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脑Ⅰ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缺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VEGF、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辉 侯琼琼 +1 位作者 易健 况时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482-548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补脑Ⅰ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氧缺糖(OGD)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s)的保护作用,探讨补脑Ⅰ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可能机制。方法:采用OGD方法构建小鼠BMVECs损伤模型,用补脑Ⅰ号含药血清、BMSCs进行干... 目的:通过观察补脑Ⅰ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缺氧缺糖(OGD)损伤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s)的保护作用,探讨补脑Ⅰ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可能机制。方法:采用OGD方法构建小鼠BMVECs损伤模型,用补脑Ⅰ号含药血清、BMSCs进行干预,按实验分组给予含相应血清的培养液处理。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补脑Ⅰ号含药血清、BMSCs对各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GD能导致BMVECs中VEGF、ICMA-1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多(P<0.05)。10%含药血清、BMSCs、BMSCs+10%正常血清组、BMSCs+10%含药血清组均可升高VEG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低ICAM-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P<0.05);其中,与10%含药血清组、BMSCs组、BMSCs+10%正常血清组比较,BMSCs+10%含药血清组能增加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降低I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补脑Ⅰ号含药血清、BMSCs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VEGF分泌,从而减少BMVEGs损伤达到保护血管作用,且补脑Ⅰ号联合BMSCs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补脑Ⅰ号处理后血清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糖模型ICAM-1、NF200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杨辉 鲁利香 +1 位作者 易健 易旭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补脑Ⅰ号血清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糖(OGD)模型神经中丝200(NF200)、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SCs、海马神经元,对海马神经元进行OGD造模。制备补脑Ⅰ号血清与正常血清。经MT...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补脑Ⅰ号血清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糖(OGD)模型神经中丝200(NF200)、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BMSCs、海马神经元,对海马神经元进行OGD造模。制备补脑Ⅰ号血清与正常血清。经MTT法筛选补脑Ⅰ号血清对海马神经元OGD模型干预的最佳浓度为10%,时间为72 h。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MSCs组、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BMSCs+正常血清组、BMSCs+中药血清组。qRT-PCR检测细胞NF200、ICAM-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200、I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MSCs组、正常血清组、BMSCs+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BMSCs+中药血清组ICAM-1、NF200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BMSCs+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BMSCs+中药血清组NF200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中药血清组较BMSCs组、正常血清组、中药血清组及BMSCs+正常血清组的NF200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和补脑Ⅰ号血清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促进神经再生及双重作用修复OGD损伤的海马神经元,两者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缺氧缺糖 海马神经元 神经中丝200 细胞间黏附因子-1
原文传递
补脑Ⅰ号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海马VEGF、BDNF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杨辉 钟方敏 +3 位作者 陈燕 夏王艳 况时祥 易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349-1355,共7页
目的探讨补脑Ⅰ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C57BL/6小鼠股骨骨髓细胞,传代培养获得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32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组、补脑Ⅰ号组、补脑Ⅰ号+BMSCs组,每组8只。同系种C5... 目的探讨补脑Ⅰ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C57BL/6小鼠股骨骨髓细胞,传代培养获得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32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组、补脑Ⅰ号组、补脑Ⅰ号+BMSCs组,每组8只。同系种C57BL/6小鼠8只设为正常组。BMSCs组、补脑Ⅰ号+BMSCs组将第三代BMSCs移植入侧脑室内,移植2h后补脑Ⅰ号组、补脑Ⅰ号+BMSCs组予补脑Ⅰ号方26g/(kg·d)灌胃,BMSCs组、正常组、模型组予0.2ml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BDNF mRNA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微血管形态、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及突触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DNF、VEGF蛋白表达,BDNF、VEGF、bFGF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补脑Ⅰ号组、补脑Ⅰ号+BMSCs组VEGF蛋白表达,VEGF、BDNF、bFGF mRNA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补脑Ⅰ号+BMSCs组BDN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BMSCs组、补脑Ⅰ号组比较,补脑Ⅰ号+BMSCs组VEGF蛋白表达,VEGF、BDNF、bFGF 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补脑Ⅰ号组、BMSCs组、补脑Ⅰ号+BMSCs组均能够改善海马受损的血管、神经元、有髓神经纤维和突触的超微结构,以补脑Ⅰ号+BMSCs组更明显。结论补脑Ⅰ号可促进AD模型小鼠脑内移植BMSCs后海马区血管、神经及突触结构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区BDNF、VEGF、bFGF的表达,促进神经血管再生与突触重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补脑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 神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