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puter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Rob van der Meer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4年第3期137-142,共6页
Computer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CAREN) is a system that integrates a training platform(motion base), a virtual environment, a sensor system(motion capture) and D-flow software. It is useful for both diagn... Computer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CAREN) is a system that integrates a training platform(motion base), a virtual environment, a sensor system(motion capture) and D-flow software. It is useful for both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use. The human gait pattern can be impaired due to disease, trauma or natural decline. Gait analysis is a useful tool to identify impaired gait patterns. Traditional gait analysis is a very time consum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only used in exceptional cases. With new systems a quick and extensive analysis is possible and provides useful tools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The range of systems will b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highlighting both their diagnostic use and the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 Because wounded warriors often have an impaired gait due to amputations or other extremity trauma, these systems are very useful for military rehabilitative efforts. Additionally, the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creates a very challenging situation for the patient, enhancing their rehabilitation experience. For that reason several Armed Forces have these systems already in use. The most recent experiences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new developments both in the extension of the range of systems and the improvement and adaptation of the software. A new and promising development, the use of CAREN in a special appli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will also be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environment Virtual reality TRAUMA AMPUTATIONS rehabilitat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Military medicine
下载PDF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会军 宋爱国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6年第4期32-36,共5页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康复医疗训练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意义及社会需求,结合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回顾了国内外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本地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基于...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康复医疗训练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意义及社会需求,结合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回顾了国内外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本地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基于网络的康复训练机器人和基于虚拟环境的康复医疗训练机器人的系统构造及其应用,着重介绍了一对多力觉辅助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特点,指出了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上肢康复医疗训练机器人在机械设计、控制器设计、力觉辅助、多路复用及评价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技术 力觉辅助 远程康复 虚拟环境 多路复用
下载PDF
基于卡伦康复系统的盲人步态研究分析
3
作者 廖俊 尹雯 +1 位作者 郑文超 廖瑞松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分析盲人步态的特点,为持续性研究盲人定向行走提供基线数据。方法使用卡伦康复系统分析20名盲人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态平衡,比较与明眼人步态的差别。结果盲人双脚自身的步态时空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眼人组步速(... 目的分析盲人步态的特点,为持续性研究盲人定向行走提供基线数据。方法使用卡伦康复系统分析20名盲人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态平衡,比较与明眼人步态的差别。结果盲人双脚自身的步态时空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眼人组步速(1.19±0.76)m/s,盲人组步速(0.90±0.2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眼人组步频(112.48±5.99)步/min,盲人组步频(32.95±2.28)步/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眼人组左右脚的步长分别为(0.63±0.05)、(0.64±0.05)m,盲人组左右脚的步长分别为(0.49±0.09)、(0.49±0.10)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眼人组双支撑相(31.28±1.23)%,盲人组双支撑相(33.75±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人自身步态对称,与明眼人行走步态存在差异,步态平衡下降,此结论有助于改进盲人步态训练的方法和思路,为提升盲人定向行走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伦康复 盲人 步态 定向行走 平衡
下载PDF
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夕东 颜智 +6 位作者 韩林林 刘冬 单泽良 王文平 方伟 廖瑞松 于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62-665,共4页
目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康复环境(CAREN)步态评估系统分析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选取单侧小腿中段截肢但均装配假肢的受试者9例设为假肢组,同期选择健全受试者11例设为标准组,通过CA... 目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康复环境(CAREN)步态评估系统分析单侧小腿截肢患者穿假肢后的步态运动学参数,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方法选取单侧小腿中段截肢但均装配假肢的受试者9例设为假肢组,同期选择健全受试者11例设为标准组,通过CAREN步态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并根据分析报告阐明产生差异原因。结果假肢组步态时相性指数为(0.88±0.04),其假肢侧的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膝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假肢组假肢侧的步行速度、步态周期、跨步长、支撑期百分比、髋关节足跟落地屈髋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伸展角度、髋关节支撑期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足跟着地屈膝角度、踝关节足跟着地背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跖屈角度、踝关节支撑期最大背屈角度与标准组双侧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小腿截肢者穿戴假肢后步态时相对称性为(0.88±0.04),假肢侧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显著弱于自身健侧,其时空与运动学参数也显著弱于健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卡伦康复系统 小腿截肢者 运动学参数
原文传递
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系统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何霞 单泽良 +6 位作者 黄夏莲 颜智 陈俊臣 陈伟 左冠超 李小华 李雁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8期556-559,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医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康复系统治疗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收治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试验A组30例,采用电针及灸... 目的 观察中医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康复系统治疗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收治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其中,试验A组30例,采用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系统;试验B组30例,采用传统运动治疗结合中医电针及灸法;试验C组30例,采用计算机虚拟辅助系统结合运动治疗.以移动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肌张力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 试验A组患者在肌张力改善程度(改良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及移动能力评分(FIM)3个量表的评定中均优于B组及C组;同时,B组在以上量表的评定中优于C组;且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及灸法结合计算机虚拟辅助康复系统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单侧痉挛情况的康复具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计算机康复系统 电针 灸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