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厦门市第五医院收治的88例TIA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2组均接受了血管扩张剂和神经保护药物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9.55%)(P<0.05)。2组在治疗1、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都有所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降低(P<0.05),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82%)与对照组(1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采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体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执行标准。
文摘目的探讨高刺激率51次∕s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诊断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及进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成年人组50例,排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系统疾病,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均正常;患者组50例,排除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角肿瘤等蜗后病变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用丹麦Madsen公司2260型脑干诱发电位(ABR)系统测试。给予交替短声刺激,感觉级75dBSL,最大输出为130 dB peSPL。分别给予11、21、51、71次∕s的ABR测试,左、右耳分别检测。患者组在应用凯时治疗两周后,再用同样方法复查ABR。结果采用高刺激率51次∕s ABR与11次∕s 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值作为分析参数,患者的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较正常人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高刺激率51次∕sABR测试,在波潜伏期、波间期以及波形异常的检出率上比11次∕sABR高。患者经治疗缓解后其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比发作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常规低刺激率ABR相比,高刺激率ABR更有助于VBTIV的诊断,还可以监测VBTIV的预后,评价治疗效果,是VBTIV的客观而敏感的辅助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