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s and wear-resistant properties of in-situ TiC_p/ZA-12 composites
1
作者 王香 连晓明 薛晓花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5年第S3期140-143,共4页
TiC_p/ZA-12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exothermic disposition method process and stirring-casting techniqu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wear-resistant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C particles... TiC_p/ZA-12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by exothermic disposition method process and stirring-casting techniques. The microstructure and wear-resistant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C particles are formed in-situ and distributed uniformly in matrix. No particles aggregation and macro or micro precipitation are observed. The wear-resistant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iC_p content, but will not increase when the TiC_p content reaches constant value. Finally, the friction and wear mechanism we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_p/za-12 composites microstructure wear-RESISTANT property friction and wear mechanism
下载PDF
Dry sliding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TiC_p/ZA- 12 composites
2
作者 王香 曾松岩 +1 位作者 宋润滨 张二林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2年第3期419-423,共5页
The TiC particle reinforced ZA 12 matrix composites was fabricated by XD TM process combined with stirring casting and its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under dry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M 200 wear testing ... The TiC particle reinforced ZA 12 matrix composites was fabricated by XD TM process combined with stirring casting and its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under dry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MM 200 wear testing apparatus. The effects of TiC particle content and applied load on the wear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iC particle content. The wear mass loss of the composites and the unreinforced ZA 12 matrix allo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pplied load, but the increased extent of the form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Finally the morphologies of worn surface was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合金 za-12合金 摩擦 磨损 碳化硅/锌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氮含量对Ti-B-C-N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向阳 张瑾 +1 位作者 马胜利 胡海霞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氮原子分数分别为10.8%,15.6%,28.1%,36.4%的Ti-B-C-N薄膜,研究了氮含量对薄膜微观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C-N薄膜均由α-Fe和Ti(C,N)纳米晶组成,具有Ti(C,N)纳米晶镶嵌...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高速钢基体上制备氮原子分数分别为10.8%,15.6%,28.1%,36.4%的Ti-B-C-N薄膜,研究了氮含量对薄膜微观结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C-N薄膜均由α-Fe和Ti(C,N)纳米晶组成,具有Ti(C,N)纳米晶镶嵌在非晶基体相中的纳米复合结构;随着氮含量增加,非晶相含量增加,Ti(C,N)纳米晶的含量和晶粒尺寸减小;随着氮含量增加,Ti-B-C-N薄膜的显微硬度增大,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减小,表面磨痕变浅,磨损机制由剥落和微观犁削转变为微观抛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磁控溅射 Ti-B-c-N薄膜 纳米复合结构 硬度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4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C/ZA-12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朱和祥 刘世楷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用挤压铸造法制备的C/ZA-12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对碳纤维体积分数和载荷改变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并对影响其磨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c/za-12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锌铝系合金
下载PDF
不同基体炭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江鸿 熊翔 +1 位作者 巩前明 黄伯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51,共6页
以炭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I)和结合液相浸渍树脂或沥青法制备了热解炭为粗糙层与光滑层结构的准三维C/C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这些材料在 0.6 MPa的模拟刹车压力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与磨损机理。研究表明: 基体炭为粗糙... 以炭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I)和结合液相浸渍树脂或沥青法制备了热解炭为粗糙层与光滑层结构的准三维C/C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这些材料在 0.6 MPa的模拟刹车压力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与磨损机理。研究表明: 基体炭为粗糙层热解炭与树脂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能形成较厚且连续的自润滑摩擦膜, 摩擦稳定性最好, 摩擦因数适中, 氧化磨损小, 磨损机理主要为膜的部分脱落、氧化磨损与相对较小的磨粒磨损; 基体炭为光滑层热解炭与树脂炭或沥青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形成的摩擦膜较薄且不连续, 摩擦稳定性差, 摩擦磨损较大, 磨损机制主要为膜的部分脱落、磨粒磨损与更严重的氧化磨损; 随着密度的升高, C/C复合材料摩擦稳定性增加, 摩擦因数增加, 磨损降低; 基体炭为单一沥青炭的C/C复合材料, 由于没有热解炭对纤维的保护, 纤维断裂多, 线性磨损尤其大, 磨损机理主要为大量的磨粒磨损与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基体炭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下载PDF
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湿式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秀飞 黄启忠 +3 位作者 苏哲安 宁克焱 常新 杨鑫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4-538,共5页
采用1700炭纤维针刺毡,经超声振动渗硅、化学气相沉积(CVD)、硅化处理及液相浸渍/炭化新工艺制备SiC呈“岛状”分布的C/C—SiC复合材料,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在MM-1000型湿式摩擦... 采用1700炭纤维针刺毡,经超声振动渗硅、化学气相沉积(CVD)、硅化处理及液相浸渍/炭化新工艺制备SiC呈“岛状”分布的C/C—SiC复合材料,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组织结构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在MM-1000型湿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初始转速恒定的条件下,动摩擦系数随制动比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制动比压恒定时,摩擦系数随初始转速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而后降低的趋势;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摩擦系数稳定在0.088~0.126之间;在300次磨损试验后,其磨损量检测值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湿式摩擦材料 超声振动 微观结构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树脂浸渍补充增密对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江鸿 巩前明 +1 位作者 熊翔 黄启中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3-328,共6页
将CVD预增密至不同初始密度的C/C复合材料进行树脂浸渍 /炭化补充增密至 1 85 g/cm3,热处理后进行热物理性能的检测和不同刹车压力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 ,树脂浸渍 /炭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致密化手段 ,所得制品的可石墨化性较好 ... 将CVD预增密至不同初始密度的C/C复合材料进行树脂浸渍 /炭化补充增密至 1 85 g/cm3,热处理后进行热物理性能的检测和不同刹车压力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 ,树脂浸渍 /炭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快速致密化手段 ,所得制品的可石墨化性较好 ,导热性能也满足国外同类产品的要求 ;摩擦磨损试验和扫描电镜 (SEM)观察结果表明 ,低刹车压力下形成的磨屑粒度明显大于高压下的磨屑 ,因而低压下的摩擦系数高于高刹车压力下的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树脂浸渍 炭化 摩擦磨损 石墨化 磨屑
下载PDF
碳纤维织物增强PES-C/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普 贾倩 王齐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1-555,共5页
利用热压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PES-C/PTFE含量的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用LJ-500万能材料试验机和MRH-5A环块试验机分别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并研究了压制成型温度和等离子处理碳纤维织物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利用热压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PES-C/PTFE含量的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用LJ-500万能材料试验机和MRH-5A环块试验机分别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并研究了压制成型温度和等离子处理碳纤维织物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织物极大提高了PES-C/PTFE树脂弯曲强度,并且有效增加PES-C/PTFE树脂的耐磨性;PES-C/PTFE含量分别为42%和8%的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性力学及摩擦磨损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织物复合材料 PES-c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下载PDF
热解炭微观结构对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寄乔 黄伯云 +2 位作者 熊翔 徐慧娟 汤中华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3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研究了热解发光学特性分别为粗糙层结构和光滑层结构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粗糙层结构试样由于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其传热和散热能力比光滑层结构试样的强。在300~800℃时,粗糙层结构试样的膨胀系数基本保持稳定,而光滑层结构试样的膨... 研究了热解发光学特性分别为粗糙层结构和光滑层结构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粗糙层结构试样由于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其传热和散热能力比光滑层结构试样的强。在300~800℃时,粗糙层结构试样的膨胀系数基本保持稳定,而光滑层结构试样的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递增,使刹车过程中前者摩擦因数稳定,后者摩擦性能差。利用场发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粗糙层结构和光滑层结构试样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前者生长择优取向明显,生长表面光滑,在摩擦过程中形成片状的石墨结构磨屑,保持稳定的摩擦性能;后者则为低织构疏松层状结构,生长表面粗糙。在磨擦过程中形成颗粒状或大团状结构,导致摩擦性能不稳定。热解炭微观结构的差异是导致2种结构试样热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炭 微观结构 摩擦磨损 c/c复合材料
下载PDF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跃明 时启龙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0,共9页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上述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基体Si C含量的降低,C/C-SiC复合材料的平均宏观硬度由98.2HRA降至65.1HRA,硬度分布的均匀性也明显下降;制动过程的平均摩擦系数和质量磨损率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摩擦表面形貌和磨屑微观形貌的分析,表明制动过程中的磨损机制受材料表面宏观硬度的影响显著;随着复合材料表面硬度的降低,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为主向磨粒磨损和黏结磨损联合转变,从而使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 c/c-SI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热梯度CVI C/C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汤中华 张海坡 邹志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1-657,共7页
以炭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 ,采用热梯度CVI工艺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材料 ,即RL结构和SL结构材料。采用光学金相仪 ,X射线衍射仪 ,硬度计 ,激光导热仪等设备研究了沉积态和热处理态C/C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热物理性能。对比研究了两... 以炭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 ,采用热梯度CVI工艺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材料 ,即RL结构和SL结构材料。采用光学金相仪 ,X射线衍射仪 ,硬度计 ,激光导热仪等设备研究了沉积态和热处理态C/C材料的显微结构及热物理性能。对比研究了两种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摩擦摩损性能。结果表明 :当密度超过一定值后 ,密度对C/C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的影响远不如CVD炭结构的影响大 ;不管是沉积态还是热处理态 ,RL结构材料的刹车性能曲线明显优于SL结构材料的刹车性能曲线 ,这意味着CVD炭的微观结构不同是造成C/C材料摩擦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热梯度cVI 结构 性能 预制体 炭纤维
下载PDF
短纤维取向对Al_2O_(3f)+C_f/ZL109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军 刘耀辉 +2 位作者 于思荣 代汉达 尹健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8-333,共6页
利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 Al2 O3 f+Cf/ZL10 9短纤维混杂金属基复合材料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了在滑动速度 0 .837m/s、载荷 196 N条件下纤维取向对该混杂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纤维平行取向和垂直取向时 ... 利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 Al2 O3 f+Cf/ZL10 9短纤维混杂金属基复合材料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研究了在滑动速度 0 .837m/s、载荷 196 N条件下纤维取向对该混杂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纤维平行取向和垂直取向时 ,该混杂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均服从正态分布 ;平行取向情况下磨损率均值大于垂直取向下的磨损率 ,而摩擦系数均值小于垂直取向 ;纤维垂直取向有利于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f+cf/ZL109混杂复合材料 纤维取向 摩擦磨损性能 统计学研究
下载PDF
短纤维增强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锦华 黄启忠 +1 位作者 苏哲安 谢志勇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5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缩短制备周期和降低成本, 采用水悬浮法制得含硅短炭纤维料饼, 经树脂模压成形和炭化后成为预制体, 再经浸渍/炭化增密和高温反应生成SiC, 制备了C/C SiC复合材料, 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石墨化度、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 为缩短制备周期和降低成本, 采用水悬浮法制得含硅短炭纤维料饼, 经树脂模压成形和炭化后成为预制体, 再经浸渍/炭化增密和高温反应生成SiC, 制备了C/C SiC复合材料, 并对材料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石墨化度、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预制体密度为1.1 g·cm-3左右, 短炭纤维优先在摩擦面上交错排布, 部分在厚度方向上排布, 预制体中硅颗粒分布均匀; 最终石墨化处理后, 复合材料密度为1.75 g·cm-3左右, 组成相为炭和βSiC, 其中炭的石墨化度为54%左右; 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为脆性断裂, 材料基本具有功能材料应具备的结构力学性能; 随炭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 材料的摩擦因素和磨损率均呈下降趋势,纤维体积含量为25%时具有适中的摩擦磨损性能, 摩擦因素为0.28, 磨损率为2.75 mm3·kJ-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悬浮法 c/c-SIc复合材料 显微结构 石墨化度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热解炭结构对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中华 邹志强 +1 位作者 张海坡 熊杰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03年第1期80-87,共8页
以炭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了2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复合材料,即粗糙层结构材料与光滑层结构材料。研究了2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复合材料在沉积态和热处理态的显微结构、热物理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 以炭纤维整体毡为预制体,采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了2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复合材料,即粗糙层结构材料与光滑层结构材料。研究了2种不同结构基体炭的C/C复合材料在沉积态和热处理态的显微结构、热物理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态,2种结构材料都产生严重的氧化磨损,提高材料的石墨化度可显著降低材料的氧化磨损;不管是在沉积态还是在热处理态,RL结构材料的刹车性能曲线都明显优于SL结构材料的刹车性能曲线,这表明热解炭的微观结构不同是造成C/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体 热梯度化学气相渗 c/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强流脉冲电子束诱发的Cu-C扩散合金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关庆丰 黄尉 +3 位作者 李怀福 龚晓花 张从林 吕鹏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67-1973,共7页
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了w(C)=6%的Cu-C(其中C为片状石墨)块状复合材料,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技术对样品进行表面辐照处理,辐照次数分别为1、5、20和40。利用X-ray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详细分... 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了w(C)=6%的Cu-C(其中C为片状石墨)块状复合材料,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技术对样品进行表面辐照处理,辐照次数分别为1、5、20和40。利用X-ray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详细分析了辐照样品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并考查了经HCPEB辐照处理后样品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XRD结果表明:经HCPEB辐照后,衍射峰向高角度偏移,Cu-C间发生固溶,部分C原子与Cu原子形成间隙固溶体,理论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固溶度达到2.24%。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辐照表面形成高密度的Cu、C纳米晶粒,并在基体Cu中诱发了高密度晶体缺陷,这些结构为C原子的扩散提供了大量的扩散通道。此外,经HCPEB技术处理后材料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强流脉冲电子束 cu-c复合材料 固溶体 扩散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C/C素坯密度对GSIC/C-Si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荣军 缪花明 +1 位作者 王衍飞 孙国帅 《航空制造技术》 2017年第16期16-21,共6页
采用气相渗硅工艺(GSI)制备C/C-Si C复合材料,研究了C/C素坯密度对GSI C/C-Si C复合材料物相组成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C/C-Si C复合材料的制动过程,并归纳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C素坯密度的增大,GSI C/C-Si C复合材... 采用气相渗硅工艺(GSI)制备C/C-Si C复合材料,研究了C/C素坯密度对GSI C/C-Si C复合材料物相组成与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C/C-Si C复合材料的制动过程,并归纳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C素坯密度的增大,GSI C/C-Si C复合材料的密度呈递减趋势,且C含量和开气孔率逐渐增加,而Si C含量和残余Si含量逐渐减少;自对偶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磨损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C/C素坯密度为1.25g/cm3时有最大值,而制动稳定系数则不断增大。GSI C/C-Si C复合材料的制动过程是犁沟效应和粘着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动初始阶段和刹停阶段以犁沟效应为主,中间阶段以粘着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素坯密度 GSI c/c-Si 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环-块配副时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
18
作者 汪丽芳 葛毅成 +2 位作者 武帅 李禅 杨凌云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4-759,共6页
制备了分别以光滑层结构热解炭(SL)、树脂炭和粗糙层结构热解炭(RL)为基体的A,B和C 3种C/C复合材料,在M2000摩擦试验机上与具有SL炭基体的C/C复合材料配副进行环-块滑动摩擦。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有SL基体的A材料或树脂炭基体的B材料... 制备了分别以光滑层结构热解炭(SL)、树脂炭和粗糙层结构热解炭(RL)为基体的A,B和C 3种C/C复合材料,在M2000摩擦试验机上与具有SL炭基体的C/C复合材料配副进行环-块滑动摩擦。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有SL基体的A材料或树脂炭基体的B材料的摩擦因数较低,随载荷增加摩擦因数呈下降趋势;有RL炭基体的C材料的摩擦因数先升高后轻微波动,在100 N时达到峰值0.145。当载荷大于80 N后,A和B材料的体积磨损稳定,数值接近,不大于0.39 mm3,而C材料的体积磨损随载荷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100 N时最高达1.47mm3。随时间延长,A材料的摩擦因数稳定速度最快,B和C材料的在5 h实验后仍有所下降。SEM形貌表明,A材料摩擦表面有大块摩擦膜剥落,B材料则有点状的粘着磨损;3种材料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特性
下载PDF
C/C-SiC刹车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国帅 刘荣军 +1 位作者 曹英斌 张长瑞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6年第1期516-519,共4页
C/C-SiC复合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刹车材料,在高速列车、飞机和重型汽车等高能载制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从材料的物相组成和使役条件两方面分析了C/C-SiC刹车材料摩... C/C-SiC复合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刹车材料,在高速列车、飞机和重型汽车等高能载制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从材料的物相组成和使役条件两方面分析了C/C-SiC刹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素,介绍了C/C-SiC刹车材料的优化设计,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摩擦磨损性能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C/C-Si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淼 张红波 +2 位作者 尹健 邓朝勇 王培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0,4,共7页
以碳纤维针刺整体毡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低密度的碳/碳多孔体,再分别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C/C-SiC复合材料。在MM-3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模拟飞机正常着陆能量条件下的刹车试验,... 以碳纤维针刺整体毡为增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制备低密度的碳/碳多孔体,再分别采用反应熔体浸渗法(RMI)和先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C/C-SiC复合材料。在MM-3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模拟飞机正常着陆能量条件下的刹车试验,研究两种制备工艺对C/C-Si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IP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摩擦性能较优,其平均动摩擦因数为0.350,平均磨损率为3.500μm/(面·次);摩擦表面较完整、致密,磨屑为粗颗粒状,表现为磨粒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的共同作用。RMI工艺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粗糙,未形成完整的摩擦膜,磨屑为细颗粒状,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反应熔体浸渗法 先驱体浸渍裂解法 摩擦性能 磨损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