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Buddhist sculpture ar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1
作者 ZHANG Dingwei CHEN Lieshe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2期81-83,共3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ddhist sculpture recei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the art form is abund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 slim but clear appearance" and" images of noble figures "two kinds of modeling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 art of carving ar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s well 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stat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t art sculpture art sllm but clear appearance
下载PDF
Yungang Grottoes and Buddhist Restoration
2
作者 HUO JIANYING 《China Today》 2007年第6期66-70,共5页
IT was in the year 453 that the monk Tan Yao hurried to Pingcheng (present-day Datong in Shanxi Province) through the barre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nxi. He had been summoned by the newly enthroned Emperor Wenc... IT was in the year 453 that the monk Tan Yao hurried to Pingcheng (present-day Datong in Shanxi Province) through the barre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nxi. He had been summoned by the newly enthroned Emperor Wencheng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386-534). Seven years previously he had run for his life along the same ro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t Restoration monk Loess Plateau northern Wei Dynasty Yungang Grottoes
下载PDF
肃北五个庙石窟北朝遗迹考述——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一
3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迹与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遗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五个庙石窟 敦煌石窟 北朝 壁画
下载PDF
从北魏胡人墓志录文的华夏祖源叙述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
作者 彭丰文 徐艺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北魏时期,大量胡人通过“假借”华夏祖源的墓志书写方式,将家族历史融入华夏民族范畴,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汉化鲜明的祖源叙述文本。通过分析这类文本,可知北魏胡人普遍秉持华夷共祖观念,主动认同华夏祖源和华夏文化。这是秦汉... 北魏时期,大量胡人通过“假借”华夏祖源的墓志书写方式,将家族历史融入华夏民族范畴,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汉化鲜明的祖源叙述文本。通过分析这类文本,可知北魏胡人普遍秉持华夷共祖观念,主动认同华夏祖源和华夏文化。这是秦汉魏晋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古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体现。同时,胡人对华夏祖源的认同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漫长复杂的过程。华夷共祖观念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繁荣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根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统一性,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具有突出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华夏先祖 墓志 民族认同
下载PDF
北朝风帽俑服饰特征的演变及其成因探析
5
作者 严碧莹 邓莉丽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8,共9页
北朝是风帽俑成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帽俑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对相关实物及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对风帽俑服饰特征及演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风帽样式及身衣样式两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影响风帽俑服饰特征演变的... 北朝是风帽俑成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帽俑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对相关实物及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对风帽俑服饰特征及演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风帽样式及身衣样式两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影响风帽俑服饰特征演变的社会原因。研究表明,北魏前期,风帽样式较为丰富;北魏后期,风帽样式减少;东魏北齐时期,风帽样式又再多元化,装饰趣味浓郁;西魏北周时期,风帽样式较为单一,风帽功能以保暖为主。身衣的样式在时间线上则呈现由鲜卑服饰元素鲜明至胡汉融合的特点。中原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的渗透、服饰审美风尚的更迭,以及服饰制作材质的差异,是促使北朝风帽俑服饰特征形成及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风帽俑 服饰特征演变 文化融合 佛教文化 服饰审美风尚 服饰制作材质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的影响
6
作者 王玫 张春彦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审美 风景表达 魏晋南北朝 敦煌佛教壁画 印度佛教美术
下载PDF
山西陵川宝应寺石窟调查简报
7
作者 王普军 程勇 +2 位作者 马艳芳 冀晋东(绘图) 吴迪(绘图)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167-187,共21页
2023年3-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宝应寺石窟进行了调查。宝应寺石窟现存5窟及4处摩崖造像,其中第3窟与第4窟之间有石构回廊建筑。石窟无明确纪年。从窟龛形制、造像组合、造像特征综合判断,以北朝晚期遗存... 2023年3-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宝应寺石窟进行了调查。宝应寺石窟现存5窟及4处摩崖造像,其中第3窟与第4窟之间有石构回廊建筑。石窟无明确纪年。从窟龛形制、造像组合、造像特征综合判断,以北朝晚期遗存为主,后代多有补刻改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川 宝应寺 石窟 北朝
下载PDF
北魏王朝推广佛教音乐的作用与影响
8
作者 赵烨 詹林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 北魏王朝大力推广佛教音乐,彰显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佛教音乐在北魏获得广泛传播,成为北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统治者通过营建佛寺、举办法会、派遣使节等措施,促进了佛教音乐与本土音乐的融合,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佛教音乐的传播为民族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形成于北魏时期的佛教音乐体系为后世佛乐发展奠定了艺术根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王朝 佛教音乐 民族融合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历史观与汉语史研究方法的有机统一——《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评介
9
作者 于峻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54,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 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近百年间,学界在汉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佛经作为汉语史口语语料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汉译佛经的语言价值被深入发掘,诸多成果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黄娜、石彦霞博士出于对译经研究的共同志趣,撰就了《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此书整合了历史观念与汉语史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疑问句,描写了外来成分、文言、白话以及不规范成分,得出了可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译经 疑问句 历史观 汉语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秀莲 丁慧芬 +3 位作者 李悦 常淑枫 黄燃浩 李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53-156,共4页
以华北地区宋元明清时期疫情史料为依托,采用文献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探讨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的时空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随年代更迭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为疫情高发期;疫情与干支年分布有相关性,以辛... 以华北地区宋元明清时期疫情史料为依托,采用文献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探讨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的时空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随年代更迭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为疫情高发期;疫情与干支年分布有相关性,以辛巳年累计疫次最多。华北地区古代疫情主要集中在山西和河北,但在疫情发展中跨省市(地县)的大疫情也时有发生。疫情的发生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密切相关性,旱灾、水灾是引发疫情的最主要自然因素,饥荒、战乱、人口流动和人群密集是影响疫情的主要社会因素。提示加强中医药防疫特色研究(如运气学说),加强华北地区疫情的联防联控研究,以及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对现代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宋元明清 疫情 时空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平经暗花丝织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欣 苏淼 +1 位作者 赵丰 白宁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2-56,共5页
研究并分析了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平经类暗花丝织物实物,认为北宋时期,平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大多使用多综多蹑机,纹样简洁,花回小;斜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很可能使用束综提花机,以便生产出更大花回更多造型的组合纹样;中国古代传统的G-G显花... 研究并分析了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平经类暗花丝织物实物,认为北宋时期,平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大多使用多综多蹑机,纹样简洁,花回小;斜纹地暗花织物的织造很可能使用束综提花机,以便生产出更大花回更多造型的组合纹样;中国古代传统的G-G显花技术仍被广泛采用,到辽宋以并丝织法织绫为最;织物艺术风格的淡然回归,织物织造技术的锐意进取当归功于北宋鼎盛繁荣之文化与空前发展之科技。最后推测性总结出北宋时期此类丝织品的纹样风格及决定其纹样风貌的织造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经暗花丝织物:纹样风格 织造工艺 长干寺 北宋
下载PDF
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梅建军 李明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23,共8页
本文对我国北方商周墓葬出土的11件"弓形饰"或"月牙形饰",做了初步的考察,认为它们是用作"胸饰"或"项饰"的,均是某种身份的标识物。
关键词 商周墓葬 弓形饰 北方考古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下载PDF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0-125,共6页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蒙古族 河套 北部边防 危机
下载PDF
北宋舍利崇奉的世俗化趋势——以甘肃泾川龙兴寺出土舍利砖铭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利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9,共6页
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的舍利瘗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瘗埋的个案分析北宋... 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的舍利瘗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瘗埋的个案分析北宋独具特色的舍利崇奉宗教仪式,可以认为,中国的舍利崇奉,经历隋唐时期的定型化之后,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新趋势,彰显了宋人在舍利信仰上宽容、通达、不拘一格的佛教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 龙兴寺 砖铭 北宋 舍利崇奉
下载PDF
6世纪前期北方地区维摩诘经变的演变——兼论与南朝佛教图像的关联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向东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本土化的变相,也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教图像之一。相比5世纪图像,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维摩诘形象的汉化、隐几、隐囊的出现以及画面情节的丰富等方面。本文根据图像细节分析及文献记载,推测6世纪前期维摩诘经变样式可能源自南朝佛教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佛教图像 维摩诘经变 演变 影响
下载PDF
南北朝佛寺题咏诗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自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4,共7页
佛寺题咏诗产生于刘宋南齐之际 ,而盛行于南朝梁陈两代 ,就其内容构成而言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言佛理 ,又写景物 ,一类是不涉佛理 ,只写景物 ;佛教的盛极一时 ,佛寺的大量兴建以及佛寺景观审美意识的自觉 ,是南北朝佛寺题咏诗产生与... 佛寺题咏诗产生于刘宋南齐之际 ,而盛行于南朝梁陈两代 ,就其内容构成而言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言佛理 ,又写景物 ,一类是不涉佛理 ,只写景物 ;佛教的盛极一时 ,佛寺的大量兴建以及佛寺景观审美意识的自觉 ,是南北朝佛寺题咏诗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佛寺题咏诗的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题咏诗 南北朝 佛寺景观 审美意识
下载PDF
北魏后妃出家现象初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苗霖霖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1期72-76,113,共5页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僧尼人数众多,而且出现了众多后妃舍身寺院为尼的现象。虽然她们出家的原因各异,但对北魏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不仅带动了这一时期后宫宫人出家的风尚,还造成了一些寺院的奢华腐化,甚至成为权贵安置妻妾的场所。
关键词 北魏 佛教 后妃 出家
下载PDF
西夏五台山信仰斟议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0年第1期14-22,共9页
西夏统治时期,文殊信仰流行,尤其是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护国、护王功能,对西夏统治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成为包括西夏在内东亚地区佛教信徒所崇拜的对象。五台山信仰在西夏建国之前即已流行,德明、元昊都曾... 西夏统治时期,文殊信仰流行,尤其是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护国、护王功能,对西夏统治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成为包括西夏在内东亚地区佛教信徒所崇拜的对象。五台山信仰在西夏建国之前即已流行,德明、元昊都曾遣使朝拜五台山。1038年,元昊脱离宋朝自立,建立大夏国。此后,夏宋对峙,时常处于战争状态,西夏统治者无法再朝拜五台山,即使西夏僧徒前往五台山朝拜也会困难重重。于是,西夏统治者效法辽朝及朝鲜、日本将五台山移入本境的做法,依据五台山寺庙的样式,在贺兰山中新建北五台山寺。该寺具体地址史无记载,但考古学证据显示,其地大致在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一带,建成时间当在元昊统治时期。作为西夏皇家寺院,该寺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名僧,编集并翻译了多种佛教典籍。其中,北五台山寺高僧杨智幢被称作"国师",体现了该寺所享有的崇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五台山 北五台山寺 佛教 文殊菩萨
下载PDF
北宋福建庙学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志馥 于亚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8,126,共9页
北宋福建庙学经过初期、中期、末期发展,使得唐末五代出现的星星点火扩展为遍地开花之势,全路各境均有庙学分布。但各地庙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可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斜"土&... 北宋福建庙学经过初期、中期、末期发展,使得唐末五代出现的星星点火扩展为遍地开花之势,全路各境均有庙学分布。但各地庙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可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斜"土"字形架构、"中间大两头小"、区域梯度差异等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区域性、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着北宋福建庙学的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福建 庙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