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blem of Text and "Personality Context": Intercultural Approach (Oriental Dimension)
1
作者 Sergei Lepekh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3期224-231,共8页
One of the central problems of society and a civilization was always the ratio of personality and common culture. One of these aspects is a hermeneutic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r as on... One of the central problems of society and a civilization was always the ratio of personality and common culture. One of these aspects is a hermeneutic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r as one of options, --a ratio of the text and a personal context. There are both generality and distinctions in approaches of various cultures to this problem. There are many parallels that can be drawn between the directions and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uropean and Buddhist hermeneutic traditions. The European hermeneutics on the whole is known to be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of the unique personal authorship of a text, a multitude of historical viewpoints and meanings. Thus, 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cts as a problem of combining differences. The mechanism of conveying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under such conditions inevitably turns into a mechanism of interpreting the message conveying a definite cultural meaning. Modifying the meaning of any message is supposed to be dictated by the very fact of the temporal distance between the moments of creating and reading the text. In a number of oriental cultures, we face a somewhat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of authorship, communication, ontology, and existence and on the whole, with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y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Just like we admi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all existing natural landscapes, in the cultural life, we must consider every existing culture and their bearers--ethnic groups self-valuable and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uropean and buddhist hermeneutics "behavioral" and "existential"commentary on the text cultural tolerance
下载PDF
中华电子佛典的数据库建设与文字学应用——以《广弘明集》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茜 辛睿龙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0,共4页
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主持的CBETA中华电子佛典数据库是目前流通最广、使用最多、贡献最大的佛教典籍全文数据库。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数字化为中心,介绍中华电子佛典的数据库建设情况,进一步讨论中华电子佛典的文本分类依据,并阐述中... 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主持的CBETA中华电子佛典数据库是目前流通最广、使用最多、贡献最大的佛教典籍全文数据库。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的数字化为中心,介绍中华电子佛典的数据库建设情况,进一步讨论中华电子佛典的文本分类依据,并阐述中华电子佛典的文本信息标注方式。以《广弘明集》为例,通过梳理和分析XML标记语言在中华电子佛典的一般呈现方式,揭示中华电子佛典提供的佛教文献文本信息,以验证中华电子佛典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电子佛典 CBETA 《大正藏》 数据库 《广弘明集》
下载PDF
日本金剛寺、七寺、興聖寺古寫本《續高僧傳》卷四的異文考察
3
作者 辛睿龍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189-198,285,共11页
《續高僧傳》是唐代南山律宗開山之祖道宣繼梁慧皎《高僧傳》而撰的一部佛教僧傳類著作。該書現存版本較多,根據其保存形態、經文内容和流傳地區,主要可以分爲中國、朝鮮刊本大藏經系統和日本古寫經系統兩大類。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是唐代南山律宗開山之祖道宣繼梁慧皎《高僧傳》而撰的一部佛教僧傳類著作。該書現存版本較多,根據其保存形態、經文内容和流傳地區,主要可以分爲中國、朝鮮刊本大藏經系統和日本古寫經系統兩大類。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中,流傳較廣、利用較多、價值較大、保存較好的主要是金剛寺本、七寺本和興聖寺本。以郭紹林點校的《續高僧傳》爲基礎工作本,充分參考《續高僧傳》歷代刻本的經文用字情況,重點利用唐慧琳、五代可洪爲《續高僧傳》所作的佛經音義,綜合運用文字學、訓詁學、文獻學等方面的知識,試對金剛寺本、七寺本和興聖寺本《續高僧傳》卷四的異文情況進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寫經 《續高僧傳》 佛經音義 異文
下载PDF
明代名医缪希雍生卒年考
4
作者 叶思钰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缪希雍为晚明著名医家,不仅医术高明,且活跃于晚明士大夫及佛教信仰圈之中,一直为中医史及江南社会史研究所关注。但作为一位杏林名家与党争清流,缪氏的生卒年,在学界尚无令人准确的说法;尤其出生年,长期流传多个不同版本,且彼此相去甚... 缪希雍为晚明著名医家,不仅医术高明,且活跃于晚明士大夫及佛教信仰圈之中,一直为中医史及江南社会史研究所关注。但作为一位杏林名家与党争清流,缪氏的生卒年,在学界尚无令人准确的说法;尤其出生年,长期流传多个不同版本,且彼此相去甚远。通过研究《径山藏》所录缪氏亲笔牌记,纠前人关于朱国祯所作祝寿文之考证错误,辅以相关文献,考得缪氏当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天启五年(1625)六月至天启六年(1626)三月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缪希雍 朱国祯 《径山藏》 生卒年考证
下载PDF
西域敦煌回鹘佛教文献研究百年回顾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 西域、敦煌出土的为数相当丰富的古代回鹘语佛教文献,是古代回鹘佛教研究的 第一手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填 补了西域佛教史研究的许多空白,可以说,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是20世纪西域佛教史研 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敦煌 回鹘文献 佛教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红军 卢颖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8-121,共4页
佛经翻译是古汉语同印欧语之间的一次大规模语言接触,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佛经翻译的“文”、“质”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直译、意译原则,指出佛经翻译在声韵、白话倾向、意象意境等方面促进了我... 佛经翻译是古汉语同印欧语之间的一次大规模语言接触,对汉语语言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佛经翻译的“文”、“质”议题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直译、意译原则,指出佛经翻译在声韵、白话倾向、意象意境等方面促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古典诗歌 “文”与“质”
下载PDF
从梵汉对勘看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的省略技巧 被引量:2
7
作者 龙国富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梵汉对勘发现,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省略采用了替代省略和非替代省略两种技巧。前一技巧包括数词替代省略、代词替代省略和名词替代省略,后一技巧包括意译省略和文法省略。省略产生的动因:受汉语和梵语表达规则的制约;受佛经翻译理论思想的... 梵汉对勘发现,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省略采用了替代省略和非替代省略两种技巧。前一技巧包括数词替代省略、代词替代省略和名词替代省略,后一技巧包括意译省略和文法省略。省略产生的动因:受汉语和梵语表达规则的制约;受佛经翻译理论思想的影响;受归化与忠实观念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语言 省略 技巧 梵汉对勘
下载PDF
《嘉兴藏》的刊刻及其在日本的流播 被引量:6
8
作者 章宏伟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4期45-58,111,共14页
《嘉兴藏》是中国万历时期开雕的一部私版大藏经。大庭修编著的《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元1694—1754年期间(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十九年,日本元禄七年至宝历四年)中日佛教书籍交流的盛况。本文通过考察《舶载... 《嘉兴藏》是中国万历时期开雕的一部私版大藏经。大庭修编著的《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元1694—1754年期间(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十九年,日本元禄七年至宝历四年)中日佛教书籍交流的盛况。本文通过考察《舶载书目》记载的《嘉兴藏》,纠正大庭修关于此时期输入日本佛教典籍的保守判断,确定这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高峰时期,《嘉兴藏》在中日佛教典籍交流中有特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兴藏》 《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 中日交流 佛教书籍
下载PDF
酒泉文殊山: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 被引量:22
9
作者 杨富学 《河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 由于蒙古豳王家族的庇佑,河西地区的回鹘佛教文化得以持续流行。学界一般确认酒泉文殊沟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是时代最晚的一件回鹘文文献,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此说不确,酒泉文殊山万佛洞发现的回鹘文题名,有的甚至比这一文献时代更为靠后,证明至少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止,河西西部酒泉至敦煌一带地区仍然存在着回鹘佛教集团,继续行用回鹘文。这一发现,确证明清时期回鹘佛教文化在酒泉文殊山一带的流行,这里成为回鹘佛教文化的最后一方净土。回鹘佛教与佛教文化的保留,为后来裕固族佛教的繁荣和传统文化的长期保持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 蒙古 裕固族 回鹘文文献 佛教文化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配图佛经:宣说佛教教义的方便法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青山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3,共3页
敦煌文献中有一部分佛经配有图像,这些配图佛经形式多样,内容种类丰富,图像或为手绘、或印捺、或雕版复制。此类佛经利用图像叙事功能再现佛经内容,将艰涩难懂的教义通过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给民众,是佛教传播的方便法门之一。
关键词 宗教美术 敦煌 配图佛经 佛教 文化 图像 艺术审美 文化传播
下载PDF
《祖堂集》与唐五代前佛典特式判断句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向德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9-103,108,共6页
对《祖堂集》和唐五代以前佛典里的 5类特式判断句进行描写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出每一种特式句式的特征,指出《祖堂集》5种特式判断句在之前的佛教文献中均能找到源头,凸现了二者语法现象的特殊性,对系词“是”后置判断句的来源问题提... 对《祖堂集》和唐五代以前佛典里的 5类特式判断句进行描写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出每一种特式句式的特征,指出《祖堂集》5种特式判断句在之前的佛教文献中均能找到源头,凸现了二者语法现象的特殊性,对系词“是”后置判断句的来源问题提出了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佛典 特式判断句 佛教混合汉语
下载PDF
日本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佛典与龟兹汉风壁画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杰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68,共10页
汉风壁画是龟兹佛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当地出土的汉文佛典与现存壁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尚缺乏充分的探讨。本文利用刊布的大谷探险队所获汉文文书,结合汉风壁画的有关材料对此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关键词 大谷藏品 汉文佛典龟兹汉风壁画
下载PDF
鸠摩罗什偈颂翻译和创作对王维诗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玉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140,共9页
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中文学性最突出的要属其中的偈颂部分。偈颂与诗歌同中有异,互相影响,其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维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鸠摩罗什译偈对王维散文偈颂部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句式体例、语言... 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中文学性最突出的要属其中的偈颂部分。偈颂与诗歌同中有异,互相影响,其对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维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鸠摩罗什译偈对王维散文偈颂部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句式体例、语言修辞、音声韵律和内容类型等方面;同时,罗什所作三首偈颂对王维的佛理诗创作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罗什译偈、自创诗偈与王维佛理诗文创作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印证了中印文化、文学交流与融合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王维 偈颂 佛经翻译 诗文创作
下载PDF
透过文本看蒙古化的藏语诵经音乐 被引量:1
14
作者 楚高娃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52-59,共8页
蒙古佛教音乐除了口头传承以外也有丰富的经书文本和音乐理论文本。本文笔者通过三种文本;乐谱文本——央移谱,理论文本——《乐论》与《蒙古佛教音乐之起源》,历史文本——清朝《奏案》《雍和宫志略》等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 蒙古佛教音乐除了口头传承以外也有丰富的经书文本和音乐理论文本。本文笔者通过三种文本;乐谱文本——央移谱,理论文本——《乐论》与《蒙古佛教音乐之起源》,历史文本——清朝《奏案》《雍和宫志略》等文本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释:蒙古佛教寺院为什么多用藏语来诵唱经文?蒙古佛教藏语诵经音乐的蒙古化特征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藏区佛教寺院诵经音乐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佛教 文本 藏语诵经音乐 蒙古化
下载PDF
略论异译经在佛典校勘方面的作用——以《起世经》及其异译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祥明 《泰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5-79,共5页
以《起世经》及其异译为例,从衍文、误文、脱文三个方面举证30例,尝试说明可以利用异译经对汉文佛典进行校勘,并指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异译经 衍文 误文 脱文
下载PDF
归元禅寺水陆法会外坛梁皇宝忏仪式及其音乐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华丽 《艺术探索》 2007年第6期5-11,共7页
本文在实地采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梅里亚姆的"概念、行为、音声"三重理论结构模式和香港学者曹本冶、刘红提出的建立研究中国"近"信仰体系仪式音乐的理论构架的设想,把仪式中的音乐放入仪式本身的过程中加以分析,... 本文在实地采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梅里亚姆的"概念、行为、音声"三重理论结构模式和香港学者曹本冶、刘红提出的建立研究中国"近"信仰体系仪式音乐的理论构架的设想,把仪式中的音乐放入仪式本身的过程中加以分析,从仪式功能的角度对武汉归元禅寺水陆法会外坛梁皇宝忏仪式及仪式音乐进行了分析,得出其仪式音乐属于表面层次的佛教音乐①,远离传统梵呗。其音乐相对轻松活跃,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用于外向性的仪式场合。该层次音乐风格和素材的运用上,受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音乐多来源于民间或直接加入通俗音乐的成分,世俗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法会 梁皇宝忏 仪式音乐 世俗化 表面层次佛教音乐
下载PDF
国家、民众与佛教:西夏崇佛的历史心理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振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4,共6页
从施印佛经发愿文、西夏佛教政策等方面探析西夏统治阶层和民众阶层崇佛的不同历史心理。分析认为,西夏崇佛的推动因素有二:一是上层统治贵族的政治性提倡,二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化信仰;分析还认为,统治阶层和民众阶层崇佛的心理有异同:相... 从施印佛经发愿文、西夏佛教政策等方面探析西夏统治阶层和民众阶层崇佛的不同历史心理。分析认为,西夏崇佛的推动因素有二:一是上层统治贵族的政治性提倡,二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化信仰;分析还认为,统治阶层和民众阶层崇佛的心理有异同:相同之处是作为自然人都有虔诚礼佛、解脱现世苦厄的个体性宗教愿望;不同之处在于统治群体愿望的政治意味较浓,着眼于统治范围的整体,而下层民众愿望的生活味道较重,集中于摆脱自身生存困境。分析结果表明,西夏佛教的兴盛源于西夏两个阶层不同心理诉求的共同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国家 民众 佛教 发愿文 佛教政策
下载PDF
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祥明 《泰山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1-75,共5页
异译经具有文异意同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考释词义,而且可以用来对历史语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判断,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异译经 词汇 语法
下载PDF
江西佛教文献保护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水根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92-94,100,共4页
江西佛教文献极为丰富,其保护的宏观基本原则有三:要改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江西佛教文献的保护工作;坚持以江西佛教界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主导,一般信众为重要支撑;关联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于江西地方旅游建设和相关文化研究。保护的... 江西佛教文献极为丰富,其保护的宏观基本原则有三:要改变观念,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江西佛教文献的保护工作;坚持以江西佛教界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主导,一般信众为重要支撑;关联江西佛教文献保护于江西地方旅游建设和相关文化研究。保护的微观实践程序有四:以江西相关佛教史料作为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的实践依托,从全局上把握江西佛教文献形成、流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指引江西佛教文献的具体保护工作;以江西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为佛教文献保护之纲;以佛教丛林遗址、相关民间收藏、地方志、教内外典籍、相关文化机构等等为目;整理结集后能依托有关载体,如在网上博物馆虚拟开放等,那将是江西佛教文献保护,相关文化研究与传播、相关经济如佛教旅游业建设等等的一种多赢。这应该是佛教文献保护模式实际运作的典范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佛教文献 保护
下载PDF
西晋名士“约言”观之成因及其文学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剑平 刘学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5,共10页
“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至深影响。论辩推重“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论辩强调“理足则止”“不务烦辞”的言语传... “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至深影响。论辩推重“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论辩强调“理足则止”“不务烦辞”的言语传统,也有西晋汉译佛典《般若经》《维摩诘经》等传播的背景因素。其中后者所倡超越名言概念,逐次遣言乃至废言(无言)的思辨观,直接影响到东晋南北朝文体论对“精约”与“繁缛”二体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名士 “约言”观 论辩传统 佛典传译 两晋南北朝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