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动脉CTA与C臂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1
作者 林宇佳 曾国斌 +5 位作者 廖政贤 廖立安 张国栋 张文 吴兴华 韩淑辉 《医药前沿》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PA)的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检查与C臂三维重建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血管成像技术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行超选择性PAE的39例患者(前列腺增生17例,前列腺癌22例)的术前PA的CTA检查及术中C臂3D-CT血管成像的影像资料,分为CTA组及3D-CT组。分别对CTA、3D-CT检查出的PA起源、数目及走行判定的准确性进行分析,以超选至PA的DSA造影为标准,评估两种前列腺动脉成像技术对PAE的指导价值。结果:在39例患者的78侧髂内动脉中共超选95支PA并经DSA造影证实,其中CTA共诊断出75支PA,诊出率为78.9%,3D-CT共诊断出92支PA,诊出率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P<0.05)。其中3侧髂内动脉共3支CTA诊断为PA,而3D-CT排除为PA。5侧髂内动脉共5支PA CTA未能显示,而3D-CT可显示;9侧髂内动脉共11支PA:CTA仅能诊断出其起源于髂内动脉,而3D-CT可明确其具体起源位置。CTA对大于0.625 mm的PA可以清楚显示其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而3D-CT可以显示小于0.625 mm的PA的走行情况并显示前列腺组织的染色及有无周围组织器官的染色情况。结论:C臂3D-CT相比于前列腺动脉CTA在PAE术中能更清楚地显示PA的起源、数目及其走行关系,能更好地指导PAE,而术前CTA作为无创检查亦能为术者提供PA及其周围血管的解剖,为术前PAE评估提供了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CTA C臂3d-ct
下载PDF
基于DICOM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设计与实现
2
作者 高晨 程坤 +5 位作者 常韫恒 张飞 唐冰 胡晟 陈阳 奚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43-54,共12页
三维成像技术辅助骨科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能够提高手术精确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基于三维数据的传统外科导航系统需要预先术前采图,再经过图片导入和人工配准,使得手术步骤愈加繁琐,且患者在采图和手术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新的配准误... 三维成像技术辅助骨科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能够提高手术精确性和高效性,但目前基于三维数据的传统外科导航系统需要预先术前采图,再经过图片导入和人工配准,使得手术步骤愈加繁琐,且患者在采图和手术过程中的位置不同可能导致新的配准误差,导致精确度的降低。鉴于这一需求,本文设计一种基于DICOM协议的3D C-arm控制服务协议(RoboLINK),能将手术机器人和CT连接,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CT采图,为当前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支持三维C臂与手术机器人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础上,也可传输运动控制指令,达到设备相互协作的效果。根据以上设计,协议以一影医疗的3D C-arm和模拟手术机器人为实验环境,对协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RoboLINK协议能够有效完成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任务,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OM 3D c-arm 骨科手术机器人 RoboLINK
下载PDF
3D-CTBA及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30
3
作者 佘晓伟 顾云斌 +6 位作者 徐春 宋心雨 李畅 丁成 陈俊 龚永生 赵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98-602,共5页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肺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首位。目前低剂量CT检查的普及使早期肺癌检出率显著提高,解剖性肺段切除目前广泛应用于I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肺癌患... 背景与目的中国是肺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占首位。目前低剂量CT检查的普及使早期肺癌检出率显著提高,解剖性肺段切除目前广泛应用于I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肺癌患者。但因肺段解剖结构及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手术风险与难度。我们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及三维电视辅助胸部外科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微创手术技术治疗NSCLC,以探讨其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相关可行性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2015年10月-2017年04月共施行57例术前对肺部病灶予以3D-CTBA重建以及术中应用3D-VATS单操作孔进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病例。结果全组均全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平均(142.2±28.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3.8±46.5)m 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9.1±2.2)个,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429.8±181.2)m L。术后留置胸管时间(2.8±1.1)d。平均住院时间(5.2±1.3)d。术后病理示良性病变9例,约占15.7%,恶性病变48例,约占84.2%。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5.2%),肺不张1例(1.7%),少量咯血1例(1.7%),肺漏气2例(>3 d,3.5%),心律失常4例(7.0%)。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无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包裹性胸腔积液等并发症,随访患者中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应用3D-CTBA及3D-VATS单操作孔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的安全有效,适用于早期NSCLC以及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支气管血管成像 三维胸腔镜 肺段切除术 肺肿瘤
下载PDF
3D-CTA、MRA和DSA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陈衔城 吴劲松 +1 位作者 陈爽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成像的价值。方法 43例脑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对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成像的价值。方法 43例脑AVM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 3D-CTA阳性率100%。与DSA比较: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100%吻合;引流静脉33例完全吻合(78.6%),9例部分吻合(21.4%);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100%吻合。MRA阳性率95.8%,1例假阴性(4.2%)。与DSA影像比较:供血动脉17例完全吻合(70.8%),6例部分吻合(25.0%);引流静脉14例完全吻合(58.3%),9例部分吻合(37.5%);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深度98.5%吻合。结论 DSA是脑AVM成像的 "金标准"。3D-CTA和MRA技术的发展为AVM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准确性、无创性的替代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3d-ct NMR 成像 脑内动静脉形
下载PDF
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吴劲松 陈爽 +3 位作者 毛颖 周良辅 陈衔城 左长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3D-CTA和3D-CT检查。阳性结果259例,其中脑血管病199例。筛检阴性53例,其中DSA、MR或手术证实41例,假阴性5例(12.2%)。结果与DSA、MR以及术中观察比较:①脑动静脉畸形3D-CTA确诊率100%,无假阳性和假阴性;②脑动脉瘤3D-CTA确诊率90.9%,假阳性4%;假阴性5.1%;③Moyamoya确诊率84.6%,对于脑底动脉环闭塞部位的判断,准确率38.5%;④脑动静脉瘘和静脉性血管畸形3D-CTA确诊率100%;⑤颅脑肿瘤与邻近骨性结构关系的确诊率100%,与邻近脑血管关系的确诊率63.2%;⑥颅、眶骨性病变确诊率100%。结论3D-CT/3D-CTA技术为颅、颈血管性病变、颅骨相关病变和颅内高血供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高度准确、无创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3d-ctA 3d-ct
下载PDF
3D-CT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纯 陈健 +4 位作者 王修 金刚 张北光 孙志强 于士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1期49-51,共3页
目的 观察3D-CT扫描成像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4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共62个椎体的术前影像资料,经患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并注入骨水泥.配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D-CT扫描成像... 目的 观察3D-CT扫描成像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4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共62个椎体的术前影像资料,经患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并注入骨水泥.配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3D-CT扫描成像观察穿刺针在椎体和椎弓根内的位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和椎体外泄漏情况等,观察术后1周的止痛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为2.0~5.0 mL.术后1周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止痛总有效率为91.3%(42/46),并发症发生率为17.4%(8/46).结论 DSA 3D-CT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穿刺过程,更快速有效地了解骨水泥的分布、使用剂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在缓解脊柱转移瘤疼痛方面效果更加显著,增加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转移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ct
下载PDF
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与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修俊刚 刘剑 +2 位作者 江耿思 陈桂增 付万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D-CTA检查的灵敏度,并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CTA发现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2.6%,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高,且能提供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但仍有部分漏诊。将CTA与DSA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ct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3D-CT颅骨重建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罗正祥 刘英亮 +5 位作者 章文斌 杨坤 胡新华 邹元杰 张岩松 阚文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9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3D-CT颅骨重建在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开颅22例,右侧18例。术前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重建颅后窝骨质,明确... 目的探讨3D-CT颅骨重建在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开颅22例,右侧18例。术前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重建颅后窝骨质,明确横窦、乙状窦静脉窦沟及星点、顶乳缝前角、枕乳缝、二腹肌沟,在颅骨内表面借横窦乙状窦沟交界处设置"关键孔",颅骨外表面测量"关键孔"与顶乳缝前角、星点及二腹肌沟距离及角度。根据术前规划进行开颅。结果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无明显骨质缺损,开颅快捷。"关键孔"能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有34例,未能清晰暴露6例。左侧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距离为6.7~20.6 mm,平均(14.0±3.6)mm;右侧6.9~19.4 mm,平均(13.9±3.7)mm。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连线及星点与二腹肌沟连线组成的角度左侧(4~45)°,平均(25±12)°;右侧(4~49)°,平均(24±13)°。结论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协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操作简单快捷,骨瓣缺损少,有利于静脉窦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病变 显微手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3d-ct颅骨重建技术
下载PDF
X线、CT和3D-CT对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益峰 王仁成 +6 位作者 朱凤华 赵平厚 李恒艳 张迪 朱宝林 郭其勇 于连祥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分析外伤性髋关节脱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 ,并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  10例合并的髋部骨折、13例关节内碎骨片被X线片漏诊 ;中心型髋关节脱位及水平位髋臼骨折... 目的 分析外伤性髋关节脱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37例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 ,并予以统计学处理。结果  10例合并的髋部骨折、13例关节内碎骨片被X线片漏诊 ;中心型髋关节脱位及水平位髋臼骨折各 1例被常规CT遗漏 ;髋臼裂缝骨折及髋关节内碎骨片各 2例被三维CT漏诊 ;三维CT误诊关节内碎骨片 2例 ;且采用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治疗效果明显不同。结论 不管任何类型的外伤性髋关节脱位在行X线片检查得到初步诊断后均应即刻手法复位 ,之后在行X线片复查的基础上 ,必须进行二维CT(有条件者包括三维CT)检查 ,以确定髋关节脱位、髋部骨折复位程度或确定是否并发骨折及分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 3d-ct 外伤性髋关节脱位 诊断
下载PDF
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祖雄 李斌 +4 位作者 周雪梅 饶鼎宇 桑成鹏 黄明登 谢春发 《医疗装备》 2022年第23期86-88,91,共4页
目的探讨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仅通过胸部普通增强扫描制定术前计划,试验组术前基于高精度增强CT扫描,并采用3D-CT重建双肺、肺癌、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借助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打印模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肺功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1 d后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7 d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肺不张、胸膜支气管瘦及术后漏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手术创伤较小,能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重建 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 单孔胸腔镜肺手术 肺功能水平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2D-CT与3D-CT显像对跟骨关节内骨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1
作者 苏踊跃 孙林辉 +4 位作者 周田华 师继红 徐永清 李川 赵虹瑾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2D-CT与3D-CT显像对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探讨CT检查的诊断优势。方法 4名骨科高年资医师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76例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的病例,分别使用2D-CT和3D-CT影像对骨折分型和骨折... 目的通过比较2D-CT与3D-CT显像对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探讨CT检查的诊断优势。方法 4名骨科高年资医师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76例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的病例,分别使用2D-CT和3D-CT影像对骨折分型和骨折特征做出判断,以一致性检验分析骨折分型判断结果的评定者间信度和评定者自身信度,分析骨折特征判断结果的标准效度(手术记录描述作为金标准),并用McNemar检验比较2D-和3D-CT判断结果与金标准的差异。结果 3D-CT对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分型的判断结果的信度与2D-CT无明显差异,对骨折特征的判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则显著高于2D-CT(P=0.005)。结论使用3D-CT检查能够提高对跟骨距下关节面损伤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更好指导手术方案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距下关节 骨折 3d-ct 2d-ct
下载PDF
3D-CT血管造影与2D-数字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超 吴海涛 +4 位作者 周荣福 黄效东 马书明 陈明锐 孙晓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37-937,942,共2页
关键词 3d-ct血管造影 2D-数字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对比分析
下载PDF
3D-CT重建影像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利 王茂强 +3 位作者 段峰 宋鹏 王志军 刘凤永 《中国医药指南》 2009年第6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与数字化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所获得的CT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立即进行肝脏3D-CT检查。通过重建图像来评价肝动脉栓塞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重建图... 目的探讨与数字化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所获得的CT图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立即进行肝脏3D-CT检查。通过重建图像来评价肝动脉栓塞后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重建图像,可以了解肝癌栓塞后清晰的多角度的碘油积聚图像,特别对单发的巨块型肝癌、某些血管内和心房内癌栓的碘油积聚,3D-CT检查提供的图像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对评价栓塞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结论通过3D-CT检查可提供多角度的断面图像,实时观察碘油积聚程度,发现其他影像学不能发现的微小病灶,部分取代碘油-CT的功能。对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碘油积聚的评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肝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下载PDF
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红辉 高旭光 朱玉森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年第z1期1-3,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 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Fly-through)三种后处理技术。所得3D-MSCTA图像和DSA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经Fly-around成像检出37例共有脑动脉瘤39个,经DSA和(或)手术证实均准确(真阳性),漏检1个动脉瘤(假阴性)。另9例SVR、Fly-around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真阴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100%,准确性98%。用SVR成像共检出上述39个动脉瘤中的37个。DSA检出37例38个动脉瘤。SVR、Fly-around、DSA三者检出率分别为93%、98%、95%。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y-through图像显示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6个。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诊断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对疑诊脑动脉瘤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检查;仿真3D-CT血管内镜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仿真3d-ct血管内镜 脑动脉瘤
下载PDF
3D-CT影像技术在胸腔镜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晓军 韩笑 +2 位作者 王盼 李建华 蓝新颜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第9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3D-CT影像技术在胸腔镜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胸外科施行胸腔镜下肺叶、肺段切除术并在术前建立肺血管、气管三维重建影像的病人115例,其中103例肺叶切除,12例肺段切除。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 目的探讨3D-CT影像技术在胸腔镜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胸外科施行胸腔镜下肺叶、肺段切除术并在术前建立肺血管、气管三维重建影像的病人115例,其中103例肺叶切除,12例肺段切除。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2.3±34.8)分钟,术中出血量(112.9±136.4)ml,5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病人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肺漏气4例,肺炎5例,肺不张4例,房颤4例。术前3D-CT影像发现变异肺动脉14例,变异肺静脉3例,术前3D-CT影像与术中解剖游离肺动脉分支符合率为97.9%,6支肺动脉分支3D-CT影像未显示,均为直径≤1 mm血管。结论3D-CT影像能够很好地显示肺动脉分支,在制定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术前计划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下载PDF
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厉玲玲 罗建生 《中国内镜杂志》 2021年第11期68-74,共7页
目的分析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8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情况,依据腹腔干情况分为观察组(腹腔干常见型,n=159)和对... 目的分析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8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情况,依据腹腔干情况分为观察组(腹腔干常见型,n=159)和对照组(腹腔干罕见型,n=26),两组均采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首次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前经3D-CT描述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排气、缓解围术期炎性反应,安全性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手术 3d-ct 胃周血管腹腔干变异
下载PDF
3D-CT联合Sina神经外科助手软件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黎华清 黎志洲 +1 位作者 王天荣 蔡慧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1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3D-CT联合Sina神经外科助手(Sina)软件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EV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拟行EVD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共穿刺侧... 目的探讨3D-CT联合Sina神经外科助手(Sina)软件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EV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拟行EVD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共穿刺侧脑室43个,对照组共穿刺侧脑室44个。对照组采用常规徒手盲穿法进行穿刺,观察组采用3D-CT联合Sina软件引导下穿刺。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引流通畅率、手术时间以评价临床应用价值,以是否发生意外机械损伤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90.91%(40/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意外机械损伤;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通畅率为97.67%(42/43),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34.57±9.42)min,短于对照组(49.63±11.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联合Sina软件在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中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性较好,且可减少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 增强现实技术 侧脑室穿刺 脑室引流术
下载PDF
3D-CT重建影像模拟导引动脉瘤手术入路设计的临床分析
18
作者 王建国 巩云霞 赵春福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19-320,共2页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的常见急危重症,随着DSA及3D-CTA影像技术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诊断率及手术的成功率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3D-CT影像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对动脉瘤的诊断逐步由有创的DSA检查转到无创的3D-CTA检查。3D—CT...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的常见急危重症,随着DSA及3D-CTA影像技术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其诊断率及手术的成功率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3D-CT影像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对动脉瘤的诊断逐步由有创的DSA检查转到无创的3D-CTA检查。3D—CTA及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D—CTA尚可重建颅腔的三维立体结构,因此它能提供病变本身及周边血管、神经及骨性结构等重要毗邻解剖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t重建影像 模拟导引 动脉瘤手术入路设计
下载PDF
3D-CTA、3D-MR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景涛 郭向平 马鑫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究3D-CT血管造影(3D-CTA)、3D-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D-CTA组70例,3D... 目的:探究3D-CT血管造影(3D-CTA)、3D-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孟津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D-CTA组70例,3D-MRA组60例;以有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符合情况,以手术探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预测动脉血管瘤破裂出血准确率。结果:3D-CTA组诊断符合率为90.00%,显著高于3D-MRA组的70.68%;3D-CTA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57%、90.00%和80.00%,显著高于使用3D-MRA检测得出的70.00%、70.68%和50.00%;3D-CTA组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正确率为90.00%,显著高于3D-MRA的84.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3D-MRA,且对动脉瘤破裂的预测准确率显著高于3D-M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ct血管造影 3D-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静脉性阴茎海绵体漏的应用与征象分析
20
作者 陆善金 丁可 +3 位作者 黄瑞岁 孙毅海 慕鉴 何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6期151-153,共3页
目的 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的3D-CT模型,对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静脉漏作出精确定位诊断。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58例,其中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25例,阴茎海绵体CT血管增强检查33例。采用MIP+VR后处理技... 目的 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的3D-CT模型,对静脉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阴茎静脉漏作出精确定位诊断。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58例,其中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25例,阴茎海绵体CT血管增强检查33例。采用MIP+VR后处理技术重建阴茎及盆腔静脉的CT三维图像。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医师在盲法条件下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采用t检验对两组评分比较,采用Kappa检验对图像质量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 25例X线阴茎海绵体造影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88%;33例CT增强检查成功率100%,诊断阳性率100%。两名医师对CT三维重建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63),对造影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449);CT血管增强图像质量评分为(4.44±0.68)分,造影图像质量评分为(3.52±0.91)分,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完成阴茎静脉回流系统解剖性重建,并建立阴茎静脉回流系统3D-CT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回流 3d-ct模型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