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1c^+DCs促K14-VEGF转基因小鼠银屑病样发病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怡 周彪 +2 位作者 郭政宏 龙虎 严亨秀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2期205-212,共8页
目的研究CD11c^+DCs对银屑病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取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皮肤进行表型鉴定。将CD11c^+DCs注射入未发病的转基因小鼠颈部皮下,对小鼠进行PASI评分;组织学检测小鼠耳朵和颈背部皮肤;检测骨髓、血液、脾脏和颌下淋巴结... 目的研究CD11c^+DCs对银屑病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方法取K14-VEGF转基因小鼠皮损皮肤进行表型鉴定。将CD11c^+DCs注射入未发病的转基因小鼠颈部皮下,对小鼠进行PASI评分;组织学检测小鼠耳朵和颈背部皮肤;检测骨髓、血液、脾脏和颌下淋巴结处T淋巴细胞和DCs;免疫荧光法检测皮损中CD4、CD8、IL-17a、IFN-γ和CD31含量;HE染色方法观察小鼠心、肝、脾、肺和肾的变化。结果 K14-VEGF小鼠皮损中90%FLT3阳性细胞表达CD11c。实验组表皮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数降低(P<0.01);骨髓、血液、脾脏和颌下淋巴结中的Th1和Th17细胞减少;同时,骨髓和颌下淋巴结中的CD11c^+DCs减少(P<0.01);皮损皮肤中表达CD4^+T、CD8^+T、IL-17a^+和IFN-γ^+的细胞均增多(P<0.01),血管增多(P<0.01)。结论 CD11c^+DCs可通过促使K14-VEGF小鼠皮肤中T淋巴细胞及血管增多使该小鼠银屑病样病变提前发生,提示CD11c^+DCs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c^+dcs K14-VEGF转基因小鼠 银屑病 免疫调节
下载PDF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频数与细胞表型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文静 谢青 +5 位作者 陈榕 贾妮娜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斯敏 王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2007-201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相对数量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与HBV持续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2007-03/2007-10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1例(均为本院职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mDC的百分比数.磁珠分选方法分离纯化mDC,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CD11c+m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频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8%±0.61% vs 0.77%±0.56%,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mDC频数与血清ALT水平、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0.374,-0.435,均P<0.05),患者组不同肝脏炎症程度mDC频数存在差异.新鲜分离的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较低,但患者组CD8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6%±21.54% vs 18.71%±10.93%,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1c+mDC亚群百分比降低,但m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率并未严重受损,外周血中CD11c+mDC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病毒载量及肝脏炎症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 频数 细胞表型
下载PDF
VEGF与CD11c^+ HLA-DR^+树突状细胞在OHSS发生中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石森林 姜小花 +3 位作者 宋文妍 姚桂东 金海霞 薛茹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卵泡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11c^+HLADR^+树突状细胞(DCs)参与OHSS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OHSS患者卵泡液中VEGF和DCs活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体外用不同质量浓度(2. 0、1. 0、0. ... 目的:研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患者卵泡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11c^+HLADR^+树突状细胞(DCs)参与OHSS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对OHSS患者卵泡液中VEGF和DCs活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在体外用不同质量浓度(2. 0、1. 0、0. 5μg/L) VEGF刺激CD11c^+HLA-DR^+DCs 24 h后,分别采用qRTPCR和ELISA法检测细胞及上清液中相关细胞因子(IL-10、IL-12、IL-18、IL-23及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OHSS患者卵泡液中VEGF和DCs活化水平均高于对照,且两者呈正相关(r=0. 801,P <0. 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中浓度VEGF刺激后CD11c^+HLA-DR^+DCs中IL-12、IL-23和TNF-αmRNA表达增高(P <0. 05);不同质量浓度VEGF刺激后,CD11c^+HLA-DR^+DCs培养上清液中IL-10、IL-12、IL-23及TNF-α水平均水平明显升高(P <0. 05),高浓度VEGF刺激后细胞上清液中IL-18明显升高(P <0. 05)。结论:VEGF可能通过刺激CD11c^+HLA-DR^+DCs影响IL-12、IL-23和TNF-αmRNA的表达,加重卵泡液微环境中炎症的发生和免疫反应,从而参与OHS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cd11c^+HLA-DR^+树突状细胞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下载PDF
枸杞多糖对H22荷瘤小鼠脾脏有核细胞CD11c^+、CD8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彦丽 吴绍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0-442,共3页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H22荷瘤小鼠脾脏有核细胞CD11c+、CD80+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用LBP连续灌胃治疗两周后,小鼠脱颈处死,分离各组小鼠脾脏有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模型组及荷瘤...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H22荷瘤小鼠脾脏有核细胞CD11c+、CD80+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用LBP连续灌胃治疗两周后,小鼠脱颈处死,分离各组小鼠脾脏有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c+、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肿瘤模型组及荷瘤LBP用药组,CD11c+、CD80+及双阳性细胞比例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其中CD80+及双阳性细胞比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双阳性细胞比例升高在荷瘤LBP高剂量组与肿瘤模型组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用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80+表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LBP可以增强H22荷瘤小鼠脾脏中以DC细胞为主的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提示其抗肿瘤免疫作用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多糖 H22肝癌细胞 cd11c^+、cd80^+ 荷瘤小鼠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CD11c^+和CD123^+树突状细胞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永哲 胡朝军 +2 位作者 佟大伟 张蜀澜 刘定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树交状细胞亚群CD11c+和CD123+, 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及抗线粒体抗体亚型 2(AMA-M2)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n=40)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CD11c+和CD123+比例, 以40例肝脏... 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树交状细胞亚群CD11c+和CD123+, 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及抗线粒体抗体亚型 2(AMA-M2)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n=40)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CD11c+和CD123+比例, 以40例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CD11c+和 CD123+树突状细胞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 AMA-M2抗体产生的关系.结果:PBC患者外周血CD11c+和CD123+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087 2±0.008 2 vs 0.169 0±0.011 3,P<0.01;0.034 9±0.004 9 vs 0.064 3±0.005 4,P<0.01).肝功严重损伤的 PBC患者外周血CD11c+及CD123+比例显著低于轻度损伤者(0.071 6±0.007 3 vs 0.124 2 ±0.0094,P<0.01;0.042 6±0.005 9 vs 0.061 7 ±0.006 1,P<0.01).AMA-M2+患者外周血 CD11c+和CD123+比例显著低于AMA-M2- 患者(0.076 1±0.005 1 vs 0.096 5±0.008 3, P<0.05;0.046 6±0.006 9 vs 0.063 1±0.005 7, P<0.05).经动态观察发现,同一PBC患者经过治疗后CD11c+和CD123+比例增加,特别是 CD123+明显高于治疗前(0.058 3±0.004 9 vs 0.032 1±0.004 1,P<0.01).结论:PBC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 CD11c+和CD123+比例与肝功能损伤和血清抗AMA-M2抗体产生有密切关系.CD11c+和 CD123+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肝功能损伤和病情发展及血清抗AMA-M2抗体产生的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树突状细胞 cd11c^+ cd123^+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6
作者 刘定华 李永哲 +2 位作者 胡朝军 佟大伟 张蜀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与疾病活动性、肾脏损伤及血清抗ds—DNA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选定SLE疾病组51例、疾病对照组30例(类风湿关节炎、舍格伦综...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与疾病活动性、肾脏损伤及血清抗ds—DNA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选定SLE疾病组51例、疾病对照组30例(类风湿关节炎、舍格伦综合征患者各15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指标。结果①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疾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而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LE肾病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23^+亚群比例显著高于非肾病组患者(P〈0.01),两者CD11c^+亚群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DNA^+组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ds—DNA^-组(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CD11c^+,CD123^+亚群的变化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树突状细胞 cd11c^+ cd123^+
下载PDF
CD11c^+细胞特异性敲除TAK1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7
作者 周文娟 雷志明 +1 位作者 魏雪涛 郝卫东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探讨CD11c^+细胞中敲除TAK1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CD11c^+细胞中特异性敲除TAK1的C57BL/6小鼠,经鼠尾静脉注射Con A(12m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作为Con A敲除组和生理盐水敲除组。另选C57B... 目的:探讨CD11c^+细胞中敲除TAK1对刀豆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CD11c^+细胞中特异性敲除TAK1的C57BL/6小鼠,经鼠尾静脉注射Con A(12m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作为Con A敲除组和生理盐水敲除组。另选C57BL/6小鼠,鼠尾静脉注射Con A(12mg/kg)或生理盐水,作为Con A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6h之后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肝、肾、胸腺等脏器系数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测定血清中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5/6/12)及肝组织中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Con A对照组ALT和LDH显著升高(P均<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加重,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IFN-γ、IL-4/5/6水平和肝中TNF-α和IFN-γ均显著升高(P均<0.05);生理盐水敲除组肝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Con A对照组相比,Con A敲除组小鼠血清ALT、AST和LD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病理损伤明显加重,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IFN-γ水平,血清中TNF-α、IL-4和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CD11c^+细胞中敲除TAK1无明显肝损伤作用,但可加重Con A诱导的肝脏损伤,该作用可能与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c^+细胞 刀豆蛋白A 免疫性肝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
下载PDF
C57BL/6小鼠外周淋巴组织和肝脏中CD11c^(+)B220^(+)NK细胞分析
8
作者 王玉 袁欣 +2 位作者 秦欢 徐运娥 孙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目的研究CD11c^(+)B220^(+)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和肝脏中的分布及其表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抗原1(PDCA-1)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C57BL/6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肝脏组织,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3个组织器... 目的研究CD11c^(+)B220^(+)自然杀伤(NK)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和肝脏中的分布及其表面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抗原1(PDCA-1)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C57BL/6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肝脏组织,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3个组织器官中CD11c^(+)B220^(+)NK细胞的比例及其表面PDCA-1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脾脏、淋巴结和肝脏均存在CD11c^(+)B220^(+)NK细胞,在脾脏中比例最高,达到(2.82±0.45)%。3个组织中均有部分CD11c^(+)B220^(+)NK细胞表达PDCA-1,脾脏最明显。结论CD11c^(+)B220^(+)NK细胞是小鼠外周淋巴组织和肝脏中NK细胞的重要亚群,因组织不同其表面PDCA-1表达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淋巴结 肝脏 cd11c^(+)B220^(+)NK细胞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抗原1(PdcA-1)
下载PDF
CD11c+DC和CD103+DC及CD68+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分布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淑娴 郭明刚 +4 位作者 张学锋 曹婷婷 刘磊 范希萍 王雯慧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43-847,共5页
为了探讨CD11c和CD103分子标记物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及CD68分子标记物标记的巨噬细胞(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峰成年双峰驼MLN不同部位的DC和Mφ进行了定位和观察。结果显... 为了探讨CD11c和CD103分子标记物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及CD68分子标记物标记的巨噬细胞(Mφ)在双峰驼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0峰成年双峰驼MLN不同部位的DC和Mφ进行了定位和观察。结果显示,CD11c阳性树突状细胞(CD11c+DC)的核较大淡染,突起细长且弯曲,环抱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生发中心、滤泡间区和小梁周围;CD103阳性树突状细胞(CD103+DC)的形态在不同部位相似,细胞核大、淡染,突起不明显,形态规则,主要分布在小梁周围和滤泡间区,髓质也有较多分布,滤泡生发中心分布较少。结果表明,CD11c+DC和CD103+DC在MLN中的主要分布差异是,前者在生发中心分布较多,而后者在髓质分布较多。CD68+Mφ主要分布于胸腺依赖区的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髓质淋巴窦。上述三种细胞的分布特点均与它们的抗原递呈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肠系膜淋巴结 cd103+dc cd11c+dc cd68+Mφ
原文传递
mTSLPR-Ig调节CD11c^+细胞改善哮喘小鼠炎症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方 施毅 +2 位作者 李子玲 胡波 宋勇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研究探讨mTSLPR-Ig逆转哮喘小鼠Th1/Th2失衡以及改善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行性及其诱导哮喘免疫耐受的机制。实验包括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动物模型。于OVA激发前,将mTSLPR-Ig进行小鼠滴鼻灌注,... 本研究探讨mTSLPR-Ig逆转哮喘小鼠Th1/Th2失衡以及改善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行性及其诱导哮喘免疫耐受的机制。实验包括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动物模型。于OVA激发前,将mTSLPR-Ig进行小鼠滴鼻灌注,光镜下对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进行计数;ELISA法检测BALF中细胞因子IL-4、IL-5、IFN-γ以及IL-10水平;HE组织染色法观察小鼠肺部炎症表现。分离小鼠肺脏并制备成细胞悬液,FCM检测肺脏CD11c+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CD40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mTSLPR-Ig治疗组与哮喘组比较,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P<0.01)、BALF中IL-4、IL-5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IL-10、IFN-γ显著升高(P<0.01);小鼠肺部炎症明显减轻。mTSLPR-Ig治疗组肺脏CD11 c+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6以及CD40较哮喘组显著降低。mTSLPR-Ig能显著抑制哮喘小鼠Th1/Th2失衡以及肺部变应性炎症,该效应可能与mTSLPR-Ig抑制肺脏CD11 c+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有关。mTSLPR-Ig对哮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免疫耐受 cd11c^+细胞 TSLPR 可溶性受体
原文传递
清髓性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后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俊杰 吴德沛 +9 位作者 李彩霞 张学光 吴小津 刘跃均 常伟荣 朱子玲 孙爱宁 马骁 傅铮铮 唐晓文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7-219,223,共4页
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移植后树突状细胞亚群早期重建情况。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不同移植方法后早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Lin-HLA-DR+CD11c+)、DC2(Lin-HLA-DR+CD123+)水平。结果: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组包括同胞全相合干细胞... 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移植后树突状细胞亚群早期重建情况。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不同移植方法后早期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Lin-HLA-DR+CD11c+)、DC2(Lin-HLA-DR+CD123+)水平。结果: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组包括同胞全相合干细胞移植和HLA半相合移植,移植后14dDC1分别为0.093%±0.091%,0.090%±0.064%,DC2为0.056%±0.026%,0.130%±0.036%,二者差别无统计意义。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4dDC1为0.223%±0.084%,DC2为0.360%±0.023%,非清髓性干细胞组DC1、DC2略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清髓性移植组相比,非清髓性干细胞组明显增高,P<0.05,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案强度影响树突状细胞亚群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 cd11c^+dc cd123^+dc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健 张葵 +3 位作者 吴超 陈军浩 孙雪梅 王念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 目的建立简便可靠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1、DC2亚群检测方法,探讨DC1、DC2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改变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7名健康人、2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但高表达HLA-DR及CD11c;DC2不表达lin(CD19、CD20、CD56、CD14、CD3),高表达HLA-DR及CD123。结果健康人组外周血DC1为(0.28±0.07)%,绝对计数为(18.6±5.3)×106/L,DC2为(0.22±0.09)%,绝对计数为(14.4±5.8)×106/L。慢性肝炎组DC1变化不明显(P>0.05),DC2百分比和绝对数显著下降(P<0.005),DC1/DC2升高(P<0.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组DC1、DC2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简便、可靠,适合于临床常规开展。DC1、DC2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程及机体免疫状况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流式细胞仪检测 树突状细胞亚群 HLA-DR 肝硬化患者 dc2亚群 dc1 cd20 cd56 cd14 绝对计数 cd11C 检测方法 慢性肝炎 临床常规 临床价值 免疫状况 疾病进程 健康人 高表达
下载PDF
苦参素减轻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结肠炎大鼠的炎症损伤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芳 殷玉婷 +5 位作者 刘億 刘雪珂 刘馥春 张晓云 赵海梅 刘端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溶液诱导的结肠炎大鼠中CD11c^+ CD103^+ E-cadherin^+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SD成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素组(20 mg/kg)以及美沙拉嗪组(150 mg/kg)。除去正常组,其余组使... 目的研究苦参素对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溶液诱导的结肠炎大鼠中CD11c^+ CD103^+ E-cadherin^+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SD成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参素组(20 mg/kg)以及美沙拉嗪组(150 mg/kg)。除去正常组,其余组使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溶液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模型建立后给药治疗7 d并每天称量大鼠体质量。给药结束后剪取大鼠结肠,测量结肠长度并称其质量,计算结肠质量指数, HE染色检测结肠病变情况。ELISA检测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 IL-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中CD11c^+ CD103^+E-cadherin^+细胞频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苦参素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结肠质量及结肠质量指数显著降低,且苦参素治疗组结肠黏膜损伤明显减轻, IL-2与ICAM-1水平显著降低, IL-10和CD11c^+ CD103^+ E-cadherin^+细胞水平明显增加。结论苦参素通过调节IL-10、 IL-2、 ICMA-1水平、增加CD11c^+ CD103^+ E-cadherin^+细胞数量,减轻大鼠结肠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素 结肠炎 cd11c^+cd103^+ E-cadherin^+细胞
下载PDF
PGE_2抑制LPS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产生MIP的体内研究
14
作者 敬华娥 张团笑 敬慧娥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PGE2能否抑制细菌脂多糖(LPS)在小鼠体内诱导树突状细胞MIP-1α和MIP-1β的表达。方法:小鼠腹腔注射PGE2和LPS,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Sandwich ELISA)检测腹腔细胞MIP-1α和MIP-1β的浓度;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CD... 目的:探讨PGE2能否抑制细菌脂多糖(LPS)在小鼠体内诱导树突状细胞MIP-1α和MIP-1β的表达。方法:小鼠腹腔注射PGE2和LPS,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Sandwich ELISA)检测腹腔细胞MIP-1α和MIP-1β的浓度;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CD11c)的数量以及单个树突状细胞内MIP-1α的含量。结果:PGE2抑制腹腔细胞MIP-1α和MIP-1β的表达,腹膜腔中CD11c+DC的数量减少且表达的MIP-1α降低,抑制由EP4和EP2介导。结论:PGE2在体内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而调节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E2 LPS 小鼠 cd11c+dc MIP-1α/β
下载PDF
CCR2抑制剂延缓输尿管结扎小鼠肾纤维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清凤 孙世仁 +2 位作者 段梦露 陈阳 宁晓暄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9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抑制剂(RS504393)在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侧输尿管分离术)、UUO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和给药组(UUO+RS504393,术前3天开始灌胃给予RS504393 25 mg/kg,早... 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受体2(CCR2)抑制剂(RS504393)在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侧输尿管分离术)、UUO模型组(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和给药组(UUO+RS504393,术前3天开始灌胃给予RS504393 25 mg/kg,早晚各1次,连续17 d);用Masson染色和HE染色观察肾脏纤维化程度和炎性细胞变化;流式细胞计量术分析各组小鼠肾脏CCR2及CD11b^+Ly6C^+单核细胞的比例。结果 UUO模型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给药组炎性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UUO模型组肾脏胶原蛋白沉积面积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给药组胶原沉积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UUO模型组肾脏CCR2比例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给药组CCR2比例较模型组减少(P<0.05);UUO模型组肾间质CD11b^+Ly6C^+单核细胞群比例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给药组CD11b^+Ly6C^+单核细胞群比例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CCR2抑制剂RS504393可减少CD11b^+Ly6C^+单核细胞浸润延缓肾脏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纤维化 趋化因子受体2 cd11b^+Ly6c^+单核细胞
下载PDF
Tfam基因敲除对树突状细胞基因表达的高通量RNA测序分析
16
作者 方雪纯 郭惠芳 +4 位作者 管红兵 冷启彬 任赛赛 郑雁翎 冯丹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8-16,共9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核转录因子Tfam对CD11c^(+)树突状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Tfam参与调控细胞免疫反应提供新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进行打靶载体的设计和构建,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建立表达CD11c特异性敲... 目的:研究线粒体核转录因子Tfam对CD11c^(+)树突状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Tfam参与调控细胞免疫反应提供新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进行打靶载体的设计和构建,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建立表达CD11c特异性敲除Tfam基因的小鼠模型。利用磁珠分选试剂盒分选小鼠脾脏的CD11c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验证分选纯度(90%以上)。用Trizol法抽提CD11c^(+)树突状细胞的RNA,利用mRNA转录组测序检测CD11c^(+)树突状细胞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2组细胞间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编码基因功能。结果:以Tfam^(fl/fl)小鼠脾脏组织分选的CD11c^(+)树突状细胞为对照组,2组小鼠共筛选出14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的基因有84个,下调的基因有56个。采用组间log_(2)FC≥0.585且P值≤0.05的基因筛选为DEGs,2组细胞共筛选出48个DEGs,其中28个DEGs表达上调,20个DEGs表达下调。GO分析富集到的DEGs与细胞杀伤的积极调节与免疫系统过程的调节等有关。DEGs的KEGG富集分析到的通路主要与恰加斯病、松弛素信号通路等通路有关。结论:Tfam基因敲除的CD11c^(+)树突状细胞DEGs主要富集在免疫系统过程的调节、免疫相关的反应、线粒体代谢、线粒体基因的表达等,为探讨Tfam调节CD11c^(+)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提供了相关的分子机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转录因子A cd11c^(+)树突状细胞 mRNA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