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butachlor on microbial enzyme activities in paddy soil 被引量:3
1
作者 MinH YeY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13-417,共5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fluences of the herbicide butachlor( n butoxymethl chloro 2', 6' diethylacetnilide) 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nitrogen fixation and nitrification, and on the activities of dehyd...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fluences of the herbicide butachlor( n butoxymethl chloro 2', 6' diethylacetnilide) 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nitrogen fixation and nitrification, and on the activities of dehydrogenase and hydrogen peroxidase in paddy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pplication of butachlor with concentrations of 5.5 μg/g dried soil, 11.0 μg/g dried soil and 22.0 μg/g dried soil, the application of butachlor enhanced the activity of dehydrogenase at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The soil dehydrogenase showed the highest activity on the 16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of 22.0 μg/g dried soil of butachlor. The hydrogen peroxidase could be stimulated by butachlor. The soil respiration was depressed within a period from several days to more than 20 days, depending on concentrations of butachlor applied. Both the nitrogen fixation and nitrification were stimulated in the beginning but reduced greatly afterwards in paddy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BICIDE butachlor microbial enzyme activity paddy rice soil
下载PDF
Modeling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Paddy Soils of Shanghai Region 被引量:10
2
作者 LI Hui-Lin, HAN Yong and CAI Zu-CongLaboratory of Material Cycling in Pedosphe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 O. Box 821, Nanjing 210008 (China). E-mail: lihuilin@issas.ac.c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31-336,共6页
Six paddy soils of Shanghai, China, were studied after 120 days of anaerobic incubation at 25 ℃ and 35 ℃. Four models,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model, the one-component first-order exponential model (th... Six paddy soils of Shanghai, China, were studied after 120 days of anaerobic incubation at 25 ℃ and 35 ℃. Four models,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model, the one-component first-order exponential model (the one-pool model), the two-component first-order exponential model (the two-pool model), and the two-component first-order plus zero-order exponential model including a constant term (the special model),were fitted to the data of observed mineral-N during incubation using non-linear regression procedures. The two-pool model and the special model gave the best fits amongst the four models, and parameters in the special model were more reasonable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al model gave a better prediction of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under flooded conditions than the other thre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模 厌氧性 恒温 土壤 矿化
下载PDF
Kinetics of antimony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under pre-definite anaerobic and aerobic conditions in a paddy soil
3
作者 Bingqing Xia Yang Yang +1 位作者 Fangbai Li Tongxu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timony(Sb) in paddy soil has been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highly chemical active Sb in the soil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timony(Sb) in paddy soil has been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highly chemical active Sb in the soil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Sb transformation in soil.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kinetics of exogenous Sb in paddy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anaerobic and aerobic incubation conditions. The dissolved Sb(V) and the Sb(V) extracted by diffusive gradient technique decreased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en increased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The redox reaction of Sb occurred, and Sb bioavailabilit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55 days of incubation. The kinetics of Fe and the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Fe oxides were reduced and became dispersed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whereas they were oxidized and re-aggregated during the aerobic stage. In addition, the redox processes of sulfur and nitrogen were detected under both anaerobic and aerobic conditions.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a simplified kine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distinguish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Sb was controlled by immobilization as a result of S reduction and by mobilization as a result of Fe reductive dissolution and S oxidation, rather than the p H. These processes coupled with the redox reaction of Sb jointly resulted in the complex behavior of Sb transformation under anaerobic and aerobic conditions. The model-based method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b transformation in a complex soil biogeochemical system under changing redox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ONY Biogeochemical process KINETICS paddy soil Anaerobic conditions Aerobic conditions
原文传递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as Affected by Water,Soil and Nitrogen 被引量:40
4
作者 XIONG Zheng-Qin XING Guang-Xi ZHU Zhao-L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Spec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gimes, soil and N in Chin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2O and CH4 emissions in rice fields.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lternate non-flooded/flooded paddies... Spec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gimes, soil and N in Chin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N2O and CH4 emissions in rice fields.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lternate non-flooded/flooded paddies were monitor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a 516-day incubation with lysimeter experiments. Two N sources (15N-(NH4)2SO4 and 15N-labeled milk vetch) were applied to two contrasting paddies: one derived from Xiashu loess (Loess) and one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Clay). Both N2O and CH4 emi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oil Clay than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period. For both soil, N2O emissions peaked at the transition periods shortly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flooded and non-flooded seasons. Soil type affected N2O emission patterns. In soil Clay,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In soil Loess, the emission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flooded to non-flooded conditions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peak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non-flooded to flooded conditions except for milk vetch treatment. Soil typ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over which the weighted average flux was 111 mg C m-2 h-1 and 2.2 mg C m-2 h-1 from Clay and Loess,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was the transition in the water regime that dominated N2O emissions while it was the soil type that dominated CH4 emission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possibly existed in soil Loess during the flooded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二氮 甲烷 缺氧氧化 硝酸还原作用 稻田 氮肥
下载PDF
增温条件下施硅对稻田CH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
5
作者 谢晴 薛梦琪 +4 位作者 周聪 张耀鸿 娄运生 高霄鹏 贾仲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2-480,共9页
硅是水稻生长的有益元素,为研究施硅对稻田CH_(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是否会改变夜间增温对该过程的影响效应,本试验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处理。采集上述田间处理... 硅是水稻生长的有益元素,为研究施硅对稻田CH_(4)厌氧氧化过程的影响以及是否会改变夜间增温对该过程的影响效应,本试验设置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4个处理。采集上述田间处理4 a后的耕层土壤,采用13CH_(4)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稻田土壤CH_(4)厌氧氧化速率和固碳特征及其对氮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NW处理的CH_(4)厌氧氧化速率为6.23 nmol·g^(-1)·d^(-1)(以^(13)CO_(2)计),显著低于CK处理;与NW处理相比,NW+Si处理的CH_(4)厌氧氧化速率提高了22%。NW处理土壤中CH_(4)氧化驱动的13C有机碳净增量(13C-SOC)为0.31μmol·g^(-1),与NW+Si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增温条件下施硅对稻田土壤CH_(4)厌氧氧化的固碳量无明显影响。添加N条件下4个稻田土壤的CH_(4)厌氧氧化速率总体上明显减小,其中以Si处理土壤最为突出,下降29%~50%。相反,N添加提高了CH_(4)厌氧氧化的固碳效率[13C-SOC(/13C-SOC+^(13)CO_(2))]。研究表明,施硅可缓解夜间增温对稻田CH_(4)氧化速率的抑制作用,但对其固碳量无明显影响;外源N可提高增温/施硅稻田土壤CH_(4)厌氧氧化的固碳效率,有利于将较高比例的13C-CH_(4)碳源固定到土壤有机碳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厌氧氧化 夜间增温 施硅 固碳效率 稻田 土壤
下载PDF
丁草胺对水稻土甲烷释放和厌氧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宇华 梅其志 +1 位作者 陈美慈 闵航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77-479,共3页
近年来,我国水稻田的化除面积增加很快,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而除草剂大量使用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威胁性影响,引起农产品农药含量超标,或者即使不超标也由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最终进入人... 近年来,我国水稻田的化除面积增加很快,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而除草剂大量使用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威胁性影响,引起农产品农药含量超标,或者即使不超标也由于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除草剂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的事实不胜枚举。除草剂在水稻田使用,至少有70%进入土壤,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细菌 丁草胺 除草剂 水稻土 甲烷 土壤细菌
下载PDF
除草剂丁草胺对高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仕颖 夏运生 +4 位作者 肖炜 崔晓龙 王永霞 史静 张乃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5-819,共5页
采用BIOLOG碳素利用法,研究了模拟条件下不同丁草胺剂量(有效成分质量分数0.15、0.30和1.5 mg.kg-1)对高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AWCD值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在温育72~120 h期间表现出较强的碳源利用能力,中低浓度对... 采用BIOLOG碳素利用法,研究了模拟条件下不同丁草胺剂量(有效成分质量分数0.15、0.30和1.5 mg.kg-1)对高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AWCD值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在温育72~120 h期间表现出较强的碳源利用能力,中低浓度对微生物有促生长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丁草胺对微生物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逐渐减缓,直至完全消失。采用温育96 h数据进行群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特征主成分分析,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丁草胺会对高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施药浓度是导致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集中、可利用碳源种类数减少的直接原因,且浓度越高,发生变化所需时间越短。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丁草胺会导致高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改变,中低浓度改变速度快,高浓度改变速度较慢,随着丁草胺的自然降解,农药对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逐渐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功能多样性 微生物 BIOLOG 高产水稻土
下载PDF
上海地区水稻土氮素矿化及其模拟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慧琳 韩勇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3-510,共8页
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了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矿化量为全N的 4 0 %~ 9 4 % (N 6 0~ 2 4 1mgkg-1)。通过偏相关分析 ,矿化量只表现为与全N相关。矿化期间pH变化较大且与矿化量直线相关... 采用改进的培养方法和分析手段研究了上海地区典型水稻土淹水条件下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矿化量为全N的 4 0 %~ 9 4 % (N 6 0~ 2 4 1mgkg-1)。通过偏相关分析 ,矿化量只表现为与全N相关。矿化期间pH变化较大且与矿化量直线相关。选择 (1)有效积温式 ;(2 )一级反应式 (One pool模型 ) ;(3)两部分一级反应式 (Two pool模型 ) ;(4 )带常数项的一级反应式 (Special模型 )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非线性拟合表明Two pool模型和Special模型最优 ,后者体现出温度效应。通过参数分析和实际应用可能性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水稻土 氮素 淹水矿化 模拟 Special模型 氮肥
下载PDF
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 被引量:19
9
作者 吕镇梅 闵航 +1 位作者 陈中云 吕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7,共5页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致,不仅证实了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存在,而且表明水田土壤中的甲烷厌氧氧化活性远较甲烷好氧氧化活性要低,如以两者的氧化活性作为对甲烷氧化的贡献来计,则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率一般都在整个甲烷氧化的10%以下.但在水田土壤被水淹没的情形下,由于土壤厌氧条件的形成和甲烷扩散受阻,甲烷厌氧氧化的速率明显超过好氧氧化的速率,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可到达30%以上.长期施肥对于水稻田土壤的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和甲烷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对甲烷的厌氧氧化活性有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处理的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在(9.072~41.088)×10-6mol·(d·g)-1之间,而甲烷厌氧氧化活性仅在(0.325~0.671)×10-6 mol·(d·g)-1之间,仅及甲烷好氧氧化活性的1.31%~4.43%,占整个甲烷氧化的1.3%~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土壤 甲烷好氧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 甲烷厌氧氧化贡献率
下载PDF
转Bt基因克螟稻秸杆对淹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任馨 吴伟祥 +2 位作者 叶庆富 陈英旭 Janice E.Thies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1-877,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秸杆还土试验比较了克螟稻Bt基因表达最高期秸杆和同一时期亲本稻秸杆的添加对淹水土壤可培养厌氧细菌数量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亲本对照相比 ,培养初期克螟稻秸杆的添加对淹水土壤厌氧发酵性细菌、产...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秸杆还土试验比较了克螟稻Bt基因表达最高期秸杆和同一时期亲本稻秸杆的添加对淹水土壤可培养厌氧细菌数量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亲本对照相比 ,培养初期克螟稻秸杆的添加对淹水土壤厌氧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反硝化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数量产生了显著性影响 ,但培养后期这种显著性差异基本消失 .PCR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指纹图谱和主成份分析 (PCA)结果表明 ,两种秸杆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培养的第 3周和第 5周达到显著性差异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伸 ,两种秸杆处理土壤间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逐渐减小 .到培养的第 1 1周 ,两种秸杆处理土壤间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基本消失 .尽管如此 ,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秸杆处理土壤中可培养厌氧性细菌数量和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均与纯土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 .试验结果表明 ,在实验室培养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克螟稻 土壤 细菌 厌氧微生物 反硝化 秸杆 水稻 农药
下载PDF
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5
11
作者 吕镇梅 闵航 叶央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05-609,共5页
对好氧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 ,厌氧微生物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和滚管法研究土壤中施入0 33、0 6 7、1 0 0、1 33、2 0 0 μg·g-1干土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后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各种微生物对二氯喹啉酸的... 对好氧微生物采用平板稀释法 ,厌氧微生物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和滚管法研究土壤中施入0 33、0 6 7、1 0 0、1 33、2 0 0 μg·g-1干土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后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各种微生物对二氯喹啉酸的反应随其施加浓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二氯喹啉酸对水稻田土壤中好氧性细菌、水解发酵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都是短暂的 ,第 33d时均能恢复至接近对照水平 .浓度在1 33μg·g-1干土以下时二氯喹啉酸促进真菌数量增加 ,高于该浓度时则具有抑制作用 .施用各浓度二氯喹啉酸初期 ,对土壤中放线菌和产甲烷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 ,但低浓度时抑制效应在培养后期消失 .正常土壤施用量的二氯喹啉酸 (即 0 6 7μg·g-1干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喹啉酸 水稻田 好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种群影响
下载PDF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静 曲东 易维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8-913,共6页
研究不同电子受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揭示厌氧水稻土中微生物作用导致的氧化还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人工合成氧化铁体系接种土壤浸提液厌氧培养及接种铁还原菌纯培养等试验方法,通过向培养体... 研究不同电子受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揭示厌氧水稻土中微生物作用导致的氧化还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人工合成氧化铁体系接种土壤浸提液厌氧培养及接种铁还原菌纯培养等试验方法,通过向培养体系中添加SO24-,探讨了硫酸盐作为竞争电子受体对不同铁还原体系中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水稻土的泥浆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速率均随着SO24-浓度增加而降低,但Fe(Ⅱ)的最终累积量却较对照处理有明显的增加。添加硫酸盐对Fe(Ⅲ)还原速率(k)的影响表现为:石灰性水稻土>酸性水稻土;而最终Fe(Ⅱ)累积增加率则为:酸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由接种不同水稻土浸提液的培养试验看出,添加SO24-后Fe(Ⅲ)还原受到显著的抑制,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Fe(Ⅲ)还原反应依然可以进行,并且Fe(Ⅱ)累积量最终达到与CK相同的水平。在接种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添加SO24-对供试的4株铁还原菌的Fe(Ⅲ)还原过程并未产生抑制效应,表明铁还原菌本身并不受硫酸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厌氧培养 微生物铁还原 硫酸盐
下载PDF
初始pH值对碱性和酸性水稻土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吴超 曲东 刘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3-942,共10页
酸碱度(pH值)是水稻土铁还原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模拟水稻土淹水厌氧培养,以Al2(SO4)3和Na2CO3溶液分别调节碱性和酸性水稻土pH值至强酸性(pH值<5.0)、酸性(pH值5.0—6.5)、中性(pH值6.5—7.5)、碱性(pH值7.5—8.5)、强碱性... 酸碱度(pH值)是水稻土铁还原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模拟水稻土淹水厌氧培养,以Al2(SO4)3和Na2CO3溶液分别调节碱性和酸性水稻土pH值至强酸性(pH值<5.0)、酸性(pH值5.0—6.5)、中性(pH值6.5—7.5)、碱性(pH值7.5—8.5)、强碱性(pH值>8.5),以此来研究5种初始pH值对水稻土泥浆铁还原过程的影响;通过微生物群落厌氧培养研究了2种水稻土菌悬液在6种pH值条件下的铁还原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碱性水稻土铁还原潜势(a)、最大铁还原速率(V max)随初始pH值的降低而下降,而达到最大铁还原速率所需的时间(T Vmax)则延长。提高酸性水稻土初始pH值使铁还原V max增加而T Vmax缩短,但土壤中无定形氧化铁均能还原,初始pH值与V max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和酸性水稻土的土壤菌悬液在试验pH值范围内厌氧培养,其铁还原能力在培养初期差异不显著,但培养后期的差异明显,且最终都能把培养液中氧化铁完全还原。随着初始pH值升高T Vmax延长,V max则降低,且均显著负相关,但碱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V max在pH值6.00时最大。初始pH值和土壤类型对水稻土铁还原过程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土壤菌悬液微生物群的铁还原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PH值 水稻土 异化铁还原 泥浆和土壤菌悬液厌氧培养
下载PDF
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丽新 曲东 易维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3-199,207,共8页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温度效应,揭示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提取微生物群落或分离铁还原菌株;以人工合成氧化铁作为惟一电子受体,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接种土壤浸提液... 【目的】研究水稻土中微生物铁还原过程的温度效应,揭示不同铁还原微生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5种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提取微生物群落或分离铁还原菌株;以人工合成氧化铁作为惟一电子受体,在无机盐培养体系中接种土壤浸提液或具有铁还原功能的菌株,厌氧恒温培养;通过对接种液的不同温度处理(40,50,60,70℃)、对培养温度的控制(30和50℃)以及向体系中添加AQDS,探讨温度及AQDS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将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的浸提液在40~70℃处理1h后作为接种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其Fe(Ⅱ)产生量和反应速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0和50℃培养温度下,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的3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添加AQDS可使Fe(111)还原的反应速率常数增加10%~288%,而温度变化的增加幅度仅为6%~17%;对分离自四川和江西水稻土中的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发现,菌株JX—a08的Fe(Ⅱ)最大累积量、还原速率常数、最大反应速率及铁还原率均随培养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表明菌株JX-a08更适于在50℃下生长。【结论】于40~70℃升温处理后,来源于吉林、天津和湖南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能力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添加AQDS可显著增加来源于吉林、天津和四川水稻土的3种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反应速率;在6株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发现了1株更适于在50℃下生长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稻土 厌氧培养 微生物的铁还原
下载PDF
高含氮稻田深层土壤的氨氧化古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共存及对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雨 祝贵兵 +4 位作者 王朝旭 范改娜 冯晓娟 王衫允 尹澄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87-1493,共7页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和氨氧化古菌的发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被重新认识,但是目前尚无在陆地深层的相关报道。结合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稻田深层土壤中anammox与AOA的存在及特性。结果表明,在沼渣处...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和氨氧化古菌的发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被重新认识,但是目前尚无在陆地深层的相关报道。结合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稻田深层土壤中anammox与AOA的存在及特性。结果表明,在沼渣处理废水浇灌的高含氮稻田深层土壤中,anammox与AOA共存。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发现,此土壤中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35个克隆序列只分为4个独立操作单元(OTU),代表序列与Genebank数据库中已探明的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Kuenenia stuttgartiensis’的同源性超过95%;对氨氧化古菌的分析发现,20个克隆子共得到5个OTU,其与基因库中土壤/沉积物进化分支关系最近,序列的同源性部分超过98%。同位素示踪的初步结果表明,anammox产生的氮气占此土壤总氮气生成量的24.1%-29.8%。AOA与anammox的共存为anammox反应的广泛存在与发生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湿地 厌氧氨氧化 氨氧化古菌 深层土壤 氮循环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红壤稻田土壤厌氧氨氧化细菌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亚娜 林智敏 +1 位作者 陈在杰 刘晓强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利用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DNA基因特异引物对红壤稻田土壤总DNA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属浮霉菌(Planctomycetes)的厌氧氨氧化细菌的部分16S rDNA序列(长度为502 bp)。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对... 利用厌氧氨氧化细菌16S rDNA基因特异引物对红壤稻田土壤总DNA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属浮霉菌(Planctomycetes)的厌氧氨氧化细菌的部分16S rDNA序列(长度为502 bp)。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红壤稻田土壤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内稻田表层和根层土壤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且其数量随水稻生长有所变化。表土中的数量随水稻生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根层土的数量在水稻生长前期变化不大,孕穗期后明显增加。红壤稻田土壤中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对稻田土壤的硝化作用可能具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厌氧氨氧化细菌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纤维素作为电子供体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磊 曲东 +1 位作者 易维洁 孙丽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127,共7页
【目的】明确不同来源的铁还原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利用特征,探讨不同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功能的差异,以及电子供体浓度与氧化铁还原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吉林、天津、四川的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土壤泥浆培养、... 【目的】明确不同来源的铁还原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利用特征,探讨不同水稻土中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功能的差异,以及电子供体浓度与氧化铁还原的关系。【方法】以来源于吉林、天津、四川的水稻土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土壤泥浆培养、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厌氧培养及纯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添加纤维素作为电子供体对氧化铁微生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土壤泥浆厌氧恒温培养试验表明,与不添加纤维素的对照相比,添加5-40 g/L纤维素后,四川、吉林和天津水稻土中Fe(Ⅲ)还原的最大潜势分别增加10.5%-16.0%,-1.9%-0.6%及5.3%-14.4%,反应速率常数分别增加19%-89%,53%-96%及75%-164%,最大反应速率(Vmax)分别增加37%-109%,41%-79%及74%-148%。不同纤维素处理间的pH值有明显变化。在接种吉林、天津、四川和湖南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处理中,当纤维素质量浓度为2-10 g/L时,其Fe(Ⅱ)的累积量分别为341.62-493.87,90.75-246.78,164.02-540.16和235.47-488.75 mg/L。随着添加纤维素浓度的增大,Vmax亦呈增大趋势。12株铁还原菌株的纯培养试验中,有4株菌的Fe(Ⅲ)还原率达到20.9%-23.6%,6株菌的Fe(Ⅲ)还原率为16.17%-19.94%,2株菌的Fe(Ⅲ)还原率仅为9.64%和9.66%。【结论】添加纤维素可使Fe(Ⅲ)还原的最大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增加,添加的纤维素浓度越大,其增加幅度越大。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纤维素还原铁的能力具有明显差异。与接种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铁还原过程相比,纯培养试验的Fe(Ⅱ)累积量明显较低,12株铁还原菌株直接利用纤维素的能力也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厌氧培养 微生物的铁还原 纤维素
下载PDF
丁草胺污染对高产水稻土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仕颖 夏运生 +4 位作者 肖炜 崔晓龙 王永霞 史静 张乃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9-684,共6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最有潜力的指标,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密切相关。云南永胜涛源乡是保持我国水稻小面积超高产纪录的特殊生态区,常年施用丁草胺作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因此,了解丁草胺对其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最有潜力的指标,与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密切相关。云南永胜涛源乡是保持我国水稻小面积超高产纪录的特殊生态区,常年施用丁草胺作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因此,了解丁草胺对其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意义重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了模拟条件下不同丁草胺剂量(有效成分质量分数0.15、0.30和1.5 mg·kg-1)对高产水稻土中好氧细菌(aerobic 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和真菌(fungi),以及功能微生物自生固氮菌(nitrogen fixing bacteria)、磷酸盐溶解菌(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和硅酸盐细菌(silicate dissolving bacteria)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7 d,中、高质量分数(0.30和1.50 mg·kg-1)丁草胺处理好氧细菌数量比CK分别高出78.6%和153.8%,而后数量逐渐下降,表现出先刺激生长、后抑制活性的作用,低质量分数(0.15 mg·kg-1)丁草胺对好氧细菌的生长和增殖影响不明显;施药7 d,高质量分数处理放线菌数量超过CK 75.1%,表现出明显的刺激作用;施药15 d,中等质量分数处理放线菌数量比CK高出125.0%,丁草胺浓度越高,刺激作用越迅速,低浓度丁草胺对放线菌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低浓度丁草胺对真菌的生长和增殖基本没有影响,中等浓度有先抑制后刺激的作用,施药30 d后其真菌数量超过CK56.9%,高浓度丁草胺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施药7、30和45 d其真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CK;不同浓度处理丁草胺均能刺激自生固氮菌的数量显著增加,施药7 d,低、中、高质量分数处理自生固氮菌数量分别高出CK 237.1%,179.9%和138.1%,刺激作用显著,但随培养时间延长,高浓度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不同浓度丁草胺均能抑制磷酸盐溶解菌的生长和增殖,低浓度处理抑制作用微弱,中、高浓度处理磷酸盐溶解菌数量则始终显著低于CK,表现为丁草胺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低浓度丁草胺对硅酸盐细菌数量影响不明显,中、高浓度则对其有抑制作用,B150在施药7和15 d时分别比CK低60.7%和58.1%,表现为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高产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 自生固氮菌 磷酸盐溶解菌 硅酸盐溶解菌
下载PDF
果尔和丁草胺混合使用对水稻土厌氧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宇华 陶建国 陈美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278-280,共3页
近年来,随着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日益突出[1]。目前,各国普遍开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这些农药的生物效应受到普遍关注[2]。毒性物质对陆生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活动的影响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3,4]... 近年来,随着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日益突出[1]。目前,各国普遍开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这些农药的生物效应受到普遍关注[2]。毒性物质对陆生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活动的影响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3,4],但是对于除草剂在厌氧环境中的微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细菌 水稻土 果尔 丁草胺 混合物 土壤
下载PDF
浅表层水稻土N2O消耗能力及其与N2O还原微生物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玲 李昆 +2 位作者 宋雅琦 公勤 李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602-7610,共9页
土壤不仅能够产生、排放温室气体N2O,还具有截留、吸收、转化N2O的能力。土壤消耗N2O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种降低大气N2O浓度的途径,但目前关于土壤N2O消耗过程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试验以浅表层水稻土柱(0—5 cm)为研... 土壤不仅能够产生、排放温室气体N2O,还具有截留、吸收、转化N2O的能力。土壤消耗N2O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种降低大气N2O浓度的途径,但目前关于土壤N2O消耗过程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试验以浅表层水稻土柱(0—5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N2O气体研究N2O迁移通过淹水土柱的动态过程,以及N2O消耗能力与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丰度变化和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联系,揭示浅表层水稻土N2O消纳量与N2O还原微生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淹水厌氧条件下5 cm土壤深度外源添加的N2O迁移通过浅表层土柱后,仅有7.17—9.80%部分逸散出土表,表明0—5 cm淹水水稻土层具有极强的N2O截留能力(90%以上)而减少N2O净排放量。排放出土表的N2O也可被淹水土柱继续吸收消耗,且吸收转化速率随N2O浓度增加而大幅提高,最高可达到3896.75μg N m^-2 h^-1。与此同时,土壤DOC含量大量消耗,含nosZI基因的反硝化微生物数量显著增长(P<0.01),而nosZII基因丰度的无显著变化。说明高浓度N2O添加能够促进淹水土壤N2O吸收消耗能力,此刺激作用可能主要由含nosZI基因的N2O还原微生物进行调控。浅表层土壤强大的N2O吸收消耗功能可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为实践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淹水厌氧 N2O消耗 nosZI nosZI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