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卫兵 万友华 +2 位作者 李欣 唐晓翔 赵志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6-377,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末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 1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右大腿及臀部斑块伴瘙痒5个月余于2010年11月30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于右大腿部出现一处红斑,伴轻度瘙痒,末予重视,以后皮损渐扩大、增多,渐扩展至右臀部。皮损处轻度瘙痒。外用多种药膏(具体不详)治疗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银屑病并发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辛琳琳 马静霖 +3 位作者 刘群 司晓青 杨志玉 李承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2-393,共2页
关键词 淋巴瘤 细胞 间变性 ^cd30^+ ^发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银屑病
下载PDF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3
作者 姜华 侯健 +2 位作者 傅卫军 丁思奇 张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0-494,共5页
由 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水标本通过液体培养法建立了 1株CD3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在含 10 %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持久增殖 ,倍增时间约为 3 6小时 ,目前已传代 1... 由 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水标本通过液体培养法建立了 1株CD3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系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在含 10 %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持久增殖 ,倍增时间约为 3 6小时 ,目前已传代 12 0余次 ,生长良好 ,暂命名为SH 1。光镜下细胞形态与典型的CD3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 ,ALCL)细胞的形态十分类似 ,电镜下可观察到胞浆内存在较多病毒颗粒。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下过氧化物酶POX阴性 ,糖原染色PAS阳性 ,酸性磷酸酶 (ACP)呈强阳性 ;电镜下髓过氧化物酶 (MPO )阴性 ,血小板过氧化物酶 (PPO)阴性。EB病毒核心抗原 1(EBNA 1)呈阳性。细胞免疫表型为CD3 0 + 、CD45+ 、HLA DR+ ,而EMA、CD3 4、CD3 8、CD2、CD3、CD4、CD7、CD8、CD10、CD15、CD19、CD2 0均呈阴性。染色体分析示SH 1细胞系核型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 ,并具有明显的结构和数量异常 ,但未见典型t(2 ;5)。结论 :所建立的细胞系为CD3 0 + ALCL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细胞 ^cd30^+间变性大细胞 淋巴瘤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
4
作者 王明悦 徐辉 +2 位作者 张凡 陈喜雪 涂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5,共3页
报告1例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77岁。因躯干四肢皮疹伴偶痒3个月入院。皮损和淋巴结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提示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入院期间出现局限性水疱,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证实为大疱性... 报告1例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77岁。因躯干四肢皮疹伴偶痒3个月入院。皮损和淋巴结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提示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入院期间出现局限性水疱,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证实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泼尼松30 mg/d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 300万U肌内注射,隔日1次,皮损较前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皮肤 ^cd30^+T细胞 类天疱疮 大疱性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湛歆 劳立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6-237,共2页
目的患者男,70岁,右下肢肿块伴疼痛2月。皮损组织病理示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于真皮,部分异型细胞有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证实为CD30+T细胞性淋巴瘤。
关键词 皮肤淋巴瘤 ^cd30^+T细胞
下载PDF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病理学、遗传学及临床特征评议 被引量:2
6
作者 H.Stein H.-D.Foss +6 位作者 H.Dürkop Th.Marafioti G.Delsol K.Pulford S.Pileri B.Falini 魏继武 《德国医学》 2001年第6期351-354,共4页
1985年,许多作者描述了一种称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 oma,ALCL)的新的淋巴瘤类型,其被定义为:大的、通常是紧密粘着的母细胞增生,所有瘤细胞恒表达CD30分子.除了这些共同特征,患者的细胞学和肿瘤细胞抗原决... 1985年,许多作者描述了一种称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 oma,ALCL)的新的淋巴瘤类型,其被定义为:大的、通常是紧密粘着的母细胞增生,所有瘤细胞恒表达CD30分子.除了这些共同特征,患者的细胞学和肿瘤细胞抗原决定簇,以及临床特征等,在原始描述中存在异质性,这也导致了ALCL在形态学、免疫分型和临床上的数种临床亚型分类.ALCL与经典霍奇金病(cHD)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的重叠也被认识.在80年代末,染色体2和5的易位被发现与ALCL正相关.所有这些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形态学的、免疫表型的、临床的或遗传学的类型是同种疾病的不同亚型抑或是不同的疾病?它们与霍奇金病的关系如何?在过去的5年中,ALCL及HD在分子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显著,以上的问题如今也可以得到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组织病理学 遗传学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交界性肿瘤1例
7
作者 谈桂其 李春红 +1 位作者 梁晓冬 邓新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8-910,914,共4页
患者女,27岁,右侧臀部丘疹、结节3周余。查体:右侧臀部可见两个孤立类椭圆形红色结节,硬币至鹌鹑蛋大小,表面糜烂,结节周围可见淡红色丘疹呈"卫星灶"样改变,轻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 患者女,27岁,右侧臀部丘疹、结节3周余。查体:右侧臀部可见两个孤立类椭圆形红色结节,硬币至鹌鹑蛋大小,表面糜烂,结节周围可见淡红色丘疹呈"卫星灶"样改变,轻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浸润,局灶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可见淋巴样细胞破坏毛囊上皮,个别细胞较大。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表达CD3、CD4、CD45Ro、CD30;其余细胞CD20、CD68(部分+),CD8、CD56(少数+),颗粒酶B、TIA-1(+),EMA、ALK(-),Ki-67(10%+);EBER原位杂交(-);TCR基因重排结果示TCR-β和TCR-γ均阳性;抗酸染色、PAS染色(-);符合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交界性肿瘤。门诊予换药及氦氖激光照射,1个月后皮疹基本消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 ^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交界性肿瘤
下载PD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nalysis 被引量:2
8
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5 位作者 燕晓雯 徐新宇 印洪林 张彤 社本擀博 钱斌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802-1805,147,共4页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 OBJECTIVE: To examine 10 case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analyze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and improve 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cutaneous CD30-positive ALCL using histopathological methods.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 CD20, CD30, CD45RO, CD68,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cytokeratin (CK) and HMB45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their respective antigens from routine paraffin sample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Ten patients (7 men and 3 women, aged 31 to 84 years) complained of subcutaneous masses or papular eruptions over their lower trunks and extremities.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lesions were composed of numerous large round or oval pleomorphic cells. The cytoplasm was usually abundant, amphophilic or basophilic, and finely vacuolated. Nuclei were commonly eccentrically localized and lobated or horseshoed in shape,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Reed-Sternberg-like cells were seen. Nucleoli were generally multiple and large. Of the 10 patients, tumor cells displayed positive antigen expression of CD30 in all cases, positive CD45RO in 6 cases, positive CD20 in only 1 case, but negative CD45RO and CD20 expressions in 3 cases. Two patients died at 7 weeks and 3.4 years of follow-up,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ositive CD30 staining for differentiation of this disease from other malignant skin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Antigens cd30 Antigens cd45 Diagnosis Differential Female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Lymphoma Large-Cell Ki-1 Male Middle Aged Skin Neoplas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