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中药912液的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舒平 张淑文 +1 位作者 王宝恩 梁琪 《微循环学杂志》 2001年第3期24-27,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中药 912液对其影响。方法 :6 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加服中药 912液 2 0 0ml/日 ,对照组服温开水 2 0 0ml/日 ,共 7天。用XTW Ⅲ微循环检测仪观察其治疗前、后第 1、 3... 目的 :观察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中药 912液对其影响。方法 :6 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加服中药 912液 2 0 0ml/日 ,对照组服温开水 2 0 0ml/日 ,共 7天。用XTW Ⅲ微循环检测仪观察其治疗前、后第 1、 3、 7天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急性感染患者的甲襞微循环 89.1%异常 ,其轻、中、重分别为 39.1%、 2 9.7%、 2 0 .3%。治疗前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 ,流态积分明显增加 ,且与APACHE Ⅲ值呈明显相关 ,其值大于 30分时 ,形态与袢周积分也增高。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流态积分明显降低 ,其APACHE Ⅲ值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感染性患者末梢微循环以血流速度减慢和流态积分增高异常为主 ,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中药 912液能明显改善急性感染患者微循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感染 甲襞微循环 中药912液
下载PDF
严重烧伤病人康复期的微循环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庆富 刘勖 +3 位作者 王艳玲 周慧敏 史广玉 翟君鹤 《中国微循环》 2001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通过观测重烧伤康复期的微循环变化 ,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远期影响。方法用WX -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48例处于烧伤康复期患者的足甲襞微循环。本组既往烧伤的面积是(54.59±17.30) % ,年龄为(... 目的通过观测重烧伤康复期的微循环变化 ,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远期影响。方法用WX -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48例处于烧伤康复期患者的足甲襞微循环。本组既往烧伤的面积是(54.59±17.30) % ,年龄为(25.21±9.27)岁。伤面痊愈后1~10年 ,平均(4.71±4.50)年 ;对照组是50例健康成人 ,年龄为(24.40±4.68)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烧伤康复期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突出的改变是管襻畸形率高 (P<0.01)和汗腺导管数明显增多 (P<0.01) ,同时还存在血管管襻周围有渗出 (P<0.01)等 ,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严重烧伤创面虽然痊愈 ,但痊愈后的康复期仍存在微循环紊乱 ,说明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影响是长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微循环 足甲襞 康复期
下载PDF
严重烧伤患儿足甲襞微循环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庆富 翟君鹤 +1 位作者 王新亭 周慧敏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烧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52例重烧伤儿童分烧伤休克、回吸收、急性感染和创面修复四个时相进行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观测。本组病人平均烧... 目的探讨儿童烧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52例重烧伤儿童分烧伤休克、回吸收、急性感染和创面修复四个时相进行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观测。本组病人平均烧伤面积29.94%±11.97%。平均年龄5.96±2.62岁。结果烧伤各阶段均存在微循环障碍。烧伤休克时以微循环痉挛为特点,回吸收时以微循环扩张充血为特点,急性感染时以微循环扩张淤血为特点,而创面修复期只存在流态和襻周异常。结论微循环障碍在儿童重烧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监测烧伤后微循环变化对儿童烧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病情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烧伤 足甲襞 微循环
下载PDF
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阶段的微循环紊乱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庆富 翟君鹤 周慧敏 《中国微循环》 1998年第2期72-75,共4页
为探讨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微循环改变,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6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6.05±18.20%)急住感染时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的普通烧伤病人比较。结果显示,... 为探讨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微循环改变,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6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6.05±18.20%)急住感染时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的普通烧伤病人比较。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FNM存在显著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管襻增长、管径增大、微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明显聚集、白微栓形成、襻周渗出显著等。提示临床治疗烧伤并发急性感染时应积极纠正微循环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微循环 足甲襞 急性感染
下载PDF
儿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与足甲襞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庆富 瞿君鹤 +1 位作者 周慧敏 王新亭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复苏补液对重烧伤儿童休克期足甲襞微循环(FNM)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监测30例重烧伤儿童休克期复苏补液过程的FNM变化,观测时相分别是入院时、补液后1、2、3、4... 目的探讨复苏补液对重烧伤儿童休克期足甲襞微循环(FNM)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监测30例重烧伤儿童休克期复苏补液过程的FNM变化,观测时相分别是入院时、补液后1、2、3、4、5、20、40小时。本组儿童平均年龄5.57±2.70岁,平均烧伤面积36.04 %±16.90%。结果补液前FNM管襻数减少、长度缩短、直径减小、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聚集和襻周渗出等。经复苏补液(晶胶型)后,管襻数、长度和直径在补液后2~3小时恢复正常,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逐渐恢复,襻周渗出则随补液治疗逐渐加重。结论重烧伤儿童休克早期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而复苏补液(晶胶型)对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补液不能减少毛细血管周围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烧伤 休克 足甲襞 微循环 补液
下载PDF
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状态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颖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33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与分析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的50例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加权积分、... 目的:观察与分析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的50例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加权积分、输入及输出枝长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及血流变指标(各类血液黏度及红细胞指数),同时比较观察组不同感染情况患者的检测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指标与下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输入及输出枝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其他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及血流变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不同感染情况患者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输入及输出枝长度与下肢手术切口感染均呈负相关(P<0.05),其他足甲襞微循环指标及血流变指标与下肢手术切口感染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下肢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状态呈现显著异常,与切口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本类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手术 切口感染 足甲襞微循环 血流变状态
下载PDF
烧伤休克病人微循环改变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庆富 翟君鹤 冯玉柱 《中国微循环》 199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本文通过对48例烧伤休克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发现烧伤休克病人存在明显的微循环紊乱。表现为管襻变细、变短、数目减少、重者管襻完全隐没;血流明显缓慢、红细胞不同程度聚集;襻周明显渗出等。因此,从临床角度上证实烧伤休克微循环... 本文通过对48例烧伤休克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发现烧伤休克病人存在明显的微循环紊乱。表现为管襻变细、变短、数目减少、重者管襻完全隐没;血流明显缓慢、红细胞不同程度聚集;襻周明显渗出等。因此,从临床角度上证实烧伤休克微循环紊乱的存在,并阐述其变化特点。提出微循环改变可作为烧伤休克的重要诊断及监测指标,同时对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指出足甲襞是大面积烧伤病人微循环的良好观察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休克 足甲襞 微循环
下载PDF
回吸收对严重烧伤病人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庆富 翟君鹤 《中国微循环》 1998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作者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和XG-8型图像处理系统,观测了50例年龄18~38岁,烧伤面积31%~91%的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足甲襞微循环(FNM)。对照温为年龄18~36岁的健康成... 本文旨在研究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作者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和XG-8型图像处理系统,观测了50例年龄18~38岁,烧伤面积31%~91%的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时足甲襞微循环(FNM)。对照温为年龄18~36岁的健康成人50例。与对照组比较,烧伤回吸收组FNM管襻清晰度下降(P<0.01),管襻数目减少(P<0.05),输出枝长度增长(P<0.01),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均增大(P<0.01),畸形管襻的数目增多(P<0.01);血流速度减慢(P<0.01),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P<0.01),有白微栓形成(P<0.05).乳头下静脉丛(微静脉)增多并扩张充血(P<0.01)管襻周围渗出(P<0.01)等。结果显示,回吸收对严东烧伤病人微循环有明显影响。因此,烧伤回吸收阶段,在进行其它治疗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纠正微循环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微循环 回吸收 足甲襞
下载PDF
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感染发生率及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晓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5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感染发生率及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为降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10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研究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感染发生率及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为降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10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实验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比较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感染发生率及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热、咳嗽咳痰、血白细胞>15×109/L、炎症、以及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h以及术后48h VA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4h、术后8h以及术后12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足甲襞微循环中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以及综合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后足甲襞微循环中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足甲襞微循环综合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理想,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改善足甲襞微循环,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镇痛 老年下肢骨折 感染 发生率 足甲襞微循环 影响
下载PDF
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与血液黏度状态的变化观察
10
作者 苏建敏 侯江伟 +2 位作者 母心灵 周占锋 王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503-3504,3518,共3页
目的观察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液黏度状态的变化,为患者微循环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32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期选取32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未发生创口感染患者... 目的观察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液黏度状态的变化,为患者微循环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32例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期选取32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未发生创口感染患者为B组,32名体检健康者为C组,比较3组受试人员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的管襻数目、襻顶直径、输入枝长度及输出枝长度分别为(4.15±0.52)条/mm、(7.54±0.87)μm、(61.14±5.15)μm及(70.28±7.10)μm,均低于B组及C组,B组则低于C组,A组血液黏度指标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患者足甲襞微循环及血液黏度状态相对较差,感染的存在导致骨折患者的微循环状态进一步变差,因此应重视对感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开放性骨折 创口感染 足甲襞微循环 血液黏度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