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对重金属镉的累积与释放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楠 刘宪斌 +3 位作者 田胜艳 刘占广 孙莲娜 李国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7-1692,共6页
生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与释放实验对研究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津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进行室内镉累积与释放实验,研究了泥螺体和肝脏对镉的累积与释放特征。整个实验过程分为累积和释放两个阶... 生物对重金属的累积与释放实验对研究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津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进行室内镉累积与释放实验,研究了泥螺体和肝脏对镉的累积与释放特征。整个实验过程分为累积和释放两个阶段,实验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混匀和称量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泥螺对镉的累积周期为14 d,其身体和肝脏中镉的质量分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7 d达到最大值,其中肝脏的累积能力要大于身体;泥螺对镉的释放周期为12 d,在第9 d趋于稳定。泥螺对镉的累积与释放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环境中,应当严格控制镉的人为输入,尤其是含镉工业废水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重金属 累积 释放
下载PDF
浙江沿海泥螺Bullacta exarate繁殖生物学初步观察 被引量:16
2
作者 尤仲杰 王一农 +1 位作者 董任彭 金红燕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233-239,共7页
作者自1989年起,对泥螺的物学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泥螺为雌雄同体种类,性成熟年龄为近一龄,繁殖期为三月底到十一月下旬;②卵子的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始,经过增殖、生长、成熟三个阶段;③精子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 作者自1989年起,对泥螺的物学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泥螺为雌雄同体种类,性成熟年龄为近一龄,繁殖期为三月底到十一月下旬;②卵子的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始,经过增殖、生长、成熟三个阶段;③精子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始,经过增殖、生长、成熟、变态四个阶段。此外,本文还就泥螺的繁殖期、交配产卵、繁殖特性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繁殖 浙江沿海 生物学
下载PDF
几种药物对泥螺Bullacta exarata卵群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一农 尤仲杰 +1 位作者 杨茂朝 黄来亚 《东海海洋》 1997年第1期20-25,共6页
本文报道在泥螺人工育苗过程中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三种药物对泥螺卵群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的浓度分别为0.28×10-6~0.9×10-6、5×10-6~9×10-6和1&... 本文报道在泥螺人工育苗过程中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三种药物对泥螺卵群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土霉素的浓度分别为0.28×10-6~0.9×10-6、5×10-6~9×10-6和1×10-6~20×10-6时,泥螺卵群孵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胶质膜的溶解有促进作用。使用上述药物后,还可提高卵群孵化的同步性。药物浓度超过上述范围,则孵化率明显下降,直至使胚体死亡。本文就胶质膜的作用进行了简单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卵群孵化 药物影响 人工育苗 药物
下载PDF
Community diversity of bacteria in digestive tract of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国良 郑天伦 +3 位作者 陆彤霞 王一农 於宏 金珊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29-534,共6页
The bacterial flor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B.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07 strain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op, stomach and intestine, mai... The bacterial flor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B.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07 strain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op, stomach and intestine, mainly belong to genera Photobacterium, Bacillus, Pseudomonas and Vibrio. Varieties of bacteria in cro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stomach and in intestine. A total of 173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earing shoal, belonging to 13 genera. The 5 predominant genera are Photobacterium, Bacillus, Pseudomonas, Vibrio and some genera of Enterobacteriaceae. The number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Vibrio in rearing shoal changed in line 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se of pestic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heterotrophic bacteria VIBRIO digestive tract rearing shoal
下载PDF
Effects of key species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Gastropoda) on oxygen and nutrient fluxe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Baoquan Li Tjeerd J. Bouma +6 位作者 Quanchao Wang Laura M. Soissons Francesco Cozzoli Guanghai Feng Xiaojing Li Zhengquan Zhou Linlin Ch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8期48-55,共8页
Since the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was introduced for economic aquaculture in the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Delta in 2001, its quick population growth and expanded distribution make it a key-species in the interti... Since the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was introduced for economic aquaculture in the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Delta in 2001, its quick population growth and expanded distribution make it a key-speci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is area. Thi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income of the local people, but its potential ecological impact on the benthic ecosystem remains unknown. A mesocosm study was conducted to test whether its bioturbation activities affect the microphytobenthos(MPBs;i.e., sedimentary microbes and unicellular algae)productivity and the nutrient exchange between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d snail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dissolved oxygen(DO) flux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n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sediment and light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mmonium efflux during recovery period in the defaunated sediment and dark treatment. The presence of micro-and meiofaun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H4-N flux in dark treatment. Whereas, in light treatment, these small animals had less effects on the DO and NH4-N flux between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ur results provide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effect of the mud snail B.exarata on the ecosystem functioning via benthic flu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OXYGEN FLUX nutrient FLUX benthic metabolism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Delta
下载PDF
泥螺Bullacta exarata(Philippi)生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尤仲杰 王一农 徐海军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245-250,共6页
笔者于1989年5月至1990年7月对浙江沿海的泥螺生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泥螺广布于浙江大陆沿岸到沿海岛屿的泥沙滩上,以中低潮带为多;成螺生存温度-1.5~33℃,以10-30℃范围内较适,比重适宜范围在1.... 笔者于1989年5月至1990年7月对浙江沿海的泥螺生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泥螺广布于浙江大陆沿岸到沿海岛屿的泥沙滩上,以中低潮带为多;成螺生存温度-1.5~33℃,以10-30℃范围内较适,比重适宜范围在1.020以下,生存pH值范围3.74-9.09。以7.13~8.01为最适;春季耐干露能力较强,夏季较弱,死亡时的体重消耗率平均为69%左右。泥螺营匍匐生活,依靠齿舌舐取滩涂表面的食物,饵料以底栖硅藻及腐植质为主,对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生态学 养殖
下载PDF
Ultrastructure of spermatozoa of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reproductive evolution and physio-ecological adaptation 被引量:3
7
作者 应雪萍 杨万喜 +1 位作者 姜乃澄 张永普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I CSCD 2004年第10期1211-1217,共7页
The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Bullacta exarata spermatozoa observed by ligh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permatozoon is composed of head with a simple acrosomal comple... The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Bullacta exarata spermatozoa observed by ligh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permatozoon is composed of head with a simple acrosomal complex and an elongated nucleus, and tail with a midpiece, principal piece and an end piece. The midpiece consists of a mitochondrial ring, and the principal piece is composed of axoneme and lateral fin. The structure of B. exarata spermatozoa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other gastropods, especially in the lateral fin and the principal piece, which was described scarcely before.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B. exarata and other gastropods, and its significance on reproductive evolution and physio-ecological adaptation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结构 精子 泥螺属 电子显微镜 理疗生态适应 动物进化
下载PDF
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尤仲杰 王一农 +1 位作者 丁伟 徐海军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79-85,共7页
本文研究报告了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泥螺的生存、生长的影响。泥螺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温范围为-1.5-33℃。适比重范围,低限为1.010,高限随其发育程度而不同。在海水酸碱度pH=7-8条件下,存活率最高,生... 本文研究报告了几种环境因子对不同发育阶段泥螺的生存、生长的影响。泥螺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温范围为-1.5-33℃。适比重范围,低限为1.010,高限随其发育程度而不同。在海水酸碱度pH=7-8条件下,存活率最高,生长最好。泥螺耐干露能力,随着个体生长,忍耐能力逐渐加强,其干露后死亡的体重消耗率,成螺约为69%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发育阶段 环境 存活 生长
下载PDF
Bacter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Digestive Tube of the Mud Snail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9
作者 WANG Guoliang ZHENG Tianlun +3 位作者 LU Tongxia WANG Yinong YU Hong JIN Sh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年第2期161-164,共4页
The bacterial flora in the digestive tube of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were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157 strain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op, stomach intestine and other parts o... The bacterial flora in the digestive tube of 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 and its rearing shoal were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157 strains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op, stomach intestine and other parts of the digestive tube, mainly belong to the genera Photobacterium, Bacillus, Pseudomonas Vibrio and some genera of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more varieties of bacteria in crop than in stomach and intestine. A total of 173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earing shoal, belonging to 13 genera. The 5 predominant genera, such as Bacillus and Photobacterium,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digestive tube, but greatly differ in percentages. The number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Vibrio in rearing shoal change in line 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and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se of pestic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养细菌学 弧菌 消化管 鱼群饲养 贝壳软体动物 地方病 西太平洋
下载PDF
泥螺繁殖行为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10
作者 隋延鸣 蒋慧敏 +4 位作者 孙可 陈馨雅 李磊 万连营 吕林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卵群 胚胎发育 繁殖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重金属含量与生物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秉钧 王全超 +1 位作者 李宝泉 冯俊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20,共5页
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成功引入的滩涂养殖种类,为当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其生态影响还了解不多。为了解该区域泥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其生物质量,于2012年8月对该区域进行泥螺和沉积物样品采集调查和分析... 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成功引入的滩涂养殖种类,为当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其生态影响还了解不多。为了解该区域泥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其生物质量,于2012年8月对该区域进行泥螺和沉积物样品采集调查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K、残留量指数I以及金属污染指数IM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及泥螺体内6种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多数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泥螺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K有明显差别,其中对Cu和Cd的富集能力最强。残留量指数I富集系数K及金属污染指数IMP均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均较低,说明该海域泥螺未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根据国家生物质量标准分析,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的生物质量总体较好,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潮间带 泥螺(bullacta exarata) 重金属评价
下载PDF
泥螺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12
作者 应雪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1-46,共6页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泥螺(Bullactaexarata)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泥螺的肝胰腺主要由4类细胞构成:泡状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B细胞大,长柱状,胞质中有许多消化泡;R细胞的脂滴...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泥螺(Bullactaexarata)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泥螺的肝胰腺主要由4类细胞构成:泡状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B细胞大,长柱状,胞质中有许多消化泡;R细胞的脂滴数量多,体积大,具少量的线粒体;F细胞含有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但脂滴的数量远远少于R细胞。E细胞为多边形,核大而圆,粗面内质网少,线粒体小而狭长。根据这4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指出了泥螺肝胰腺的功能,并探讨了肝胰腺细胞的分化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bullacta exarata) 肝胰腺 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莱州湾泥螺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基于AHP的YAAHP软件实现 被引量:41
13
作者 吴文广 张继红 +1 位作者 魏龑伟 方建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01-1610,共10页
以莱州湾西岸外来物种泥螺为例,运用YA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生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以泥螺完整的生物入侵过程为依据,针对各阶段的关键特性,综合考虑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生活史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状... 以莱州湾西岸外来物种泥螺为例,运用YA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生态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以泥螺完整的生物入侵过程为依据,针对各阶段的关键特性,综合考虑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生活史特征、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状况等方面来选取评估指标,设计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设定了"可以引种"、"引种具有一定风险"和"禁止引种"3个风险分级标准,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框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专家评分以及必要的调查实验等方法,对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软件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风险"的权重值最高,为0.507 6,其次为"可以引种",权重值为0.352 2,而"禁止引种"的权重值仅为0.140 2,因此,得出的最终方案为引种具有一定的风险。本研究对占权重值较高的传入风险、定殖风险和扩散风险3项指标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指标的权重只影响评估结果的"具有一定风险"和"可以引种"的排列顺序,而不会影响"禁止引种"。因此建议,切勿盲目扩大泥螺的养殖规模,引入之后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生态安全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莱州湾
下载PDF
长江口滨岸潮滩底栖动物泥螺受铜污染的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丽娜 陈振楼 +1 位作者 许世远 毕春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26,60,共4页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u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为375mg/L的泥螺对重金属Cu的反应最明显,当试验进行第8.5h时达到半致死量,第32h达到全致死量。试验结束后对泥螺... 为了评价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Cu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底栖动物泥螺的急性毒理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为375mg/L的泥螺对重金属Cu的反应最明显,当试验进行第8.5h时达到半致死量,第32h达到全致死量。试验结束后对泥螺体内5种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量进行分析表明:泥螺体内Cu、Zn、Ni含量均较试验前有较大的提高;而Pb的含量试验前后没有多大变化;Cr的浓度较试验前略有降低。这说明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积是个动态的过程,金属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泥螺体内Cu浓度的增加促进了对底泥中Zn、Ni的吸收,相反,却抑制了对Cr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底栖动物 泥螺 重金属铜 急性毒理试验
下载PDF
养殖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组成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国良 金珊 +2 位作者 於宏 王一农 钱云霞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1,共3页
养殖泥螺样品体内需氧平板菌落数为 7 3× 1 0 5~ 2 8× 1 0 6 个 /g。从泥螺体内共分离获得 2 1 7株细菌 ,88 5 %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优势菌属是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61株、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58株、弧菌属 (V... 养殖泥螺样品体内需氧平板菌落数为 7 3× 1 0 5~ 2 8× 1 0 6 个 /g。从泥螺体内共分离获得 2 1 7株细菌 ,88 5 %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优势菌属是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61株、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58株、弧菌属 (Vibrio) 2 7株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2 1株。结果表明 ,每批泥螺样品的细菌总数均超出卫生标准 1~ 2个数量级 ,7月和 9月样品的大肠菌群数超出了规定的指标 ,应重视泥螺收捕后的消毒处理环节。泥螺体内细菌菌群由 1 0个菌属组成 ,涂泥中占优势的芽孢杆菌属细菌在泥螺体内却是少量的 ,反映泥螺对体内微生物组成与数量有一定调节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泥螺 体内细菌 菌群组成 食品卫生 贝类
下载PDF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泥螺体内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及富集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聂利红 刘宪斌 +6 位作者 降升平 田胜艳 张文亮 张福 孙佐辉 高伟 李新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106-110,共5页
采用GC/MS测定了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泥螺体内10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不同个体及各身体部位中PAHs的富集特征,探讨了该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泥螺体内以低环PAHs为主,PAHs浓度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升高,对单组分萘的... 采用GC/MS测定了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泥螺体内10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不同个体及各身体部位中PAHs的富集特征,探讨了该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泥螺体内以低环PAHs为主,PAHs浓度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升高,对单组分萘的富集能力最强;鳃中富集PAHs的量最大,腹足富集PAHs的能力最弱,肝脏内10种PAHs均有检出,并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AHs质量分数相对较高;PAHs的环数相对丰度表明该区石油输入的PAHs较多,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泥螺 多环芳烃 富集 天津
下载PDF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泥螺对多环芳烃菲的累积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宪斌 陈楠 +3 位作者 田胜艳 降升平 孙莲娜 李国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41-1246,共6页
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Bullacta exarata进行室内菲染毒实验,从泥螺暴露在菲污染环境之日算起,分别于1、3、5、7、10、12d采样,样... 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污染物生态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生物泥螺Bullacta exarata进行室内菲染毒实验,从泥螺暴露在菲污染环境之日算起,分别于1、3、5、7、10、12d采样,样品经冷冻、干燥、研磨、混匀、称量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量了泥螺体和肝脏对多环芳烃菲的累积数量,经过计算生物累积因子(BSAF值)研究了泥螺对菲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泥螺对菲的累积周期为12d,其身体和肝脏中菲的质量分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第7天和第5天达到最大值,其中肝脏的累积能力更强,肝脏对菲的最大累积量大约是身体的10倍,在食物链的传递中,这无疑会对更高营养级的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泥螺对菲的累积主要来自于对底泥的摄食,这不仅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有关,还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应当严格控制菲的人为输入,尤其是要严格控制石油类产品的泄露。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河口、潮间带和近岸海域的环境监测、生态风险评价及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潮间带 泥螺 累积 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泥螺养殖滩涂异养菌群和弧菌的检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国良 陆彤霞 +4 位作者 金珊 於宏 钱云霞 王一农 林宝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79-480,共2页
The number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vibrios in shoal for Bullacta exarata rearing fluctuated mainly within 1.25×10 4~7.21×10 4 cfu·g -1 and 0~1.08×10 4 cfu·g -1 ,respectively. 173 strai... The number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vibrios in shoal for Bullacta exarata rearing fluctuated mainly within 1.25×10 4~7.21×10 4 cfu·g -1 and 0~1.08×10 4 cfu·g -1 ,respectively. 173 strains of bacteria, mainly belong to 13 genera were isolated. The predominant genera were composed of Bacillus,Photobacterium,Pseudomonas,Vibrio and some genera of Enterobacteriaceae .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hanged in line with the alteration of the temperature,and was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fter the use of pesticide. The predominant genera such as Bacillus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of rearing sh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养殖 滩涂 异养菌群 弧菌 检测 细菌病
下载PDF
适宜电子束辐照延长醉泥螺货架期及蛋白质保持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文鸽 茅宇虹 +2 位作者 徐大伦 楼乔明 李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55-262,共8页
为探明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的杀菌效果及辐照后醉泥螺感官品质与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变化,为生食醉泥螺的辐照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生食醉泥螺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 为探明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的杀菌效果及辐照后醉泥螺感官品质与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变化,为生食醉泥螺的辐照保鲜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生食醉泥螺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菌落总数、感官评分、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并分析辐照后醉泥螺在冷藏和常温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变化。结果表明:1)经1~9kGy剂量电子束辐照,醉泥螺的色泽和形态几乎没有变化,但7、9kGy剂量组醉泥螺产生异味;2)辐照剂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好,当醉泥螺的初始菌落总数为1200cfu/g时,菌落总数降至初始值10%所需的辐照剂量D10为3.46kGy;3和5kGy剂量的辐照对醉泥螺的抑菌效果明显,无论是冷藏还是常温贮藏,360d内菌落总数均未超过5000cfu/g;3)辐照对醉泥螺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不改变醉泥螺的限制性氨基酸种类,但经1、3、5kGy辐照后,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各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增加;4)结合电子束辐照对醉泥螺菌落总数及感官评分的影响,辐照剂量以3kGy为宜,醉泥螺保质期冷藏条件下由对照组的5个月延长至12个月,常温条件下由对照组的不到1个月延长到3个月。该结果能为电子束辐照保鲜醉泥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辐照 杀菌 醉泥螺 菌落总数 货架期 氨基酸
下载PDF
泥螺抗菌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晔 苏秀榕 李太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将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注射于泥螺体内18h后,将其粘液和血淋巴,于95℃加热10min,10000r/min,4℃离心20min,所得上清液用截留分子量为3kD的超滤装置于10000r/min,4℃下离心1h.滤液用SephadexG50分离,得到两个吸收峰.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 将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注射于泥螺体内18h后,将其粘液和血淋巴,于95℃加热10min,10000r/min,4℃离心20min,所得上清液用截留分子量为3kD的超滤装置于10000r/min,4℃下离心1h.滤液用SephadexG50分离,得到两个吸收峰.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菌株检测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泥螺经大肠杆菌诱导后,在其血淋巴和分泌的粘液中可分离得到抗菌肽,此多肽具有分子量较小,热稳定性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均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泥螺 SEPHADEX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 大肠杆菌 截留分子量 超滤装置 抑菌活性 试验菌株 热稳定性 抑制作用 血淋巴 min 上清液 吸收峰 粘液 离心 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