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柏山 张艺凡 +1 位作者 吕丹 严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5期1817-1819,1823,共4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探讨其在pSS疾病发生发展中及病情活动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3例确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pSS组,40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探讨其在pSS疾病发生发展中及病情活动监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3例确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作为pSS组,40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CD19+CD5+B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由专科医师对pSS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不同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SS组IgG、ESR、CD19+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CD4+/CD8+比值pSS组低于对照组(P<0.05)。CD19+CD5+细胞与ESR、IgG及ESSDAI评分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48、0.53,且P<0.05),CD4+T细胞与ESR、IgG结果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0.35,且P<0.05)。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存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紊乱,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检测有助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期的辨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淋巴细胞亚群 疾病活动 cd19+cd5+B淋巴细胞
下载PDF
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CD19^+ CD5^+ CD1d^(hi) B细胞的表达及抑炎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汪路曼 钱静 +2 位作者 刘小明 常丽君 储以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CD19+CD5+CD1dhiB细胞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 sodium,DSS)诱导的C57BL/6小鼠肠炎模型中的表达及抑炎作用。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n=200),获取疾病不同阶段的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5+CD1dhiB细胞... 目的探讨CD19+CD5+CD1dhiB细胞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ct sodium,DSS)诱导的C57BL/6小鼠肠炎模型中的表达及抑炎作用。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n=200),获取疾病不同阶段的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5+CD1dhiB细胞的比例变化;体内转输该群细胞至疾病小鼠,观察小鼠肠炎临床评分以及肠道局部炎性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在小鼠肠炎的急性期(第0~10天),CD19+CD5+CD1dhiB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在肠炎消退期(第12天),其比例恢复到正常水平;转输疾病急性期(第8天)的CD19+CD5+CD1dhiB细胞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缓解病程;ELISA检测提示转输急性期的该群细胞可显著抑制肠道局部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的分泌。结论 DSS诱导的小鼠肠炎中CD19+CD5+CD1dhiB细胞比例随病程发生改变,并可通过抑制肠道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缓解病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cd5+CD1dhiB细胞 肠炎 炎性细胞因子 小鼠
下载PDF
Higher proportions of peripheral CD19^+CD5^+ B cells predict the effect of corticosteroid in patients with 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FU Hai-xia XU Lan-ping LIU Dai-hong LIU Kai-yan CHEN Huan HAN Wei ZHANG Xiao-hui WANG Yu WANG Feng-rong WANG Jing-zhi ZHAO Ting ZHANG Yuan-yuan CHEN Yao HUANG Xiao-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517-1523,共7页
Background The cause of 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 (LOHC)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remains obscure. In clinical practice, some LOHC patients respond to immunosuppre... Background The cause of 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 (LOHC)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remains obscure. In clinical practice, some LOHC patients respond to immunosuppression.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mune pathogenesis of LOHC post allo-HSCT.Methods With the diagnosis of LOHC, patients were given initial treatment consisting of fluid hydration, alkalization and forced diuresis, and empirical anti-viral therapy for 10-14 days or until a week after the virus became negative. The nonresponders were applied corticosteroid. Seven to ten days later, patients' response was evaluated. Along with treatment, CD19^+ B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measured at various study points.Results From October 2009 to March 2010, we found 28 cases of LOHC occurred in 2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llo-HSCT in our hospital. Except that three cases were not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protocol, the other 2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ti-virus responders (Group A, n=6), corticosteroid responders (Group B1, n=16),corticosteroid and anti-virus nonresponders (Group C, n=3)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response. Percentages of CD19^+CD5^+ B lymphocy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ree groups at onset of LOCH. However, in Group B1after the first anti-virus phase, percentages of CD19^+CD5^+ lymphocy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ing with those at onset (P=0.022), and the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PR (P=0.003) and CR (P=0.002) with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But significant change was not observed in Groups A and C.Conclusion The immune etiology seems to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HC and the proportion of CD19^+CD5^+lymphocytes may serve as a cellular biomarker to predict the response to corticosteroid in LO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onset hemorrhagic cystiti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mmune etiology cd19^+ cd5^+ B lymphocyte
原文传递
rhTPO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罗洪强 钟永根 封蔚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探讨ITP患者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前、后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BA技术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35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及B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ITP患者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前、后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BA技术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35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及B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48例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19+细胞和CD5+CD19+细胞数及IL-2水平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75),IL-4与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81),经rhTPO治疗后Th1细胞因子水平及外周血CD19+和CD5+CD19+细胞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h2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B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ITP病情严重程度与Th1和Th2细胞因子及B淋巴细胞相关。TPO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可能通过调节ITP患者外周血Th1和Th2免疫平衡及B淋巴细胞水平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1/TH2细胞因子 cd5+cd19+细胞 RHTPO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引伟 文剑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以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5、CD19、CD23及CD38的表达情况,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IgGI、gAI、gM含量,并与22例健康对照组...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以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5、CD19、CD23及CD38的表达情况,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IgGI、gAI、gM含量,并与2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3-CD19+、CD5-CD19+及CD19+CD38+淋巴细胞数分别为(13.2±5.7)%、(4.3±3.8)%及(2.2±4.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10、2.31、2.17,P<0.05)。B淋巴细胞活化程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数较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ALT)的恢复情况较好。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较高,活化的B淋巴细胞可能通过体液免疫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淋巴细胞cd5^- cd19^+细胞 cd19^+CD38^+细胞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引伟 赵伟 夏海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1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5、CD19、CD23及CD38的表达情况,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IgG、IgA、IgM含量,并与22例健康人(对照...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B淋巴细胞及其活化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CD5、CD19、CD23及CD38的表达情况,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IgG、IgA、IgM含量,并与22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28例慢乙肝患者外周血CD3-CD1+9、CD5-CD1+9及CD1+9CD3+8淋巴细胞数分别为(13.2±5.7)%、(4.3±3.8)%及(2.2±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B淋巴细胞活化程度较高的慢乙肝患者,其肝功能指标(ALT)恢复情况较好。结论慢乙肝患者B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较高,活化的B淋巴细胞通过体液免疫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 cd5^-cd19^+细胞 cd19^+CD38^+细胞 免疫球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CD19+CD5+B细胞及BAFF变化的研究
7
作者 蒋艳萍 洛若愚 陈朗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0年第11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CD19+CD5+B细胞的变化,CD19+CD5+B细胞中BAFF(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表达和凋亡敏感性变化,探讨CD19+CD5+B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 3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实验组,3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CD19+CD5+B细胞的变化,CD19+CD5+B细胞中BAFF(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表达和凋亡敏感性变化,探讨CD19+CD5+B细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 3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实验组,31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以及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的变化,Q-PCR检测CD19+CD5+B细胞中BAFF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PI-Annexin V检测CD19+CD5+B细胞对CD95L诱导的凋亡敏感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以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各样本中CD19+CD5+B细胞的BAF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CD19+CD5+B细胞能明显抵抗CD95L所诱导的凋亡(P<0.01).结论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CD19+CD5+B细胞高表达BAFF,高对抗CD95L诱导的凋亡,参与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代谢/免疫学 B淋巴细胞/代谢 抗原 cd19/代谢 抗原 cd5/代谢 B细胞活化因子/ME
原文传递
CD5^+CD19^+B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对CD8+细胞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震宇 霍佳慧 +6 位作者 龚镭 胡臻 唐栓 孟淼 蒋文瑜 凤辉 王小云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7-623,共7页
目的观察CD5^+CD19^+B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分泌IL-10的功能,并探讨其在HBV感染过程中对CD8^+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23例、肝硬化(肝硬化组)18例患者... 目的观察CD5^+CD19^+B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分泌IL-10的功能,并探讨其在HBV感染过程中对CD8^+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23例、肝硬化(肝硬化组)18例患者,以及同期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19名。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CD5^+CD19^+B细胞分离等操作,比较3组CD5^+CD19^+B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6%)的患者比例、CD5^+CD19^+B细胞分泌IL-10的情况和IL-10^+细胞含量较多(占淋巴细胞百分比>4%)的患者比例,分析CD5^+CD19^+B细胞对CD8^+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影响和可能机制。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13例和肝硬化5例患者行肝活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CD5^+CD19^+B细胞在人体肝组织中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肝硬化组中CD5^+CD19^+B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8/18比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23例)、肝硬化组(18例)的CD5^+CD19^+B细胞分别占IL-10^+细胞的81.6%、82.3%、70.1%,IL-10^+细胞含量较多的患者分别为2、7和2例,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脂多糖刺激培养48 h后,健康对照组(10名)CD8^+γ干扰素^+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与乙肝组(10例)、肝硬化组(10例)比较(10.73%比7.05%和9.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剔除CD5^+CD19^+B细胞后,健康对照组(10名)、乙肝组(10例)和肝硬化组(10例)中分别有5、4、4例患者CD8^+γ干扰素^+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后,PBMC中CD8^+γ干扰素^+占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添加IL-10受体阻滞剂前升高(7.23%比6.87%)。肝活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CD4^+和CD8^+细胞在患者肝小叶汇管区强表达,CD5^+和CD19^+细胞较少表达。结论CD5^+CD19^+B细胞在HBV慢性感染的进展过程中并未体现出明显数量和功能上的差异,但对CD8^+细胞分泌γ干扰素的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可能是通过分泌IL-10而不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cd5^+cd19^+B细胞 CD8阳性T淋巴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原文传递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调节性B细胞的变化
9
作者 岑治宏 郭予洁 +2 位作者 伍伟锋 李丽萍 周秋曦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35,共5页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不同时间点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依据注射后的时间,...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不同时间点调节性B淋巴细胞(Breg)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柯萨奇病毒B3(CVB3),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依据注射后的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设1周和2周时间点亚组。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并计算心肌病理积分,采用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VB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Breg细胞亚群占CD19+细胞的比例。结果实验组心肌炎症水平及CVB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周亚组心肌组织病理积分低于2周亚组,但实验组1周亚组心肌CVB3 mRNA表达水平却高于2周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鼠脾Breg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1周亚组小鼠脾Breg细胞比例高于2周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调节性B细胞表达增高,其可能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肠道病毒属 炎症 cd19+ CDld^hi cd5+B细胞 调节性B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