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凌志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6期1036-1037,共2页
目的:分析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的结直肠癌(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份CRC标本,经检测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12枚,对这些标本一分为二,一部分行常规检测,即HE染色,另一部... 目的:分析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的结直肠癌(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份CRC标本,经检测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12枚,对这些标本一分为二,一部分行常规检测,即HE染色,另一部分行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种方法评估脉管侵犯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116份标本,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对脉管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E染色(P<0.05)。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判定为阳性的48份标本中,脉管侵犯多数为壁内侵犯,以局部侵犯最为常见,癌栓细胞数<5.5的占比较高。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判定为阳性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染色结果为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在淋巴结检出数量不足CRC标本脉管侵犯评估中,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能够对脉管侵犯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可反映侵犯程度,能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检出数量 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D2-40/cd34-CK
下载PDF
CD34与D2-40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鉴别血管与淋巴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周航波 鲁波 +1 位作者 马恒辉 周晓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42-343,共2页
在恶性肿瘤中,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并且肿瘤的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常规HE染色中,区别淋巴管和血管非常困难,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CD34是一种比较特异的血管内皮标记物,已被广泛使用,而D2-40是新近发... 在恶性肿瘤中,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并且肿瘤的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常规HE染色中,区别淋巴管和血管非常困难,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CD34是一种比较特异的血管内皮标记物,已被广泛使用,而D2-40是新近发现的相对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我们应用CD34、D2-40对恶性肿瘤组织进行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便更清晰地判断恶性肿瘤细胞在血管、淋巴管中的侵犯情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标记物 淋巴管内皮 双重免疫组织化学 cd34 染色技术 恶性肿瘤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鉴别
原文传递
星形细胞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熙 郭世文 尉春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明确星形细胞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观察星形细胞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细胞株三维培养后发生细胞重塑,彼此融合,相互连接... 目的明确星形细胞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观察星形细胞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细胞株三维培养后发生细胞重塑,彼此融合,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可见,Ⅰ、Ⅱ级星形细胞瘤中均未发现血管生成拟态;Ⅲ级星形细胞瘤中发现有3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3/18),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为(5.55±3.13)个/HP;Ⅳ级星形细胞瘤中发现有7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7/25),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为(8.81±2.84)个/HP;血管生成拟态随着恶性程度的增加明显增加,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cd34-pas双重染色 恶性程度
下载PDF
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世文 张熙 尉春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47-649,共3页
目的:明确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CD 34-PA S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胶质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U87细胞培养48h后可见细胞相互融合,连接成网络样结构。对照组中,S... 目的:明确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HE染色、CD 34-PA S双重染色方法观察胶质瘤中拟态血管的存在情况。结果:U87细胞培养48h后可见细胞相互融合,连接成网络样结构。对照组中,SHG 44培养72h后生长紊乱,无明显规律,但是在缺氧组中,SHG 44互相连接,形成网络样结构。CD 34-PA S双重染色可见Ⅰ级胶质瘤中未发现血管生成拟态,Ⅱ-Ⅲ级胶质瘤中发现3例血管生成拟态阳性,阳性率为8.6%(3/35),与Ⅰ级胶质瘤组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级胶质瘤中发现11例血管生成拟态阳性,阳性率为28.9%(11/38),与Ⅱ-Ⅲ级胶质瘤组(P〈0.05)及Ⅰ级胶质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胶质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缺氧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生成拟态 @cd34-pas双重染色 @恶性程度
下载PDF
宫颈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蓓蓓 武世伍 承泽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11-3113,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存在现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D34/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经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的宫颈鳞癌存档石蜡标本和30例因子宫肌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存在现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D34/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90例手术切除经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的宫颈鳞癌存档石蜡标本和30例因子宫肌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中是否存在VM,分析VM与宫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在9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11例存在VM(12.2%);VM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关(χ2=0.005和0.027,均P>0.05),而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9.414、13.733、11.590,均P<0.05)。结论:中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存在VM,有VM的宫颈鳞癌临床分期晚、细胞分化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推测患者临床预后比无VM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癌 血管生成拟态 cd34-pas双重染色 肿瘤病理学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廖丹 禹正扬 邓亚丽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子宫内膜癌标本60例及临床病理资料,CD34-PAS双重染色证实VM存在,分析VM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例标本中存在VM。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VM出现... 目的研究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子宫内膜癌标本60例及临床病理资料,CD34-PAS双重染色证实VM存在,分析VM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3例标本中存在VM。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VM出现的机率高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P=0.001)。VM组的手术病理分期比无VM组高(P=0.013)。VM组有更高的转移率(P=0.003)。结论子宫内膜癌组中存在VM,是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子宫内膜癌 cd34-pas双重染色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清 杨金瑞 李解方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1-653,共3页
目的寻找在膀胱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探讨VM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对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石蜡标本采用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和CD31双重染色,寻找血管生成拟态,分析VM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在85例膀胱癌... 目的寻找在膀胱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探讨VM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对8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存档石蜡标本采用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和CD31双重染色,寻找血管生成拟态,分析VM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在85例膀胱癌组织中有8例存在血管生成拟态,这些管道呈现PAS阳性、CD31阴性,其中2例为中分化膀胱癌,6例为低分化膀胱癌,包括T2期1例,T3期4例,T4期3例。8例中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VM存在与否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中低分化膀胱癌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可作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和膀胱癌治疗的新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血管生成拟态 cd31-pas双重染色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瘤中有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吗? 被引量:4
8
作者 岳伟英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4期247-252,共6页
在黑色素瘤研究中Maniotis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理论,随后相继在一系列非黑色素瘤肿瘤研究中报导了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方法:使用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PAS双染法检测了45... 在黑色素瘤研究中Maniotis提出了血管生成拟态的理论,随后相继在一系列非黑色素瘤肿瘤研究中报导了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本研究拟探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瘤。方法:使用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抗原)-PAS双染法检测了45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包括WHO分类Ⅱ级15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现象是否存在。结果:肿瘤组织内大部分管道为内腔面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这些血管呈现PAS、Laminin、CD34染色阳性。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见于2/15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管道镶嵌在肿瘤组织内。这些管道呈现PAS、Laminin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在这些管道中可以找到红细胞。在血管生成拟态的PAS阳性模式的管网结构局部区域可以发现CD34弱阳性标记。PAS阳性模式内的CD34阳性信号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管道与有内皮细胞被覆的血管之间有衔接。另外,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中,局域性的肿瘤细胞呈现CD34阳性表达,一些细胞呈现GFAP表达缺失。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血管生成拟态现象在一些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瘤 血管生成拟态 cd34-pas染色 PAS阳性模式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9
作者 韩允 杨伟 +1 位作者 范胜强 徐广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CD34-PAS双重染色,观察是否存在VM。结果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中观察到存在典型PAS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CD34-PAS双重染色,观察是否存在VM。结果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中观察到存在典型PAS染色阳性、CD34染色阴性的管道,在这些管道中均可以找到红细胞。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中存在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生成拟态 cd34-pas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