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和Mn元素配分行为对冷轧中锰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田亚强 黎旺 +3 位作者 宋进英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2-317,共6页
采用冷轧+两相区温轧退火(CR+WR+IA)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两相区退火时间对超细晶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组织形貌演变、C和Mn元素配分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试验钢经两相区形变退火处理后,获得了由铁素体、残余奥氏体或新生马... 采用冷轧+两相区温轧退火(CR+WR+IA)热处理工艺,研究了两相区退火时间对超细晶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组织形貌演变、C和Mn元素配分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试验钢经两相区形变退火处理后,获得了由铁素体、残余奥氏体或新生马氏体组成的超细晶复相组织。在645℃随退火时间的延长,形变马氏体向逆相变奥氏体配分的C、Mn元素增多,C、Mn元素富集位置增加,同时富Mn区形变马氏体回复再结晶现象明显;伴随少量碳化物溶解,试验钢的屈服强度由741 MPa持续降低到325 MPa。两相区退火10 min时,试验钢力学性能最佳,此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1 141 MPa,断后伸长率及均匀伸长率分别为23.6%和18.1%,强塑积达到26.928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TRIP钢 温轧 c、mn配分 超细晶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C、Mn元素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共5页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试验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合金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在奥氏体发生富集,使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增强;在形变过程中由于C、Mn元素的稳定作用使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提高。试验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为1098MPa,伸长率达20%,其强塑积达21 960MPa·%,与Q&PB工艺相比,强塑积提高了684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B工艺 c、mn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3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对试样的显微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及C、Mn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发生配分,在奥氏体中富集。摩擦磨损试验后,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7.24%减少到4.36%,维氏硬度从417 HV0.02增加到526 HV0.02,磨损体积为0.252 mm^3。I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9.11%减少到7.58%,维氏硬度从384 HV0.02增加到413 HV0.02,磨损体积为0.268 mm^3。IQ&PB试样在摩擦磨损试验前后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维氏硬度没有Q&PB试样变化明显,表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C、Mn元素使残留奥氏体稳定性提高,残留奥氏体不易向马氏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B工艺 c、mn元素配分 摩擦磨损 残留奥氏体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中锰钢两相区温轧淬火处理后的组织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田亚强 蔡志新 +4 位作者 毕文强 杨子旋 李红斌 潘红波 陈连生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8-135,共8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室温拉伸等研究了0.1C-7.2Mn钢两相区温轧淬火处理后合金元素配分对碳化物、残留奥氏体、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经两相区... 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室温拉伸等研究了0.1C-7.2Mn钢两相区温轧淬火处理后合金元素配分对碳化物、残留奥氏体、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经两相区保温后淬火(I&Q)处理的试验钢初始组织中多边形马氏体转变为板条状铁素体和奥氏体,铁素体沿长度方向长大变细;经两相区轧制保温后淬火(DI&Q)处理后,富C、富Mn碳化物先析出后溶解,同时铁素体回复多边化加剧,残留奥氏体由板条状逐渐转变为等轴状。相比I&Q处理,经DI&Q处理后,试验钢组织中富C区面积比由3.9%增加到8.7%,富Mn区面积比由0.9%增加到5.1%,残留奥氏体的含量由11.5%提高到17%,抗拉强度由1032.7 MPa提高到1171.5 MPa,断后伸长率由8.3%提高到15.8%,强塑积为18.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TRIP钢 两相区温轧淬火 c、mn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