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鳞癌VEGF-C mRNA和CD 31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丁明星 李继承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研究食管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和CD 31的表达,探讨VEGF-C促食管鳞癌淋巴转移的作用。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3例食管鳞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CD 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并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 研究食管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和CD 31的表达,探讨VEGF-C促食管鳞癌淋巴转移的作用。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3例食管鳞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CD 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淋巴管内皮细胞,并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食管鳞癌组织VEGF-C mRNA阳性19例(41.86%),MVD平均为76.36±20.30/mm^2。VEGF-C 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或p<0.01);而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MVD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 mRNA表达阳性者MVD高于表达阴性者,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提示VEGF-C促进了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和血管新生,在食管鳞癌的淋巴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淋巴转移 食管肿瘤 食管鳞癌VEGF-CmRNA cd31 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下载PDF
CD31、CD105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周玉 卢冠铭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CD31和CD105是两种与血管相关的细胞表面标记物,通常被广泛用于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评估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同时,表达CD31、CD105的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会较差。现就CD31与CD105的生物学功能,两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应用、应用前景及应... CD31和CD105是两种与血管相关的细胞表面标记物,通常被广泛用于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评估和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同时,表达CD31、CD105的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会较差。现就CD31与CD105的生物学功能,两者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应用、应用前景及应用局限性等几个层面进行综述,为提高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31 cd105 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肿瘤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hixiang plaster on the expression of CD31,serum FN,and VEGF in a rat model with chronic wounds
3
作者 Ji Fei Ling-Li Wang +3 位作者 Man Liu Peng Liu Jing-Hua Ruan Kai-Wei Zhang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4年第12期31-40,共10页
Background:Chronic wounds pose a significant surgical challenge,often requiring traditional treatments with limited efficacy.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mising impact of Shixiang plaster,a classic Chinese ointment,on w... Background:Chronic wounds pose a significant surgical challenge,often requiring traditional treatments with limited efficacy.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romising impact of Shixiang plaster,a classic Chinese ointment,on wound healing.We investigated th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1(CD31)expression,serum fibronectin(FN),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levels in SPF rats with induced wound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behind Shixiang plaster’s effectiveness.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and explored the role of Shixiang plaster on the expression of CD31,serum FN,and VEGF in chronic wounds.Methods:The study involved 36 SPF rats divided into model,rb-bFGF,and Shixiang plaster groups.Penicillin was injected into the rats before modelling for 3 days to prevent infection.The skin was excised 2 cm below the horizontal line of the inferior border of the shoulder bone in the middle of the rat column up to the deep fascial layer and inoculated with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the wound was covered aseptically for 3 days.The trauma area of the rats was observed at 3,7,and 14 days,respectively.Histopathology was observed using haematoxylin eosin and Masson staining.CD31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FN and VEGF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using serum ELISA.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method of SPSS.Results:Regarding wound morphology,at 3 days,the recovery area of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at 7 days,the wound healing rate of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and at 14 days,the wounds of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 had been mostly healed,with a healing rate of 98.3%.Haematoxylin eosin staining revealed a large amount of granulation tissue at 3 days in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and the epidermal scales disappeared at 14 days,with thinner epidermal thickness at 1 lesion and a large reduction in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Masson staining showed that at 3,7,and 14 days,blue staining was the most abundant and deeper in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with richer collagen and a compact tissue matrix.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showed strong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D31 in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with abundant neovascularisation and large official lumens extending towards the surface of the wound.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levated expression of FN at 7 and 14 days was determined by ELISA in the Shixiang plaster group,and VEGF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7 days,but expression had been expressed at a low level at 14 days.Conclusion:Shixiang plaster exhibits remarkable efficacy in healing chronic wounds.The proposed mechanism involves FN’s promo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VEGF’s impact on angi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and CD31’s regulatory role in inhibiting inflammation while promoting angi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xiang plaster chronic wounds cd31 FN VEGF
下载PDF
肺癌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CD31和CD62的检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玲 王晓毓 +2 位作者 张鸿彬 伍建容 谷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6-597,共2页
关键词 肺癌 血小板粘附分子 cd31 cd62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中EGFR和CD3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永胜 徐龙江 +1 位作者 李峰 冯一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7-1119,共3页
目的探讨EGFR和CD3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和CD31蛋白在88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 目的探讨EGFR和CD3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和CD31蛋白在88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计算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PDAC组织中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01);PDAC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01);胰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EGFR和CD3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并且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EGFR cd31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川芎嗪对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PECAM-1/CD31分子表达与造血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丹 孙汉英 +4 位作者 刘文励 孟凡凯 刘振芳 徐慧珍 路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9-493,共5页
本研究通过观察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 (PECAM 1/CD3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修复、改善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单纯BM... 本研究通过观察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 (PECAM 1/CD31)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川芎嗪对其表达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探讨川芎嗪促进骨髓造血微环境修复、改善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单纯BMT对照组和川芎嗪治疗组 (骨髓移植 +川芎嗪 ) ,接受 7.5Gy60 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 ,照射后进行同基因小鼠骨髓移植 ,并分别胃饲等量生理盐水与川芎嗪注射液 ,2次 /天。骨髓移植后第 7,14 ,2 1天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表面CD31分子表达水平 ,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数 ,并做骨髓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 :骨髓移植后第 7,14 ,2 1天川芎嗪治疗组的CD31表达水平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均高于骨髓移植对照组 (P <0 .0 1或P<0 .0 5 )。结论 :川芎嗪可以明显促进骨髓移植后骨髓有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水平 ,这可能是其促进造血重建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同基因骨髓移植 骨髓细胞 PECAM-1/cd31 造血重建
下载PDF
CD31和CD1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小娟 齐文慧 +2 位作者 王立 王世忠 王俊艳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44-550,共7页
目的探讨CD31和CD1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同为肿瘤血管内皮标记物的CD31和CD105在标记微血管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完整的恶性卵... 目的探讨CD31和CD1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同为肿瘤血管内皮标记物的CD31和CD105在标记微血管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完整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标本76例,病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CD31和CD105所标记的MVD数值,MVD计数参照Weidner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实验同时取2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10例宫颈癌手术中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CD3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微血管和大血管上均有较强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血管中亦有表达,恶性卵巢肿瘤中的MVD-CD31值(5.48±0.75)显著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2.24±0.61)、良性卵巢肿瘤(2.24±0.41)及正常卵巢组织(1.20±0.37)(P<0.01);在卵巢癌中,MVD-CD31值仅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腹水、有无远处转移无关(P>0.05)。②CD105蛋白在卵巢肿瘤微血管中有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呈微弱表达或无表达,恶性卵巢肿瘤中的MVD-CD105值(4.07±2.11)显著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2.08±0.30)、良性卵巢肿瘤(1.92±1.15)及正常卵巢组织(0.68±0.39)(P<0.05或P<0.01);在卵巢癌中MVD-CD105值与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有无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P>0.05)。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MVD-CD31值显著高于MVD-CD105值(P<0.05)。结论在标染卵巢癌方面,CD105比CD31有明显优越性,CD105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MVD-CD105值的检测可更准确的确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cd31 cd105 MVD
下载PDF
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CD31与VEGF的表达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丽静 王圆圆 +3 位作者 李芳 张学明 张志勇 赵增仁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共5页
目的观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在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对34例结直肠癌标本、32例结直肠腺瘤以及35例结直肠炎标本进行CD3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同... 目的观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在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对34例结直肠癌标本、32例结直肠腺瘤以及35例结直肠炎标本进行CD3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同时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无瘤黏膜组织、近端及远端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D3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结直肠腺瘤和慢性结直肠炎患者(P<0.05);慢性结直肠炎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el density,MVD)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无瘤黏膜、近端及远端正常黏膜组织中明显增强(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VD与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结论结直肠肿瘤血管生成在其恶变、生长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血管生成(包括VEGF)状态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VEGF cd31 MVD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TGF-β_1、CD_(31)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方海飞 沈美萍 徐银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2-475,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GF-β1和CD3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法和En 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癌周组织TGF-β1mRNA、TGF-β1蛋白和CD31蛋白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GF-β1和CD31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杂交法和En 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癌周组织TGF-β1mRNA、TGF-β1蛋白和CD31蛋白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TGF-β1mRNA阳性为表达率为80.00%,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GF-β1阳性表达率为76.37%,均高于癌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血管密度(MVD)与TGF-β1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TGF-β1促进甲状腺癌肿瘤微血管形成,在肿瘤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TGF-Β1 cd31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微血管密度与CD105、CD3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国萍 张林 +5 位作者 苗杰 李春荣 金树珍 高不郎 沈惠芬 杨丽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CD105、CD31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取61例术前未作放、化疗及免疫治疗胃癌病人的外科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CD105、CD31的表达,并定量计数胃癌...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CD105、CD31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取61例术前未作放、化疗及免疫治疗胃癌病人的外科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CD105、CD31的表达,并定量计数胃癌组织微血管。结果胃癌组织中CD105及CD31标记的MVD在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CD105<14个,CD31<34个(200×)的胃癌病人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CD105≥14个,CD31≥34个(200×)预后较差。结论胃癌MVD与其生物学行为有关,提示肿瘤血管生成分析和微血管密度计数是评价胃癌预后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d105 cd31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不同肝病变组织中CD34、CD31、Ki-67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胜棉 姚树坤 +1 位作者 冯丽 刘俊宝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 比较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及肝转移腺癌中CD34、CD31、Ki 6 7不同表达 ,寻找有助于鉴别不同性质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正常肝及病变肝组织标本共 10 4例 ;其中 ,正常肝组织 10例 ;慢生C型肝炎组织 7... 目的 比较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及肝转移腺癌中CD34、CD31、Ki 6 7不同表达 ,寻找有助于鉴别不同性质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 正常肝及病变肝组织标本共 10 4例 ;其中 ,正常肝组织 10例 ;慢生C型肝炎组织 73例 ;肝硬化组织 7例 ;肝细胞肝癌 7例 ;结肠癌肝转移 5例 ;乳腺癌肝转移 2例。 73例慢性C型肝炎组织全部为肝穿活检标本 ,其余组织均为手术切除标本。所有病例标本分别行CD34、CD31、Ki 6 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染色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数据。结果 在非肿瘤组织 ,抗CD34阳性染色主要存在于汇管区 ,亦可见于汇管区周围的肝实质内血窦。阳性染色内皮细胞呈点状、线状、半环状及环状 ,散在或簇状分布。肿瘤组织内抗CD34阳性染色特征与非肿瘤组织相似 ,阳性染色血管在肿瘤组织内散布分布。CD34指数在各病变组中的表达排列顺序依次为 :肝细胞肝癌 >乳腺癌肝转移 >结肠癌肝转移 >肝硬化 >慢性C型肝炎 >正常肝组织 ,从正常肝组织至慢性肝炎至肝细胞肝癌 ,CD34表达明显增强。组织中 ,抗CD31阳性染色分布、定位、形态特征与CD34相似。CD3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结肠癌肝转移及乳腺癌肝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8% (5 / 73)、 10 0 % (7/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cd34指数 cd31指数 KI-67指数 肝病变组织 表达
下载PDF
子宫颈癌中CD105、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文喻 张江宇 +2 位作者 吴爱武 陈文静 赵长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9-1361,共3页
目的观察子宫颈癌演变过程中CD105、CD31的表达情况,探讨CD105、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数目与子宫颈癌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各期子宫颈癌病理中CD105、CD31标记的MVD计数,观察MVD的变化... 目的观察子宫颈癌演变过程中CD105、CD31的表达情况,探讨CD105、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数目与子宫颈癌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各期子宫颈癌病理中CD105、CD31标记的MVD计数,观察MVD的变化情况。结果 (1)CD105标记的MVD在原位癌、早浸润癌、有无浸润癌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数量分别是19.03±2.12、20.52±5.22、28.38±5.86、29.25±4.78,组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用CD31标记的MVD在原位癌、早浸润癌、有无浸润癌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数量分别是13.40±8.10、17.93±6.95、18.85±8.12、13.50±12.06,组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105作为子宫颈癌新生血管标记物的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cd105 cd31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苦参素与顺铂合用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VEGF、CD31表达的影响和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静 黄赞松 +1 位作者 胡高裕 黄明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分析苦参素与顺铂合用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建立40只人肝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苦参素组... 目的分析苦参素与顺铂合用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建立40只人肝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苦参素组、顺铂组、联合组),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给予对照组裸鼠注射生理盐水,给予苦参素组裸鼠注射苦参素,给予顺铂组大鼠注射顺铂,给予联合组裸鼠注射苦参素和顺铂,给药结束后第15天将4组裸鼠处死,取皮下移植瘤组织,对比4组抑瘤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CD31的表达情况。结果联合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小于其他3组裸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率检出率为20.00%,低于苦参素组的80.00%、顺铂组的70.00%、对照组的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裸鼠的CD31阳性率检出率为30.00%,低于苦参素组的90.00%、顺铂组的70.00%、对照组的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素与顺铂合用能够抑制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EGF、CD31的表达,延缓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皮下移植瘤组织 苦参素 顺铂 VEGF cd31
下载PDF
D2-40和CD31在心海绵状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唐颖 王清峙 +5 位作者 赵然旭 王红日 李莉 段雪晶 孙洋 赵红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D2-40和CD31蛋白在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14例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D2-40和CD31蛋白的表达。结果 D2-40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阳性淋巴管密度(LVD)... 目的探讨D2-40和CD31蛋白在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14例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D2-40和CD31蛋白的表达。结果 D2-40在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阳性淋巴管密度(LVD)为10.78±3.76,而在海绵状血管瘤中呈(-),两者之间差异显著。CD31在海绵状淋巴管中呈(-),而在海绵状血管瘤中的阳性微血管密度(MVD)为12.34±3.86;两者同样差异显著。结论 D2-40和CD31蛋白在海绵状血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中的表达差异显著,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淋巴管瘤 D2-40 cd3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CD31与CD34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密度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汪国文 王祖义 +6 位作者 刘学刚 唐震 史向前 李小军 刘以尧 王萍 承泽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CD34在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密度(MVD)中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Weidner计数标准检测CD31和CD34在57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CD34在显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血管密度(MVD)中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Weidner计数标准检测CD31和CD34在57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分别为(29.7±12.1)条和(38.2±12.7)条,范围分别是10~61条和19~76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相关性良好(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MVD计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用ElivisionTM plus法,CD34染色效果优于CD31,更适合于临床应用;CD34和CD31 MVD计数显示其结果与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免疫组织化学 cd31 cd34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CD_(31)、CD_(34)和CD_(105)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微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霞 郑湘予 +2 位作者 李晟磊 赵志华 陈奎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ESCC和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标记染色,按Weidner法计算三种蛋白标记物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ESCC及正常... 目的探讨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ESCC和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标本进行标记染色,按Weidner法计算三种蛋白标记物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在ESCC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VD-CD31、MVD-CD34及MVD-CD105均依次降低,组间比较P<0.01;MVD-CD31、MVD-CD34与ESCC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VD-CD105与ESCC的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ESCC组织中MVD-CD31、MVD-CD34均显著高于MVD-CD105(P<0.01)。结论CD31、CD34和CD105蛋白表达在ESCC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三者可望为判断ESCC发展及利用血管抑制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抗原 cd31 抗原 cd34 抗原 cd105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源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干细胞体外抗STI571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永平 房佰俊 +1 位作者 魏旭东 郑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 为进一步了解STI571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更深入阐明部分CML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STI571的耐药机制,利用从CML患者骨髓分离到的具有血管母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体外检测了STI571对其在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时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浓度为5μmol/LSTI571,维持作用96小时(病人体内维持96小时的STI571浓度只可能达到1-2μmol/L),即可有效抑制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相对原始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CML患者体内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对STI571具有一定的抗性,临床上所观察到的CML患者在运用STI571一段时间后出现正常的造血恢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STI571杀死或抑制了定向恶性白血病祖细胞的增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短暂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缓解后,对STI571耐药的原始白血病干/祖细胞终究会再次导致CML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57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cl/abl融合基因 Flk1^+cd31^-cd34^-细胞 肿瘤干细胞
下载PDF
食管鳞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启船 王青 +2 位作者 万里新 屈中玉 盛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3期95-96,共2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关注其对CD31标记的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87例食管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7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二组中Tiam...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Ti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关注其对CD31标记的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87例食管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7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二组中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探讨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 Tiam1、VEGF和CD3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PCNA的增殖指数密切相关;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Tiam1、VEGF和CD31的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Tiam1、VEGF和CD3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二者对肿瘤进展有重要作用,Tiam1和VEGF可能对促进CD31标记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一定作用,联合检测Tiam1、VEGF和CD31蛋白可能与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1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胃肠道类癌中p27^(Kip1)、Ki-67、CD3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立峰 戚基萍 +2 位作者 张淑杰 李淑霞 林岩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73-74,i0018,共3页
关键词 胃肠道类癌 P27^KIP1 KI-67 cd3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益元活血汤对恶性肿瘤患者CD31、CD44、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呼健 冯宇 曹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3期619-621,共3页
目的:观察益元活血汤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CD31、CD44、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恶性肿瘤患者分为益元活血汤配合化疗组(治疗组)29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27例,在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以外周血分别测定患者... 目的:观察益元活血汤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CD31、CD44、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恶性肿瘤患者分为益元活血汤配合化疗组(治疗组)29例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27例,在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以外周血分别测定患者CD31、CD44、Bcl-2/Bax、D-二聚体等指标,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通过益元活血汤治疗,治疗组CD31、CD44、Bcl-2/Bax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元活血汤对与恶性肿瘤患者的黏附因子CD31、CD44、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有调节作用,对微循环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是益元活血汤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药 cd31 cd44 Bcl-2 BAX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