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a decade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on vegetable yield and soil phosphorus pools,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 被引量:8
1
作者 ZHANG Yin-jie GAO Wei +5 位作者 LUAN Hao-an TANG Ji-wei LI Ruo-nan LI Ming-yue ZHANG Huai-zhi HUANG Shao-w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119-2133,共15页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by organic amendments is adopted widely for promo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phosphorus(P)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However,few stud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by organic amendments is adopted widely for promo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phosphorus(P)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However,few studies hav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organic substitution on soil P availability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s.A 10-year(2009–2019)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on soil P pools,phosphatase activities 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and identify factors that regulate these soil P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Four treatments included 100%chemical N fertilizer(4 CN),50%substitution of chemical N by manure(2 CN+2 MN),straw(2 CN+2 SN),and combined manure with straw(2 CN+1 MN+1 SN).Compared with the 4 CN treatment,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increased celery and tomato yields by 6.9-13.8%and 8.6-18.1%,respectively,with the highest yields being in the 2 CN+1 MN+1 SN treatment.After 10 years of fertilization,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reduced total P and inorganic P accumulation,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vailable P,organic P,and microbial biomass P,and promo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alkaline and acid phosphomonoesterase,phosphodiesterase,and phytase)and microbial growth in comparison with the 4 CN treatment.Further,organic substitution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C/P,an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PLS-PM)revealed that the soil C/P ratio directly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d soil P pools and vegetable yield.Partial least squares(PLS)regression demonstrated that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positively affected phosphatase activitie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can promote soil P transformation and availability.Combining manure with straw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applying these materials separately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P management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substitution management soil P pools phosphatase activity microbial community soil C/P PLS-PM
下载PDF
Prospectivity modeling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recognition of efficient mono-and multi-elem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the Varzaghan district, NW Iran 被引量:1
2
作者 Reza Ghezelbash Abbas Maghsoudi Mehrdad Davira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1-144,共14页
The Varzaghan district 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Ur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is considered a promising are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Iran.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mono-and multi-el... The Varzaghan district 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Urumieh–Dokhtar magmatic arc, is considered a promising are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Iran.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mono-and multi-element geochemical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Cu–Au–Mo–Bi mineraliz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s of the Varzaghan district by applying the concentration–area fractal method. After mono-element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en selected elements in order to acquire a multi-elem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 based on the mineralization-related component. Quantitative comparisons of the obtained fractal-based popul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known Cu occurrences using Student's t-values. Then,significant mono-and multi-element geochemical layers were separ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geologic and structural layers to generate prospectivity models, using the fuzzy GAMMA approach.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final prospectivity models, a prediction-area plot was adap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element geochemical signatur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one(PC1) is more effective than mono-element layers in delimiting exploration targets related to porphyry Cu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CAL signature Concentration–area(C–A) fract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Student’s t-value Fuzzy mineral prospectivity modeling(MPM) Prediction–area(P–A) PLOT
下载PDF
Effects of tree size and organ age on variations in carbon,nitrogen,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Pinus koraiensis
3
作者 Yanjun Wang Guangze Jin Zhili Li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or growth and nutrient dynamics within plant organs and deserve more attention at regional to global scales.However,our knowledge of how these nutr... 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for growth and nutrient dynamics within plant organs and deserve more attention at regional to global scales.However,our knowledge of how these nutrients vary with tree size,organ age,or root order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remains limited.We determined C,N,and P contents and their stoichiometric ratios(i.e.,nutrient traits)in needles,branches,and fine roots at different organ ages(0-3-year-old needles and branches)and root orders(1st-4th order roots)from 64 Pinus koraiensis of varying size(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ranged from 0.3 to 100 cm)in northeast China.Soil factors were also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nutrient traits were regulated by tree size,organ age,or root order rather than soil factors.At a whole-plant level,nutrient traits decreased in needles and fine roots but increased in branches with tree size.At the organ level,age or root order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C,N,and P and a positive effect on stoichiometric ratio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nutrient vari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rgan-specific functions and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t an individual level.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utrient acquisition strategy by younger trees and organ fractions with higher nutrient content is for survival.Conversely,nutrient storage strategy in older trees and organ fractions are mainly for steady growth.Our results clarified the nutrient utilization strategies during tree and organ ontogeny and suggest that tree size and organ age or root order should be simultaneously considered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nutrient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size Organ age(or root order) Carbon(C) Nitrogen(N) Phosphorus(P) Pinus koraiensis
下载PDF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570
4
作者 徐阳春 沈其荣 冉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6,共8页
通过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农科所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免耕及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6年 32茬稻—麦水旱轮作后 ,表土层 ( 0~ 5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亚表层 ( 5~ 1 0cm)分别... 通过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农科所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免耕及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6年 32茬稻—麦水旱轮作后 ,表土层 ( 0~ 5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亚表层 ( 5~ 1 0cm)分别高 2 7.5 %、43.6%和1 1 %。与常规耕翻相比长期免耕处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 5 .4%和 45 .4% ,而微生物生物量磷无明显变化规律 ;亚表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免耕与耕翻两种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尽管各施肥处理施用的氮、磷、钾数量完全相等 ,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却因肥料种类的不同而异。综合 0~ 5和 5~ 1 0cm土层 ,微生物生物量碳、磷为 :猪粪 +化肥 >秸秆 +化肥 >绿肥 +化肥 >化肥 >不施肥 ,微生物生物量氮则为 :猪粪 +化肥 >绿肥 +化肥 >秸秆 +化肥 >化肥 >不施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碱解氮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有机肥料 微生物 生物量碳 微生物氮 微生物磷
下载PDF
磷素吸附特性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7
5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1 位作者 刘守赞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连作的5种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研究了石灰性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素的最大吸附量(Qm),1997年对照(CK)、N处理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18%和14%;而P、NP和NPM处理分别降低了26%、13%和24%。吸附能常数(k值)随时间延长,对照和N处理相对稳定,P和NP处理呈升高趋势,而NPM处理有降低趋势。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和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对照和N处理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P、NP和NPM处理呈升高趋势。Qm与Ca8-P、Al-P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与Ca2-P、Pe-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Ca2-P、有机磷含量变化与土壤DPS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EPC0只与有机磷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Qm、DPS和EPC0变化与SO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磷素吸附 磷形态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陆琦 马克明 +2 位作者 张洁瑜 卢涛 倪红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三江平原农业开垦导致地表水位和土壤水分下降,原生湿地退化为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或者直接转化为水田和旱田。退化湿地与农田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样地类型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水田>沼泽化草甸>旱田>典... 三江平原农业开垦导致地表水位和土壤水分下降,原生湿地退化为沼泽化草甸和典型草甸,或者直接转化为水田和旱田。退化湿地与农田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样地类型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水田>沼泽化草甸>旱田>典型草甸,全氮含量差异与有机质含量差异相一致,速效磷含量为水田>旱田>沼泽化草甸>典型草甸。这说明在湿地退化为典型草甸的过程中土壤养分严重下降,水分状况是影响湿地土壤养分下降的关键因素;但是农田土壤养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是由于耕作、施肥等非水分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水分条件和人为干扰共同决定了退化湿地和农田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农田 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碳氮比 速效磷
下载PDF
有机物料对水旱轮作红壤磷素微生物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黄敏 肖和艾 +2 位作者 黄巧云 李学垣 吴金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4-589,共6页
室内培养研究了添加有机物料后水旱轮作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和磷素转化状况。结果显示 ,加 5gkg-1葡萄糖 (G5 )、5和 10gkg-1稻草 (S5、S10 )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B C)在前 3d大幅度增加 (2 15 %、74 %、16 3% ) ;此后G5和S1... 室内培养研究了添加有机物料后水旱轮作红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变化和磷素转化状况。结果显示 ,加 5gkg-1葡萄糖 (G5 )、5和 10gkg-1稻草 (S5、S10 )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B C)在前 3d大幅度增加 (2 15 %、74 %、16 3% ) ;此后G5和S10处理的MB C经过一个下降阶段 (3~ 14d和 3~ 7d)后转为稳定 ;而S5处理的MB C基本保持稳定。G5和S10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MB P)分别在前 3d或 7d大幅度提高 ,此后基本稳定 ;S5处理的MB P一直保持稳定 ,但到培养结束时 (4 3d)比对照约高 1倍。G5处理的土壤提取磷 (鲜土 ;Olsen法 )在前 3d内显著下降 ,此后基本稳定 ;S5和S10处理的提取磷基本稳定 (略低于对照 )。在第 4 3天 ,G5处理土壤的Al、Fe结合态磷含量和固定态无机磷总量显著减少 ,说明添加有机物料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的同时 ,促进了固定态无机磷特别是Al、Fe结合态磷的活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经过微生物利用的磷约有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水旱轮作 红壤 磷素 微生物转化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8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姜灿烂 陈平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水平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磷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限苹果园土壤碳、氮、磷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杨雨林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5-691,共7页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g/kg;全氮依次为0.940、.85和0.83 g/kg;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而增加,与5年苹果园相比,塬面10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并且磷素的变异性随年限而增加。坡地10年、15年和20年苹果园土壤有机碳依次为6.36、.2和6.5 g/kg,全氮依次为0.76、0.76和0.81 g/kg;与10年苹果园相比,15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0%、28%。土壤剖面0—80 cm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80 cm以下不同利用条件苹果园土壤碳、磷含量差异不大,氮素含量在100 cm土层下随苹果园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果园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磷和微生物量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4-169,共6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说明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且淋溶作用较小;原生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解氮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p<0.05),说明原生生态系统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3种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自然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积累;玉米-红薯轮作地表层0-15 cm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主要受施肥影响;60-100 cm,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土壤全氮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农耕旱地土壤下层氮受雨水影响较大,淋失严重。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表层(0-15 cm)土壤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和实行自然恢复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因此,提高农田管理水平、施行保护性耕作,推行自然恢复、减少人为干扰是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和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人为干扰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下载PDF
施肥制度与养分循环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60
11
作者 陈安磊 王凯荣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4-1099,共6页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C(MB-C)、N(MB-N)、P(MB-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田土壤能维持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②化肥N、P、K先后引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土... 以红壤性稻田土壤为对象,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C(MB-C)、N(MB-N)、P(MB-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稻田土壤能维持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②化肥N、P、K先后引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土壤MB-C、MB-N、MB-P没有显著的影响;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MB-C;在施化肥NP或NPK基础上实行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MB-N和MB-P,而在不施化肥或只施化肥N的基础上,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虽也能提高土壤MB-N和MB-P含量,但提高的幅度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随着NPK肥配合程度的提高,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土壤MB-C、MB-N、MB-P的提高幅度有上升的趋势。③土壤MB-C与有机C的年际投入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分别与土壤有机C、土壤全N、速效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微生物对N素和P素的固持量,提高土壤MB-C、MB-N、MB-P占土壤全量C、N、P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养分循环 红壤性水稻土 微生物生物量C 微生物生物量N 微生物生物量P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芽胞杆菌数量的影响及其优势度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锐 林先贵 +5 位作者 陈瑞蕊 胡君利 张佳宝 王俊华 武敬 张华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8-785,共8页
以河南封丘潮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各季节分别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潮土芽胞杆菌数量及其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并解析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和磷... 以河南封丘潮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各季节分别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潮土芽胞杆菌数量及其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并解析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和磷肥的处理土壤有机碳与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的含量趋于升高,除不施磷肥处理(NK)外其他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四季的增幅范围为0.91~7.00 g kg-1。长期不同施肥后土壤细菌与芽胞杆菌在数量上也发生了明显分异,且在各季均呈现稳定的梯度规律,即施肥处理(除NK外)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平衡施化肥处理高于缺素施肥处理,除NK外其他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四季的增幅范围为0.02~0.54 lg(CFU g-1)。长期施化肥的处理芽胞杆菌占细菌数量的比例(即优势度)在冬、夏季高于春、秋季,而施有机肥的处理在不同季节保持相对恒定。相关性分析显示,芽胞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繁育,且芽胞杆菌的数量可敏感地反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有机肥 土壤肥力 有机碳 有效磷
下载PDF
进水磷碳比对聚磷菌与聚糖菌竞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郝王娟 薛涛 黄霞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95-98,共4页
以葡萄糖和乙酸盐为混合碳源,考察了进水磷碳比对SBR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磷碳比较高(10∶100)时,会在运行初期导致系统出水磷浓度较高,但反应器运行40d后,出水磷浓度可降至1mg/L以下。当进水磷... 以葡萄糖和乙酸盐为混合碳源,考察了进水磷碳比对SBR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磷碳比较高(10∶100)时,会在运行初期导致系统出水磷浓度较高,但反应器运行40d后,出水磷浓度可降至1mg/L以下。当进水磷碳比为2.5∶100时,单位污泥释磷量、单位污泥吸磷量、污泥含磷量和污泥含糖量分别为7.5mg/g、8.3mg/g、2.3%和9.5%;当进水磷碳比为10∶100时,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12.1mg/g、14.7mg/g、6.7%和7.0%。在高进水磷碳比条件下,单位污泥释磷量、单位污泥吸磷量和污泥含磷量均较高,污泥含糖量则较低,故高进水磷碳比对于聚磷菌的生长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除磷 进水磷碳比 聚磷菌 聚糖菌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麦根系周围土壤C、P、K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红亮 徐一杰 +4 位作者 朱建国 吴艳红 谢祖彬 刘钢 高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49-4955,共7页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在两种氮肥施用(低氮,LN和常规氮,NN)水平下,研究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收获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溶性碳、有机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O2浓度处理,高...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平台,在两种氮肥施用(低氮,LN和常规氮,NN)水平下,研究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收获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可溶性碳、有机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O2浓度处理,高CO2浓度处理在显著增加作物生物量的前提下,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增加幅度小麦季大于水稻季,根际大于非根际;水稻季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增加,且NN水平下水稻和小麦季进入土壤的可溶性碳增加,导致土壤有机磷降低幅度低于LN水平,且水稻季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有机磷的降低是保证有效磷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氮肥施用将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增加,对维持土壤磷的供给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作物对高CO浓度的持续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N水平 根际 可溶性碳 速效P 有机P 速效K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和开垦年限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养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呈增加趋势。旱地和菜园土壤有机C的积累速度高于全N,而水田土壤中全N和有机C含量同时迅速上升。土壤全P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快速升高,但土壤K素淋失严重,随着熟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红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C和全N含量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全P和全K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程度保持在何种水平,主要取决于农田有机C库及N的平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年限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氮和磷
下载PDF
白刺器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与C∶N∶P计量比的关联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小妹 何明珠 +2 位作者 杨睿哲 李金霞 陈年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1091,共11页
为了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优势种白刺的生存和生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荒漠化治理。根据空气相对湿度选取阿拉善地区3个典型白刺群落样点,研究白刺根、茎、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的积累及分配和碳∶氮∶磷(C∶N... 为了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优势种白刺的生存和生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荒漠化治理。根据空气相对湿度选取阿拉善地区3个典型白刺群落样点,研究白刺根、茎、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的积累及分配和碳∶氮∶磷(C∶N∶P)计量比特征的变化,并分析相应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结果表明:(1)随干旱程度加剧,白刺根、茎、叶中NSCs绝对含量减小,可溶性糖先增加后降低,淀粉先降低后增加;白刺叶片中N、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C∶N和C∶P先降低后增加,在最为干旱的Plot3样点叶片N∶P>16。(2)在Plot1样点,器官间根系可溶性糖显著高于茎干和叶片,根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茎干和叶片,在Plot3样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茎干和根系,根系中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茎干;白刺根、茎全C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叶片N含量显著>根系>茎干;在Plot1和PLot2样点叶片P含量显著大于根系和茎干,在Plot3样点根系>茎干>叶片。(3)NSCs及构成与C∶N∶P计量比间关系表明叶片N、P含量与茎、叶可溶性糖含量正相关和淀粉含量负相关,根中P含量与根中淀粉含量正相关和可溶性糖含量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白刺的生长受到水分和P的双重限制,白刺通过调整器官间NSCs积累及分配和提高N、P利用效率的策略来适应干旱生境,P含量的变化影响器官间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相互转化,对NSCs构成和含量的波动起着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C∶N∶P计量比 器官关联性 干旱适应策略
下载PDF
B/S+C/S混合模式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振 胡国鹏 孟庆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4,共4页
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中数据存储量大、管理困难、反馈交流不畅等问题,开发B/S+C/S混合模式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综合管理系统。在阐述该系统的开发模式、功能模块、学生查询功能等基础上,发掘其优势:数据管理高效化、测试... 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中数据存储量大、管理困难、反馈交流不畅等问题,开发B/S+C/S混合模式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综合管理系统。在阐述该系统的开发模式、功能模块、学生查询功能等基础上,发掘其优势:数据管理高效化、测试与评价即时化、信息共享与数据节省化、系统设计安全化、数据录入智能化。建议:提升系统的维护升级及冗杂数据的处理能力,开发"大健康观"下运动处方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管理系统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B S+C S混合模式 应用
下载PDF
ρ(P)ρ/(C)动态变化对SBR强化生物除磷系统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亚宜 江帆 +4 位作者 张兆祥 李小伟 杨健 高乃云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0-747,共8页
通过调节进水ρ(P)ρ/(C)的不同水平(2.9/100、1.4/100、0.57/100、0.29/100、1.4/100和2.9/100),考察了A/O-SBR系统强化生物除磷效果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聚磷菌和聚糖菌种群的竞争与演变.结果表明,当ρ(P... 通过调节进水ρ(P)ρ/(C)的不同水平(2.9/100、1.4/100、0.57/100、0.29/100、1.4/100和2.9/100),考察了A/O-SBR系统强化生物除磷效果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PCR-DGGE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聚磷菌和聚糖菌种群的竞争与演变.结果表明,当ρ(P)ρ/(C)逐渐降低时(2.9/100→1.4/100→0.57/100→0.29/100),吸收单位碳源的厌氧释磷量逐渐降低,而胞内糖原量逐渐升高.相应的DGGE图谱显示,微生物类群在ρ(P)/ρ(C)降低过程由11 OTUs升高到14 OTUs,最后降至7 OTUs;结合生化指标判断,系统优势菌种呈现的是从聚磷菌占优势、聚糖菌聚磷菌共存到聚糖菌占优势的动态变化.随后,提高进水ρ(P)ρ/(C)值从0.29/100到1.4/100再到2.9/100,污泥吸收单位碳源的厌氧释磷量逐渐升高,而胞内糖原量逐渐降低.这说明当聚糖菌占优势以后,通过调节ρ(P)ρ/(C)可重新培养获得聚磷菌优势系统,但DGGE图谱也显示,此时的聚磷菌优势种群较聚糖菌系统的优势种群已有较大变化,且与先前聚磷菌系统的优势种群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磷碳比 聚磷菌 聚糖菌 PCR-DGGE 序批式反应器
下载PDF
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世利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74-276,共3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在以校园网为平台、采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研究基于C S和B 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相关管理、辅导员管理、办公管理、学生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在以校园网为平台、采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研究基于C S和B S混合模式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相关管理、辅导员管理、办公管理、学生信息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及其C S和B S混合开发的优势 ,提出“建立全校共享的高校学生管理数据中心”的设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 B/S 混合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 办公管理 信息查询
下载PDF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效应分析——基于中国财险产业组织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邵全权 陈月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131,共11页
文章运用中国16家财险公司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考察财险产业组织规律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对财险产业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财险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正相关,市场结构与绩效正相关,竞争行为与绩效负相关;保险保障基金提取额与市... 文章运用中国16家财险公司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考察财险产业组织规律及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对财险产业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财险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正相关,市场结构与绩效正相关,竞争行为与绩效负相关;保险保障基金提取额与市场结构正相关,与竞争行为正相关,与绩效负相关。文章为了体现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从隐性制度到显性制度的转变,将样本期间分为两阶段,尽管分阶段估计结果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未改变基本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财险产业组织 隐性制度 显性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