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13)C-葡萄糖呼气试验检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敏 管樑 +5 位作者 朱承谟 郭睿 卢伟京 李良君 杜晓宁 李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拟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上建立一个无创的13C-葡萄糖呼气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IR)的方法,并评估其与其他IR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法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多时间点采集小鼠13C-葡萄糖(5 mg/kg)灌胃后呼出的气样。红外线同... 目的拟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上建立一个无创的13C-葡萄糖呼气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IR)的方法,并评估其与其他IR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法制作糖尿病小鼠模型。多时间点采集小鼠13C-葡萄糖(5 mg/kg)灌胃后呼出的气样。红外线同位素能谱仪测定气样,以90 min 13CO2丰度变化值(C90 min)作为IR参数,评估糖尿病小鼠的IR情况及其在1 U外源性胰岛素干预后的IR变化。测定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值,并以此来计算临床IR指数: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价指数(HOMA-IR)和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分别分析C90 min与HOMA-IR或QUICK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小鼠的C90 min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小鼠,分别为(0.79±0.18)%和(1.19±0.31)%(t=2.470,P<0.05)。1 U外源性胰岛素干预后,糖尿病小鼠的C90 min值显著增加至(1.17±0.25)%(t=-2.52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90 min与HOMA-IR(r=-0.64,P<0.05)或QUICKI(r=0.88,P<0.01)均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13C-葡萄糖呼气试验能够灵敏反映糖尿病小鼠的IR变化,其检测结果与目前临床IR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葡萄糖 呼气试验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小鼠
下载PDF
利用^(14)C-葡萄糖研究水稻个体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彭炎 洪晓富 +4 位作者 冯来定 马跃芳 徐志福 倪竹如 刘智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选取早籼、早杂、晚粳和晚杂的代表品种各一个,用14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分别通过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研究群体条件下,水稻各种类型个体(主茎与分蘖、秧田分蘖与本田分蘖、一次分蘖与二次分蘖)之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 选取早籼、早杂、晚粳和晚杂的代表品种各一个,用14C-葡萄糖作为同化物的供给源,分别通过直播和移栽两种方式,研究群体条件下,水稻各种类型个体(主茎与分蘖、秧田分蘖与本田分蘖、一次分蘖与二次分蘖)之间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结果表明,同化物从一个标记个体向另外非标记个体运转时,皆遵循近距优先、上位优先和强活性优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葡萄糖 水稻 运转 同化物 分配
下载PDF
含反式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的合成及其降血糖活性Ⅱ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文静 于秀玲 +5 位作者 邵华 王玉丽 徐为人 汤立达 赵桂龙 王建武 《合成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7-536,共10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反式-4-烷基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反式-1-{4-甲氧基-3-[(4-取代环己基)甲基]苯基}-1-脱氧-β-D-吡喃葡萄糖(12a~12d),其结构经1H NMR和MS表征。小鼠口服糖耐量实验表明,12a~12d均显示...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含反式-4-烷基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反式-1-{4-甲氧基-3-[(4-取代环己基)甲基]苯基}-1-脱氧-β-D-吡喃葡萄糖(12a~12d),其结构经1H NMR和MS表征。小鼠口服糖耐量实验表明,12a~12d均显示较强的降血糖活性。对12a~12d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构效关系分析,得到了良好的构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c-葡萄糖 SGLT2抑制剂 合成 降血糖活性
下载PDF
含反式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邵华 高云龙 +6 位作者 楼袁媛 王玉丽 刘巍 徐为人 王建武 赵桂龙 汤立达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6-842,共7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反式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关键步骤是对溴苯甲醚与反式环己烷甲酰氯在无水AlCl3催化下的区域选择性Friedel-Crafts酰基化.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过了1H NMR和HRMS的表征.小鼠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显...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反式环己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SGLT2抑制剂,关键步骤是对溴苯甲醚与反式环己烷甲酰氯在无水AlCl3催化下的区域选择性Friedel-Crafts酰基化.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过了1H NMR和HRMS的表征.小鼠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显示,化合物11a~11d均显示较强的降血糖活性,且11c的活性超过了阳性对照药dapagliflozin,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 c-葡萄糖 SGLT2抑制剂 合成 降血糖活性 糖尿病
原文传递
含环丙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钠-葡萄糖共转运子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史永恒 周春梅 +3 位作者 张盼龙 刘继平 赵桂龙 王玉丽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4-612,共9页
研究设计并以取代的苯甲酸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环丙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钠-葡萄糖共转运子2(SGLT2)抑制剂,并对环丙烷部分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过了~1H NMR和HR-MS的表征.大鼠尿糖排泄(UGE)实验显示,所合... 研究设计并以取代的苯甲酸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含有环丙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钠-葡萄糖共转运子2(SGLT2)抑制剂,并对环丙烷部分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过了~1H NMR和HR-MS的表征.大鼠尿糖排泄(UGE)实验显示,所合成的7个含有环丙烷结构的C-葡萄糖苷类化合物1a^1g均显示较强的降血糖活性,其中(1S)-1-脱氧-1-{4-氯-3-[1-(4-乙氧基苯基)环丙-1-基]苯基}-D-葡萄糖(1e)的活性最强,但是仍比dapagliflozin低,显示出dapagliflozin的结构改造不能耐受环丙烷结构,且dapagliflozin中Cl原子的位置在类似物中是最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烷 c-葡萄糖 SGLT2抑制剂 合成 降血糖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红壤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辛辛 刘岩 +3 位作者 张威 周旭辉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4-284,共11页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 外源活性碳底物输入强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在系统发育分类水平上,细菌和真菌对活性底物的动态响应及利用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仍不清楚。以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based 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活性的真菌和细菌类群,并探讨不同微生物利用葡萄糖来源碳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利用符合从细菌向真菌演替的r/K选择策略。在细菌群落中,隶属于富营养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对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寡营养菌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不同,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整个培养期间均可以利用葡萄糖和土壤原有组分。因此,葡萄糖的连续加入并未改变不同营养类型细菌的底物利用策略,而真菌对底物的利用具有广谱性特征,活性底物可诱导真菌对土壤原有组分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物利用策略 c-葡萄糖 时间动态 营养策略 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凤尾草中的3种活性成分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建群 刘健 +1 位作者 蒋伟 钟国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18-1521,共4页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凤尾草中的蕨素C-3-O-葡萄糖苷、忍冬苷和野漆树苷3种活性成分的含有量。方法 凤尾草甲醇提取液分析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凤尾草中的蕨素C-3-O-葡萄糖苷、忍冬苷和野漆树苷3种活性成分的含有量。方法 凤尾草甲醇提取液分析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5%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58 nm和350 nm;柱温30℃。结果 蕨素C-3-O-葡萄糖苷、忍冬苷和野漆树苷3种活性成分分别在0.025 0~1.60、0.054 0~3.45和0.238~15.2μg的测定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0%(RSD 1.4%)、101.0%(RSD 1.8%)和101.6%(RSD1.2%)。10个不同来源凤尾草中的蕨素C-3-O-葡萄糖苷最高与最低含有量相差约15倍,忍冬苷含有量相差约8倍,而野漆树苷含有量相差达25倍。结论 该方法能同时测定凤尾草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有量,而且其药材质量与产地关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法 凤尾草 蕨素c-3-O-葡萄糖 忍冬苷 野漆树苷
下载PDF
用双标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乳糖酶缺乏者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 被引量:7
8
作者 钟燕 黄承钰 +1 位作者 阴文娅 Vonk RJ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 应用双标稳定同位素1 3C 乳糖2 H 葡萄糖负荷试验对乳糖酶缺乏者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选用4 3名乳糖酶缺乏者(呼气ΔH2 浓度>2 0 μmol mol)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乳糖不耐受症状记录分为乳糖吸收不良组(LM)和... 目的 应用双标稳定同位素1 3C 乳糖2 H 葡萄糖负荷试验对乳糖酶缺乏者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选用4 3名乳糖酶缺乏者(呼气ΔH2 浓度>2 0 μmol mol)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乳糖不耐受症状记录分为乳糖吸收不良组(LM)和乳糖不耐受组(LI)。以2 5g1 3C 乳糖和0 . 5g2 H 葡萄糖作为受试底物,分析受试者摄入底物之后各时点血浆中总葡萄糖、1 3C 葡萄糖和2 H 葡萄糖浓度,并计算各时点1 3C 葡萄糖2 H 葡萄糖吸收百分率的比值,以4 5min、6 0min、75min三个时点所得比值的均值作为乳糖消化指数(LDI)来反应小肠乳糖酶活性。结果 乳糖吸收不良组和乳糖不耐受组两组各时点血浆总葡萄糖、1 3C 葡萄糖无显著性差异,乳糖吸收不良组的乳糖消化指数显著高于乳糖不耐受组(0 . 4 7±0 .15vs 0 . 34±0 . 14 ) ;乳糖消化指数与6h累积H2 呼出量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0 . 12 ,P =0 .4 6 ) ;经H2 呼气试验结果判定为乳糖酶缺乏的个体,经1 3C 乳糖 2 H 葡萄糖负荷试验分析显示小肠粘膜仍存在一定乳糖酶活性。结论 采用双标稳定同位素1 3C 乳糖2 H 葡萄糖负荷试验可以准确、灵敏地定量分析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同时可以计算体内乳糖消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糖酶缺乏 稳定同位素 ^13c-乳糖/^2H-葡萄糖负荷试验
下载PDF
A New Flavone C glycoside from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永煜 郭允珍 +6 位作者 上田博之 针谷羲弘 恩田政行 桥本和则 池谷幸信 罔田稔 丸野政雄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7年第4期10-14,共5页
A new flavone C glycoside, chrysin 8 C β D glucoside (1) and a known phenethyl alcohol glycoside, acteoside (2), were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Labiatae).
关键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C glycosylflavone Chrysin 8 C β D glucoside ACTEOSIDE
全文增补中
凤尾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建群 刘健 +1 位作者 蒋伟 钟国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5-1859,共5页
完善凤尾草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凤尾草药材及制剂质量控制水平。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凤尾草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以硅胶GF254为薄层板,三氯甲烷-甲醇-乙酸(6∶1∶1)为展开剂,... 完善凤尾草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凤尾草药材及制剂质量控制水平。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相关方法,对凤尾草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以硅胶GF254为薄层板,三氯甲烷-甲醇-乙酸(6∶1∶1)为展开剂,以蕨素C-3-O-β-D-葡萄糖苷为对照,紫外光灯254 nm下检视,建立薄层鉴别方法。采用HPLC建立了野漆树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5%甲酸水溶液(16∶84)为流动相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5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在以上薄层色谱条件下,蕨素C-3-O-β-D-葡萄糖苷分离良好。在以上HPLC条件下,野漆树苷在0.025 5~5.1μg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 092.4X+9.503 5(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3%(RSD 1.3%)。16批凤尾草药材的测定结果表明,野漆树苷的质量分数为0.08~5.06 mg·g-1,水分为7.35%~12.96%,总灰分为6.90%~16.33%,酸不溶灰分为2.07%~11.38%,醇溶性浸出物为13.29~23.87%。建议规定凤尾草的水分不得超过12%,总灰分不得超过15%,酸不溶灰分不得超过8.5%,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4%,以干燥品计算,野漆树苷含量不得少于0.040%。结果表明建立的凤尾草质量标准具有很好的专属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凤尾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草 质量标准 蕨素c-3-O-β-D-葡萄糖 野漆树苷
原文传递
中药“五味”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勇 俞仲毅 +1 位作者 王博 陆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67-71,共5页
目的:了解"五味"作用的器官组织基础。方法:选用60味涵盖所有性味归经的常用中药,按常规法煎成药液,以临床常用量的上限按体表面积折算成小鼠用量,分别给IRC/F1小鼠口服。用药后1 h,每鼠静脉注射14C-2-脱氧葡萄糖。注射2 h后... 目的:了解"五味"作用的器官组织基础。方法:选用60味涵盖所有性味归经的常用中药,按常规法煎成药液,以临床常用量的上限按体表面积折算成小鼠用量,分别给IRC/F1小鼠口服。用药后1 h,每鼠静脉注射14C-2-脱氧葡萄糖。注射2 h后,乙醚处死动物,-70℃速冻,8%羧甲基纤维素钠包埋,整体切片0.5 mm。-20℃下放射自显影。以整体切片定位各组织器官,获取X线胶片上相应影像的平均发光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者,计算其影响机能活动的百分率,以表示药物对器官组织的影响。数据处理后,形成以药性为指标器官组织为样本的数据矩阵,进行快速聚类分析。结果:将器官组织分为6类时,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变量之间有最大的显著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最少。"五味"作用之间以及与"归经"的作用是可以区分的,表现为各种药性影响各器官组织的性质(兴奋或抑制)及其强弱的不同;与"归经"的作用同样,"五味"的作用(单次用药1 h后)主要影响间脑、大脑、小脑、脊髓、肺脏、肾脏、胰腺、头颅骨等器官组织,对其他器官组织的影响较小。结论:采用14C-2-脱氧葡萄糖代谢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中药性味归经具有可操作性;中药"五味"的作用有其器官组织的基础;中药"五味"作用之间以及与"归经"等作用是可以区分的。中药"五味"的作用具有调整多个器官组织机能活动的特点,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整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中药 器官组织 聚类分析 ^14c-2-脱氧葡萄糖 放射自显影
原文传递
Combination of vitamin C and zinc gluconate prevented vanadium-induced tight junction leakage of MDCK cell monolayer
12
作者 许智涵 王新一 +1 位作者 肖茹月 杨晓达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The tight junction disord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many chronic diseases, and is becoming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tal drugs, i.e. anti-diabetic vanadium compou... The tight junction disord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many chronic diseases, and is becoming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tal drugs, i.e. anti-diabetic vanadium com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ight junction protecting agents has thus been a major research focus. Since oxidative stress is the primary cause for vanadium toxicity, the present work tested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zinc gluconate (Zn2+) alone and when combined with vitamin C (VC) on the vanadium compound (VO(acac)z.)-mediated paracellular leakage of MDCK cel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VO(acac)2_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aracellular permeability of MDCK monolayer. Zn2+ alone showed no protective effects and VC ameliorated tight junction leakage of MDCK cells when given in the basal chamber. Interestingly, unilateral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Zn2+ and VC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increase of paracellular permeability. In addition, the combination of zinc and VC down-regulated the level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both the control and VO(acac)2-treated MDCK cells and caused the elevation of intracellular Ca2+; both effects were beneficial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tegrity of intercellular tight junction. Our results provided a simple but very effective method of preventing the metal toxicity for clinical aoNication of anti-diabetic vanadium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gluconate Vitamin C Tight junction Oxidative damage Intracellular calci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