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the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of Rice-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the Top Layer of Alluvisol Soil in Dan Phuong: A Study of C-13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i>&delta;</i><sup>13</sup>C) 被引量:1
1
作者 Nguyen Thi Hong Thinh Vu Hoai +4 位作者 Ha Lan Anh Vo Thi Anh Truong Viet Chau Trinh Van Giap Tran Minh Ti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9年第10期1361-1372,共12页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s on field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ts C-13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δ 13C) and some main physical, chemical parameters (soil ...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s on field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ts C-13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δ 13C) and some main physical, chemical parameters (soil moisture, pH, soil density, content of humic, fulvic, total N, total P, total K) in alluvial soil of Dan Phuong region—Vietnam at a depth of 0 - 30 cm when we changed the regime from 2 maize -1 rice crop to 2 rice - 1 maize crop per 1 year.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main parameters in soil, C content and its δ 13C value in parts of rice and maize (root, stem and leaf) were also analyzed to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plant residu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fter harvest.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2016-2017 on the field with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 of local farmers along with the tropical monsoon weather conditions of the North-Vietn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N, total P parameters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δ 13C values of soil samples at two layers (0 - 15 cm and 15 - 30 cm). The average of total dry biomass (stem, stump + roots and leaf parts) per 1 rice and 1 maize crop was 10.64 Mg/ha and 9.09 Mg/ha,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of δ 13C value of rice (C3 plant) was -29.78‰ and its value of maize (C4 plant) was -12.61‰. The new plant (rice) contributes to the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rom 11.31% to 44.14% at the 0 - 15 cm layer and from 6.55% to 11.31% at the 15 - 30 cm layer in one-year experiment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c-13 stable isotope MAIZE and RICE Crop SOIL Properties
下载PDF
Isotopes (<sup>13</sup>C and <sup>18</sup>O) Geochemistry of Lower Triassic Montney Formatio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2
作者 Edwin I. Egbobawaye 《Natural Science》 2017年第10期355-376,共22页
Oxygen isotope (δ18O) serves as paleothermometer, and provides paleotemperature for carbonates. δ18O signatu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of fractionation of dolomite and calcite in Montney Formation, empi... Oxygen isotope (δ18O) serves as paleothermometer, and provides paleotemperature for carbonates. δ18O signatur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of fractionation of dolomite and calcite in Montney Formation, empirically calculated to have precipitated, between approximately 13°C to ±33°C during Triassic time in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 (WCSB). Measurements of stable isotopes (δ13C and δ18O) fractionation, supported by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evidence,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riassic Montney Formation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calcite, dolomite, magnesium, carbon and other elements. Results from isotopic signature obtained from bulk calcite and bulk dolomite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s depleted δ13CPDB (-2.18‰ to -8.46‰) and depleted δ18OPDB (-3.54‰ to -16.15‰), which is interpreted in relation to oxi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diagenesis. Diagenetic modification of dolomitized very fine-grained, silty-sandstone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may have occurred in stages of progressive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chemical elements such as Fe, which manifest in mineral form as pyrite,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burial diagenesis. Such mineralogical changes evident in this study from petrography and SEM, includes cementation, authigenic quartz overgrowth and mineral replacement involving calcite and dolomite, which are typical of diagenesis. High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Montney Formation?-Ca and Mg indicates dolomitization. It is interpreted herein, that calcite may have been precipitated into the interstitial pore space of the intergranular matrix of very fine-grained silty-sandstone of the Montney Formation as cement by a complex mechanism resulting in the interlocking of g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S stable isotopeS 13C and 18O isotope GEOCHEMISTRY Montney FORMATION GEOCHEMISTRY Chemical Element Mineralogy Tight Gas Reservoir BRITISH COLUMBIA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 (WCSB) Triassic Subsurface Geology
下载PDF
海洋微藻中脂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LC-MS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艳荣 徐继林 +2 位作者 严小军 周成旭 陈娟娟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66-1069,共4页
以13 C标记的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MS)对其总脂进行分析,直接观察总脂中各类脂标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小硅藻中共检测出7类脂分子,... 以13 C标记的小硅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为研究对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Q-TOF-MS)对其总脂进行分析,直接观察总脂中各类脂标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小硅藻中共检测出7类脂分子,分别为甜菜碱脂(DGTS)、二酰甘油单半乳糖脂(MGDG)、二酰甘油双半乳糖脂(DGDG)、二酰甘油(DAG)、三酰甘油(TAG)、二酰甘油硫代糖脂(SQDG)和磷脂酰甘油(PG)。其中DGTS、MGDG、DGDG、TAG和SQDG都可以检测到标记的结果。该方法操作方便,前处理简单,测量结果直观准确,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脂类代谢研究的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藻 脂质 13 C稳定同位素 UPLc-Q-TOF-MS
下载PDF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4
作者 张昊宇 谭志军 +3 位作者 郑关超 吕颂辉 杨越聪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4,共8页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酯化态 13C同位素示踪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下载PDF
<sup>13</sup>C-<sup>18</sup>O Bonds in Precipitated Calcite and Aragonite: An <i>ab Initio</i>Study
5
作者 Jie Yuan Zhigang Zhang Yigang Zhang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4年第9期436-480,共45页
The 13C-18O bonds in carbonates are potential single-phase geo-thermometers. However, their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s (noted as Δ47s) in CO2 degassed from calcite and aragonite with phosphoric acid are unclear. Thus,... The 13C-18O bonds in carbonates are potential single-phase geo-thermometers. However, their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s (noted as Δ47s) in CO2 degassed from calcite and aragonite with phosphoric acid are unclear. Thus, the isotope reactions of 13C-18O bonds on the growing surfaces of calcite (0001) and aragonite (001) plan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b initio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reactions determined 13C-18O clumped isotope signatures in bulk calcite and aragonite minerals with novel Δ47 polynomials: and for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260 to 1500 K. These theoretical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phosphoric acid on these polynomials was at the level of 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18O BONDS Clumped isotope CALCITE and ARAGONITE ab INITIO Calculation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辛酸纯度的不确定度评定
6
作者 赵诚 孙雯 袁璋晶 《肥料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期65-69,共5页
根据行业标准《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HG/T 5941—202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制备和样品测量重复性等。按《测定... 根据行业标准《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HG/T 5941—2021),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对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制备和样品测量重复性等。按《测定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的规定进行不确定度计算,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辛酸纯度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为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准曲线拟合,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817%,扩展不确定度为1.6%,测定结果为99.0%±1.6%(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13(C)标记辛酸 气相色谱法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的同化利用玉米秸秆碳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7
作者 陈霄龙 郭腾飞 +6 位作者 张倩 岳克 张珂珂 宋晓 丁世杰 张水清 黄绍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0,共11页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_(s))238个,真菌OTU_(s)24个。细菌OTU_(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OTU_(s)主要为子囊菌门中的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3)秸秆分解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整个培养时期,以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与溶杆菌属(Lysobacter)为代表的7个细菌属快速响应秸秆添加,以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与土生单胞菌属(Terrimonas)为代表的6个细菌属延迟响应;两个真菌属枝鼻菌属(Cladorrhinum)与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表现为对秸秆添加的快速响应,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与unclassified_f_Halosphaeriaceae为延迟响应。(4)曼特尔分析表明,细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与碳氮转化相关土壤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外源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产生正激发效应,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同化秸秆碳源的微生物随培养时间延长发生群落演替,细菌的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及真菌的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在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秸秆高效腐熟菌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玉米秸秆 DNA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 微生物类群 群落演替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点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被引量:35
8
作者 苏培玺 陈怀顺 李启森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7-602,共6页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沙漠中几种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碳同位素辨别力(Δ),以其作为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指示,研究了本区沙漠植物叶片或同化枝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生境和不同水分状况下δ13C值...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沙漠中几种木本植物叶片或同化枝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和碳同位素辨别力(Δ),以其作为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指示,研究了本区沙漠植物叶片或同化枝δ13C值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生境和不同水分状况下δ13C值的差异,并比较研究了绿洲防护林树种及绿洲作物.结果表明:梭梭和沙拐枣同化枝的δ13C值分别为-14 31‰和-14 82‰,Δ值在5‰~6‰之间;柠条、泡泡刺、花棒和红沙叶片的δ13C值分别为-25 75‰、-25 79‰、-26 38‰和-28 05‰,Δ值在16‰~20‰之间.几种沙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大小的顺序为:梭梭≈沙拐枣>柠条≈泡泡刺≈花棒>红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沙漠植物 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稳定碳同位素辨别力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黄河水主要化学组分与δ^(13)C的沿程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苏小四 吴晓芳 +2 位作者 林学钰 廖资生 王金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9-31,共3页
在系统采集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17条河谷断面上的黄河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并测定其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和1δ3C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对黄河水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沿程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黄河水具有从源头到入海口水化... 在系统采集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17条河谷断面上的黄河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并测定其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和1δ3C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对黄河水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沿程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黄河水具有从源头到入海口水化学变化大,δ13C比值波状下降的总体变化特点。研究认为,地表径流和岩溶地下水等水体对河水的补给以及灌溉回归水是导致河水水化学组成和同位素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沿程变化 稳定碳-13同位素 黄河
下载PDF
小麦不同进化材料叶与非叶器官C4光合酶活性及δ^(13)C值差异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爱丽 杨茂 +2 位作者 黄琴 张英华 王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0,共8页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染色体倍数小麦种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碳同化酶(PEPC、RuB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内,非叶器官(叶鞘、穗下节间、芒、护颖、外颖)RuBPC活性显著低于旗叶,除六倍体小麦品种外,其余小麦材料的PEPC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均高于叶片。在小麦进化过程中,随着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片的C_(3)和C_(4)同化酶活性均上升,且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增加;非叶器官的RuBPC活性增加,但PEP羧化酶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下降,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降低。旗叶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3途径范围内,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叶片;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δ^(13)C值增高,而穗器官的δ^(13)C值下降。综合来看,小麦非叶器官具有较强的C_(4)光合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其C4酶活性趋向减弱,而旗叶的C_(4)酶活性则趋向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叶器官 进化 PEP羧化酶 稳定碳同位素(δ^(13)C)
下载PDF
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定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
11
作者 王道兵 冯迪 +10 位作者 曹翠峰 钟其顶 翟鹏贵 武竹英 岳红卫 童玲 张燚 洪玉玲 张红霞 徐胜 张洛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87,295,共6页
该文建立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LC-IRMS)检测抗坏血酸δ^(13)C值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天然来源的真实性。样品中抗坏血酸经液相色谱在线... 该文建立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LC-IRMS)检测抗坏血酸δ^(13)C值的分析方法,用于鉴别针叶樱桃粉中抗坏血酸天然来源的真实性。样品中抗坏血酸经液相色谱在线分离纯化,优化后色谱条件为: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pH 2的硫酸溶液(90∶10,体积比),流速0.250 mL/min,色谱柱温度30℃,进样量10μL,通过LC-IsoLink实现目标物全部氧化为CO_(2)气体,最终以气态形式进入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直接检测样品中抗坏血酸的δ^(13)C,该方法结果稳定、准确。分别测定了7个合成来源的维生素C片和19个针叶樱桃粉,结果表明,天然来源抗坏血酸δ^(13)C值为-25.00‰~-22.01‰,合成来源抗坏血酸δ^(13)C值为-11.74‰~-10.28‰,两者分布显著性差异,该方法可用于抗坏血酸产品标识的真实性鉴别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樱桃粉 抗坏血酸 液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 天然 合成 δ^(13)C
下载PDF
MAT-251质谱计在^(13)CO_(2)呼气检查法中的应用
12
作者 文启彬 曹文炳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2期57-62,共6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MAT-251气体质谱计的结构特点、测试方法及其主要性能指标,并从13CO2呼气检查法的试验方法以及对质谱仪器的性能指标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了MAT-251气体质谱计在13CO2呼气检查法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呼气检查法 丰度灵敏度 气体质谱计
下载PDF
基于^(87)Sr/^(86)Sr和δ^(13)C对进口大麦进行产地溯源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明 冯睿 +6 位作者 李锦花 张吉红 刘永丰 施滔 曹国洲 陈先锋 殷居易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857-7862,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87)Sr/^(86)Sr和δ^(13)C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RMS)的进口大麦产地溯源技术。方法样品干燥粉碎后,经硝酸消解,锶特效树脂净化后利用热电离质谱法(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 目的建立基于^(87)Sr/^(86)Sr和δ^(13)C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stable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RMS)的进口大麦产地溯源技术。方法样品干燥粉碎后,经硝酸消解,锶特效树脂净化后利用热电离质谱法(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TIMS)分析检测^(87)Sr/^(86);样品用锡囊包裹后,利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分析检测δ^(13)C;利用SPSS 25.0软件对进口大麦的^(87)Sr/^(86)Sr和δ^(13)C进行正态性验证、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不同进口国大麦中的^(87)Sr/^(86)Sr和δ^(13)C具有显著性差异,经判别分析,进口自澳大利亚、法国和美国的大麦可以达到100%正确判别率,整体正确判别率达到86.2%,若将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大麦归类为北美洲进口大麦,则可实现进口自北美、法国和澳大利亚大麦的100%正确判别率。结论利用^(87)Sr/^(86)Sr和δ^(13)C可以对不同进口国大麦进行产地溯源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7)Sr/^(86) δ^(13)C 进口大麦 产地溯源 稳定同位素比质谱法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13)^C标记胡椒醇的高效制备
14
作者 刘宇龙 周源彪 +3 位作者 董凤秀 王子豪 周玥龙 周中高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第7期174-176,共3页
以Ba(13)^CO_(2)为稳定同位素;C的原料,首先与硫酸(H;SO;)反应制备(13)^CO_(2),通过装有浓硫酸的干燥塔进行干燥,然后将其通过导管引入3,4-(亚甲二氧基)苯基溴化镁格氏试剂,两者反应后获得胡椒酸,再经LiAlH_(4)还原,依次加入蒸馏水,盐... 以Ba(13)^CO_(2)为稳定同位素;C的原料,首先与硫酸(H;SO;)反应制备(13)^CO_(2),通过装有浓硫酸的干燥塔进行干燥,然后将其通过导管引入3,4-(亚甲二氧基)苯基溴化镁格氏试剂,两者反应后获得胡椒酸,再经LiAlH_(4)还原,依次加入蒸馏水,盐酸调为弱酸性,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物,除去有机相,固体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得白色粉末,制得稳定同位素;C标记胡椒醇,分离收率达90%,纯度98%,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红外光谱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C标记 还原反应 胡椒醇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级初步研究
15
作者 王迪 张燕 +2 位作者 李云峰 倪朝辉 茹辉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功能群鱼类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伊犁河流域鱼类的δ^(13) C值范围为-33.70‰~-18.51‰,δ^(15) N值范围为5.13‰~17.33‰,营养级范围在1.27~4.07之间,平均为2.54±0.55。湿季鱼类的营养级高于干季,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营养级明显高于其它类群。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指标(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显示,伊犁河与特克斯河的鱼类营养多样性较高,揭示种间竞争较少;喀什河营养冗余更高,表明鱼类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更强。本研究为后期准确全面的评估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伊犁河流域 营养级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及碳氮同位素分异特征
16
作者 张全军 于秀波 张广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4-1704,共11页
植物枯落物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关键生态过程。于2017年11月—2018年4月在鄱阳湖湿地开展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利用分解袋法对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植物枯落物分解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的关键生态过程。于2017年11月—2018年4月在鄱阳湖湿地开展野外原位分解实验。利用分解袋法对3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薹草(Carex cinerascens)枯落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过程和δ^(13)C、δ^(15)N分异特征开展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南荻和薹草枯落物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速率、干物质残留率以及δ^(13)C、δ^(15)N差异性极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种类植物枯落初始化学特性的不同,尤其是C/N和木质素/N的不同。枯落物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速率都表现芦苇最大,薹草次之,南荻最小。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能非常好地模拟和预测3种植物枯落物的分解过程。伴随分解过程,3种植物枯落物δ^(13)C上下波动,总体上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δ^(15)N则都呈现波动性的略有升高趋势,这说明在枯落物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内,受枯落物基质质量和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双重影响,^(13)C与^(15)N既有释放也有富集。δ^(13)C与枯落物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速率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δ^(15)N与分解速率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除了氮元素的迁移转化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δ^(15)N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加深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调控机制的认识,深化对鄱阳湖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科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植物枯落物 纤维素 木质素 分解过程 δ^(13)C δ^(15)N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结构特征研究
17
作者 谢文静 蔡恒江 +4 位作者 蔡晓萱 赵伟耀 温馨雨 鲁奎志 汤建宇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3期52-58,共7页
为探究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类群间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21年4月在黑石礁岩相潮间带采集了受人为干扰(S1)和自然生境保持良好(S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 为探究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类群间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21年4月在黑石礁岩相潮间带采集了受人为干扰(S1)和自然生境保持良好(S2)2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采用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对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S1底栖动物的δ^(13)C、δ^(15)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20.04‰~-18.63‰和6.30‰~11.05‰,采样点S2底栖动物的δ^(13)C、δ^(15)N值变动范围分别在-19.96‰~-13.71‰和6.28‰~14.62‰。S1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3.40,S2底栖动物营养级范围为2.00~4.45,表明受人为扰动的潮间带生物营养级均值较低,营养级层次较短。由δ^(15)N值计算所得的营养级图分析可知,黑石礁岩相潮间带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及杂食性的腹足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植食性多板类、甲壳类及肉食性虾虎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礁 δ^(13)C δ^(15)N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下载PDF
牛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碳、氮随饲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丰梅 于洪侠 +3 位作者 石光雨 杨曙明 刁其玉 闫贵龙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0-314,共5页
研究了饲料组成不同时,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将9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C4植物含量为100%、50%、0%的饲料,132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和δ... 研究了饲料组成不同时,牛不同组织中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将9头12~14月龄的青年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C4植物含量为100%、50%、0%的饲料,132d后屠宰。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牛尾毛、脱脂牛肉、粗脂肪、各种饲料的δ13C和δ15N值。结果表明,饲喂同种饲料的牛个体间碳、氮同位素组成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减小;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的δ13C值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并均与C4植物含量呈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牛组织中的δ15N值并未随饲料呈现规律性变化。用牛组织中的δ13C值可以预测饲料中C4植物所占的比例,牛尾毛、脱脂肌肉、粗脂肪均可作为牛肉溯源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 饲料 Δ^13C δ^15N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碳、氮在牛不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丰梅 于洪侠 +1 位作者 吴伟 杨曙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2-466,共5页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追溯食品来源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牛不同组织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品种对其影响。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不同部位脱脂牛肉、不同部位粗脂肪、牛尾毛、血液、肝脏及饲料... 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追溯食品来源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牛不同组织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以及品种对其影响。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了不同部位脱脂牛肉、不同部位粗脂肪、牛尾毛、血液、肝脏及饲料中的δ13C值和δ15N值,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品种因素不影响组织中的碳、氮同位素组成;肌肉不同部位、血液、肝脏、牛尾毛之间的1δ3C值无显著差异,而肝脏中的δ15N值极显著地高于其他组织;不同部位粗脂肪间的δ13C值也无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稳定性同位素碳、氮在牛不同组织中的分馏效应是不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牛组织 1δ3C δ15N
下载PDF
河西走廊芦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生境条件的适应 被引量:18
20
作者 郑学平 张承烈 陈国仓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生长的四个不同生境芦苇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叶解剖结构、光合关键酶活力、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发现,沼泽芦苇叶中虽具有不典型的花环结构.但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RUBPcas... 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生长的四个不同生境芦苇为对象,比较研究了它们的叶解剖结构、光合关键酶活力、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结果发现,沼泽芦苇叶中虽具有不典型的花环结构.但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24.4,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1218Unitmgpro^(-1)·min^(1δ13)C值为-34‰,这些测值位于C_3植物(小麦)的范围内。生长于沙丘上的芦苇叶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内含异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为0.985,乙醇酸氧化酶活力为504Unitmgpro^(-1)·min^(-1),δ^(13)C值为-20.9‰,这些测值与典型C_4植物(玉米)十分相似。盐化草甸芦苇和盐化草—沙丘过渡地带芦苇叶中均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中含大型叶绿体。RUBPcase活力/PEPcase活力比值分别为2.45和1.53,但乙醇酸氧化酶活力分别为1470和2058Unitmgpro^(-1)·min^(-1),δ^(13)C值分别为35.6和30.6%,综合盐化草甸芦苇和过渡地带芦苇的上述指标,似介于沼泽芦苇和沙丘芦苇之间。由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芦苇,在种内发生有由环境因子引起的光合碳代谢途径的适应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光合碳化途径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