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佛经中的“这”是近指词“这”的字源 被引量:6
1
作者 袁宾 何小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的异体字,读"之石切")的词义与具体用法,发现佛经中表述正当某时的"这……时"等结构与近指词指示某时的"是时、此时"等结构在语义功用、句法地位以及"这"与"是、此"的前置特征等方面具有相通类似之处,能够让人产生佛经"这"与唐代新兴的同音近指词用法近似的联想,这是"这"被借用为近指词标写字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这"胜于其他标写字与同音字的独优性。敦煌变文、特别是讲经文中近指词"这"的早期用例显示出与佛经"这"的有机联系,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近指词"这"字的通行过程中,历代佛经版本纷纷改"这"为"适",表明在古人的语感里,佛经"这"确与近指词"这"的用法有近似易混之处,亦可印证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近指词 "这" 佛经 敦煌变文 字源 联想-借字
下载PDF
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冠明 段晴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通过对勘《法华经》的两个汉译本与梵文本,对《法华经》汉译本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及其理据进行了解释。这些具体的词语考释例证可以进一步证明梵汉对勘对汉译佛典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法华经》 札记 语词 语言研究 汉译佛典 词语考释 汉译本 对勘 解释 理据 例证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汉语四字格的发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孙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佛经翻译 四字格 双音化 构词法
下载PDF
佛经字词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良 李军 《语言科学》 2004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中古汉语时期的汉译佛经存在大量浅近的口语,这些新词新义值得重视。本文对佛经中的“镟、镟师”、“报”、“功夫”、“摸”、“摸贸”、“筋斗”、“机”、“尔所”、“风法”、“税”作了考释。
关键词 中古汉语 佛经 口语 词义 词汇
下载PDF
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卢巧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q...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端圆""愦譊"、《汉语大词典》义项不全的"适莫"、《汉语大词典》所举例证偏晚的"贪餮"等六个语词。最后对具体的通假现象如"裁"通"才"、"造"通"曹"、"那"通"奈"、"匮"通"遗"、"施"通"势"等五组通假作了论述,不仅勾勒了通假范围扩大的轮廓,而且归纳了利用这三部异译经可印证的十组通假。文章着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同经异译在校勘、语词训释及破解通假等三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指出利用同经异译进行语言研究时应结合其它材料,应考虑同经异译情况的复杂性,慎重地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经异译 校勘 语词训释 通假
下载PDF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汪东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122,163-164,共8页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汉译 文质之争 意译、直译之争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维摩诘变相与讲经文及通俗佛经注疏之关系新证——以莫高窟第9号窟的阿难乞乳图的榜题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剑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49-56,共8页
莫高窟第9号窟的维摩诘变相榜题是研究变相、变文与经文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其与敦煌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比对佛教文献及相应敦煌写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莫高窟第9窟北壁东侧阿难乞乳图的这段榜题,来源于敦... 莫高窟第9号窟的维摩诘变相榜题是研究变相、变文与经文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其与敦煌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比对佛教文献及相应敦煌写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莫高窟第9窟北壁东侧阿难乞乳图的这段榜题,来源于敦煌地区流行的《维摩诘经》通俗注疏中所摘抄的《乳光经》。这表明敦煌壁画中的画面场景及变相榜题,受到敦煌地区与讲唱文学相关的讲经文、通俗佛经注疏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变相的创作常偏离了原始经文而接近了讲经文或相关的通俗注疏。这种现象展现了晚唐五代时期佛教宣讲注重通过简单故事普及佛教的发展态势,也呈现出此一时期维摩诘变相的人间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变相 榜题 经文 佛经通俗注疏 关系
下载PDF
汉译佛典的今注今译与中古汉语词语研究──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译注本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董志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摘要]汉译佛典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因此在今注、今译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尽量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 [摘要]汉译佛典中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因此在今注、今译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尽量地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这两部北魏译经的今注今译本为例,选取其中误校、误注、误译六朝词语凡六条,旨在说明,要作好这一工作,必须重视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 今注今译 中古汉语研究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喷火兽母题佛经来源及其异国情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卫英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火兽母题 清代通俗小说 佛经故事 中印交流
下载PDF
中古佛经释词四则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昭聪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4-87,共4页
中古佛经中,“惆怅”有痛恨、痛苦义;“大夫”有主人义,“人容”有奴仆义;“行”有给予义。
关键词 佛经 词语
下载PDF
病马、老马、慢马意象与佛经故事——文学意象家族与文人心态史探佚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立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象 马文化丛 文人心态 汉译佛经 雅俗融合
下载PDF
汉译佛典中的“所可”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对西晋竺法护《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鸠摩罗什《思益梵天所问经》和北魏菩提流支《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中使用的“所可”一词进行比勘,可知“所可”的意思等同于“所”,“可”用作词缀,不表达实在的意义。在此基... 对西晋竺法护《持心梵天所问经》、前秦鸠摩罗什《思益梵天所问经》和北魏菩提流支《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这三部同经异译佛典中使用的“所可”一词进行比勘,可知“所可”的意思等同于“所”,“可”用作词缀,不表达实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易可”、“宁可”、“难可”、“或可”、“容可”等一系列“一可”式复音词,结果表明:在中古汉语时期,“可”已经作为一个词缀在汉译佛典和中土文献中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中土文献 所可 词缀 “一可”式复音词 同经异译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下载PDF
中古佛经词义抉要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昭聪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9-72,共4页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讨论了东汉以来中古佛经词语恃怙、字、得、目士、一时三月。
关键词 佛经 词语 释义
下载PDF
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贤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汉文佛典保存了许多疑难俗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文佛典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汉文佛典补证的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汉文佛典俗字。研究这些俗字对于汉语... 汉文佛典保存了许多疑难俗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文佛典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汉文佛典补证的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汉文佛典俗字。研究这些俗字对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佛典的校勘整理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 俗字 考释
下载PDF
汉语佛源释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文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59-62,共4页
[摘要]佛教文化和汉文化本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随着佛典在中古时期的大量汉译,佛教的极度盛行,汉语和汉文化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很大影响,本文例举了四个有关的词语;芭蕉;车;泡(浮沤);心猿意马。
关键词 汉语 溯源 佛典
下载PDF
佛典词语零札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0-72,共3页
本文共讨论了七个汉译佛典词语,大致可分三类:一、对诸家未及之词语进行诠释;二、补证前彦时贤之成说;三、为近代汉语词语探源。
关键词 词语 近代汉语 汉译佛典 语词 探源 补证 诠释
下载PDF
东汉汉译佛经词语例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光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利用东汉时期的汉译佛经,讨论其中10个词语,或对诸家未及之词进行诠释,或补辞书之疏漏,或补证时贤之成说。
关键词 词语 东汉 佛经 解释
下载PDF
汉文佛典疑难字笺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贤章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0-75,85,共7页
汉文佛典保存了许多疑难俗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文佛典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汉文佛典补证的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汉文佛典俗字。研究这些俗字对于汉语... 汉文佛典保存了许多疑难俗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文佛典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汉文佛典补证的俗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汉文佛典俗字。研究这些俗字对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佛典的校勘整理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 俗字 笺识
下载PDF
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以《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宏欣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7-39,共3页
传统蒙学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文字形式,内容丰富,句式短小,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三部著作为例,以期对传统蒙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 蒙学 《三字经》 《千字文》 《增广贤文》 教育理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