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青年白领的身心困境与自我认同构建——基于对上海两个学佛小组的考察
1
作者 罗丹 李向平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压缩现代性带来的社会断裂、风险与不确定冲击着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自我认同。通过对上海两个学佛小组成员身心实践的考察发现,大城市的流动青年白领缺乏家庭支持,孤独行进在自我扶择的生命历程中,面临着主体形象模糊、个体意义危机以... 压缩现代性带来的社会断裂、风险与不确定冲击着青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自我认同。通过对上海两个学佛小组成员身心实践的考察发现,大城市的流动青年白领缺乏家庭支持,孤独行进在自我扶择的生命历程中,面临着主体形象模糊、个体意义危机以及日渐“萎缩”的身体困境下自我认同的断裂、分化与冲突。为抵抗这一系列的身心困境,他们转向多元信仰实践,并从中寻求自我审视与调适。学佛小组及其活动为他们重组人格身份、意义参考和自主身体提供了平台,让他们在阅读、修身等练习中修补建构自我的一致性、连贯性与独特性;同时,学佛小组中的“纯粹”关系为反思性主体实践提供了安全信任的环境以及个体认知承认,促进了流动青年白领的自我认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学佛小组 身心实践 自我认同
下载PDF
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以民国上海佛教居士林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唐忠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9,共9页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居士佛教 民间慈善组织 世界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教净业社
下载PDF
洪武、永乐年间对僧团的全面整顿 被引量:3
3
作者 白文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6-101,共6页
明初 ,针对元代佛教的诸多流弊 ,对社会僧团进行了多方面整顿 ,诸如 :改革度牒颁出办法 ,严格剃度 ,淘汰僧尼 ,严肃戒律 ,裁并寺院等。经过整顿 ,元代以来佛教内部出现的严重颓靡之风大为改观。洪武后期还进行过“清教”。所谓清教 ,不... 明初 ,针对元代佛教的诸多流弊 ,对社会僧团进行了多方面整顿 ,诸如 :改革度牒颁出办法 ,严格剃度 ,淘汰僧尼 ,严肃戒律 ,裁并寺院等。经过整顿 ,元代以来佛教内部出现的严重颓靡之风大为改观。洪武后期还进行过“清教”。所谓清教 ,不过是一场清肃僧徒中“胡党”的政治运动 ,与整顿佛教的既定方针迥异 ,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乐 洪武 僧团 整顿 清教 胡党
下载PDF
觉悟叙事:杜甫纪行诗的佛教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晓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佛教在文学中的影响具有一种普遍渗透性质。以此角度对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秦州—同谷"组诗做出解读,这样一组常被独立阅读和欣赏的纪行诗,实则隐含了一个觉悟有情的成佛叙事。杜甫的自注把十二首单另的诗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 佛教在文学中的影响具有一种普遍渗透性质。以此角度对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秦州—同谷"组诗做出解读,这样一组常被独立阅读和欣赏的纪行诗,实则隐含了一个觉悟有情的成佛叙事。杜甫的自注把十二首单另的诗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按照作者自注所指示的那样把"秦州—同谷"诗作为"组诗"进行阅读,会发现组诗的结构只有在读者读到终篇的时候才得以真正建立,而这一结构正是诗人经历种种磨难最终修炼到觉悟有情的叙事结构。《发秦州》以对孔子的回应开篇与收尾,然而组诗却以追寻—觉悟/自我解脱—自我牺牲的佛教叙事结构贯穿始终。因此,在探讨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虽然可以进行多学科交叉的探讨,但出发点是文学研究还是宗教研究,却会为文本带来不同的观照。如果能够做出文学解读,注重诗人用诗歌形式展示和暗示(而不是直接表达言说)的意义,却反而会看到组诗的宗教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与文学 “秦州-同谷”组诗 佛教解读 觉悟叙事
下载PDF
《广东释道著述考》与海云系佛教文献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韦盛年 杨权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13,共5页
以函禅师为核心的佛教海云系僧人和居士,是清初岭南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宗教、文学群体。十分重视乡邦文献研究的冼玉清先生在其晚年,曾费十馀年之功撰成《广东释道著述考》。此书以完善的体例,对海云系佛教文献做了详备的著录与考释... 以函禅师为核心的佛教海云系僧人和居士,是清初岭南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政治、宗教、文学群体。十分重视乡邦文献研究的冼玉清先生在其晚年,曾费十馀年之功撰成《广东释道著述考》。此书以完善的体例,对海云系佛教文献做了详备的著录与考释,为研究这个法系的禅史奠定了文献基础。这部分内容实为《广东释道著述考》的最重要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云系 冼玉清 佛教文献 研究
下载PDF
汉语语境中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仇王军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6-69,共4页
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术语,通过改造、引申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 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术语,通过改造、引申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境 回族 伊斯兰教 佛教词汇
下载PDF
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
7
作者 果霖 苟双晓 +2 位作者 施杰 张天会 徐人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4-29,共6页
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 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工艺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傣族佛幡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艺,并探讨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现代艺术品设计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佛幡 材料 工艺
下载PDF
格义之学的兴衰及其佛学背景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哈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8,共8页
作为一种解经方法,格义用儒道经典中的概念来解释佛经术语,为佛教概念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其在方便理解的同时也出现了背离佛教思想的倾向。随着道安等人提出的"附文求旨"的解经原则的确立,加上建立在《阿含》《毗昙》《般若... 作为一种解经方法,格义用儒道经典中的概念来解释佛经术语,为佛教概念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但其在方便理解的同时也出现了背离佛教思想的倾向。随着道安等人提出的"附文求旨"的解经原则的确立,加上建立在《阿含》《毗昙》《般若》等经论之上的佛教概念体系的建立和佛教内在理解路径的畅通,格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逐渐淡出中国佛教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事数 解经原则 毗昙学 佛教概念体系
下载PDF
病马、老马、慢马意象与佛经故事——文学意象家族与文人心态史探佚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立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象 马文化丛 文人心态 汉译佛经 雅俗融合
下载PDF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定位及品牌形象——提高黔东南旅游的文化内涵的几点构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路平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黔东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以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为特色。当前应深入挖掘和提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重点推出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阳明文化 (儒家文化 )和佛教文化三大名牌文化 ,达到文化旅游的归真效应、名人效应和世界性宗教... 黔东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以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为特色。当前应深入挖掘和提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重点推出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阳明文化 (儒家文化 )和佛教文化三大名牌文化 ,达到文化旅游的归真效应、名人效应和世界性宗教文化效应。从其文化旅游价值的哲学思考上说 ,这三种效应和当代人类的净土意识、寻根意识和终极关怀意识在文化旅游中的反映。因此 ,黔东南地方政府应重视对三大名牌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品牌形象 ,并给予优惠政策 ,抓住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旅游资源 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 阳明文化 佛教文化 旅游价值
下载PDF
“佛系”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滋生及其引导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关 高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33-139,共7页
“佛系”思想作为当今社会中一种无所欲、无所谓、无所求的精神状态,正快速形成并逐渐扩散。青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其内部精神世界现状无法与外部社会环境达成一致,面对外在的社会压力却又不愿与其针锋相... “佛系”思想作为当今社会中一种无所欲、无所谓、无所求的精神状态,正快速形成并逐渐扩散。青年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其内部精神世界现状无法与外部社会环境达成一致,面对外在的社会压力却又不愿与其针锋相对,因此退而求其次以从属亚文化范畴的“佛系”思想作为价值依托,以一种“排他性”的生活态度适应外部环境。“佛系”思想的滋生并非偶然,既有现实世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青年群体心理空间的挤压,又有虚拟世界所形成的消极因素对青年群体社会共同价值认同的解构,因而产生了“避世”的佛系思想。因此,牵引“佛系”思想积极“入世”尤为重要,一方面从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逐层递进对青年群体的心理空间进行及时解构,引导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抵制负面意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青年群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青年群体的“佛系”思想转化为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的使命感,成为能够肩挑重任的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思想 青年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与北京的藏传佛教——兼论明代北京藏传佛教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3
12
作者 安海燕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3,共8页
明前期的北京印、藏佛教兴盛,形成了一个"西域僧团",该僧团之中除了藏人、汉人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印度、安南的僧人,他们追随大慈法王、智光、班丹扎释等高僧大德,以大慈恩寺、大能仁寺、大隆善寺等皇家寺院为依托,积极弘扬藏... 明前期的北京印、藏佛教兴盛,形成了一个"西域僧团",该僧团之中除了藏人、汉人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印度、安南的僧人,他们追随大慈法王、智光、班丹扎释等高僧大德,以大慈恩寺、大能仁寺、大隆善寺等皇家寺院为依托,积极弘扬藏传佛教。现存大量明代汉文密教文献也印证了明代北京藏传佛教以三大高僧为主导,以三大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基本格局。西域僧团在北京刊印佛经、翻译文本、建塔造寺,定期举办各种法事活动,具备藏传佛教在卫藏地区的一切活动形式。三大高僧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在明中期的北京仍然十分活跃,是北京传播藏传佛教的主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藏传佛教 密教文献 北京 西域僧团
下载PDF
后物质时代佛系青年的价值观探析
13
作者 王欣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2-68,共7页
网络时代,"佛系"一词引发了社会在青年价值观引导上的思考。高职"佛系青年"群体具有离散性的群体分布、群体内部的原子化、群体成员思维方式的简约化以及消费理念的出走性等特征,从社会成因看,"佛系青年"... 网络时代,"佛系"一词引发了社会在青年价值观引导上的思考。高职"佛系青年"群体具有离散性的群体分布、群体内部的原子化、群体成员思维方式的简约化以及消费理念的出走性等特征,从社会成因看,"佛系青年"既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对固化的社会结构柔性反抗以及各个社会阶层在商谈过程中反思的结果。"佛系"并不是放弃,而是放下,是存在主义的社会化表征,是一种过渡的中间状态。正确对待的路径应当是:如果是青年行为惯性与环境变动带来的冲突,选择需要引导;如果是青年在向上流动的欲望带来的短暂性调整,选择需要保护;如果是受制于社会资源欠缺,社会流动受挫后的更为积极的抵抗并且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选择需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系 高等职业教育 后物质主义 青年群体 亚文化
下载PDF
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须弥世界”空间原型及其组群设计构图比例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知行 赵晓峰 《建筑师》 CSSCI 2023年第2期22-29,共8页
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考溯了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空间原型—佛教“须弥世界”空间体系,解析了其宏观形态所蕴含的构图比例规律。并依据实测图纸和数据,揭示了现存大量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的设计构成,均符合... 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考溯了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的空间原型—佛教“须弥世界”空间体系,解析了其宏观形态所蕴含的构图比例规律。并依据实测图纸和数据,揭示了现存大量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的设计构成,均符合“须弥世界”空间构图比例的量化规律:其中组群平面多符合25或9宫格构图;组群立、剖面设计表现为附属建筑高度等于或不超过中心建筑高度的1/2、整体三角形构图斜边斜率近似等于0.5。相关结论对清代皇家园林藏传佛寺建筑组群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皇家园林 藏传佛寺建筑 须弥世界 组群设计 构图比例
下载PDF
庐山慧远教团成员文学作品的梳理及考证
15
作者 陈方 《钦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6-100,共5页
庐山是东晋南方的佛教中心,慧远教团是东晋庐山佛教团体,是东南佛教中心的思想传播者。其文学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典型。结合相关佛教典籍、史学材料、近现代文存等文献,针对目前尚存疑点的慧远教团的作品进行梳理、考证与分类,可对后... 庐山是东晋南方的佛教中心,慧远教团是东晋庐山佛教团体,是东南佛教中心的思想传播者。其文学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典型。结合相关佛教典籍、史学材料、近现代文存等文献,针对目前尚存疑点的慧远教团的作品进行梳理、考证与分类,可对后续文学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慧远 教团 文学作品 梳证
下载PDF
慈恩寺壁画中的唐代宫廷画家创作群体论
16
作者 徐志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118,共6页
慈恩寺在唐代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寺中壁画多出于当时宫廷的著名匠师,其艺术特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唐代宫廷绘画的艺术成就。文章将参与慈恩寺壁画创作的宫廷画家分为:以阎立本兄弟为代表的少府创作群体,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翰林院画家群体... 慈恩寺在唐代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寺中壁画多出于当时宫廷的著名匠师,其艺术特征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唐代宫廷绘画的艺术成就。文章将参与慈恩寺壁画创作的宫廷画家分为:以阎立本兄弟为代表的少府创作群体,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翰林院画家群体,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外来画家群体等三个创作群体来进行考察,探究不同画家群体的形成渊源、艺术特征,以及当时人对他们创作的接受情况。通过这些群体的考察,进一步了解唐代宫廷画家艺术的多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恩寺壁画 宫廷画家 创作群体
下载PDF
藏传佛教寺院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建立与发展——以博达纳佛塔周围寺院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尕藏杰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21-28,共8页
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在加德满都盆地博达纳佛塔周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藏传佛教在加德满都盆地传播以及对藏裔族群社区形成的影响,认为从古至今中尼藏传佛教间存在传播与逆传播现象,藏传佛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其母寺与子... 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在加德满都盆地博达纳佛塔周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藏传佛教在加德满都盆地传播以及对藏裔族群社区形成的影响,认为从古至今中尼藏传佛教间存在传播与逆传播现象,藏传佛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其母寺与子寺在宗教仪轨传承和学习制度方面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达纳佛塔 藏传佛教寺院 加德满都盆地 藏裔族群
下载PDF
蒙古族传统道德教育述略
18
作者 斯仁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3-36,共4页
蒙古族道德教育传统源远流长。传统蒙古社会的家庭和村落,学校和社会政治组织、各级宗教团体都从各自的需要扮演过实施道德教育的角色。本文依据蒙古历代主要文献和蒙古民俗学相关材料,从家庭和村落、宗教团体、政治组织等几个维度梳理... 蒙古族道德教育传统源远流长。传统蒙古社会的家庭和村落,学校和社会政治组织、各级宗教团体都从各自的需要扮演过实施道德教育的角色。本文依据蒙古历代主要文献和蒙古民俗学相关材料,从家庭和村落、宗教团体、政治组织等几个维度梳理并阐述了蒙古社会道德教育及其历史变迁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道德教育 家庭和村落 佛教团体 社会政治 学校
下载PDF
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3,共7页
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 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惯,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是这种现象的三种表象。在此意义上,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纳,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食 安养文化 身份认同 养老伦理 群体秩序
下载PDF
道付何人:唐宋间雪峰僧团的分化与“玄沙正宗”的确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葛洲子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法眼宗是所谓禅宗"五家宗派"之一,其创派祖师被认为是雪峰义存四世法孙清凉文益。然而,法眼宗的宗派意识萌发于何时,文献中非但没有明确答案,"雪峰宗"、"玄沙宗"、"法眼宗"等名称不一的表述方... 法眼宗是所谓禅宗"五家宗派"之一,其创派祖师被认为是雪峰义存四世法孙清凉文益。然而,法眼宗的宗派意识萌发于何时,文献中非但没有明确答案,"雪峰宗"、"玄沙宗"、"法眼宗"等名称不一的表述方式以及关于各代祖师关系的抵牾记载反而令人疑窦丛生。本文根据灯录等文献,系统梳理五代到宋初整个雪峰禅系每一世代的传法分布,尔后以空间分布演变为线索,探究僧团分布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复原从雪峰僧团到玄沙宗的时空发展历程后可以发现,"雪峰宗"之名的消失与法眼宗的成立是僧团内部争夺正统进而分化造成的结果。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政治力量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推手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僧团 玄沙僧团 法眼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