者
王路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82-87,共6页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编织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情节;三是从佛教观念或传说出发,衍生出人物或故事。正是这三种方式的巧妙运用,才得以形成全书"因果报应"的结构布局、"忠奸——出世"的双重性主题及"鹏——龙"型人物组合,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岳全传》
佛教
因果报应
忠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因果观与六朝至初唐志怪小说
被引量:
3
19
作者
何清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观
志怪小说
叙事结构
叙事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
被引量:
1
20
作者
曹艳春
《天中学刊》
2003年第3期72-74,共3页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古典小说
因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1
作者
许潇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研究中心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ZJ027)——说一切有部思想史研究。
文摘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关键词
佛教
时间观
说一切有部
三世
因果
Keywords
buddhism
view of time
Sarvastivada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karma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世界中的泰国佛教——一个人类学的视野
被引量:
5
2
作者
段颖
机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出处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5,共7页
基金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全球化-地方化:跨国网络中的云南华人"(1002036-23000-31910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球变迁中的东南亚华人认同"(20100480812)
文摘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泰国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业
现代世界
Keywords
Thailand
Theravada
buddhism
karma
Modern World
分类号
D949.333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吴兴洲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65-70,共6页
基金
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QDYB1118)
文摘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着"十二因缘"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业"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信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
因果报应
十二因缘
轮回
Keywords
buddhism
karma
twelve
karma
s
rebirth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因果思想要义及现代价值简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阿忠荣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2-46,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研究>(项目批准号09BM2016)阶段性成果
文摘
佛教因果思想包含了因果不虚、因果可转及因果性空多个层面,它强调因果乃自然法则,与一般宗教的因果说在施报主体、承受方式、终极目标等方面完全不同。佛教因果思想的公平、自由和道德性原则具有深刻的哲理依据和特殊价值,对现代人安顿生命、谐和社会、改造环境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佛教
因果不虚
因果可转
因果性空
Keywords
buddhism
true
karma
conversion of causal
emptiness
分类号
B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被引量:
1
5
作者
刘秀娟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4期56-59,109,共4页
文摘
《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
关键词
灾异
史料学
佛家
因果报应
地域特征
Keywords
catastroph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uddhism
karma
geographical features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
被引量:
3
6
作者
唐吉思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
出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文摘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
关键词
蒙古族
道德观念
藏传佛教
因果报应说
影响
Keywords
the Mongolians
moral concept
Tibetan
buddhism
karma
theory
impact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
被引量:
1
7
作者
勾艳军
机构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外国问题研究》
2011年第4期68-73,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200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9YJC752020)
文摘
日本古代小说大都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净土、无常、果报是最典型的三个侧面。净土思想是日本佛教的主流且具有明显的现世特征:平安物语的净土信仰成为救赎宫廷贵族脱离苦难的精神支柱;中世战记物语的净土信仰多与死亡紧密相连,成为对战乱中人们渴求来世幸福的终极关怀。无常是日本小说尤其是中世物语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无常既是对人间永无常住的感性叹息,也是对盛者必衰社会法则的理论解释,更成为武家社会切身感受的"生死观"。因果报应思想贯穿日本小说史的始终,它与宿世、轮回、转生等观念互为表里,成为孕育日本怪异小说流行的土壤之一,并表现出与儒家劝惩观念相结合的世俗化趋势。
关键词
日本小说
佛教
净土往生
无常
因果报应
Keywords
Japanese fictions
buddhism
Pure Land Reborn
Anicca
karma
分类号
I31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被引量:
4
8
作者
陈坚
机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46,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佛教在罪犯教育矫治中的应用研究"(14JJD730006)
文摘
谈善论恶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善恶"因果"观,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注重"因"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有着"决定论"意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中的反映,属于中国化的善恶"因果"观;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基于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善恶"因果"观。依据印度佛教的这种善恶"因果"观,东晋竺道生进一步提出了"善不受报"的思想。依据"善不受报"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佛教"缘起论",一个人只管行善而不要去追求行善的回报,然而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行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
关键词
佛教
善恶
因果
善有善报
善不受报
Keywords
buddhism
the view of good and evil
karma
return caused by doing good
doing good without asking for return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崇佛思想
被引量:
1
9
作者
杨士钦
机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出处
《淄博师专学报》
2016年第4期66-70,共5页
文摘
佛教作为"儒释道"三教之一,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其从传入中土后,历朝历代都拥有大批忠实的拥趸,不但广大底层民众崇信佛教,包括历代很多帝王对佛教也崇敬有加。蒲松龄作为清初的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由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原因,对佛教非常崇信,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他通过各种方式对佛法无边和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说进行了充分渲染,体现了浓厚的崇佛思想。
关键词
崇佛
因果报应
原因
Keywords
buddhism
karma
reason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10
作者
钟海波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唐都学刊》
2004年第3期31-33,共3页
文摘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敦煌
讲唱文学
佛教文化
因果报应观
天堂地狱观
Keywords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 literature
the Buddhist culture
buddhism karma
heaven and hell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因缘论设计
11
作者
胡俊红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
出处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1,共5页
基金
湖南省创新平台开放基金(20K045)。
文摘
设计的本质与文化息息相关。受中国佛教文化的“缘起说”和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启迪,构建设计的因缘论,以期对设计进行深入、系统的阐释。设计是一种“缘”创过程,设计是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力求做到求真、求新、求善、求变、求美、求存共生。万物因缘和合,因缘道器,设计要做到“精于事因、巧在物缘”。
关键词
因缘
佛教
文化
原创
设计
Keywords
karma
buddhism
Culture
Originality
Design
分类号
TS664.1 [轻工技术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禅宗美学看简媜散文之创作
被引量:
1
12
作者
戴勇
机构
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9-142,共4页
基金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庄禅文化思想与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之阶段性成果
编号:09WX244
文摘
简媜散文的诗性特质与其独特的审美感悟能力息息相关。其表现有三:其一,得失随缘、随性洒脱的因缘观;其二,自由自在、心安自得的生命观;其三,圆润性灵、诗意盎然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
禅宗美学
简媜散文
因缘观
生命观
美学境界
Keywords
the aesthetics of
buddhism
JIAN Zhen's proses
karma
view
view of life
aesthetic realm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三业理论与《聊斋志异》之伦理道德思想
13
作者
胡遂
机构
湖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2-66,共5页
文摘
佛教认为 ,“业”是形成事物的最直接原因 ,它包括身业、口业、意业三种。“业”不仅给施为者自己带来善恶报应 ,而且也会给他人及环境带来幸与不幸 ,因此往往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聊斋志异》在对佛道两家想象模式多所采用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教义的影响 ,其中佛教“三业”理论是阐述得最多的 ,作用乃在于告诫人们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时刻注意防恶止非、行善积德。正是借助着佛教“三业”理论 ,《聊斋志异》一方面非常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
关键词
佛教
三业理论
聊斋志异
伦理道德
Keywords
buddhism
the theory of “Three
karma
”
“Liao Zha Zi Yi”
morality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始佛教本体和非本体因素的互动
14
作者
宇恒伟
机构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出处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5-7,共3页
文摘
因缘主要是原始佛教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它不仅贯穿于整个原始佛教的教义中,而且与婆罗门教和其它沙门思潮的因果关系是相对的。原始佛教的因果关系与西方的本体论有截然的差别,但它又体现出本体论的倾向。原始佛教的本体和非本体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依托,以必然性和偶然性为辅助,以解脱为目标的精致思想元素。
关键词
原始佛教
本体
因缘
Keywords
Primitive
buddhism
Noumenon
karma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主多元的理论荟萃: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中观见
15
作者
刘俊哲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0-14,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10)
文摘
噶举派中观见以应成中观见为主体,而且其独特的大手印教法中非空非有、明空合一的中道观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该派各位论师对佛教中观理论的继承不尽相同,对其理解及阐释各异,所以显示出噶举派中观见有着兼容并包的多元特性。该派中观见建构的目的在于使众生进入解脱之道,最终脱离轮回之苦而入长乐我净的涅槃之境。
关键词
噶举派
中观见
缘起
空性
中道
Keywords
the
karma
Kargyu of Tibetan
buddhism
Madhyamika
origin
sunyata
view of middle way
分类号
B946.6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三言”中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
16
作者
严红彦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69-71,共3页
文摘
“三言”申有许多作品涉及释道,该文认为某些鬼神崇拜、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范畴,而非宗教观念从释道主题作品入手,分析其僧道形象和故事情节,可看出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并试从其个人经历、思想体系中寻找原因。
关键词
三言
释道
冯梦龙
因果报应
Keywords
San Yah
buddhism
and Taoism
Feng Menglong
karma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被引量:
3
17
作者
杨丽
机构
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文摘
生死乃人生大事,但是人们往往对生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因为生代表生机、温暖、活力,而死则意味着消沉、冰冷、黑暗,所以人们都乐生怕死,对死都持否定的态度。死亡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恐惧的事件,也正是由于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使生命显得可贵。藏传佛教和儒家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生死问题上都进行深刻思考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人生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生死
藏传佛教
儒家
业报轮回
中阴
Keywords
life and death
Tibetan
buddhism
Confucianism
karma
Circle of Life
Bardo Tibetan issue of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说岳全传》与佛教之因缘
被引量:
1
18
作者
王路坚
机构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82-87,共6页
基金
陕西理工学院2014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说岳全传>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LGYC1409)
文摘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与佛、道二教的缘分相当深厚,几乎从开篇便沐浴在佛光、道风之中。作为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说岳全传》对佛教素材的吸收、改造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择取与佛教有关的素材进行生发、改编;二是借助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编织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情节;三是从佛教观念或传说出发,衍生出人物或故事。正是这三种方式的巧妙运用,才得以形成全书"因果报应"的结构布局、"忠奸——出世"的双重性主题及"鹏——龙"型人物组合,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宗教色彩。
关键词
《说岳全传》
佛教
因果报应
忠奸
Keywords
A Biography of Yue Fei
buddhism
karma
loyalty and betrayal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因果观与六朝至初唐志怪小说
被引量:
3
19
作者
何清清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基金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先唐叙事模式与中国小说的文化基因"(535-432001)
项目负责人:韩云波
文摘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关键词
佛教
因果观
志怪小说
叙事结构
叙事逻辑
Keywords
buddhism
the idea of
karma
ghost story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logic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
被引量:
1
20
作者
曹艳春
机构
四川师范学院
出处
《天中学刊》
2003年第3期72-74,共3页
文摘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叙事模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些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佛教
中国古典小说
因缘
Keywords
buddhism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karma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现代世界中的泰国佛教——一个人类学的视野
段颖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吴兴洲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佛教因果思想要义及现代价值简论
阿忠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刘秀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
唐吉思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日本古代小说的佛学烙印与文化成因
勾艳军
《外国问题研究》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陈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崇佛思想
杨士钦
《淄博师专学报》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
钟海波
《唐都学刊》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以因缘论设计
胡俊红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从禅宗美学看简媜散文之创作
戴勇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佛教三业理论与《聊斋志异》之伦理道德思想
胡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原始佛教本体和非本体因素的互动
宇恒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一主多元的理论荟萃: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中观见
刘俊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试论“三言”中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
严红彦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藏传佛教与汉地儒教生死观之比较
杨丽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说岳全传》与佛教之因缘
王路坚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佛教因果观与六朝至初唐志怪小说
何清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因缘”浅探
曹艳春
《天中学刊》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