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汉族人群视散发性网膜色素变性C2ORF7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慧 李永蓉 纪风涛 《安徽医学》 2017年第12期1564-1567,共4页
目的分析C2ORF7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情况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36例散发性RP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14例无亲属关系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 目的分析C2ORF71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情况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36例散发性RP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收集14例无亲属关系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Biotek公司OMEGA试剂盒分别提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并测序候选基因C2ORF71,分析其突变情况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系。结果未发现临床上能够致病的外显子基因突变rs267606690(c.601A>T,p.I201F)和p.W253X(密码子变化不定),检测到临床上属于良性突变rs17744093、rs13385188、rs621327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2ORF71基因突变与中国汉族人群的散发性RP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视网膜色素变性 c2orf7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一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C2ORF71基因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曼 卢亦路 马用信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分析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的基因变异,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确定可疑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分析双亲携带变异位点的... 目的分析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的基因变异,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确定可疑变异,应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变异,分析双亲携带变异位点的情况。采用多种软件对所检出的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C2ORF71基因存在c.8G>A(p.Cys3Tyr)和c.958_959insA(p.Arg320Glnfs*29)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显示其父亲携带c.8G>A(p.Cys3Tyr)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958_959insA(p.Arg320Glnfs*29)杂合变异,因此先证者的变异分别来自父母。两个变异均为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基因变异指南,c.8G>A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P3+PS3),c.958_959insA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M2+PVS1+PM4+PP4)。结论C2ORF71基因c.8G>A(p.Cys3Tyr)和c.958_959insA(p.Arg320Glnfs*29)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C2ORF71基因的变异谱,并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c2orf71基因 基因变异 全外显子测序
原文传递
CDHR1和C2orf71基因新变异相关的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3
作者 虎学君 李贞 +4 位作者 牛伟 杨尚英 芮雪 盛迅伦 容维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6-662,共7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患者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方法家系调查研究。2021年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2个CORD家系中的2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患者分别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 目的观察并分析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CORD)患者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方法家系调查研究。2021年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2个CORD家系中的2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患者分别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证者。采集病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色觉、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行Trio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检测。根据遗传规律,分析家族史,确立其遗传类型。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和4个在线工具对突变位点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2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ORD。家系1先证者,女,49岁。双眼视力下降伴畏光9年,夜盲4年。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0.03、0.06。ERG检查,双眼暗适应0.01 b波和暗适应3.0 a、b波振幅轻度降低,明适应3.0 a、b波振幅重度降低。家系2先证者,男,30岁。双眼视力下降4年;否认夜盲史。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0.3、0.2。ERG检查,双眼暗适应0.01 b波和暗适应3.0 a、b波振幅轻度降低,明适应3.0 a、b波振幅重度降低。双眼视盘颜色淡红,黄斑区萎缩,中心凹反光消失,周边视网膜点状色素沉着。2例患者眼底主要改变为黄斑区萎缩。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携带CDHR1基因c.439-2A>G(M1)、c.676delT(p.F226fs)(M2)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携带C2orf71基因c.2665dupC(p.L889fs)(M3)、c.878T>C(p.L293P)(M4)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4、M3杂合突变。根据ACMG指南和在线工具分析结果,提示4个突变均为新的致病性变异。结论CDHR1基因M1、M2和C2orf71基因M3、M4是CORD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患者均表现为视力下降伴有黄斑区萎缩的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 cDHR1基因 c2orf71基因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