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6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外周血总循环微粒、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王敏芳 吴叶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外周血总循环微粒(MPs)、凝溶胶蛋白(GS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建立产前登记并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0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建立产前登记且健康的孕妇20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71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2例)。比较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 EP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总循环MPs及GSN;s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GSN与患者血压水平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病例组SBP、DBP高于对照组,PLT、TT、APTT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对照组,GSN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BP、DBP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LT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两组T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GSN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与SBP、DBP呈正相关(r>0,P<0.05),GSN与SBP、DBP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s EPCR、外周血总循环MPs升高,GSN降低,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呈高凝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凝溶胶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总循环微粒
下载PDF
活化激酶C受体1、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乔滨 刘孝民 +1 位作者 肖中岳 孙佳春 《癌症进展》 2023年第7期743-745,757,共4页
目的探讨活化激酶C受体1(RACK1)、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FHL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2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取其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RACK1、FHL1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临床疗效ESC... 目的探讨活化激酶C受体1(RACK1)、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FHL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2例局部晚期ESCC患者,取其ESCC组织及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RACK1、FHL1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临床疗效ESCC患者ESCC组织中RACK1、FHL1表达情况。局部晚期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ESCC组织中RACK1、FHL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有效87例,无效35例,有效ESCC患者ESCC组织中RACK1、FHL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效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直径≥5 cm、RACK1阴性表达、FHL1阴性表达均是局部晚期ESCC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RACK1、FHL1在局部晚期E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低,可作为评估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疗效、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激酶c受体1 食管鳞状细胞癌 四个半LIM结构域蛋白1 化疗 预后
下载PDF
双黄连可溶性粉对S180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3b和Fc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冠铭 杨丽姿 +2 位作者 庞定国 王正书 刘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旨在探究双黄连可溶性粉对S180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C3b受体、Fc受体活性的影响,为扩大双黄连可溶性粉临床使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以双黄连可溶性粉为研究材料,S180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YC-花环、EA-花环试验为研究手段,巨噬细胞C3b... 旨在探究双黄连可溶性粉对S180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C3b受体、Fc受体活性的影响,为扩大双黄连可溶性粉临床使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以双黄连可溶性粉为研究材料,S180荷瘤小鼠为研究对象,YC-花环、EA-花环试验为研究手段,巨噬细胞C3b、Fc受体活性为检测指标,研究双黄连可溶性粉对S180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3b、Fc受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鼠接种S180瘤细胞,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C3b受体活性不受影响,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具有降低C3b受体活性的作用(对Fc受体活性没有影响),连续给予4 d~14 d不同剂量的双黄连口服液,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C3b受体活性增强,吞噬能力增强,作用优于或相当于黄芪多糖。研究结果为双黄连可溶性粉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可溶性粉 S180荷瘤小鼠 巨噬细胞 c3b/Fc受体 吞噬功能
下载PDF
5-羟色胺2C受体基因-759C/T和-697G/C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 被引量:5
4
作者 邵平 赵靖平 +2 位作者 陈晋东 吴仁容 何益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C receptor,HTR2C)基因-759C/T和-697G/C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相关性。方法:用病例匹配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组为8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质量增加≥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目的:探讨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C receptor,HTR2C)基因-759C/T和-697G/C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质量增加的相关性。方法:用病例匹配进行对照研究,研究组为8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质量增加≥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为85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体质量增加<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和治疗时间上与研究组匹配。采用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法对170例患者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研究组男性患者中携带HTR2C-759C半合子和女性患者中携带HTR2C-759C/C型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男性患者中携带HTR2C-697G半合子和女性患者中携带HTR2C-697CG/GG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羟色胺2C受体基因启动子区-759C/T和-697G/C多态性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质量增加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体质量增加 5-羟色胺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 5-羟色胺 2c受体基因-697G/c多态性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
5
作者 潘景业 张近波 +4 位作者 吴河水 王晓蓉 陈洁 马继红 姚震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5期33-34,共2页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采用ELISA、RT-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3组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和小肠组织EPCR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失血性休克组sEPCR平均水平较正...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采用ELISA、RT-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3组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和小肠组织EPCR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失血性休克组sEPCR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增高;失血性休克组EPCR mRNA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明显增高,失血性休克组EPCR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明显下降。认为失血性休克大鼠外周血循环系统sEPCR升高可能是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可靠指标,其水平高低可能反映疾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银平 乔佑杰 +4 位作者 武子霞 钱芳芳 姚咏明 于燕 吴瑶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5-36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后两组又按处死时间分为术后2、8、24、48和72h亚组,每组8只。留取肝、肺组织,分别检查各组动物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有一定表达。CLP后2h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8~48h肝、肺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P均〈0.01),至伤后72h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CLP后8h和24h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8h和72h的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脓毒症动物组织TM及EPCR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蛋白c受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可溶性E-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崔雷 程青虹 +2 位作者 何永来 赵利 曾建琼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5058-5060,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04只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每组8只,其中后三组按术后处死时间分为12、24、48、72 h共4个亚组。各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进行常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 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浓度以及炎症反应可溶性E-选择素(s E-selectin)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脓毒症模型组伤后12 h开始在各个时间点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均<0.05),并持续至伤后72 h;与模型组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于CLP后12 h开始,至24、48 h,s TM、s EPCR和s E-selectin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并持续至72 h(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通过对脓毒症凝血-炎症网络的调节,降低脓毒症大鼠s TM的表达水平,并降低大鼠体内s E-selectin的水平,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脓毒症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低分子肝素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可溶性E-选择素
下载PDF
中国儿童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易感性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卓颖 江杰 +4 位作者 黄利华 戴红梅 陈佳 蔡骞 杨作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7-967,共11页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 目的:调查中国儿童人群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否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相关。方法:招募103名KD患者(其中23名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和158名对照组。选择EPCR基因的7个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rs6088738,rs2069940,rs2069945,rs2069952,rs867186,rs9574和rs1415774)进行TaqMan等位基因鉴别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3名KD和52名健康儿童血浆可溶性EPCR(soluble EPCR,sEPCR)水平。结果:rs2069952,rs9574,rs1415774与KD的发生显著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无关。具有rs2069952,rs9574,rs1415774和rs206994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男性比女性具有更大的KD风险。KD患儿血浆sEPCR水平不能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而KD患者rs867186等位基因G与血浆sEPCR水平升高有关。结论:中国汉族儿童EPC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KD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双华 潘景业 +3 位作者 沈晔 张近波 张艳杰 陈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0,共3页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 目的:观察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注射液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及药物复苏大鼠不同时间点肺脏组织中血管EPCR的动态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肺脏组织中EPCRmRNA明显升高,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组早期有所升高,随后开始下降。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林格液组和参附注射液组肺内EPCRmRNA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参附注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大鼠肺脏组织中EPCR的表达,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而早期应用效果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宫颈癌中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低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洋 刘晓军 +2 位作者 孙昊 吴玉仙 金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分别检测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宫颈癌组织中RACK1、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69/85)、63.5%(54/85)、89.4%(76/85)。RACK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HIF-1α和VEGF表达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RACK1、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ACK1 vs HIF-1α:r=0.523,P=0.0439;RACK1 vs VEGF:r=0.428,P=0.0337;HIF-1αvs VEGF:r=0.689,P=0.0245)。结论RACK1、HIF-1、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三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抑郁症分子机制中5-羟色胺2C受体的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付红勇 王星华 殷盛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5-羟色胺系统与抑郁症关系密切,阐明5-羟色胺相关受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有助于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在5-羟色胺的受体中,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type 2C receptor,5-HT2CR)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 5-羟色胺系统与抑郁症关系密切,阐明5-羟色胺相关受体在抑郁症中的作用,有助于抗抑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在5-羟色胺的受体中,5-羟色胺2C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type 2C receptor,5-HT2CR)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已有关于5-羟色胺2C受体与抑郁症具有相关性的报道,但近年来,5-羟色胺2C受体参与抑郁症的相关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抑郁症分子机制中5-羟色胺2C受体的作用加以综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系统 5-羟色胺2c受体 抑郁症
下载PDF
硕大利什曼原虫激活蛋白激酶C受体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成军 夏小兵 +4 位作者 王刚 刘妍 钟彦伟 王琳 杨继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蛋白激酶c受体 基因克隆 多聚酶链反应 RAcK基因
下载PDF
瘦素和5-HT2C受体基因在利培酮致肥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欢 亢万虎 +7 位作者 郭丽阳 高成阁 李强 马现仓 陈策 王崴 伏炜 杨小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治疗后体重和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123例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10周,每2周测量体重指标,基线、4周、10周测生化指...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受试者经利培酮治疗后体重和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的关系。方法123例受试者经利培酮单药治疗10周,每2周测量体重指标,基线、4周、10周测生化指标;PCR-RFLP检测瘦素基因、5-HT2C受体基因多态性,分析生理生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受试者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P<0.001);血浆瘦素4周时增高(P=0.013),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4周时亦增高(P=0.004);血浆瘦素升高与体重指数(BMI)相关(r=0.219,P=0.029),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基因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初期受试者的体重指标、空腹血糖均明显增加,血脂、血浆瘦素也有升高,但与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5-HT2C受体基因-759C/T多态性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代谢 瘦素基因 5-HT2c受体基因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慧敏 耿静 +2 位作者 王世君 张瑞 吴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狼疮性肾炎(L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SLE患者和并发LN的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和外周血循环系统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比正常对照组的sEPCR平均水平(167±11ng/ml)明显增高(P<0.001);并发LN的SLE患者sEPCR水平(312±21ng/ml)比LN的SLE患者的sEPCR平均水平(261±13ng/ml)明显增高(P<0.001)。SLE患者组(132.5±32.6mg/L)及并发LN的SLE患者组(201±33.5mg/L)的EPCR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8.6±29.5mg/L)的EPCRmRNA表达(P<0.005),且SLE患者组与并LN的SLE患者组间EPCRm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外周血循环系统EPCR升高可能是一个早期发现LN的标志物,EPCR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狼疮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小洁 潘景业 +4 位作者 陈洁 吴双华 张近波 王卫 沈晔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参附注射液
下载PDF
关节置换围术期患者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慧茹 王聪 +1 位作者 苏玉 张会英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25-126,133,共3页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 目的评估血浆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cel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水平变化。方法 119例(男32例,女87例,年龄57.75±12.04岁)于2015年3~6月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其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内皮细胞EPCR和TM的浓度变化。结果 (1)血浆EPCR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34%,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9.45%,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15.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63,均P<0.05);(2)血浆TM浓度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减低12.77%,术后第3天与术前相比减低40.53%,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相比减低31.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87,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3天内EPCR和TM水平进行性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4 位作者 徐俊 叶山东 马礼坤 徐修才 厉小梅 《血栓与止血学》 2002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IE)及败血症患者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IE)及败血症患者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心病、56例糖尿病、63例SLE、30例败血症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sEPCR水平。结果:sEPCR在糖尿病患者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中的sEPCR水平(P<0.001),败血症患者血浆sEP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SLE合并血栓及SLE无血栓患者的sEP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O05及P<0 001),但SLE并发血栓的sEPCR水平与无血栓患者的sFPCR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中sEP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sEPCR可能是促使糖尿病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形成及并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养之一,sEPCR与SLE患者发生血栓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参与SLE患者及败血症患者炎性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 蛋白c受体 检测 血栓 炎性反应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山东 李素梅 +4 位作者 周志中 吴竞生 陈超 陈若平 莫蔚林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年第6期304-306,共3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 A组(n=36,24hUAE<30mg)、B组(n=24,24hUAE30~300 mg)和 C组(n=14,24hUAE≥300mg)。结果 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 0.01和 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 .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细胞 白蛋白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叶建明 封建华 +4 位作者 卢国元 郁丽霞 董晓红 顾晓霞 陈文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38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根据肾活检结果病理分型Ⅱ型9例,Ⅲ型6例,Ⅳ型20例,Ⅴ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共7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组,SLEDAI≥9分37例,SLEDAI<9分33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sEPCR及sTM含量。同时常规检测血凝常规及D-二聚体,并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SLE组及LN组sEPCR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P<0.01),单纯SLE组及LN组sTM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与单纯SLE组比较,LN组sEPCR水平显著增高(P<0.05),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2)与SLEDAI<9分比较,SLEDAI≥9分sEPCR及sTM水平显著增高(P<0.01)。(3)与LNⅣ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降低(P<0.05),Ⅲ型的sEPCR及Ⅱ型的sEPCR及sTM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Ⅱ型比较,Ⅲ型的sTM水平显著增高(P<0.05)。(4)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性(r=0.419,P<0.05)。结论:(1)血浆sEPCR与sTM呈正相关,sEPCR可作为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新指标。(2)单纯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D-二聚体、ESR、SLEDAI呈正相关,提示sEPCR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能作为狼疮活动的预测指标。(3)Ⅳ型狼疮患者的sEPCR和sTM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sEPCR和sTM可能能作为狼疮性肾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血栓调节蛋白
下载PDF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静 王宏坤 +5 位作者 阴琰 梁钢 李宁 万惠丽 刘聪 郑绘霞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期154-156,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RACK1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在123例NSCLC(包括组织学标本80份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标本43份)和50份正常肺组织中的... 目的研究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RACK1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蛋白在123例NSCLC(包括组织学标本80份和胸腔积液细胞学标本43份)和50份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RACK1和TTF-1蛋白在NSCL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8%和42.5%,与正常肺组织阳性率4.0%和100.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学标本中,RACK1和TTF-1蛋白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和80.0%。在细胞学标本中,RACK1和TTF-1蛋白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4.1%和85.3%。RACK1和TTF-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癌和其他类型,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②RACK1蛋白诊断肺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89.8%,TTF-1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82.4%和95.9%。③在40例肺腺癌组织中,RACK1蛋白的表达与吸烟情况、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RACK1促进了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能是较TTF-1更为敏感的肺腺癌诊断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