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3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体抗氧化C/C-ZrC-SiC复合材料的超高温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武海棠 魏玺 +1 位作者 于守泉 张伟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52-856,共5页
以聚合有机锆与聚碳硅烷组成的共溶前驱体为原料,采用溶液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得了2D C/C-ZrC-Si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超高温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SEM和XRD对烧蚀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机理... 以聚合有机锆与聚碳硅烷组成的共溶前驱体为原料,采用溶液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得了2D C/C-ZrC-SiC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超高温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SEM和XRD对烧蚀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随着ZrC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其中ZrC含量为17.45vol%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抗烧蚀性能,即在表面温度为2200℃,等离子焰烧蚀300s后,其质量烧蚀率仅为1.77mg/s,线烧蚀率为0.55μm/s.研究发现,材料表层的ZrC氧化生成的ZrO2溶于SiC氧化生成的SiO2中,形成粘稠的二元玻璃态混合物,有效阻止氧化性气氛进入基体内部,对抗超高温烧蚀起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体浸渍-裂解 c/c-zrc-sic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下载PDF
陶瓷前驱体配比对C/C-ZrC-Si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星 崔红 +2 位作者 闫联生 孟祥利 张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6,共5页
采用聚碳硅烷和有机锆聚合物混合前驱体,通过反复浸渍裂解工艺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分析了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研究了不同陶瓷前驱体配比对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相陶瓷基体由大量ZrC颗粒均匀弥散分布在连续SiC相中组成... 采用聚碳硅烷和有机锆聚合物混合前驱体,通过反复浸渍裂解工艺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分析了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研究了不同陶瓷前驱体配比对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相陶瓷基体由大量ZrC颗粒均匀弥散分布在连续SiC相中组成。随着ZrC含量的增加,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聚碳硅烷与有机锆聚合物的配比(质量比)为1∶3时,ZrC体积含量约为13.3%,氧乙炔烧蚀600s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降至最低,分别为-0.0015mm/s和0.0002g/s。研究发现,高温氧化环境中,形成了粘稠的ZrO2-SiO2玻璃态氧化膜,有效降低了氧化性气氛向材料内部扩散的速率,对材料基体形成了较好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前驱体 配比 浸渍裂解 c/c-zrc-sic复合材料 烧蚀性能
下载PDF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及抗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庄磊 付前刚 +1 位作者 李贺军 张佳平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431,460,共8页
采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和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了ZrC-SiC改性C/C复合材料(C/C-ZrC-SiC),借助SEM、XRD等手段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相组成,并对其在1 500 ℃恒温静态空气环境、室温至1 400 ℃变温过程的氧化行为以及氧乙炔... 采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和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了ZrC-SiC改性C/C复合材料(C/C-ZrC-SiC),借助SEM、XRD等手段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相组成,并对其在1 500 ℃恒温静态空气环境、室温至1 400 ℃变温过程的氧化行为以及氧乙炔抗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温~1 400 ℃动态氧化时C/C-ZrC-SiC复合材料出现增重→缓慢失重→剧烈失重→稳定4个过程;在1 500℃ 静态氧化时,C/C-ZrC-SiC出现增重→缓慢失重→动态稳定→剧烈失重→稳定5个过程。ZrC和SiC优先氧化分别生成ZrO2骨架和SiO2玻璃层包裹基体和碳纤维,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基体和碳纤维的氧化。经过1 200 s氧乙炔烧蚀,材料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9.27×10^-4 mm·s^-1和6.67×10^-4 g·s^-1。在烧蚀过程中,试样表面能形成一个ZrO2外层/SiO2内层的双层结构保护膜。ZrO2骨架层能减缓烧蚀火焰对材料内部的热力学和热化学烧蚀,而致密的SiO2层能够弥合材料的裂纹、孔洞等缺陷,阻挡有氧气氛进一步进入材料内部,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zrc-sic复合材料 氧化 热重 抗烧蚀性能
下载PDF
Fe含量对Fe_(x)Si_(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苗春茂 孙威 +2 位作者 熊翔 张红波 徐永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为了改善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采用反应熔渗法(RMI)在1850℃制得一种新型耗散防热Fe_(x)Si_(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并研究熔渗母料中Fe含量的变化对该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渗母料中Fe含量... 为了改善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采用反应熔渗法(RMI)在1850℃制得一种新型耗散防热Fe_(x)Si_(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并研究熔渗母料中Fe含量的变化对该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渗母料中Fe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密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Fe含量超过6%(摩尔分数)时,沿垂直无纬布方向,复合材料中出现独立于SiC和ZrC之间的Fe_(x)Si_(y)C固溶相,其相含量随Fe含量的升高而增多;沿平行无纬布方向,复合材料中发现众多以灰色Fe_(x)Si_(y)C相间隔的“团粒型”排布的ZrC相,其粒径约为10μm。通过对不同Fe含量的Fe_(x)Si_(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Fe含量为8.5%(摩尔分数)时,Fe_(x)Si_(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最佳,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2.3×10^(−3) g/s和0.7×10^(−3) mm/s,相比纯C/C-ZrC-Si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3.6×10^(−3) g/s和3.61×10^(−3) mm/s。其优异的抗烧蚀性能主要得益于低熔Fe_(x)Si_(y)相的耗氧耗热和SiO2熔体补偿,促使样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低氧透过率的富SiO2层,避免基体的进一步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zrc-sic复合材料 反应熔渗法 Fe_(x)Si_(y) 显微结构 烧蚀性能
下载PDF
锆-硅有机前驱体裂解机理及PIP法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春轩 曹柳絮 黄启忠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29,62,共9页
使用有机锆前驱体(POZ)和聚碳硅烷(PCS)作为前驱体,通过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Zr-Si混合前驱体的裂解过程中的热失重行为、物相转化过程及显微组... 使用有机锆前驱体(POZ)和聚碳硅烷(PCS)作为前驱体,通过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Zr-Si混合前驱体的裂解过程中的热失重行为、物相转化过程及显微组织,并详细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将Zr-Si混合前驱体从室温加热至1 200℃时,ZrC首先转化为无机态的ZrO_2,当裂解温度升高至1 600℃时,ZrO_2通过碳热还原反应生成ZrC陶瓷;SiC晶体的转变温度为1 200~2 000℃。对C/C-ZrC-SiC复合材料烧蚀后的显微组织观察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Si 裂解机理 前驱体浸渍-裂解法 c/c-zrc-sic复合材料
下载PDF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C/C-ZrC-SiC-ZrB2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解静 李克智 +2 位作者 付前刚 李贺军 姚西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10,共6页
以有机ZrC、ZrB2前驱体和聚碳硅烷的混合溶液为浸渍前驱体,利用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了C/C-ZrC-SiC-ZrB2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弯曲和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制备出陶瓷相填充充分且分布均匀的C/C-... 以有机ZrC、ZrB2前驱体和聚碳硅烷的混合溶液为浸渍前驱体,利用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了C/C-ZrC-SiC-ZrB2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弯曲和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制备出陶瓷相填充充分且分布均匀的C/C-ZrC-SiC-ZrB2复合材料。材料的弯曲强度为126.31 MPa,断面有大量的纤维束拔出,表现出良好的假塑性断裂模式。经过120 s氧–乙炔烧蚀,材料无明显烧蚀,其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2.50×10-4mm/s和–1.33×10-4g/s。在材料表面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保护层,不仅能够降低氧气和热流向材料内部扩散,还具有弥补缺陷的作用,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 c c-zrc-sic-ZrB2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烧蚀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C/C-ZrC-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雪 欧阳海波 +3 位作者 李翠艳 黎桂标 董继杰 黄剑锋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6-332,共7页
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硅溶胶作为硅源,氧氯化锆作为锆源,采用水热共沉积-碳热还原法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烧结温度对C/C-Zr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水热共沉积制备C/C... 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硅溶胶作为硅源,氧氯化锆作为锆源,采用水热共沉积-碳热还原法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烧结温度对C/C-Zr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水热共沉积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显著。水热共沉积制备的C/C-ZrO2-SiO2陶瓷在1600℃下烧结,可获得C/C-ZrC-SiC复合材料,ZrC和SiC陶瓷相颗粒粒径约为500 nm,在基体中均匀分布。1600℃烧结的C/C-ZrC-SiC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和抗烧蚀性能,其最大弯曲强度为173.8 MPa,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28×10-4g/(cm2·s)和1.67μm/s。过高的烧结温度导致晶粒粗大、孔隙缺陷增多,使得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恶化、抗烧蚀性能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zrc-sic复合材料 烧结温度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抗烧蚀性能
下载PDF
颗粒冲蚀对注射法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天宇 付前刚 程春玉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10期8-15,共8页
目的采用ZrC和SiC复相陶瓷对C/C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受到颗粒冲蚀破坏的烧蚀行为。方法采用注射法将ZrC和SiC复相陶瓷前驱体引入到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VI)制备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再通过高温热处理、ICVI的方法... 目的采用ZrC和SiC复相陶瓷对C/C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受到颗粒冲蚀破坏的烧蚀行为。方法采用注射法将ZrC和SiC复相陶瓷前驱体引入到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VI)制备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再通过高温热处理、ICVI的方法制备出ZrC和SiC复相陶瓷改性的C/C(C/C-ZrC-SiC)复合材料,随后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高速颗粒冲击实验破坏,并对破坏后的试样进行氧乙炔火焰烧蚀,研究其烧蚀行为。结果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线冲蚀率和质量冲蚀率分别为253.1μm/s和79.8mg/s,相较于同孔隙率的C/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49.2%和61%。颗粒冲蚀破坏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4.26μm/s和1.44mg/s,相比于同孔隙率的C/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37%和39%。结论由于引入的ZrC和SiC陶瓷相的硬度大于碳基体,C/C-ZrC-SiC复合材料在受到高速颗粒的冲击时,能通过硬质陶瓷相起到抗冲击作用,使得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抗冲蚀性能大幅度提高。受到颗粒冲蚀破坏后的C/C-ZrC-SiC复合材料内部仍存在超高温陶瓷相,烧蚀过程中能够形成ZrO2骨架结构和SiO2球形颗粒,进而有效保护碳纤维和热解碳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复合材料 基体改性 ZRc Sic 颗粒冲蚀 高温烧蚀性能
下载PDF
SiC对C/C-Zr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烧蚀及热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解静 孙国栋 +2 位作者 李辉 孙睿洋 胡颖露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3-339,共7页
为了研究SiC及其前驱体聚碳硅烷对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影响,本文以聚碳硅烷和有机锆分别为SiC和ZrC的前驱体,利用PIP法制备了C/C-ZrC和C/C-ZrC-SiC两组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 为了研究SiC及其前驱体聚碳硅烷对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影响,本文以聚碳硅烷和有机锆分别为SiC和ZrC的前驱体,利用PIP法制备了C/C-ZrC和C/C-ZrC-SiC两组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在氧乙炔环境下考核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并选用热分析仪对两组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碳硅烷因其较高的SiC产率可以提高C/C-ZrC-SiC复合材料中陶瓷基体的致密程度,其产物SiC改善了陶瓷基体与碳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氧乙炔烧蚀120 s后,与C/C-ZrC相比,SiC的加入使C/C-ZrC-SiC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烧蚀性能,主要归功于烧蚀中心表面熔融ZrO2保护层和烧蚀边缘致密SiO2层的形成。此外,SiC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同时降低其热膨胀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超高温陶瓷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 烧蚀性能 热物理性能
下载PDF
CVD-SiC涂层封孔处理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
10
作者 解静 孙国栋 李辉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2-777,786,共7页
为提高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对材料进行了SiC涂层表面封孔处理,并考察材料在氧乙炔环境中的烧蚀行为,明确CVD-SiC涂层对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VD-SiC涂... 为提高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对材料进行了SiC涂层表面封孔处理,并考察材料在氧乙炔环境中的烧蚀行为,明确CVD-SiC涂层对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VD-SiC涂层封孔处理后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性能,烧蚀240 s后,其线烧蚀率仅为0.94×10-3mm/s,较无涂层材料的降低了39.4%。在烧蚀过程中,中心区域涂层及基体材料的演变过程如下:SiO_2膜包覆ZrO_2结构的形成→SiO_2膜失效→基体中Zr C和SiC的氧化→ZrO_2致密保护层的形成。SiC涂层对材料烧蚀性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烧蚀中心区域的SiC涂层被氧化成SiO_2,其蒸发带走大量的热流,降低了材料的烧蚀温度;此外,SiC涂层的存在有效减少了材料内部的氧化及裂纹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浸渍裂解法 c/c—Zrc-Sic复合材料 SIc涂层 烧蚀
下载PDF
化学气相蒸镀法预处理C/C坯体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
11
作者 孙泽旭 易茂中 冉丽萍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9期10-11,42,共3页
采用Si+SiO2对一定密度的C/C坯体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得到了含有SiC层的C/C坯体。将预处理后的C/C坯体进行反应熔渗(RMI)制备出了C/C-ZrC-SiC复合材料。采用XRD、SEM-EDS等手段分析检测了C/C-ZrC-SiC复合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采用Si+SiO2对一定密度的C/C坯体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得到了含有SiC层的C/C坯体。将预处理后的C/C坯体进行反应熔渗(RMI)制备出了C/C-ZrC-SiC复合材料。采用XRD、SEM-EDS等手段分析检测了C/C-ZrC-SiC复合材料内部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通过CVD预处理后的坯体内部主要由炭纤维、PyC和SiC组成。材料质量增加,内部生成的SiC涂层随处理时间增加涂层厚度增加;经过熔渗处理后的C/C坯体进行反应熔渗的过程中熔渗剂渗入量比未经预处理的样品增多,且生成ZrC、SiC陶瓷相相对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SIc涂层 炭炭(c/c)复合材料
下载PDF
处理温度对粉末-先驱体法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12
作者 钟城浩 廖明东 +3 位作者 胡协波 沈国波 黄启忠 苏哲安 《炭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48,共6页
以改性的聚甲基硅烷(PMS)作为硅源,碳化锆作为锆源,采用粉末-先驱体法制备出C/C-ZrC-SiC复合材料。对比C/C-ZrC-SiC复合材料在1400,1600,1800℃热处理后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从而探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C-ZrC-SiC复合材料的影响。... 以改性的聚甲基硅烷(PMS)作为硅源,碳化锆作为锆源,采用粉末-先驱体法制备出C/C-ZrC-SiC复合材料。对比C/C-ZrC-SiC复合材料在1400,1600,1800℃热处理后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从而探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C-ZrC-SiC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00℃热处理条件下,SiC-ZrC陶瓷与炭纤维结合保持致密,共同抵抗弯曲形变,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具有182 MPa的抗弯强度。在1600℃和1800℃热处理条件下的SiC陶瓷会发生晶型转变而导致结合强度下降,形貌发生变化,表现出较差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分别下降至78 MPa和6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zrc-sic复合材料 热处理温度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LaB_(6)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烧蚀性能
13
作者 解静 由思伦 +4 位作者 孙国栋 李辉 贾研 滕程程 谢王楠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28-2834,共7页
采用料浆浸渍结合树脂浸渍裂解法制备了含质量分数9.73%LaB_(6)的LaB_(6)-C/C预制体,再利用反应熔体浸渍法(RMI)制备了LaB_(6)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考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烧蚀行为,探究LaB_(6)对材料抗烧蚀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 采用料浆浸渍结合树脂浸渍裂解法制备了含质量分数9.73%LaB_(6)的LaB_(6)-C/C预制体,再利用反应熔体浸渍法(RMI)制备了LaB_(6)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考察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烧蚀行为,探究LaB_(6)对材料抗烧蚀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热流密度为2380kW/m^(2)的氧乙炔焰烧蚀120s后,LaB_(6)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05×10^(-3)g/s和2.17×10^(-3)mm/s,较未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74.8%和61.9%。烧蚀过程中,LaB_(6)发生氧化反应生成La_(2)O_(3)和B_(2)O_(3),La_(2)O_(3)与ZrO_(2)之间的固溶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再加之液态B_(2)O_(3)具有促进固相反应传质的作用,使得材料表面形成大面积连续稳定的ZrO_(2)-La_(2)Zr_(2)O_(7)-La_(0.1)Zr_(0.9)O_(1.95)熔融态保护层,这是材料优异抗烧蚀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体改性 LaB_(6) c/c-zrc-sic 抗烧蚀性能
原文传递
C/C-ZrC-SiC复合材料的Si^(2+)离子辐照行为
14
作者 邵萌萌 陈招科 +3 位作者 熊翔 曾毅 王铎 王徐辉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2-480,共9页
用强度为2 MeV的Si^(2+)离子对C/C-ZrC-SiC复合材料进行室温辐照,使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纳米压痕等手段研究了辐照前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损伤、微观组织结构、表面形... 用强度为2 MeV的Si^(2+)离子对C/C-ZrC-SiC复合材料进行室温辐照,使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纳米压痕等手段研究了辐照前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损伤、微观组织结构、表面形貌及显微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Si^(2+)离子辐照后SiC晶格中产生的应力使晶格膨胀,而ZrC晶格未发生膨胀;辐照后SiC的拉曼峰宽化和偏移在Si-C区域形成新峰,离子辐照诱导ZrC出现的碳空位使其具有拉曼活性,从而出现特征峰;辐照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没有显著的变化,而ZrC和SiC中碳的原子含量分别提高了37.93%和13.03%;辐照使ZrC中出现大量的间隙缺陷团簇和SiC部分非晶化,且在ZrC与SiC晶粒的交界处出现完全非晶化区域;碳纤维中碳相的ID/IG值与石墨微晶的层面间距增大,热解碳的层状结构被破坏逐渐呈无序化;ZrC、SiC和碳纤维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增大,ZrC的变化最小表明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c/c-zrc-sic 离子辐照 晶格缺陷 非晶化 微观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维生素C对禁食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汪兰 夏雨婷 +9 位作者 胡澳 陈朗 郭晓嘉 乔宇 吴文锦 石柳 黄云 彭条凤 熊光权 陈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禁食暂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提升鲜活黄颡鱼耐运性和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黄颡鱼分为4组:T0-0(0 mg/L V_(C),暂养0 d)、T0-5(0 mg/L V_(...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禁食暂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提升鲜活黄颡鱼耐运性和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黄颡鱼分为4组:T0-0(0 mg/L V_(C),暂养0 d)、T0-5(0 mg/L V_(C),暂养5 d)、T10-5(10 mg/L V_(C),暂养5 d)、T30-5(30 mg/L V_(C),暂养5 d),每组40尾鱼,检测血清、肌肉的抗氧化物质以及肌肉品质指标。【结果】T5-0组黄颡鱼血清中GSH-PX、CAT、GSH活性以及MDA浓度,肌肉中CAT、GSH活性和MDA浓度显著低于T1-0组(P<0.05);其纤维结构变得紧密,pH下降,白度增加,持水力增加,肌肉品质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T0-5及T30-5组相比,T10-5组血清中SOD、CAT、GSH、GSH-PX活性显著较高(P<0.05),MDA浓度较低;肌肉中SOD、GSH活性与血清中结果变化相同;持水力进一步增加。在质构方面,T10-5组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黏性均高于T0-5组及T30-5组。【结论】添加10 mg/L的V_(C)能进一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P<0.05),但30 mg/L V_(C)添加不利于黄颡鱼肌肉品质的提升,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黄颡鱼 暂养 运输应激 抗氧化能力 肌肉品质
下载PDF
莫来石-Ti(C,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博 董博 +7 位作者 邓承继 邹起良 丁军 朱万政 王前 张雍 祝洪喜 余超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以TiO_(2)粉、石墨粉、Al/Si/Al_(2)O_(3)复合粉体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下经1400℃~1600℃保温2 h,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得到莫来石-Ti(C,N)复合材料,研究了烧成温度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400℃热... 以TiO_(2)粉、石墨粉、Al/Si/Al_(2)O_(3)复合粉体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下经1400℃~1600℃保温2 h,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得到莫来石-Ti(C,N)复合材料,研究了烧成温度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400℃热处理后,试样的物相组成为Ti(C,N)、SiO_(2)和硅线石。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至1450℃~1600℃,硅线石消失的同时,试样出现了短柱状莫来石,并与无定形SiO_(2)紧密连接,形成有效的化学结合。当烧成温度为1500℃时,大量开口气孔随颗粒重排、界面移动而消失,材料颗粒间结合较为紧密,气孔数量明显减少,该烧成温度下试样具有最佳综合性能,其体积密度、弹性模量、抗折强度和维氏硬度分别为(3.48±0.02) g·cm-3、(138.5±0.1) GPa、(158.0±0.03) MPa和(21.01±0.01)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 碳热还原氮化 莫来石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桂东北D/C界线沉积特征及对台盆相间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亮君 王璞珺 +11 位作者 吴继文 韦盛亮 户景松 吕勇 潘明 周嘉铭 林宇 廖家飞 韦伟 韦艾辰 李喜林 苏光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4-1262,共19页
台盆相间是桂东北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重要特色,而D/C界线又是台盆相间沉积最突出的一个时段之一。文章回顾并评述了桂东北D/C界线的研究历程、相序划分、主要代表剖面,认为桂东北D/C界线可划分为碎屑岩相序和碳酸盐岩相序以及它们的... 台盆相间是桂东北泥盆纪和石炭纪沉积的重要特色,而D/C界线又是台盆相间沉积最突出的一个时段之一。文章回顾并评述了桂东北D/C界线的研究历程、相序划分、主要代表剖面,认为桂东北D/C界线可划分为碎屑岩相序和碳酸盐岩相序以及它们的过渡类型。通过对20条典型剖面的岩性组合特征对比,恢复了桂东北D/C界线海平面相对下降期的岩相古地理,结果显示桂东北在该时期主要存在柳州、桂林两大台地以及多个小型台地,台地间普遍发育快速相变的台沟、盆地沉积,石炭纪初期海水变浅,台地分布范围显著扩大,江南古陆供给增强,台盆相间格局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讨桂东北D/C界线的演化过程和背后的控制因素,文章分析了广西整体的台盆相间演化的阶段性、同沉积构造作用以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梳理了台盆相间演化过程中沉积环境分异与构造运动-海平面的关系,认为在滇黔桂裂谷盆地在持续断陷发展的前提下,桂东北D/C界线沉积分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冈瓦纳大陆冰川形成与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异常波动,以及柳江运动引发的局部同沉积断陷强度差异变动影响,且构造和沉积要素在D/C界线的耦合作用达到最强,最终促进桂东北台盆相间格局在D/C界线达到鼎盛。在此模式下,可以将台盆相间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早泥盆世中期—晚期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孕育期,早泥盆世晚期—中泥盆世晚期沉积开始分异,为台盆相间格局的发展期,晩泥盆世—早石炭世台-盆出现强烈分割,海平面异常下降和柳江运动同时作用于沉积,为台盆相间格局的鼎盛期,早石炭世之后,台盆相间沉积维持了一定时期的强度,晚石炭世开始海水逐步恢复正常后台盆相间逐渐减弱,为台盆相间格局的衰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盆相间 D/c界线 桂东北 广西 泥盆纪 石炭纪 古地理 柳江运动
下载PDF
维生素C辅助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娜 郑光强 +3 位作者 黄娆 林科 陈耿浩 袁文霄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C辅助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维生素C辅助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 目的:探讨维生素C辅助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维生素C辅助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肺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11%vs.86.79%,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高热、咳嗽、肺啰音、胸片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l)、FEVl/FV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VC、FEVl、FEVl/FV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外周血IgA、IgG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IgM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维生素C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能够提高疗效和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肺炎支原体肺炎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嵌套加强的LQ550高强冷弯薄壁C型钢连续檩条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焕鑫 房铭坤 +2 位作者 杜新喜 柯善夫 谭美超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为提高LQ550级高强冷弯薄壁C型钢连续檩条的承载能力,采用在支座处嵌套的方法来加强连续檩条。对未加强和采用两种嵌套方式加强的檩条共7组试件进行三点受弯试验,得到了试件的承载性能和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加强后的试件出现跨中局部... 为提高LQ550级高强冷弯薄壁C型钢连续檩条的承载能力,采用在支座处嵌套的方法来加强连续檩条。对未加强和采用两种嵌套方式加强的檩条共7组试件进行三点受弯试验,得到了试件的承载性能和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加强后的试件出现跨中局部屈曲和嵌套端部局部屈曲两种破坏形态。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嵌套加强的檩条进行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承载力和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两种嵌套方式和不同嵌套长度对檩条承载力的提升,且表明嵌套檩条的长度宜取为连续檩条跨度的1/5~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冷弯薄壁c型钢 连续檩条 嵌套加强 受力性能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小磊 李华丽 石伟纲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614-619,共6页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肌腱蛋白C (TN-C)、白介素-17 (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HI患者作为...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肌腱蛋白C (TN-C)、白介素-17 (IL-17)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HI患者作为LHI组,另选取同期80例非大面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作为非LHI组,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入院(体检)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并比较LHI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LH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比较LHI组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预测预后的价值,采用KM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患者3个月存活情况。结果 LHI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86.74±25.17)μg/L、(81.45±20.67)μg/L、(118.19±28.26) pg/mL,明显高于非LHI组的(51.63±16.24)μg/L、(61.29±15.16)μg/L、(76.70±15.49) pg/mL和对照组的(7.71±1.59)μg/L、(19.61±7.38)μg/L、(29.51±6.02) pg/mL,且非LHI组患者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I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98.71±18.25)μg/L、(95.38±16.84)μg/L、(135.71±26.03) pg/mL,明显高于中度患者的(79.17±15.61)μg/L、(72.64±14.10)μg/L、(107.11±22.49)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与LH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LHI组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的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分别为(101.25±19.17)μg/L、(98.74±17.43)μg/L、(140.71±28.01) p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的(78.49±16.20)μg/L、(71.62±15.76)μg/L、(105.38±24.26)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联合预测LHI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 (95%CI:0.878~0.987),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的AUC (P<0.05);LHI组入院时血清Visfatin、TN-C、IL-17高水平患者3个月后存活率分别为74.29%、76.32%、70.97%,明显低于血清Visfatin、TN-C、IL-17低水平患者的93.33%、92.86%、93.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I患者血清Visfatin、TN-C、IL-17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各指标可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内脂素 肌腱蛋白c 白介素-17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