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K和cAMP途径对白色念珠菌毒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曦 蒋云爱 +1 位作者 孙小俐 陈江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利 用白色念珠菌MAPK和cAMP途径几种成员的基因缺失株, 研究信号转导途径对白色念珠菌形态转变的影响. 用系统感染小鼠模型分析这些基因缺失株的毒力, 缺失株的毒力与它们形成菌丝的能力相一致, 野生菌SC5314的致病能力最强, 形成菌丝... 利 用白色念珠菌MAPK和cAMP途径几种成员的基因缺失株, 研究信号转导途径对白色念珠菌形态转变的影响. 用系统感染小鼠模型分析这些基因缺失株的毒力, 缺失株的毒力与它们形成菌丝的能力相一致, 野生菌SC5314的致病能力最强, 形成菌丝能力减弱的突变株hst7和cph1毒力也减弱, 不能形成菌丝的cph1 efGl突变株和crk1则无毒性. Northern blot杂交分析表明, MAPK途径对ECE1和ALS3的表达影响不大, cAMP途径的影响较大, ECE1的表达依赖于EfGl因子. ALS1的表达受MAPK和cAMP途径共同调控, 两者对ALS1表达的影响效应接近. 在cph1 efGl双缺失株中ALS1, ALS3, ECE1的表达完全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形态转变 信号传导 毒性 基因表达 MAPK途径 camp途径
原文传递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乳腺癌细胞内cAMP/PKA信号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成招 马海田 +3 位作者 邹思湘 王国杰 陈伟华 韩正康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7-522,共6页
本实验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对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内cAMP/PKA信号途径的影响。实验设3组:空白对照组、50μg/ml大豆黄酮及15μg/ml染料木素组。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了胞内cAMP的浓度、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cyclase,AC)和磷酸二... 本实验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对SHZ-88大鼠乳腺癌细胞内cAMP/PKA信号途径的影响。实验设3组:空白对照组、50μg/ml大豆黄酮及15μg/ml染料木素组。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了胞内cAMP的浓度、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cyclase,AC)和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的活性,用(γ-32P)ATP掺入法测定cAMP依赖性PKA的活性,半定量RT-PCR法分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elementbindingprotein,CREB)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处理后5min,大豆黄酮组和染料木素组细胞的cAMP浓度分别比对照组升高了9.5%和11.0%(P<0.05);10min时,分别比对照组升高31.0%和40.3%(P<0.01)。3组细胞的AC活性在处理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但在处理后5min,大豆黄酮组和染料木素组细胞的PDE活性分别降至对照组的71.8%和71.6%(P<0.05)。处理后20min,大豆黄酮组和染料木素组细胞PKA活性分别上升到对照组的125.8%和122.3%(P<0.05);到40min时仍维持在高水平。大豆黄酮组和染料木素组细胞CREBmRNA的表达量在处理后3h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1.6%和51.1%(P<0.05);6h后开始下降。这些结果提示,大豆异黄酮能够激活大鼠乳腺癌细胞内cAMP/PKA信号途径;而且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导致胞内cAMP浓度升高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黄酮 染料木素 大鼠乳腺癌细胞 camp/PKA信号途径
下载PDF
不同运动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中cAMP/CREB/Atf4途径及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祥和 孙朋 +3 位作者 陈爱国 杨念恩 张娜娜 李世昌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7-983,共7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小鼠骨形成变化及不同运动对T2DM小鼠骨中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激活转录因子4(ATF4)途径和骨形成的影响。方法:4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ZC...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小鼠骨形成变化及不同运动对T2DM小鼠骨中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激活转录因子4(ATF4)途径和骨形成的影响。方法:4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ZC,10只)和T2DM造模组(30只)。T2DM造模组小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T2DM对照组(TC组,9只)、T2DM游泳组(TS组,9只)和T2DM下坡跑组(TD组,9只)。利用游泳和下坡跑对TS组和TD组小鼠进行8周训练。结束后,取小鼠血清并利用ELISA法检测c AMP浓度;取右侧股骨并利用RT-PCR法检测CREB、ATF4、骨钙素(OC)、骨钙蛋白(OCN)和骨涎蛋白(BSP)的m RNA表达;取右侧胫骨并利用West-blotting法检测CREB蛋白表达;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诱导其向骨细胞(OB)分化,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液对OB染色;取左侧股骨并用Micro-CT对股骨远端BMD进行扫描。结果:与ZC组相比,TC组c AMP浓度下降,CREB、ATF4、OC、OCN和BSP m RNA及CREB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OB成骨能力和BMD显著下降(P<0.01)。与TC组相比,TS组OC和OCN m RNA表达上调(P<0.05或P<0.01),OB骨形成能力增强;TD组c AMP浓度下降,CREB、ATF4、OC和OCN m RNA及CREB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OB骨形成能力和BMD显著增加(P<0.01)。与TS组相比,TD组c AMP浓度升高,CREB、ATF4和OC的m 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或P<0.01),OB骨形成能力增强。结论:2型糖尿病小鼠骨形成代谢被抑制;下坡跑通过激活2型糖尿病小鼠骨中c AMP/CREB/ATF4途径,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能力,提高骨密度,且其作用效果优于游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游泳 下坡跑 2型糖尿病 camp/CREB/ATF4途径 骨形成 分子机制
下载PDF
灰葡萄孢犬尿氨酸单加氧酶基因BcKMO与病菌cAMP信号途径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袁雪梅 王敏 +5 位作者 藏金萍 曹宏哲 张康 张靖 邢继红 董金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504-2512,共9页
【目的】明确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犬尿氨酸单加氧酶基因Bc KMO与病菌c AMP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Bc KMO调控灰葡萄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c AMP信号途径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检测灰葡... 【目的】明确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犬尿氨酸单加氧酶基因Bc KMO与病菌c AMP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Bc KMO调控灰葡萄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c AMP信号途径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检测灰葡萄孢野生型BC22、Bc KMO的T-DNA插入突变体BCG183和回复菌株BCG183/Bc KMO对c AMP信号途径特异性抑制剂的敏感性;分别提取灰葡萄孢野生型BC22、突变体BCG183和回复菌株BCG183/Bc KMO中的c AMP,利用HPLC检测各菌株中c AMP的含量;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Bc KMO与c AMP信号途径中c 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的催化亚基基因pka1和pka2、调节亚基基因pka R、编码异源三聚体G-蛋白Gα亚基基因bcg2和bcg3在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组织部位以及培养条件下的表达规律;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Bc KMO突变体中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pka2、pka R、bcg2、bcg3的表达水平;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pka2、pka R、bcg2、bcg3的RNAi突变中Bc KMO的表达水平。【结果】灰葡萄孢Bc KMO的T-DNA插入突变体BCG183对c AMP信号途径特异性抑制剂SQ22536不敏感,受抑制的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型BC22和回复菌株BCG183/Bc KMO。Bc KMO的T-DNA插入突变体BCG183中c AMP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BC22和回复菌株BCG183/Bc KMO。Bc KMO与c AMP信号途径中c 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的催化亚基基因pka1、编码异源三聚体G-蛋白Gα亚基基因bcg2和bcg3的表达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在7 d的菌丝和菌核中表达水平较高;此外,Bc KMO和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pka2、pka R、bcg2、bcg3均为在含果糖培养基上培养的病菌中表达水平较高。Bc KMO的T-DNA插入突变体BCG183中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pka2、pka R、bcg2、bcg3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BC22和回复菌株BCG183/Bc KMO。pka1、bcg2的RNAi突变体中Bc KM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而pka2、pka R、bcg3的RNAi突变体中Bc KMO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Bc KMO负调控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pka2、pka R、bcg2、bcg3的表达;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1、bcg2负调控Bc KMO的表达,而c AMP信号途径关键基因pka2、pka R、bcg3正调控Bc KMO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BcKMO camp信号途径
下载PDF
细胞内信号分子传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庞飒 龚兴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8,共5页
近年来有关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研究,着重体现在Ca2+信号传导途径及相应的蛋白质分子如蛋白激酶C(PKC)、钙调素(CaM)、钙调素激酶Ⅱ(CaMKⅡ),同时也对Ras途径中出现的Vav、Rap、Crk、C3G等蛋白质分子以及cAMP和NFκB途径作了有益的补充与修... 近年来有关细胞内信号传导的研究,着重体现在Ca2+信号传导途径及相应的蛋白质分子如蛋白激酶C(PKC)、钙调素(CaM)、钙调素激酶Ⅱ(CaMKⅡ),同时也对Ras途径中出现的Vav、Rap、Crk、C3G等蛋白质分子以及cAMP和NFκB途径作了有益的补充与修改.细胞外信号分子通过以上4种途径及其相互通讯(crosstalk),激活了某些蛋白激酶,调控了基因转录及其他相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 CA^2+ Ras途径 camp途径 NF-kB途径
下载PDF
基于腺苷A3受体途径针刺对足三里浅筋膜cAMP/Epac及Ras/MAPK途径的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屈飞 张明月 +5 位作者 崔艳茹 邱沙英 曾杰 刘婕 黄俊浩 陈爱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41-3544,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足三里浅筋膜cAMP/Epac、Ras/MAPK途径的调节及其与腺苷A3受体途径之间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针刺+IB-MECA组和针刺+Reversine组,各组在针刺后20min取足三里穴位区浅筋膜标本,HE和Masson染色检测针... 目的:探讨针刺对足三里浅筋膜cAMP/Epac、Ras/MAPK途径的调节及其与腺苷A3受体途径之间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针刺+IB-MECA组和针刺+Reversine组,各组在针刺后20min取足三里穴位区浅筋膜标本,HE和Masson染色检测针刺对组织结构及胶原沉积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cAMP、Epac、Ras、ERK1/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MP、Epac、Ras、p-ERK1/2、ERK、p-P38、P38等蛋白表达。结果:针刺可引起浅筋膜组织细胞排列紊乱,有细胞脱落现象,cAMP、Epac mRNA表达下调,Ras、ERK1/2 mRNA表达上调,cAMP、Epac信号蛋白表达下调,Ras、p-ERK1/2、p-P38信号蛋白表达上调,腺苷A3受体激动剂IBMECA可加强上述改变,而腺苷A3受体拮抗剂Reversine可减弱该效应。结论:腺苷A3受体激活后镇痛可能与上调浅筋膜组织Ras/MAPK途径、下调CAMP/Epac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A3受体 针刺镇痛 足三里 浅筋膜 camp/Epac途径 Ras/MARK途径
原文传递
朝医方三神散对兔心房正性肌力作用的影响
7
作者 申晨 李超 +1 位作者 李雪 崔昊震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朝医方三神散对兔心房的正性肌力作用。方法:采用兔离体搏动心房灌流模型来观察不同剂量的三神散(0.1,0.3,1g.L-1)对心房正性肌力的变化。结果:三神散可使心房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心房搏动压(pulse pressure)及灌流液... 目的:研究朝医方三神散对兔心房的正性肌力作用。方法:采用兔离体搏动心房灌流模型来观察不同剂量的三神散(0.1,0.3,1g.L-1)对心房正性肌力的变化。结果:三神散可使心房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心房搏动压(pulse pressure)及灌流液中cAMP流出量比给药前呈现浓度依赖性递增趋势;阻断-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或L-型Ca2+型通道(L-type Ca2+channel,LTCC)均可抑制三神散对心房正性肌力的增强作用。结论:三神散具有增强心肌正性肌力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可能与-AR-cAMP-LTCC信号传导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神散 心房正性肌力 -AR—camp—LTCC信号传导途径
下载PDF
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潘丽娜 曹承俊 +1 位作者 魏羽佳 黄广华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49-1059,共11页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正常的共生微生物,也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其形态的多样性,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频繁地相互转换。这种形态的可塑性与白念珠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能力、侵染性以及有性生殖等方面均有密切关...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正常的共生微生物,也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其形态的多样性,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频繁地相互转换。这种形态的可塑性与白念珠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能力、侵染性以及有性生殖等方面均有密切关系,也是该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酵母–菌丝相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两种典型形态转换系统。宿主相关的环境因子和白念珠菌内源基因共同参与这些形态转换的调控。该文将综述近年来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参与菌丝发育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的关键因子和调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形态转换 环境信号 camp/PKA信号途径 有性生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