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B细胞CD34^+CD38^+和CD34^+CD38^(low/-)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郝乐 刘艳荣 +5 位作者 王亚哲 常艳 秦亚溱 李金兰 李玲娣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1-805,共5页
本研究比较发病时免疫表型为CD34+CD38+和CD34+CD38low/-两组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选取54例初发B-ALL并经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为CD34+的B-ALL患者,根据CD38表达不同将其分为CD34+CD38+组(n=35)和CD34... 本研究比较发病时免疫表型为CD34+CD38+和CD34+CD38low/-两组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生物学特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选取54例初发B-ALL并经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为CD34+的B-ALL患者,根据CD38表达不同将其分为CD34+CD38+组(n=35)和CD34+CD38low/-组(n=19)。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别进行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的检测。随访标本利用7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微量残留病(MRD),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1-28个月),平均随访间隔2个月(1-5个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发病时WBC,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及BCR-ABL,TEL-AML1和WT1基因阳性表达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诱导缓解后,CD34+CD38+组微量残留病阳性(MRD+)为28.57%(10/35),CD38low/-组MRD+为68.42%(13/19),CD34+CD38low/-组MR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D34+CD38+组(P<0.01)。在复发率上,CD34+CD38+组有2例,分别在第94天和第245天复发,复发率为5.71%(2/35)。CD34+CD38low/-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36.84%(7/19),中位复发时间263 d(46-468 d),两组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本研究以16岁为年龄分界点,CD34+CD38+组16岁以上患者为8人(8/35),CD34+CD38low/-组16岁以上患者为10人(10/1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34+CD38low/-患者在成人中比例较高,且CD34+CD38low/-组在治疗后更易出现MRD+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cd38+ cd34+cd38low/- B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下载PDF
G-CSF对不同人群CD34^+细胞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存邦 陈幸华 +5 位作者 欧英贤 白海 魏亚明 欧建锋 慕海霞 王晓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 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 对12例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G CSF 15 0 μg 12... 目的 探讨应用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异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 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特点及最佳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方法 对12例健康供者和16例化疗7d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以G CSF 15 0 μg 12h ,皮下注射,连用5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和T细胞亚群。结果 ①应用G CSF前,两者骨髓CD3 4+ 细胞有显著差异(P <0 0 1)。应用48h后,两者的骨髓CD3 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 <0 0 1) ,两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P <0 0 1)。两者的骨髓CD3 4+ 细胞高峰值出现在96h后,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 <0 0 1) ,两者之间无差异(P >0 0 5 )。②应用G CSF前,两者的外周血CD3 4+ 细胞无明显差异(P >0 0 5 )。应用72h后,两者外周血中CD3 4+ 细胞均较前有明显增加(P <0 0 1)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 >0 0 5 )。96h后,两者的CD3 4+ 细胞达高峰,较应用前差异显著(P <0 0 1)。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 >0 0 5 )。③应用G CSF对两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用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96h后,异体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 受者的骨髓及外周血CD3 4+ 细胞均达到高峰,可适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 外周血 cd34^+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G-CSF对健康人骨髓和外周血CD_(34)^+细胞和T细胞亚群影响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存邦 欧英贤 +4 位作者 白海 潘耀柱 欧建锋 慕海霞 王晓静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10-411,共2页
目的 :探讨G -CSF对健康人骨髓及外周血CD3 4 +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健康人 ,以G -CSF15 0 μg/ 12h ,皮下注射 ,连用 6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4 + 和T细胞亚群。结果 :应用G -CSF4 8h后 ,骨髓CD3 4 + 细胞开始明... 目的 :探讨G -CSF对健康人骨髓及外周血CD3 4 + 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 12例健康人 ,以G -CSF15 0 μg/ 12h ,皮下注射 ,连用 6d。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4 + 和T细胞亚群。结果 :应用G -CSF4 8h后 ,骨髓CD3 4 + 细胞开始明显增加 ,72h后外周血CD3 4 + 细胞开始明显增加 ,96h后两者达峰值 ,均较应用前差异显著 (P <0 .0 1)。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 (P>0 .0 5 )。结论 :健康人应用G -CSF后骨髓及外周血CD3 4 + 细胞逐渐增加并于 96h后达到高峰 ,T细胞亚群则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 外周血 cd34^+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干扰素-γ、CD47和淋巴细胞亚群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史晶心 冯丽霞 赵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CD47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8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入院28 d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60例。采用...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CD47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8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8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入院28 d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120例和死亡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清IFN-γ、CD4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对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FN-γ、CD47、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CD4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内毒素、CD4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A评分与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469、-0.572、-0.521、-0.505,P<0.05),与血清CD47水平呈正相关(r=0.539,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内毒素和CD47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IFN-γ水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高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IFN-γ、CD47、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808、0.888、0.846、0.854、0.984,联合检测的AUC优于单独检测(P<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FN-γ、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降低,CD47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对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干扰素-Γ cd47 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预后
下载PDF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CD34^+ CD38^-细胞群比例是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翠萍 魏辉 +5 位作者 王慧君 怀磊 何侃 陈一瑞 林冬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68-1272,共5页
为了研究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non-M3)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关系,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初治AML non-M3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和CD38的表达,测定各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 为了研究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non-M3)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关系,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初治AML non-M3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和CD38的表达,测定各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关系。结果显示,CD34+CD38-细胞群及其G0期的比例与染色体核型、初诊WBC计数及FLT3/ITD阳性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诱导治疗后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相关。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中有幼稚细胞患者CD34+CD38-细胞比例为(12.47±26.26)%,诱导停疗第7天无幼稚细胞患者CD34+CD38-细胞比例为(2.62±7.20)%(p=0.031)。诱导停疗第1天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患者CD34+细胞群比例为(17.40±21.20)%,而诱导停疗第1天无幼稚细胞患者该比例为(5.64±6.96)%(p=0.001)。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2.51±9.72)%,明显低于非CR组患者(24.92±27.04%)(p=0.001)。而在AML non-M2b患者中,CR组患者治疗前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为(1.60±4.82)%,较非CR组患者更为降低(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是否取得CR与年龄(p=0.022)、CD34+CD38-细胞群比例(p=0.008)、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幼稚细胞比例(p=0.01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与是否获得CR有相关趋势(p=0.052)。结论:初治AML患者CD34+CD38-细胞群的比例是AML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细胞周期 cd34+cd38- 缓解率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5RA^+、CD45RO^+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邱莲女 周永列 +1 位作者 刘成成 苏尔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57-758,共2页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cd45RA^+ T淋巴细胞 cd45RO^+ cd34^+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免疫系统紊乱 白细胞分化抗原
下载PDF
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向立丽 邱国强 +3 位作者 谢晓宝 岑建农 胡绍燕 顾伟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8例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表达水平,分析CD34^+/CD38^(low/-)/CD123^+细胞表达水平与完全缓解率、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相关性。结果:初诊AML患者骨髓细胞中CD34^+/CD38^(low/-)/CD123^+阳性细胞中位表达率为2.8%(0.01%-67%)。AML患者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NPM1野生型呈正相关(x^2=5.194,P=0.023),而与FLT3-ITD突变阳性无相关性(x^2=0.418,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CD34^+/CD38^(low/-)/CD123^+高表达与较低的完全缓解率(P=0.035)、较差的无病生存(P<0.001)、较短的总生存(P<0.001)相关。结论:CD34^+/CD38^(low/-)/CD123^+表达率与AML患者治疗的反应及生存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可做为快速识别患者治疗失败的风险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cd34+/cd38low/-/cd123+ 预后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介素-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 被引量:10
8
作者 曹江 李莉 +6 位作者 陈翀 吕超 孟凡静 曾令宇 李振宇 潘秀英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32-1435,共4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初治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2(IL-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新诊断的急性ITP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 本研究通过检测初治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2(IL-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新诊断的急性ITP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22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22的含量为(364.12±94.2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ITP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为(18.92±6.03)%,Th22细胞比例为(2.28±0.5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ITP患者血浆IL-22水平与Th1和Th22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Th1:r=0.42,P=0.022;Th22:r=0.40,P=0.030);而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IL-22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h1、Th22细胞比例之间密切相关,提示IL-22与Th1和Th22细胞在IT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而Th17细胞可能与ITP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白细胞介素-22 cd4+T细胞 TH1细胞 Th17细胞 TH22细胞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具有CD27和CD38表型的B细胞亚群表达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蒋建华 薛群 +4 位作者 刘翠平 方琪 俞立强 张陆陆 蒋觉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83-890,共8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具有CD27和CD38表型的B细胞亚群表达变化。方法观察对象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4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其外周血CD27^+CD38^-、CD27^+CD38^+、CD27^-CD38^+...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具有CD27和CD38表型的B细胞亚群表达变化。方法观察对象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4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其外周血CD27^+CD38^-、CD27^+CD38^+、CD27^-CD38^+和CD27^-CD38^-B细胞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CD27^+CD38^-和CD27^+CD38^+B细胞比例升高(P=0.000,0.000)、CD27^-CD38^+B细胞比例降低(P=0.001)。其中,外周血CD27^+CD38^-B细胞比例,全身型高于眼肌型(P=0.031);CD27^-CD38^+B细胞比例,合并胸腺瘤者低于无胸腺异常者(P=0.026);CD27^+CD38^-和CD27^+CD38^+B细胞比例,肌无力危象者高于非肌无力危象者(P=0.017,0.011)。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QMGS评分减少(P=0.012)、外周血CD27^+CD38^+B细胞比例降低(P=0.034)、CD27^-CD38^+B细胞比例升高(P=0.006);Spearman秩相关分析,QMGS评分与外周血CD27^+CD38^-B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s=0.394,P=0.009)。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具有CD27和CD38表型的B细胞亚群,其表达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提示不同表型的B细胞亚群可能在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机制和疾病进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B淋巴细胞 抗原 cd27 抗原 cd38
下载PDF
免疫磁珠分选白血病KG1a细胞中CD34^+CD38^-干细胞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国征 李慧 +3 位作者 吴远彬 李达 贺艳杰 周雪云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从白血病KG1a细胞中分选CD34+CD38-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膜抗原、细胞周期,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观察其克隆性;以HL60、K562、CD34+CD38+细胞为对照,甲基偶氮唑蓝法检... 目的从白血病KG1a细胞中分选CD34+CD38-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膜抗原、细胞周期,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观察其克隆性;以HL60、K562、CD34+CD38+细胞为对照,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柔红霉素对CD34+CD38-细胞的抑制作用;BALB/c裸鼠皮下接种,观察体内成瘤能力。结果分选的CD34+CD38-细胞纯度达95%以上,(69.03±3.25)%处于G0期,克隆形成率为(38.64±2.68)%,明显抵抗柔红霉素;不同浓度柔红霉素作用后,CD34+CD38-、CD34+CD38+、HL60、K562细胞的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1.136,P=0.000);CD34+CD38-在裸鼠皮下成瘤率显著高于CD34+CD38+细胞(P<0.05)。结论免疫磁珠法分选白血病干细胞简单易行,分选的细胞符合白血病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株KG1a 白血病干细胞 免疫磁珠细胞分选 cd34+cd38-细胞
下载PDF
异丙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对CD_(25)表达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菊英 田玉科 +1 位作者 骆明恩 张吉才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1,共3页
为研究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及白介素 2受体 (CD2 5)表达的影响 ,将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各 2 0例。于麻醉前即患者... 为研究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及白介素 2受体 (CD2 5)表达的影响 ,将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各 2 0例。于麻醉前即患者入室后 10 min,麻醉后 6 0 m in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 4m l经密度梯度法分离淋巴细胞 ,采用单克隆抗体花环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 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 CD2 5。结果 :麻醉后 6 0 min,全麻组 CD+ 3 、 CD+ 4 、 CD+ 8细胞均呈增加趋势 ,且 CD+ 3 、CD+ 4 细胞增高具有显著差异 (P<0 .0 5 ) ,而硬膜外组仅 CD+ 4 呈增高趋势 (P>0 .0 5 )。CD+ 3 细胞变化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P<0 .0 5 )。CD+ 2 5细胞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但全麻组麻醉后 CD2 5细胞明显增加 (P<0 .0 5 )。认为两种麻醉方法对 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 CD2 5的影响不同。与硬膜外麻醉相比 ,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胆囊切除术 T淋巴细胞 cd25 异再酚-异氟醚
下载PDF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娟 陆道培 +2 位作者 冀冰心 万岁桂 孙雪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39-641,共3页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 2 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G 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CD3+CD4 +、CD3...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G 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 2 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G 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CD3+CD4 +、CD3+CD8+、CD3+CD4 +CD8+及CD3+CD4 -CD8-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并与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G CSF动员后外周血CD3+、CD3+CD4 +、CD3+CD4 +CD8+及CD3+CD4 -CD8-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增加 2 .2 3,2 .6 2 ,2 .99及 10 .96倍 ,而CD3+CD4 -CD8+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2 4 3)。各亚群细胞的变化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比较 ,仅CD3+CD4 -CD8-细胞的变化与CD34+细胞动员效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796 ,P =0 .0 0 0。结论 :G CSF将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的同时 ,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 -CD8-细胞的增加与CD34+细胞的动员效果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T淋巴细胞 cd34^+细胞 造血干细胞 G-CSF 细胞移植
下载PDF
TSH抑制疗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力丹 席永昌 +2 位作者 尤立强 张建阳 张建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疗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疗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s 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6(CD44V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甲状腺全切手术治疗的100例DT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TSH抑制疗法(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控制血清TSH水平低于0.1mU/L),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水平相比治疗前均较低,且实验组治疗后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水平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CD3^+、CD4^+、CD8^+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外周血CD3^+、CD4^+水平相比治疗前均较高、CD8^+水平相比治疗前均较低,且实验组治疗后血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变化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TC行甲状腺全切手术治疗后接受TSH抑制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血清Tg、VEGF、TSGF、CD44V6、sIL-2R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疗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 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Tg)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s pecific growth factor TSGF) 白细胞分化抗原44变异型6(cd44V6)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receptor sIL-2R)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HIV/HCV共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CD_(28)、CD_(38)分子表达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国强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7期5-6,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HIV/HCV共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28)、CD_(38)分子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门诊HIV感染者40例、HIV/HCV共感染患者40例及体检中心2014年9~10月体检健康人群2... 目的通过观察HIV/HCV共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_(28)、CD_(38)分子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门诊HIV感染者40例、HIV/HCV共感染患者40例及体检中心2014年9~10月体检健康人群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HCV共感染患者(40例)、HIV感染者(40例)和健康人(20例)外周血CD_8^+T淋巴细胞表面CD_(28)、CD_(38)分子的表达,分析HIV/HCV共感染者CD_(28)、CD_(38)分子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特征;按照CD4^+T数值对HIV/HCV共感染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CD4^+T水平CD_8^+CD_(28)^+、CD_8^+CD_(38)^+的表达差异,探讨CD_8^+T淋巴细胞CD_(28)、CD_(38)分子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群及HIV感染者比较,HIV/HCV共感染者CD_8^+CD_(38)^+T细胞的绝对计数与百分比明显升高,CD_8^+CD_(28)^+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CD4^+T水平的降低,CD_8^+CD_(28)^+T有逐渐降低趋势,CD_8^+CD_(38)^+T有逐渐升高趋势。结论 HIV/HCV共感染者CD_8^+T淋巴细胞表面CD_(28)分子表达降低,CD_(38)分子表达升高,且这种变化与患者CD4^+T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HCV T淋巴 cd8^+cd28^+ cd8^+cd38^+ 疾病进展
下载PDF
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5
作者 田晨 贾勇圣 +1 位作者 胡冬至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422-1425,共4页
目的: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 目的: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后,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其Hes1的表达量。构建Hes1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结果: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患者来源CD34+CD38-细胞大多数进入静止期,CFC结果显示患者CD34+CD38-细胞体外扩增能力下降。Realtime PCR结果发现患者CD34+CD38-细胞中Hes1表达上调。提高正常供者CD34+细胞中Hes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结论:在AML中CD34+CD38-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与Hes1的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L白血病 cd34+cd38-细胞 HES1 细胞周期增殖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不同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16
作者 宋黄成 张松 +4 位作者 朱为民 虞聪 俞俊杰 刘一坤 袁斌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522-526,530,共6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l33/CD34和CDll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l33/CD34和CDll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ll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CD34‘细胞与KDR‘/CD34^+、CD133^+/CD34^+、CDll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ll7^+/CD34^+在1~2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d时逐渐升高,均在5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4±3.5)×10^5和(16.7±3.3)×10^5。与1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d时分别为(27.44-6.3)×10^5和(25.4±5.7)×10^5,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X10^5、(12.1±3.4)×10。和(14.3±3.6)X10^5、(16.7±3.3)X10^5、(13.1±4.0)×10^5,CDll7^+/CD34^+细胞在5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d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d时为(55±6)%,CD133^+/CD34^+时为(65±4)%,CDll7^+/CD34^+细胞比例在4d和5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发生了变化,推测不同细胞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潜能,KDR^+/CD34^+和CD133^+/CD34^+可能是急性出血性卒中的早期敏感指标,而CDll7^+/CD34^+则在早期即被大量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血性卒中 内皮祖细胞 cd34 细胞
下载PDF
人造血干/祖细胞多态性的研究:Ⅲ.骨髓CD34^+造血干/祖细胞功能亚群的分析
17
作者 奚永志 张双喜 +2 位作者 唐佩弦 魏文 孔繁华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49-57,共9页
CD 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是十分异质性的,由多个不同功能亚群所构成,在分化方向与重建造血等方面差异显著。本文对正常人骨髓CD 34^+ HSC/HPC各亚群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首先以阳性选择策略,采用Isolex^(TM) 50免疫磁球分选术富... CD 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是十分异质性的,由多个不同功能亚群所构成,在分化方向与重建造血等方面差异显著。本文对正常人骨髓CD 34^+ HSC/HPC各亚群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首先以阳性选择策略,采用Isolex^(TM) 50免疫磁球分选术富集骨髓CD 34^+HSC/HPC,其纯度>90%,随之采用免疫荧光抗体双标记二维流式细胞仪对其测定,发现高纯度的CD 34^+HSC/HPC可分为八个不同亚群:1.CD 34^+/CD 71^-(23.4%—56.6%)与CD 34^+/CD 71^+(33.4%—66.6%);2.CD34^+/CD 45^-(80.8%—82.5%)与CD34^+/CD 45^+(8.1%—11.2%);3.CD 34^+/CD 33^-(20.4%—80.6%)与CD 34^+/CD 33^+(14.6%—64.8%);4.CD 34^+/DR^-(6.3%—11.0%)与CD 34^+/DR^+(82.8%—85.5%)。用免疫胶体金——免疫桥酶联组化双染色对上述亚群进一步分析的结果与流式细胞仪的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 造血干 祖细胞 功能 骨髓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促进Apaf-1/caspase-9复合物的形成增强5-氟尿嘧啶对骨肉瘤CD133^+细胞亚群凋亡的诱导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红萍 袁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96-1202,共7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联合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对骨肉瘤CD133^+细胞亚群的协同杀伤效应及机制。方法:将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 CD133^+细胞亚群及相应CD133^-细胞亚群用5-氟尿嘧啶及白藜芦醇进行体外处理。MG-63细胞的相对细胞活力用MTT法进...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联合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对骨肉瘤CD133^+细胞亚群的协同杀伤效应及机制。方法:将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 CD133^+细胞亚群及相应CD133^-细胞亚群用5-氟尿嘧啶及白藜芦醇进行体外处理。MG-63细胞的相对细胞活力用MTT法进行检测;细胞凋亡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Apaf-1的表达水平及细胞色素C的释放;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paf-1与caspase-9前体的相互作用。结果:5-氟尿嘧啶对MG-63 CD133^+细胞亚群的杀伤活性和凋亡诱导活性均显著低于MG-63 CD133^-细胞亚群。但联用白藜芦醇能显著提高5-氟尿嘧啶对MG-63 CD133^+细胞亚群的细胞活力抑制率。白藜芦醇处理能显著上调MG-63 CD133^+细胞亚群中Apaf-1的表达水平,在MG-63 CD133^+细胞亚群中转染Apaf-1siRNA后,5-氟尿嘧啶联用白藜芦醇的协同效应受到显著抑制。另外,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联合5-氟尿嘧啶能显著诱导MG-63 CD133^+细胞亚群中Apaf-1/caspase-9复合物的形成,从而诱导caspase-9发生活化。结论:白藜芦醇通过促进Apaf-1/caspase-9复合物的形成,增强5-氟尿嘧啶对骨肉瘤CD133^+细胞亚群凋亡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5-氟尿嘧啶 骨肉瘤 cd133+细胞 APAF-1 CASPASE-9
下载PDF
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CD3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倩 成善毅 +1 位作者 罗斌 李智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342-1347,1353,共7页
目的 初步探讨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科首次进行生物制剂... 目的 初步探讨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科首次进行生物制剂治疗的活动性AS患者78例,将所有活动性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采用非甾体类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RhTNFR-Fc治疗。根据BASDAI评分、BASFI评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AS患者疾病活动度,判断转归情况。应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活动性A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活动性评估指标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4、6个月后临床BASDAI评分、BASFI评分、CRP、ESR、Th1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增高(P<0.05)。治疗2、4、6个月观察组BASDAI评分、BASFI评分、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评分结果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在治疗2、4、6个月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活动性AS患者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例与骶髂关节CT分级、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呈正相关(r>0,P<0.05);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与Th1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骶髂关节CT分级、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呈负相关(r<0,P<0.05),与Th2细胞、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P<0.05)。结论 RhTNFR-Fc蛋白联合非甾体类药物共同治疗活动性AS起效快,可有效缓解活动性AS临床症状,达到协同用药效果。Th1、Th17、Treg细胞可能用于RhTNFR-Fc治疗活动性AS的疗效监测,有助于临床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细胞紊乱情况,及时干预治疗。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可以间接反映AS患者机体活动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 重组人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cd36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CA19-9、CRP、CD4^+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缪柯 龚安安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CD4+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收治的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8例,根据用药...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CD4+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收治的进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8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术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清CA19-9、CRP及静脉血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血清CA19-9、CRP水平降低(P<0.05),静脉血CD4+细胞、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CA19-9、CRP水平较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血CD4+细胞、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较高(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CA19-9、CRP水平,提高静脉血CD4+细胞、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CA19-9 CRP cd4+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