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现状与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探索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春雷
《中国煤炭》
2022年第8期24-32,共9页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煤化工产业碳减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燃烧后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发展现状,根据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碳排放实际,提出CO_(2)捕集及其转化一体化思路,具体是将CO_(2)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和CO_(2...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煤化工产业碳减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燃烧后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发展现状,根据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碳排放实际,提出CO_(2)捕集及其转化一体化思路,具体是将CO_(2)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和CO_(2)CH_(4)重整技术相结合,实现CO_(2)低成本捕集和精准转化。“微界面振荡吸收及再生+微通道反应”捕集转化技术工艺是采用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对烟气中的CO_(2)进行深度吸收,进而通过再生过程获得高纯度的CO_(2),再利用CO_(2)CH_(4)重整技术将CO_(2)和CH_(4)催化转化生成H_(2)和CO,即高附加值的合成气;最后对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示范效应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产业
碳
减
排
CO_(
2
)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
CO_(
2
)
ch
_(
4
)重整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松
郭慧婷
+9 位作者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1539,共15页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基肥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控释氮肥与速效尿素比例均为55,∶穗氮肥为尿素,并设置常规施肥(FFT)与不施氮肥(0N)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推迟NH_(3)挥发峰值出现,避免分蘖期NH_(3)挥发峰值产生,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H_(3)挥发通量和平均NH_(3)挥发通量显著降低,NH_(3)累积损失总量降低25.33%~48.76%,NH_(3)排放系数降低29.14%~60.81%,单位产量NH_(3)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9.60%~56.01%。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分蘖期和抽穗后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搁田期和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CH_(4)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0.20%~55.04%,CH_(4)减排率随基穗氮肥比例变小而降低,N_(2)O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5.56%~61.56%,N_(2)O减排率表现为NM1>NM3>NM2>NM4,GWP和GHGI分别降低20.96%~53.35%、25.91%~55.40%。品种间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规律一致,减排效果均表现为NM1>NM3>NM2>NM4。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NM1处理氨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且比NM3和FFT处理减少施肥次数1~2次,利于水稻绿色轻简规模化生产;NM3处理增产率最高且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仅次NM1,实现丰产减排协同进行。综上,本文探索出一套适配迟熟中粳减排增产的控释氮肥施肥方式,重点发现“轻简+减排”型施肥方式NM1和“丰产+减排”型施肥方式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运筹方式
NH_(3)挥发
ch
_(
4
)
N_(
2
)O
减
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5 位作者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3,共16页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煤矿CH_(4)-CO_(2)双重碳减排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需结合现状需求-技术攻关-政策驱动的核心原则,制定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碳达峰阶段,CH_(4)减排以排放源管控为基础视角,核心为瓦斯抽采-利用全周期碳减排关键技术,包含瓦斯富集区靶向精准抽采技术、低渗煤层增透及注气驱替增流抽采技术、关闭矿井瓦斯逃逸通道封堵减碳技术、瓦斯富集-提浓-利用一体化技术,目的是大幅提升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效率,减少低浓度及通风瓦斯碳排放;CO_(2)减排以“CCUS+生态碳汇”全域负碳排放技术为核心,包含煤层CO_(2)封存、工业固废采空区充填协同CO_(2)地质封存、煤矿碳封存区域土壤-地表-大气异常监测及生态碳汇技术,进一步吸纳烟道气或纯CO_(2)排放。碳中和阶段核心任务是实现CH_(4)-CO_(2)(近)零碳排放,CO_(2)减排应当由技术攻关示范工程转变为规模化应用阶段,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煤矿CH_(4)-CO_(2)排放智能监测及动态管控技术体系,实现监测管控技术手段与碳排放环节深度匹配、碳排放监测管控云平台与煤矿全局监控系统深度对接。最后对未来煤气共采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自身见解与思考:(1)继续深化“高效精准抽采+全浓度梯级利用”煤矿CH_(4)零排放技术模式;(2)持续攻关“CO_(2)工程封存+生态碳汇”CO_(2)零排放技术体系;(3)积极探索煤矿“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激励和倒逼并重的煤矿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h
_(
4
)
-co
_(2)
协同
减
排
煤气共采
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现状与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探索
被引量:
3
1
作者
李春雷
机构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党委
出处
《中国煤炭》
2022年第8期24-32,共9页
文摘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煤化工产业碳减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介绍了燃烧后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发展现状,根据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碳排放实际,提出CO_(2)捕集及其转化一体化思路,具体是将CO_(2)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和CO_(2)CH_(4)重整技术相结合,实现CO_(2)低成本捕集和精准转化。“微界面振荡吸收及再生+微通道反应”捕集转化技术工艺是采用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对烟气中的CO_(2)进行深度吸收,进而通过再生过程获得高纯度的CO_(2),再利用CO_(2)CH_(4)重整技术将CO_(2)和CH_(4)催化转化生成H_(2)和CO,即高附加值的合成气;最后对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示范效应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煤化工产业
碳
减
排
CO_(
2
)微界面振荡捕集技术
CO_(
2
)
ch
_(
4
)重整技术
Keywords
coal
ch
emical industry
emission reduction
CO_(
2
)micro interface oscillation capture te
ch
nology
carbon dioxide-methane reforming te
ch
nology
分类号
X70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松
郭慧婷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机构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行为生态学实验室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1539,共15页
基金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CX(22)1001]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BE2022424)资助。
文摘
为建立机插稻高产低碳减排的控释氮肥施用技术,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泰香粳1402为材料,选用控释期100 d、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与46%速效尿素为氮肥,分别设置基穗氮肥比例为100(NM1)∶、82(NM2)∶、73∶(NM3)与64(NM4)∶不同运筹方式处理,基肥采用侧深施肥方法,控释氮肥与速效尿素比例均为55,∶穗氮肥为尿素,并设置常规施肥(FFT)与不施氮肥(0N)对照处理,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推迟NH_(3)挥发峰值出现,避免分蘖期NH_(3)挥发峰值产生,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H_(3)挥发通量和平均NH_(3)挥发通量显著降低,NH_(3)累积损失总量降低25.33%~48.76%,NH_(3)排放系数降低29.14%~60.81%,单位产量NH_(3)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9.60%~56.01%。与FFT处理相比,侧深施控释氮肥分蘖期和抽穗后的CH_(4)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搁田期和穗期追施尿素后的N_(2)O排放通量显著降低,CH_(4)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0.20%~55.04%,CH_(4)减排率随基穗氮肥比例变小而降低,N_(2)O排放累积总量降低25.56%~61.56%,N_(2)O减排率表现为NM1>NM3>NM2>NM4,GWP和GHGI分别降低20.96%~53.35%、25.91%~55.40%。品种间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规律一致,减排效果均表现为NM1>NM3>NM2>NM4。综合考虑经济、生态效益,NM1处理氨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最佳,且比NM3和FFT处理减少施肥次数1~2次,利于水稻绿色轻简规模化生产;NM3处理增产率最高且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仅次NM1,实现丰产减排协同进行。综上,本文探索出一套适配迟熟中粳减排增产的控释氮肥施肥方式,重点发现“轻简+减排”型施肥方式NM1和“丰产+减排”型施肥方式NM3。
关键词
控释氮肥
运筹方式
NH_(3)挥发
ch
_(
4
)
N_(
2
)O
减
排
Keywords
controlled-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
fertilization te
ch
nology
NH_(3)volatilization
ch
_(
4
)
N_(
2
)O
emission reduction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煤炭行业西部矿井瓦斯智能抽采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3,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2374227,52074217)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21JLM-26)。
文摘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煤矿CH_(4)-CO_(2)双重碳减排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需结合现状需求-技术攻关-政策驱动的核心原则,制定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碳达峰阶段,CH_(4)减排以排放源管控为基础视角,核心为瓦斯抽采-利用全周期碳减排关键技术,包含瓦斯富集区靶向精准抽采技术、低渗煤层增透及注气驱替增流抽采技术、关闭矿井瓦斯逃逸通道封堵减碳技术、瓦斯富集-提浓-利用一体化技术,目的是大幅提升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效率,减少低浓度及通风瓦斯碳排放;CO_(2)减排以“CCUS+生态碳汇”全域负碳排放技术为核心,包含煤层CO_(2)封存、工业固废采空区充填协同CO_(2)地质封存、煤矿碳封存区域土壤-地表-大气异常监测及生态碳汇技术,进一步吸纳烟道气或纯CO_(2)排放。碳中和阶段核心任务是实现CH_(4)-CO_(2)(近)零碳排放,CO_(2)减排应当由技术攻关示范工程转变为规模化应用阶段,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煤矿CH_(4)-CO_(2)排放智能监测及动态管控技术体系,实现监测管控技术手段与碳排放环节深度匹配、碳排放监测管控云平台与煤矿全局监控系统深度对接。最后对未来煤气共采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自身见解与思考:(1)继续深化“高效精准抽采+全浓度梯级利用”煤矿CH_(4)零排放技术模式;(2)持续攻关“CO_(2)工程封存+生态碳汇”CO_(2)零排放技术体系;(3)积极探索煤矿“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激励和倒逼并重的煤矿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h
_(
4
)
-co
_(2)
协同
减
排
煤气共采
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
Keywords
dual carbon goal
ch
4
-co
2 synergistic emission reduction
gas co-extraction
development path
green and low-carbon te
ch
nology
分类号
TD71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TD82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O_(2)捕集及其转化技术现状与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探索
李春雷
《中国煤炭》
202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侧深施控释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NH_(3)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郭松
郭慧婷
张裕梁
钱紫慧
王子君
路佳明
汪源
赵灿
王维领
张洪程
杨凤萍
霍中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李树刚
张静非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