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四会古森林地下生态系统^(14)C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丁平 沈承德 +3 位作者 易维熙 刘克新 丁杏芳 付东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2-498,共7页
运用AMS-14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根据土壤有机碳14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 运用AMS-14C定年技术,研究了被埋藏水松古木的发育和死亡时间以及土壤剖面中总有机碳的14C表观年龄和细根的14C年龄。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松古木开始发育和死亡的时间大致为4~3kaB·P.。根据土壤有机碳14C的表观年龄,该土壤剖面的14C年代地层可以分为3层,分别为:1)表层,2634±32~3305±29aB·P.;2)腐殖层,3305±29~3813±31aB·P.;3)基底,3813±31~4544±33aB·P.。基底、腐殖土层和表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55mm/a,4·33mm/a和0·26mm/a。细根的14C年龄变化范围为2290±29~3542±28aB·P.,较同层位的土壤有机碳的年龄年轻。腐殖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高达33%~46%,大多数有机碳仍处于未分解状态。该地区自4~3kaB·P.以来,环境演化可能经历了由陆到沼泽再到被水淹没最后又变成陆地的过程,植被从以水松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演化成当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群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是这种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会 地下森林 细根 古木 ^14c地层年代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下载PDF
海南岛鹿回头造礁珊瑚的^(14)C年代及珊瑚礁的发育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德银 施祺 +1 位作者 张叶春 吕金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37,共7页
通过 2002 年 7 月沿鹿回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 (Porites) 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 C 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 5 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 (7 300—6 000 14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 00... 通过 2002 年 7 月沿鹿回头珊瑚礁坪断面方向,在原生滨珊瑚 (Porites) 礁表面进行系统采样,并进行 C 测年和年代校正,初步划分出全新世以来珊瑚礁演化的 5 个阶段:珊瑚礁繁盛期 (7 300—6 000 14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Ⅰ(6 000—4 800 cal.aBP )、珊瑚礁发展期 (4 800—3000 cal.aBP )、珊瑚礁发育停滞期Ⅱ(3 000—1000 cal.aBP ) 和现代珊瑚礁发育期 (1 000 cal.aBP 以来)。鹿回头珊瑚礁在 7 300—6 000cal.aBP 处于发育的繁盛期,已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珊瑚礁的地貌格局。后来不同时期珊瑚礁是在此时期形成的礁塘或礁坑等低洼地中形成,并在鹿回头半岛两侧向外发展,现代珊瑚礁则发育于全新世珊瑚礁的外礁坪或礁前斜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珊瑚 ^14c年代 发育过程 全新世 鹿回头
下载PDF
^(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六)及^(14)C年代数据库 被引量:1
4
作者 焦文强 王立红 +3 位作者 彭贵 王启鸣 李桂英 张嘉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7-95,共9页
本文公布^(14)C年代数据151个,存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4)C年代数据库内。该数据库已验收通过。现录入数据资料1500条,对各地区、各层位的宏观年代分布及对避免野外重复性工作有着参考价值。
关键词 ^14c年代 地质 数据库 半衰期 计数
下载PDF
^(14)C年代测定的碳化锂制样法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明富 沈承德 《地球化学》 CAS 1983年第4期411-416,共6页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are the principle of Li2C2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apparatus and chemical procedure. Conditional experiments on reaction temperature, Li: CO2 proportion and C2H2 yield have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optimum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Li2C2 metho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2C2 method and the SrC2 method previously developed in our lab. shows that the former has the advantage over the l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测定 碳化锂 反应原理 有机碳 制作方法
下载PDF
核试验^(14)C在法医学上的应用:确定不明死者的出生时间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宁 沈承德 +6 位作者 丁平 易惟熙 孙卫东 刘克新 丁杏芳 付东坡 袁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389,共6页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大规模的大气层核试验活动,原本稳定的大气中CO2的14C含量迅速升高,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渗透到整个生物圈,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大气中CO2的14C含量开始迅速减少,其速度却远超过了14C... 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初大规模的大气层核试验活动,原本稳定的大气中CO2的14C含量迅速升高,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渗透到整个生物圈,自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大气中CO2的14C含量开始迅速减少,其速度却远超过了14C自身的衰变速度,树轮和珊瑚等环境信息载体的14C记录都体现了这一迅速增长而后又衰减的过程。近50年对全球大气中CO2的14C含量的数据采集和发布,使人们发现了14C含量作为现代时间标尺的可行性。介绍了现代核试验14C在法医学鉴定中新的应用方向——根据牙釉质的14C含量确定不明身份死者的出生年代。对于无法判定样品形成于大气14C含量峰值前后的问题,尝试应用同一个人釉质完成时间不同的两颗牙齿的14C含量比较,来予以解决。实验数据结果与真实记录之间的绝对误差为1.4a,优于以前骨龄和牙齿磨损度等传统的法医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鉴定 核试验14c年代 牙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9批正品龙骨药材的年代测定及年代与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迪 宋晨 +2 位作者 宋杉杉 张志杰 张海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0-1904,共5页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 采用^(14)C测年法对采集的龙骨样品进行了年代测定,选取其中9批符合化石年代的正品龙骨,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D)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及元素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龙骨的主体物相为羟磷酸钙,部分样品为羟磷酸钙和碳酸钙共存;样品中的羟磷酸钙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存在形式,碳酸钙则多以方解石型碳酸钙存在,少部分以白云石形式存在。采用ARF、ICP-AES、ICP-MS、AES法对9批正品龙骨样品进行了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龙骨中钙磷的比值均大于2,推测因化石形成过程中,骨骼的有机磷在地质过程中较多被分解而造成;9批龙骨的微量元素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Sc、V、Cr、Co、Ni、Cu六种元素相对原始地幔均为亏损,Ba、Sr、As为异常富集,元素U为高度富集;9批龙骨中的稀土元素分布也具有大致相同的分配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Ce负异常,Eu部分正异常、部分负异常,Y轻微正异常;6批年代在4.35万年以前的龙骨,稀土元素总量明显高于3批年代在1.8~3.7万年之间的样品,推测一方面与其埋藏成岩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其埋葬年代更为久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骨 ^(14)c年代测定法 物相组成 微区成分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博斯腾湖湖泊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测量 被引量:30
8
作者 范育新 赵晖 +2 位作者 陈发虎 黄小忠 杨美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 使用光释光年代学的单片再生法测量了博斯腾湖沉积剖面中碳酸盐泥及粉砂质泥底部的浅湖相灰色粉细砂和风成沙的年龄,对剖面上部碳酸盐层中陆生植物残体进行了AMS14C测年。通过不同测片的等效剂量(De)值的分布状况评价了样品的晒褪程度,选择不随灵敏度校正后的自然释光信号变化的相对集中的等效剂量(De)值计算了样品的埋藏年龄。通过这些年龄结果的对比,发现石英矿物的OSL年龄和AMS14C年龄在地层上是一致的,表明尽管在浅湖相细砂中存在不完全晒褪,但根据相对较小而集中的De值计算得到的年龄结果是可靠的。这些年龄结果和地层资料揭示末次冰消期以来至早全新世,博斯腾湖处于无水干盆地向深水湖泊转化的浅水湖泊状态,现代深水博斯腾湖大约形成于距今8k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14c年代 湖相粉细砂 干旱区
下载PDF
青岛崔家潞海湾弱能海滩地貌、沉积年代与潮下带泥质沉积速率
9
作者 周良勇 薛春汀 刁少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9期17-23,共7页
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 崔家潞海湾是典型的圆形海湾,海湾西侧的连续沉积了泥质潮坪和沙滩,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貌剖面特征、沉积特征、沉积速率及导致海岸变化的因素,对海滩/潮滩剖面进行测量、取样;对比了历年来的历史地图,以了解海湾湾口、入海河流、低潮线等的变化。地貌上,由陆向海的剖面揭示了小型河流、沙坝、砂质海滩和低潮带的泥质沉积。这段海岸后滨向岸有小型河流,河流输沙形成沙坝,坝后形成小型滨海湿地。光释光年代和14C显示沙坝形成于6.1ka。利用210 Pb和137 Cs测年分析了泥质潮坪的沉积速率及沉积对口门变化的响应。海滩上部为中粗砂海滩,显示为低能的反射型海滩;下部则为低平的宽阔潮坪,有厚达1m的泥质沉积,而且潮坪上没有潮沟发育,坡度小。泥质沉积在近岸处和低潮处较薄,而在中间位最厚。潮平泥质在平面上的分布也不均匀。测年和历史地图都显示,泥质沉积主要出现在1950年之后。根据137 Cs,1954年至2009年,沉积了厚达1m的泥质,平均沉积速率在15mm/a。测试结果还显示上部70cm为沉积速率19.7mm/a,大于下部20cm沉积速率的9.0mm/a。湾口大坝的修建可能导致淤积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能岸滩 沉积速率 河口沙坝 光释光年代 14c年代
下载PDF
基于14C数据重建中亚地区全新世人类活动的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晓娜 许冰 +1 位作者 张俊杰 李龙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4-1382,共19页
中亚地区在早期人类演化、迁徙、文明演替与近现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相关历史记录的缺乏和考古研究的滞后,对于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一直缺乏系统认识;而研究中亚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人口的变... 中亚地区在早期人类演化、迁徙、文明演替与近现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相关历史记录的缺乏和考古研究的滞后,对于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一直缺乏系统认识;而研究中亚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人口的变化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考古遗址的14C年代数据的相对密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成为指示古人口变化的可靠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古人口重建,为研究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提供重要参考证据。近年来,中亚地区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考古年代学数据,为研究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提供了契机。本研究首次对中亚地区的考古14C年代学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编制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考古放射性碳数据库(n=1754),利用ArcGIS绘制时间分辨率为千年尺度的中亚地区考古遗址点分布图,使用14C数据的总和概率密度(Summ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重建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系统地分析了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al.ka B. P.以来中亚地区存在连续的人类活动,但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在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强度较弱,遗址数量非常少,且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少数山前区域;从5 cal.ka B. P.开始,遗址点数量和范围开始增加,人口数量也开始增加,在2.7 cal.ka B. P.达到峰值;从2.3 cal.ka B. P.开始,人类活动强度开始减弱,人口数量出现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14c年代 人类活动 古人口变化 中亚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昆声 闵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金属成分分析数据,确定了一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和墓葬,并可依此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进行断代和分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期青铜 时代 断代 分段 最新 c14年代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75
12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14c年代 孢粉记录
下载PDF
西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汇流区全新世泥炭腐木层时空分布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卓 汤永杰 +5 位作者 郑艳伟 黄康有 韩子云 宗永强 李平日 谭惠中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313-325,共13页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西江 北江 泥炭腐木 全新世 14c年代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第四纪以来天津北部燕山隆升与山前盆地的形成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振营 王强 +3 位作者 李亚平 裴军令 周相国 高学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3-908,共16页
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 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个高岩心采取率钻孔的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个热退磁样品的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m厚松散地层的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Ma的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的沉积空间,形成广义的山前盆地中的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的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km处。0.78 Ma以来的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m。谨慎地依据120 ka的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的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个钻孔的7个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km的钻孔45 ka以来的地层最厚达41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狭义的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的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的沉降提供了一个基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源到汇
下载PDF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 被引量:2
15
作者 仇士华 蔡莲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2期21-25,共5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实施的系统工程,以多学科合作方式联合研究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根据考古系列样品的年代测定,得出考古学的14C年代框架。2)依古文献的天象记录,天文计算定出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武丁登基年为公元前1250年;均与14C测年结果相合。3)根据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纪时词语,排出金文历谱,在年代框架内排出西周王年表。4)根据殷墟的甲骨和文化分期,商后期的周祭祀谱,武丁年代和文献记载,在年代框架内排出商后期王年的大致情况。5)商前期主要根据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分期与年代测定,结合文献,估定夏商分界的年代。6)夏代主要是根据二里头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王城岗文化分期和年代测定,以及结合文献和参考夏代的五星连珠、仲康日食等的天文推算,估定夏代的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 ^14c年代测定 多学科合作
下载PDF
从宏观环境质疑“船台说”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平日 《热带地理》 2001年第4期378-383,共6页
从14 C年代、出土古生物和地理环境提出对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旁的“秦代船台”遗址提出质疑 ,认为该处不是海潮可达的江畔 ,是高地 ,不适宜造船 。
关键词 ^14c年代 化石硅藻 广州 宏观环境 碳同位素 “秦代船台”遗址
下载PDF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土壤植硅体AMS^(14)C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和天 潘岩 +4 位作者 杨颖亮 秦岭 孙国平 郑云飞 吴小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 植硅体(phytolith)是植物体细胞中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后的产物。非晶体二氧化硅的一个聚合基有活性,能够结合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碳。植物体死亡后,非晶体二氧化硅脱水,形成坚硬的硅质物,具有抗风化、抗腐蚀、耐酸的特点。植物原生的有机碳被封闭在植硅体内,与外界隔绝,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利用植硅体进行^(14)C年代测定,可以得到植物体死亡的年龄。本研究采集浙江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田土壤样本,提取其中的植硅体,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鉴定,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植硅体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以期得到水稻田的使用年代;对同层位炭化植物种子也利用加速器质谱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比结果显示,植硅体年代数据与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在3σ误差范围内一致,植硅体年代数据的中值比炭化植物种子的年代数据中值略有偏老。可以认为植硅体的年代基本上代表了水稻田被使用的年代,植硅体测年可以作为植物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植硅体年代数据偏老的部分原因做了一点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加速器质谱(AMS) 碳十四年代测定(^14c) 新石器 田螺山遗址
原文传递
陕西蓝田全新世黄土AMS-^(14)C测年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婷 祝一志 +1 位作者 杨亚长 邵晶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8-682,共5页
加速器质谱计14C(AMS-14C)测年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已广泛用于晚第四纪和新石器时期的断代研究。通过对蓝田县新街遗址旁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AMS-14C测年,并利用贝叶斯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地层序列的... 加速器质谱计14C(AMS-14C)测年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已广泛用于晚第四纪和新石器时期的断代研究。通过对蓝田县新街遗址旁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AMS-14C测年,并利用贝叶斯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地层序列的年代学框架。结合新街遗址考察、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磁化率测量和孢粉分析,表明马兰黄土晚期气候偏凉干,进入全新世时期气候转暖,仰韶时期温暖湿润,龙山时期气候暖偏干,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转干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14c年代 贝叶斯分析 全新世黄土地层 环境变迁
原文传递
树轮长年表在全球变化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14)C曲线校正、环境考古和地质灾害事件定年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7-253,共7页
近几十年树轮年代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成功建立了大量长度逾千年的树轮长年表。本文评述树轮长年表在全球变化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树轮长年表可为^(14)C定年提供校准曲线,从而将样本的^(14)C年龄转化为日历年龄,提高了^(14)C测年... 近几十年树轮年代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成功建立了大量长度逾千年的树轮长年表。本文评述树轮长年表在全球变化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树轮长年表可为^(14)C定年提供校准曲线,从而将样本的^(14)C年龄转化为日历年龄,提高了^(14)C测年的精度;也可为环境考古如古木建筑及墓葬等提供定年服务,确定古木构建筑的建造年代;树轮长年表在地质灾害事件定年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树轮长年表在上述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存在不足,最新的国际^(14)C会议公布的^(14)C校正曲线中能够准确定年的树轮校正部分仅为过去12 410年,目前尚无法提供更长时间尺度的树轮校正曲线。在对木构建筑进行定年时受到古木样本量不足的限制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树轮长年表的应用潜力,应不断发掘与延长现有树轮宽度长年表,同时建立长年表的C、O同位素序列,以期为长年表的应用不断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长年表 14c年代校正 考古定年 地质灾害事件
原文传递
贵州双河洞晚更新世大熊猫化石高度聚集现象及其意义
20
作者 王德远 高占冬 +7 位作者 黎有为 JEAN BOTTAZZI 杜花 傅良同 赵祖伦 宁有丰 程海 周文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8-1045,共8页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大熊猫深入该支洞内经由竖井跌落并死亡的过程,表明喀斯特洞穴可以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及化石保存环境。选取一例化石表面沉积的碳酸钙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表明该个体至少生活在5.1万年前;对另一例个体的牙齿化石进行AMS14C测年,发现其生活在距今2.5万年左右,推断该洞道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晚更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化石 牙釉质 AMS14c年代 陷阱 双河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