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Cohesion
1
作者 Huixuan LUO Hanzhang L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1期60-82,共23页
Mr.Fei Xiaotong once pointed out that Han people has played a central cohe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Chinese nation"i... Mr.Fei Xiaotong once pointed out that Han people has played a central cohe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The emerg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Chinese nation"is itself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The history of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The building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both a realistic subject and a historical process.Since its founding,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s been committed to pushing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The ultimate purpose of foster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standing firmly with“Five Identities",and enhancing our identity with and pride in the Chinese nation,is to improve national cohesion of China.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ritical expression for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and to push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is one of the key measures to improve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nation the unified multi-ethnic chinese nation commonaLITY national cohesion building a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原文传递
Four Pillars Underpinn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2
作者 Xiangjun CHEN Xiuying GO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2期69-82,共14页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 Throughout history,there have been close political,economic,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 of China.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it is important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our history.Politically,we must reinforce the memory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e the belief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big family and China's territory is indivisible.Economically,it is crucial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and to deepe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present era.This will strengthen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oups within China and promote unity.Socially,it is essential to facilitate the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dfferent regions,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border areas and the interior,to promote 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Encouraging ethnic groups to live amo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two-way population flow can further enhance social cohesion.Culturally,we must maintain our tradition of cultural sharing and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socialist value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This will strengthen the bo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community.These four pillars-political,economic,social,and cultural-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memory economic ties population flow culture sharing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5
3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共同历史记忆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亚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中华各民族在自我繁衍生息和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时,共同历史记忆就会被激活,并转化成维护共同体根本利益的磅礴之力和具体行动。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 中华各民族在自我繁衍生息和共创中华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共同而持久的历史记忆。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受到严重影响时,共同历史记忆就会被激活,并转化成维护共同体根本利益的磅礴之力和具体行动。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实践基础形成的长期“统合”记忆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记忆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资源。以“统合”记忆为核心的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一和重要组成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凝结和巩固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共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团结奋斗的实践动能和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统合”
下载PDF
大禹文化符号的形成演进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构建——以北川大禹崇拜为例
5
作者 王巡华 范召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4,共11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映像。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会被激活,转换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北川地区大禹崇拜为例,对该区域大禹... 中华文化符号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映像。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挑战时,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就会被激活,转换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精神源泉。本文以北川地区大禹崇拜为例,对该区域大禹崇拜的历史起源、多元融合发展与当代升华进行系统梳理,解读大禹文化如何凝结为象征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中华文化符号,并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大禹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记忆留存视域下西藏“三交”历史档案多元化征集
6
作者 华林 宋晓婷 卢思雨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4,共7页
我国西藏自治区遗存有丰富的反映各民族“三交”历史的档案,这些档案大多散存于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或个人手中。依托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开展西藏“三交”历史档案多元化征集工作,有利于归集散存档案,构建西藏“三交”专题... 我国西藏自治区遗存有丰富的反映各民族“三交”历史的档案,这些档案大多散存于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或个人手中。依托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开展西藏“三交”历史档案多元化征集工作,有利于归集散存档案,构建西藏“三交”专题档案资源体系。通过阐述西藏“三交”历史档案内涵与外延、资源特征、征集思想与价值意义,分析了档案多元化征集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西藏“三交”历史档案多元化征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汇集散存档案,构建西藏“三交”历史记忆,为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档案资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西藏“三交”历史档案 多元化征集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之维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刘涛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中华民族”称名中“中华”的最初意涵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出现的“择中建都”“封邦建国”的政治实践,以及礼仪发展状况。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不但创造了多元文明,而且通过交往交流交... “中华民族”称名中“中华”的最初意涵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出现的“择中建都”“封邦建国”的政治实践,以及礼仪发展状况。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历程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不但创造了多元文明,而且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这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记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黄帝部族集团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文化,促进了中原地区文明要素的发展,也为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以及秦汉时期开启大一统文明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作用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历史记忆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清代新疆关帝信仰多维建构的历史记忆、文化表征与社会认同
8
作者 张晓燕 李凯昂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20,132,共15页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随着清朝重新统一新疆的历史进程,内地移民涌入新疆,关帝信仰随之广泛传播,天山南北关帝庙宇林立。这些庙宇不仅展现了清代新疆治理的智慧,更促进了多元社群的交往与交融,凝聚了情感共识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疆地区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基于对清代新疆地方志文献的深入挖掘,本文从历时性、空间性、社会性三个维度对关帝信仰进行研究。历时性建构揭示关帝信仰在新疆的源起、发展及演变,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空间性建构分析关帝庙宇的分布情况与文化表征,凸显其地域特色与空间布局;在社会性建构方面,关帝信仰作为情感纽带与社会认同的基石,在新疆社会治理中规范了礼法德位,和谐了社会秩序,凝聚了价值认同。关帝信仰将民间祈愿与官方追求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联通历史记忆、彰显文化表征、贯穿情感认同的融通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文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新疆 关帝信仰 多维建构 历史记忆 文化表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向度与基本要素 被引量:9
9
作者 孟凡东 石金鑫 李凯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共同融合、共同凝聚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内向发展历史合力的结果。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华民族共同性、整体性、统一性,坚持中华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共同融合、共同凝聚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纵向发展、横向发展、内向发展历史合力的结果。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华民族共同性、整体性、统一性,坚持中华各民族共维国家疆域、共书辉煌历史、共创中华文明、共育民族精神。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分期和历史主题出发,论证“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向度的主线遵循,揭示其发展的纵向向度、横向向度和内生向度三大历史发展向度,归纳其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形成对中华民族整体历史观的正确认知框架,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有机体的历史自信、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整体历史观 “四个共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发展向度 四大要素
下载PDF
边疆的空间性:“区域中国”的一种阐释路径——对“中华民族共同性”论述的新思考 被引量:28
10
作者 黄达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9,共9页
民族国家是以中心定"边疆",基于民族主义书写的中国史与民族史难以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理论自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边疆"与"核心区"的转化,需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区域中国"作为一种超越... 民族国家是以中心定"边疆",基于民族主义书写的中国史与民族史难以克服内在的逻辑矛盾,无法理论自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边疆"与"核心区"的转化,需要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区域中国"作为一种超越单线民族主义史观的"大中国观",以更大的包容性、多样性、统一性的空间维度来表达"中华民族共同性"与"边疆"的关系,蕴含着以中国经验表达自身历史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边疆 核心区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共同性” “区域中国” 历史建构
下载PDF
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静 王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探讨由意识结构为理论基础的铸牢中华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从意识结构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探讨由意识结构为理论基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意识结构分析中,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交互作用的同时,构筑起以共同体历史记忆增强集体潜意识、以共同体认同凝就归属性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聚合性意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学途径。以意识结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既阐明了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也是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意识结构 共同体历史记忆 共同体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新传播媒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纪 韩凯波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9,144,共9页
由传播技术迭代与革命而衍生的新传播媒介,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重要载体。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新传播媒介应承担起强化各民族历史记忆,培育各民族公民意识,增进各民族国家认同等主要功能。在现实... 由传播技术迭代与革命而衍生的新传播媒介,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种重要载体。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新传播媒介应承担起强化各民族历史记忆,培育各民族公民意识,增进各民族国家认同等主要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新传播媒介这三种功能,可以分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心理基础、身份基础、政治基础。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新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规制其负面影响是正确运用新传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传播媒介 历史记忆 公民意识 国家认同
下载PDF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8-33,共6页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予以总体肯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扎根,就必须妥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型,即由一种革命理论转向一种建设理论。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在人类普遍利益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认同 民族认同 阶级认同
下载PDF
以共同历史记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建军 李宗赫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141,共9页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 共同历史记忆具有共有性、时代性、建构性和凝聚性等鲜明特征,对展示中华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的载体依托、桥梁支撑和价值彰显作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是由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的革命文化、共同弘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符号和标识等组成,是各族人民的感情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守护、传承、阐释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共同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宁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毫不夸张地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虽充满着浪漫想象与艺术加工,但并非虚构的文学和虚拟的记忆,而是文化真实、社会现实、地方经验的反映。与宏观历史叙事、官方话语表达及精英书写传统一样,史诗与神话也能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加文化养分和提供精神动力,二者同构、互补,共同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广泛社会基础、多元记忆证据及多层认同逻辑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与神话 历史根基记忆 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文化遗产景观实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8
16
作者 桂榕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5,共11页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 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20年,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景观实践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遗产景观实践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文化实践角度开展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视角和新途径,具有理论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服务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文化实践为基础,贯穿于遗产事业、遗产经济和遗产生活三大领域。从其目标定位和内容形式看,主要有民俗生活、展演与旅游体验、社会教育传承三类;从其所依托的载体看,可划分为实体和传媒两类;从其运作特点和效应看,可划归为惰性和活跃性两个范畴。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建设营造精神家园相关场所设施、符号体系和情感氛围为基础,以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实现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为目的。文化遗产景观实践的基础性保障策略包括:通过政策优化机制改善社会环境,通过目标价值评估提升社会效能,通过新媒体科技应用发掘潜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景观实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情感基础设施 历史进程重写本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仪式维度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秋梅 龙柏林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4期75-82,169,共9页
文章认为,以政治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文化基础和主流价值的现实需要。以政治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上可以通过政治仪式象征系统构筑民... 文章认为,以政治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文化基础和主流价值的现实需要。以政治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上可以通过政治仪式象征系统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通过政治仪式互动结构建构民族情感共同体、通过政治仪式关系再生产机制形塑民族价值共同体。按照政治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可根据知-情-意的机制展开具体的实践,即通过塑造政治仪式符号以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知、传播政治仪式故事以建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推进政治仪式操演以塑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信仰,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治仪式 历史记忆 情感认同 价值信仰
下载PDF
“五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4
18
作者 温梦煜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68-74,共7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营养剂,这赋予了历史教育、学习提取和重温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功能。从认知、情感、理想信念与团结合作四个维度来看,“五史”教育本身包涵了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等重要内容,有助于筑牢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营养剂,这赋予了历史教育、学习提取和重温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功能。从认知、情感、理想信念与团结合作四个维度来看,“五史”教育本身包涵了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等重要内容,有助于筑牢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基础,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五个认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信念,促进民族团结合作。基于此,“五史”教育得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是培育人民群众的历史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分发挥“五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效,需要进行分众化学习资源规划,创新学习形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史”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民族高校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
19
作者 周冰 潘树章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0-17,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民族高校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丰富的民族文物是唤醒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文物科学研究为中华民族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民族高校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基地。丰富的民族文物是唤醒共同体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文物科学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文化阐释;科学的陈列展览是展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重要窗口。新时期民族高校博物馆应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在陈列展览中提炼揭示共同性,激发受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在专业讲解中强调共享文化符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多样化育人活动中,增强受众中华文化认同;在文物数字互联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博物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守护和传承民族记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蓝冰 银特妮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17-23,共7页
民族记忆是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代表民族精神,并能够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转折,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既依托历史记忆,又满足当代需求,规约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开创、在近... 民族记忆是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能够代表民族精神,并能够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转折,涵盖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既依托历史记忆,又满足当代需求,规约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开创、在近代以来的奋起抗争中形成、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完整、鲜活、生动的民族记忆,有助于增进全体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要求我们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通过守护和传承民族记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记忆 民族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