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兼谈所谓“心性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90,共8页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模式,它围绕着心性境界而展开言说,比如僧肇在《物不迁论》中提出的"物不迁"就不是一个认识论命题,而是一个心性论命题。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主体达到佛教"空"的境界时"般若"智慧所观照到的一种景象,具体地说就是,"心空"则"心在当下";"心在当下"则"心不迁";"心不迁"则"物不迁",总之,一个人若能达到"心空"的境界,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他呈现"物不迁"的景象,这种"物不迁"的景象是不可能通过世俗的认识而获得的。在僧肇看来,"心性论"意义上的"物不迁"乃是世界的真实相状即"实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佛教境界 僧肇 “物不迁” 般若
下载PDF
恒有与无常:佛教运动观探析——以说一切有部为中心
2
作者 何石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1,共4页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 说一切有部作为部派佛教中成立较早的学派,其"三世恒有,法体恒存"的宗义代表了佛教运动观的早期理论形态。有部的宗义发源于对原始佛教经典中法相的相摄、自相、共相等关系的研究,而具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和理论内涵。由"无常"而推出"恒有",以"恒有"来论证"无常",是有部对动静辩证关系的独特理解。有部运动观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论证模式被后来的大乘佛教所继承和发展。从原始佛教的"诸行无常",到说一切有部的"法体恒有",再到大乘中观学的非断非常、动静双遣,反映了佛教运动观的辩证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运动观 说一切有部 僧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