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1
作者 谢丹 《海外英语》 2016年第7期133-134,共2页
Tang poetry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s regarded as a very complex and hard task because of its special style and form,concise dic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 Tang poetry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C-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s regarded as a very complex and hard task because of its special style and form,concise diction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Eco-translatolog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C-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Based on analysis of some practical examples,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C-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ang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namely,adap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linguistic,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translatOLOGY c-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communicati
下载PDF
禅意的再生——文化诗学视角下王维禅诗英译新探索
2
作者 钟铭恩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2,114,共8页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 “诗佛”王维的诗歌中,禅宗思想、文学价值和美学的体现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因此,翻译王维诗歌需要兼顾语言层面的转换和文化层面的传达。已有研究在平衡文本研究和文化传达上还可更进一步。童庆炳提出的文化诗学涵盖微观的语言分析和宏观的文化批评,是达到这一平衡的理想框架。以文化诗学为视角,本文探讨王维诗歌英译的语言审美价值,禅宗美学和思想在译本中的体现,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禅宗思想 文化诗学 诗歌英译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日诗汉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
作者 何志勇 《外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55-61,共7页
我国近年的日诗汉译研究发展相对滞后,有必要通过对学术史的分析与梳理,厘清日诗汉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改变既往以翻译形式演变为中心的观察视角,针对三个时期的代表译者、典型译作以及主要译学观点进行阐释与评述:早期的翻译家及其经... 我国近年的日诗汉译研究发展相对滞后,有必要通过对学术史的分析与梳理,厘清日诗汉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改变既往以翻译形式演变为中心的观察视角,针对三个时期的代表译者、典型译作以及主要译学观点进行阐释与评述:早期的翻译家及其经典译作研究主要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与动机;改革开放后语言本体论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从注重内容向聚焦形式转变,在研究路径上,宏观的诗学建构与微观的学理分析并重;21世纪以来,日诗汉译研究开始有意识地借鉴西方译学的理论与方法,呈现多视角研究态势。我国今天的日诗汉译研究,研究对象尚未全面展开,同时缺乏对西方译论与中国古典译思的有效借鉴,应在加强学理性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并在共性问题上启发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诗汉译 翻译家研究 翻译形式研究 多元视角研究
下载PDF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重视汉诗英译之易失--古诗《墨梅》英译案例解析
4
作者 杨焱 《双语教育研究》 2023年第1期25-31,共7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做好汉诗英译工作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汉英两种语言迥异,分属不同语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汉英诗歌更是各有特点。使汉诗英译符合英语诗歌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原作和译作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矛盾。诗歌翻译程度是有限的,翻译过程中“音”“形”“意”的损失不可避免。文本以古诗《墨梅》英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诗歌翻译中的“意失”“仪失”“诣失”与“艺失”。汉诗英译要正视这些易失问题,尽可能减少易失,才能更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梅》 汉诗英译 易失
下载PDF
文化传播视域下浙江山水文化“走出去”之诗词英译策略初探
5
作者 胡丽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3期164-167,共4页
文化和旅游、文化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突破点。中国诗词便是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浙江山水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意简神远、情景交融。诗词的成功对外译介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和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该... 文化和旅游、文化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突破点。中国诗词便是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浙江山水诗词的特点是语言精练、意简神远、情景交融。诗词的成功对外译介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和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该文从语义、语用、审美三个维度展开了对山水诗词译介过程中不同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尝试总结浙江山水旅游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文化翻译者应做出的英译策略,包括文化信息的分离、历史信息的整合、思维模式的同化三个方面。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山水旅游文化创新传播与对外推广的新策略,以期为促进文旅产业的模式创新、跨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 浙江山水 山水旅游文化 文化适应 诗词翻译 英译策略
下载PDF
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 被引量:49
6
作者 黄国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70,115,共5页
从文献看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古诗英译的研究还很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主要分析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的几种英译文 ,目的有两个 :一是试图通过功能语言学分析来揭示一些翻译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
关键词 《寻隐者不遇》 英译文 功能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 唐诗
下载PDF
从中诗双关语的英译策略看诗歌翻译 被引量:7
7
作者 马红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1期96-98,108,共4页
本文通过比较刘禹锡<竹枝词>的几种英译文,探讨诗词双关语的三种翻译策略--注释法、明晰化(二语双关)及模仿式.诗歌翻译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双关语的翻译尤其如此.译者所翻译的只能是自己对原诗的诠释,成功与否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既... 本文通过比较刘禹锡<竹枝词>的几种英译文,探讨诗词双关语的三种翻译策略--注释法、明晰化(二语双关)及模仿式.诗歌翻译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双关语的翻译尤其如此.译者所翻译的只能是自己对原诗的诠释,成功与否只是程度有所差异,既没有哪种译文可以做到与原诗完全对等,也不存在最理想的或不可替代的翻译策略.一首诗应该存在若干种策略不同、各有所长的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语 翻译策略 汉译英 古代诗词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质疑“兼顾顿数和字数”——读黄杲炘的《从柔巴依到坎特伯雷》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新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对黄杲炘先生“兼顾顿数和字数”的译诗主张提出质疑。理由有三:1.顿数字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原诗格律;2.字数对再现节奏影响甚微;3.固定字数不符合诗歌发展趋势。文中还引用并简析了黄先生本人的译诗,以佐证“兼顾顿数字数”译法并不... 对黄杲炘先生“兼顾顿数和字数”的译诗主张提出质疑。理由有三:1.顿数字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原诗格律;2.字数对再现节奏影响甚微;3.固定字数不符合诗歌发展趋势。文中还引用并简析了黄先生本人的译诗,以佐证“兼顾顿数字数”译法并不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诗汉译 以顿代步 “兼顾顿数字数”
下载PDF
汉诗的朦胧之美及其英译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智中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96,共5页
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语言,汉诗颇具朦胧美,主要体现为原生态之美、无我之境、复义之美等诸多方面;而英语则是典型的科学语言,讲求语言的精确、明晰。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常致原生态之美的破坏、无我之境的搅扰、复义之美的流失。... 汉语是一种典型的文学语言,汉诗颇具朦胧美,主要体现为原生态之美、无我之境、复义之美等诸多方面;而英语则是典型的科学语言,讲求语言的精确、明晰。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常致原生态之美的破坏、无我之境的搅扰、复义之美的流失。对此,译者应充分予以考虑,并采取积极的翻译对策,以期比较理想地完成汉诗英译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原生态之美 无我之境 复义之美
下载PDF
毛泽东诗词英译的文本变形倾向——以《沁园春·长沙》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淑芳 乔劲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翻译过程中,原文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冲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以贝尔曼“否定分析”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毛泽东诗词较有影响力的三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沁园春·长沙》不同译本中的文本... 翻译过程中,原文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的冲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以贝尔曼“否定分析”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毛泽东诗词较有影响力的三个英译本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沁园春·长沙》不同译本中的文本变形倾向发现,三个译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文本变形系统的侵袭,产生了共计33处变形,涉及10种变形倾向。在分析以上文本变形倾向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沁园春·长沙》英译中避免文本变形的方法:数词的淡化处理、名词叠用、恰当选词、句式和标点的灵活运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英译 《沁园春·长沙》 否定分析理论 文本变形倾向
下载PDF
英诗韵式与汉诗英译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智中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33-36,共4页
尾韵、诗行内韵、头韵、谐韵,是英语诗歌押韵的最为常见的韵式。尾韵亦为汉诗中最为常见,但却罕见或不见诗行内韵、头韵、谐韵。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欲忠实于原诗,不仅应如实传译原诗的意境美,还应传译原诗的音韵美。译诗往往难以... 尾韵、诗行内韵、头韵、谐韵,是英语诗歌押韵的最为常见的韵式。尾韵亦为汉诗中最为常见,但却罕见或不见诗行内韵、头韵、谐韵。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欲忠实于原诗,不仅应如实传译原诗的意境美,还应传译原诗的音韵美。译诗往往难以做到音韵形式上的亦步亦趋,而是采取诗歌音韵形式上的创造性叛逆,即诗行内韵、头韵与谐韵,以便更好地转存或再现汉诗之意境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诗韵式 汉诗英译 创造性叛逆
下载PDF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来谈中诗英译的翻译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青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9-71,74,共4页
从功能语言学等译学理论出发,阐明译者的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并以译语接受者为出发点,通过列 举中诗英译的实例说明归化策略的适宜性以及归化与异化的并存,来实现文化信息的融合。
关键词 译学理论 读者意识 中诗英译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浅谈汉诗英译中叠字的处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蕾 《外语教育研究》 2016年第2期41-46,共6页
叠字是汉语古诗中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对于叠字的处理方法各异。本文从忠实于源语的原则出发,通过对一些汉诗叠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和比较,尝试归纳了汉诗中叠字英译的若干处理方法,并提出英译汉诗时应尽量保留叠字... 叠字是汉语古诗中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手段,在汉诗英译时译者对于叠字的处理方法各异。本文从忠实于源语的原则出发,通过对一些汉诗叠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和比较,尝试归纳了汉诗中叠字英译的若干处理方法,并提出英译汉诗时应尽量保留叠字这种修辞手段,力求达到叠字英译时在修辞风格和用韵上的一定程度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字 汉诗英译 翻译方法
下载PDF
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智中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37-47,共11页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语言形式美 变通与创造
下载PDF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闽汕 《莆田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1-74,共4页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关键词 中国 古诗 英译 文化意象 解读 重构
下载PDF
汉诗英译之悖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智中 《语言与翻译》 2013年第4期44-49,共6页
汉诗由汉字组成,英诗由英文单词组成;汉字本身即具有浓郁的诗性,英文单词却是干瘪的字母符号;再加上汉诗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更导致了汉诗的抗译性或不可译性。可以说,正是汉语本身的独特与优美,成就了汉诗的千年魅力;因此,汉诗,似乎是不... 汉诗由汉字组成,英诗由英文单词组成;汉字本身即具有浓郁的诗性,英文单词却是干瘪的字母符号;再加上汉诗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更导致了汉诗的抗译性或不可译性。可以说,正是汉语本身的独特与优美,成就了汉诗的千年魅力;因此,汉诗,似乎是不可译的。同时,由于汉诗的多义多解,往往产生译者的多解多译,即一首汉诗,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的翻译。此时,汉诗不仅可译,而且可以多译。这便是汉诗英译的一个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不可译性 可译性 悖论
下载PDF
中国诗歌“走出去”的美学之路——以《汉诗英译美学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智强 辛光玉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本文从"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等美学视角考察了汉诗英译的美学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诗人译诗的优势,以及从"三美论"到&... 本文从"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等美学视角考察了汉诗英译的美学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诗人译诗的优势,以及从"三美论"到"五美论"的发展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开辟了一条美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美学研究》 “走出去” 美学
下载PDF
古诗英译的意象组合美再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敏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38-40,共3页
诗歌翻译最重要的层次是美学层次,中国古典诗词的译者应努力将原诗意象组合创造的审美形态,通过译语充分再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组合美,即意象组合的动态美,蒙太奇之美以及情感美,并就三类意象... 诗歌翻译最重要的层次是美学层次,中国古典诗词的译者应努力将原诗意象组合创造的审美形态,通过译语充分再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组合美,即意象组合的动态美,蒙太奇之美以及情感美,并就三类意象组合美在英译文中的再现通过实际译例比较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及应当引起译者重视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意象组合美 再现
下载PDF
浅析英诗汉译的特点——比较莎士比亚Sonnet18的两篇译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泠静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6-108,共3页
诗歌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原语、译语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等因素,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虽说好的译文在内容上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但就诗歌翻译而言,好的译文不仅能符合原作的音韵特点,还能再现原作的意境。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 1... 诗歌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原语、译语不同的语言、文化、历史等因素,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虽说好的译文在内容上应尽量忠实于原文,但就诗歌翻译而言,好的译文不仅能符合原作的音韵特点,还能再现原作的意境。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 18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文的音韵、意境,浅析英诗汉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诗汉译 特点 莎士比亚Sonnet18 音韵 意境
下载PDF
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春笙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7-21,共5页
通过英国诗人丁尼生《鹰》的两种译文的比较分析,从诗形、诗味、诗魂诸层面探讨诗歌翻译,比较“神似”译法和在形式与内容上强调忠实于原文的“三兼顾”译诗法,旨在深刻领会诗歌意义和挖掘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英诗汉译 民族化 “三兼顾”译诗法 诗魂译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