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urrow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habitat Use of the Turpan Wonder Gecko 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 (Squamata, Gekkonidae) 被引量:3
1
作者 Yucheng SONG Yang LIU +2 位作者 Yingying LIN Tao LIANG Lei SHI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61-69,共9页
Burrow structural charactersitcs and microhabitat use of the Turpan wonder gecko 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 (Gekkonidae) were studied between April and September of 2013 in the Turpan Eremophytes Botanic Garden, in t... Burrow structural charactersitcs and microhabitat use of the Turpan wonder gecko 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 (Gekkonidae) were studied between April and September of 2013 in the Turpan Eremophytes Botanic Garden, in the Turpan Depression of Western China. Burrow depth, entrance orientation, entrance height and width were observed. We assessed microhabitat selection and noted differences in microhabitat use among males, females, and juveniles. The magnitude of selection was measured using Jacobs' index of selectivity. Entrance height and width of the burrows of adult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juveniles, but the difference in burrow depth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direc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burrow entrance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the north-northeast and south-southeast, which were likely influenced by local prevailing winds and sunlight. Both the adult and juvenile geckos prefer to construct their burrows in sandy soil within a layer of loose soil whose thickness is greater than 30 cm. A majority of the burrows were located within 20 m of the nearest plant. Nearly half (48%) of the entrances of juveniles were located within 5 m of the nearest vegeta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adul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urpan wonder gecko did not utilize microhabitats according to their availability, but rather that it preferred rnicrohabitats which contained dead wood or the caper bush.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urrow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habitat selection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 roborowskii adaptation to harsh and arid desert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desert habitat burrow depth entrance height entrance orientation entrance width microhabitatselection retreat site
下载PDF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 被引量:7
2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1 位作者 朱波 曾宗永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 (r =- 0 81,P <0 0 1) ,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 ,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 74cm ,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 ,而深度小于 74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洞穴密度 洞穴深度 最大冻土深 生境选择
下载PDF
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鹏飞 曾宗永 +1 位作者 王跃招 朱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41-1244,共4页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种群密度 洞穴深度 标志重捕 洞口计数
下载PDF
密植果园挖穴施肥机挖穴钻头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洪 张学军 +3 位作者 鄢金山 史增录 牟国良 于蒙杰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年第2期39-41,共3页
为解决新疆密植果园施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一种挖穴施肥机,详细介绍挖穴钻头的螺旋外径、长度、螺旋升角、临界转速和功率等参数计算。田间正交试验及调整挖穴深度试验表明:影响挖穴时间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土壤坚实度、钻头... 为解决新疆密植果园施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一种挖穴施肥机,详细介绍挖穴钻头的螺旋外径、长度、螺旋升角、临界转速和功率等参数计算。田间正交试验及调整挖穴深度试验表明:影响挖穴时间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土壤坚实度、钻头转速、土壤含水量;挖穴深度在400~600mm之间,直径为300~310mm,最长挖穴时间16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穴施肥机 临界转速 正交试验 挖穴深度 钻头转速
下载PDF
古水深确定及盆地地形方法研究-以环县-贺旗地区延长组8段为例
5
作者 吴天琦 何江 +3 位作者 赵忠军 闫荣辉 姚坚 罗婉毓 《石化技术》 CAS 2022年第6期120-122,共3页
延长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成果,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沉积相研究。然而还缺乏对研究区长8段水体深度和盆地地形的研究,这制约了砂体的分布的定量预测。本次研究以沉积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环县-贺旗地区的延长组8... 延长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的勘探成果,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沉积相研究。然而还缺乏对研究区长8段水体深度和盆地地形的研究,这制约了砂体的分布的定量预测。本次研究以沉积学、古生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环县-贺旗地区的延长组8段开展研究,较准确地恢复了古水深盆底形态特征,该研究对于深化沉积相及古地理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构造 潜穴 水深 沉积相 延长组
下载PDF
花生穴播器播深自动调节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萍 康建明 +3 位作者 康英杰 徐文艺 向阳 张亮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19,共6页
针对传统花生播种机穴播器工作过程中播种深度调节过程繁琐的问题,设计一种可根据土壤含水率变化做出相应深度调节的播种装置。通过分析调节过程中推杆机构运动轨迹,明确调节深度与转臂角度变化关系,结合花生播深自动控制系统,使穴播器... 针对传统花生播种机穴播器工作过程中播种深度调节过程繁琐的问题,设计一种可根据土壤含水率变化做出相应深度调节的播种装置。通过分析调节过程中推杆机构运动轨迹,明确调节深度与转臂角度变化关系,结合花生播深自动控制系统,使穴播器在机具工作过程中可根据土壤含水率变化实现无级调节。选取土壤含水率范围、设置播种深度、机具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播种深度合格率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各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规律,并得出回归曲线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控制过程中调节效果良好,土壤含水率范围为14%~17%、设定播种深度为3.5 mm、机具前进速度为4 km/h情况下,播种深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当土壤含水率为15.83%,设定播种深度为3.18 mm,机具前进速度为3.91 km/h时,播种深度合格率为最大值98.19%,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及花生种植农艺要求,为花生精准播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播深调节 播种装置 穴播器 推杆机构
下载PDF
温度、盐度及底质对文蛤潜砂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安国 袁秀堂 +3 位作者 杨凤影 王宏 王立辛 赵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5-1601,共7页
为了确定文蛤增殖苗种适宜的底质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为文蛤增殖放流生境的选择及适宜性评价提供数据依据,采用现场实验方法观察了文蛤潜砂行为变化规律,分析了底质、温度及盐度等对文蛤潜砂率及潜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潜砂过... 为了确定文蛤增殖苗种适宜的底质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为文蛤增殖放流生境的选择及适宜性评价提供数据依据,采用现场实验方法观察了文蛤潜砂行为变化规律,分析了底质、温度及盐度等对文蛤潜砂率及潜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潜砂过程可分为潜砂准备期、潜砂期和潜砂结束期3个阶段,其中潜砂期包括伸出水管及斧足、竖壳、潜砂3个主要过程;壳长1和2 cm文蛤个体在砂质底质中的潜砂准备时间分别为46.1和18.6min,潜砂时间分别为7.6和4.0 min;砂质底质是文蛤的最适宜底播底质;文蛤潜砂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在此温度范围内文蛤的潜砂率均较高,超过80%,且潜砂深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文蛤潜砂的最适盐度为26,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文蛤潜砂行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应选择在15~25℃及盐度为26条件下,在砂质底质的海区投放壳长2 cm左右的文蛤苗进行增殖放流,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蛤增殖放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温度 盐度 底质 潜砂率 潜砂深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