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量和剪穗处理下水稻源库特征对稻田CH_(4)排放的协同影响
1
作者 黄宇晴 任孝俭 +3 位作者 张青爽 周继永 熊栋梁 崔克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66-2173,共8页
为阐明水稻植株源、库特征与稻田CH_(4)排放间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N(不施氮)、150N(S_(0))(施氮量150 kg·hm^(−2),不剪穗)、210N(施氮量210 kg·hm^(−2))3个氮肥处理,并在150N处理下设置剪半穗处理,测定稻田CH_(4)排放、... 为阐明水稻植株源、库特征与稻田CH_(4)排放间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N(不施氮)、150N(S_(0))(施氮量150 kg·hm^(−2),不剪穗)、210N(施氮量210 kg·hm^(−2))3个氮肥处理,并在150N处理下设置剪半穗处理,测定稻田CH_(4)排放、根系分泌物有机碳含量、源库大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210N处理相比,150N(S_(0))处理下水稻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库容分别显著提高6.7%和6.6%;剪穗导致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库容均下降55.9%。不同处理下的库特征变化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田CH_(4)排放,150N(S_(0))处理下CH_(4)累积排放量比210N处理下显著降低了29.5%,产量升高了7.2%;与不剪穗相比,剪穗导致产量降低53.0%,而CH_(4)累积排放量升高76.8%。CH_(4)累积排放量和单位产量的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与库容、单位面积颖花数、粒叶比及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210N处理相比,150N(S_(0))处理下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降低18.9%和39.7%;与不剪穗相比,剪穗导致根系分泌物总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显著增加65.8%和217.1%。CH_(4)累积排放量和单位产量的CH_(4)累积排放量与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总量显著正相关,而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总量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库容、产量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处理下水稻库特征变化主要通过影响根系分泌物进而影响CH_(4)排放,因此适量施氮可以增加库容量,减少根系有机碳分泌,从而在实现较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稻田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ch_(4)排放 施氮量 剪穗 源库特征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2
作者 陈立伟 严越涵 +2 位作者 赵明振 杨宏民 刘媛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43-47,51,共6页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的吸附量始终小于CH_(4)的吸附量,且N_(2)置换CH_(4)的能力逐步下降;在本实验压力条件下,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超出0.75 MPa越大,其N_(2)利用率越低。同时随煤含水量的增加,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出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因此可得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与煤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含水煤样更好的还原井下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原煤,通过CH_(4)置换率和N_(2)注置比的反馈得出,过大的注气压力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反而会降低该置换源气体的利用率,因此对井下注N_(2)置换煤层CH_(4)的工程技术来说,为避免盲目提高注气压力而造成N_(2)的置换效率下降的现象,建议井下煤层注N_(2)置换CH_(4)时,CH_(4)吸附平衡压力控制在0.75 MPa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入 煤的含水率 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 ch_(4)置换率 N_(2)注置比
下载PDF
CH_(4)/H_(2)O/CO_(2)在煤大分子中自扩散的分子模拟
3
作者 许将 陈倩 李居云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3,共9页
通过巨正则蒙特卡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系综条件下CH_(4)、CO_(2)、H_(2)O在煤分子中的扩散系数,并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T系综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H_(4)和CO_(2)的扩散系数逐渐增大,H_(2)O的扩散系数呈现波动... 通过巨正则蒙特卡罗和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系综条件下CH_(4)、CO_(2)、H_(2)O在煤分子中的扩散系数,并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PT系综下,随着温度的升高,CH_(4)和CO_(2)的扩散系数逐渐增大,H_(2)O的扩散系数呈现波动式增加;在每个温度下,H_(2)O扩散系数均大于CH_(4)和CO_(2);扩散活化能表现为E(H_(2)O)<E(CO_(2))<E(CH_(4)),表明CH_(4)的扩散最难发生,CO_(2)的扩散更容易发生;随着压力的升高,各种气体分子的溶胀率逐渐越大;高压时,分子溶胀作用显著,预示着H_(2)O和CO_(2)吸附在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过程中可以引起显著的煤基质溶胀,从而导致气体传输通道变窄,不利于煤层气的产出;CH_(4)、H_(2)O和CO_(2)扩散活化能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且增幅有增大的趋势,预示着在压力较高时激活CH_(4)、H_(2)O和CO_(2)扩散需要克服更高的分子结构能垒,CO_(2)应以较快的速度注入煤体中,从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采收率 ch_(4)/CO_(2)/H_(2)O 煤大分子 自扩散 分子结构能垒 活化能
下载PDF
煤层注CO_(2)驱替CH_(4)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姜延航 白刚 +3 位作者 周西华 王思琪 王连华 范超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明确多因素耦合对CO_(2)驱替CH_(4)过程中CH_(4)产出与CO_(2)封存效果的影响特征,开展不同注气温度θ、压力P和煤样含水率W条件下注CO_(2)驱替CH_(4)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CH_(4)产出率η和CO_(2)储存率ξ变化特性,基于响应曲面法,... 为明确多因素耦合对CO_(2)驱替CH_(4)过程中CH_(4)产出与CO_(2)封存效果的影响特征,开展不同注气温度θ、压力P和煤样含水率W条件下注CO_(2)驱替CH_(4)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条件下CH_(4)产出率η和CO_(2)储存率ξ变化特性,基于响应曲面法,构建η和ξ二次回归响应曲面模型,分别考察注气温度A、注气压力B、含水率C对η和ξ的单独影响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η随θ和P增加而增大,随W增大而减小;ξ随P增大而增大,随θ和W增加而减小。影响因素中A、B、C均为η的显著项,B和C是ξ的显著项,一次项对η和ξ影响程度均为C>B>A;交互项对η的影响程度为BC>AC>AB,且AC和BC交互作用显著,AB交互作用不显著;交互项对ξ的影响程度为AB>AC>BC,且AB和AC交互作用极显著,BC交互作用不显著;4组η和ξ编码区间外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平均偏差分别为3.64%、2.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替ch_(4) ch_(4)产出率 CO_(2)储存率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对CH_(4)/CO_(2)混合气水合分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保勇 宁正琪 +3 位作者 张强 王冬 李子昂 秦艺峰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为了提高CH_(4)/CO_(2)混合气的高值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275.15 K、5.5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水合物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H_(4)/CO_(2)混合气进行水合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0.05%的SDS体系,随着M... 为了提高CH_(4)/CO_(2)混合气的高值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275.15 K、5.5 Mpa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水合物法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复配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H_(4)/CO_(2)混合气进行水合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0.05%的SDS体系,随着MWCNT质量分数的增加,CH_(4)/CO_(2)混合气水合分离效果逐渐提高;当MWCNT质量分数为0.10%时,每摩尔水的气体消耗量最大为21.110 mmol,提高了34.50%,气相中CH_(4)和水合物相中CO_(2)的体积分数最大分别为76.22%和55.26%,CO_(2)回收率和分离因子最大分别为42.82%和3.07,分别提高了30.90%和1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混合气 水合物 回收率 分离因子
下载PDF
6-[4-(4′-吡啶)氨基苯]-4,5-二氢-3(2H)哒嗪酮抗兔和大鼠失血性休克效应及初步机理 被引量:2
6
作者 江其生 胡德耀 +5 位作者 肖南 杜文华 刘韧 闵家鑫 王庆松 刘良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研究新型钙增敏强心剂 6 [4 (4′ 吡啶 )氨基苯 ] 4 ,5 二氢 3(2H)哒嗪酮 (MCI 15 4 )抗失血性休克效应并探讨其初步机理。方法 以改良Wigger法 ,即股动脉放血并维持血压 5 .33kPa 2h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观察MCI ... 目的 研究新型钙增敏强心剂 6 [4 (4′ 吡啶 )氨基苯 ] 4 ,5 二氢 3(2H)哒嗪酮 (MCI 15 4 )抗失血性休克效应并探讨其初步机理。方法 以改良Wigger法 ,即股动脉放血并维持血压 5 .33kPa 2h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观察MCI 15 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 12、2 4和 4 8h存活率的影响 ;以彩色频谱多普勒观察MCI 15 4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平均血流量和血流阻力指数的影响。结果 MCI 15 4组休克大鼠 12、2 4和 4 8h存活率分别为 17/ 2 0、15 / 2 0和13/ 2 0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 11/ 2 0、8/ 2 0、4 / 2 0 ;MCI 15 4治疗后 2h ,能显著降低休克家兔肝、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治疗后 4h能明显增加休克家兔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血流量 ,显著降低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结论 MCI 15 4有较满意的抗失血性休克效应 ,其机理可能与增强休克动物心脏功能和增加主要器官血流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4′-吡啶)氨基苯]-4 5-二氢-3-(2H)哒嗪酮 休克 血流速率 存活率
下载PDF
无喷氧条件下氢基竖炉的生产
7
作者 褚润林 《河北冶金》 2024年第10期50-54,共5页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在无喷氧条件下生产时,由于没有喷氧部分燃烧的热量补充,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下降了90℃,CH_(4)重整效果变差,工艺气中H_(2)和CO含量大幅度降低,CH_(4)含量大幅度升高,工艺气还原能力减弱,还原效果变差,导致DRI产量、金...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在无喷氧条件下生产时,由于没有喷氧部分燃烧的热量补充,竖炉入口工艺气温度下降了90℃,CH_(4)重整效果变差,工艺气中H_(2)和CO含量大幅度降低,CH_(4)含量大幅度升高,工艺气还原能力减弱,还原效果变差,导致DRI产量、金属化率、抗压强度下降,焦炉煤气单耗和DRI含碳量升高。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保证不触发加热炉连锁停机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加热炉出口温度,加热炉出口温度控制较喷氧正常生产时提高了15℃,尽可能维持竖炉还原区较高温度及热量水平,保证CH_(4)重整效果;通过降低装、排料速度,提高炉顶温度控制水平,顶温控制较正常生产时提高了50℃,延长了原料还原停留时间,保证还原效果;提高加湿率,控制DRI含碳量。生产的DRI产量虽有所降低,焦炉煤气单耗升高,冶炼经济性下降,但DRI金属化率93%以上、含碳量4%以下、抗压强度大于600 N/球,完全满足电炉炼钢的配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氧 氢基竖炉 ch_(4)重整 DRI 金属化率 含碳量
下载PDF
Effect of permeability and its horizontal anisotropy on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 with CO_(2) storage:quantitative evaluation based on staged CH_(4) output inhibition
8
作者 Ziliang WANG Shuxun SANG +2 位作者 Xiaozhi ZHOU Xudong LIU Shouren ZHA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856-866,共11页
The permeability and its horizontal anisotropy induce a critical influence on staged CH_(4) output inhibition process.However,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is influence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In t... The permeability and its horizontal anisotropy induce a critical influence on staged CH_(4) output inhibition process.However,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is influence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In this work,the impact of horizontal anisotropic permeability on CO_(2)-ECBM was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The variation in the staged CH_(4) output inhibition was analyzed.The ideal displacement profile of the CO_(2)-ECBM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Moreover,the variation in CH_(4) output of different wellbores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low-permeable or weak-anisotropic reservoirs were not conducive to enhanced CH_(4) recovery owing to long inhibition time(>1091 days)and high inhibition level(>36.9%).As permeability and anisotropy increased,due to the accelerated seepage of free water,the hysteresis time and inhibition time could decrease to as short as 5 days and 87 days,respectively,and the inhibition level could weaken to as low as 5.00%.Additionally,the CH_(4) output and CO_(2) injection could increase significantly.2)Nevertheless,high permeability and strong anisotropy easily induced CO_(2) breakthrough,resulting in lower CH_(4) production,CO_(2) injection and CO_(2) storage than expected.While maintaining high efficiency of CO_(2) storage(>99%),upregulating CO_(2) breakthrough concentration from 10%to 20%might ease the unfavorable trend.3)Along the direction of fluid flow,the ideal displacement profile consisted of CO_(2) enriched bank,CO_(2) and CH_(4) mixed bank,CH_(4) enriched bank,and water enriched bank,whereas a remarkable gap in the displacement profiles of the dominant and non-dominant seepage directions was observed.4)The potential of CH_(4) output might vary greatly among different wellbores.The producers along the dominant seepage direction held more potential for CH_(4) recovery in the short-term,while those along the non-dominant seepage direction avoided becoming invalid only if a long-time injection measure was taken for the injectors.These findings pave the way to understand fluid seepage in real complex reservoirs during CO_(2)-ECBM and conduct further field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CBM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the staged ch_(4)output inhibition displacement profile
原文传递
基于页岩气返排液中甲烷浓度及排放速率的红外光谱反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成潇潇 刘建国 +3 位作者 徐亮 徐寒杨 金岭 薛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17-3721,共5页
随着页岩气的开发,传统的手持式甲烷测量仪无法继续应对复杂的开采工况。针对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及排放速率难以实时在线监测的问题,利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开放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量系统,对页岩气开采过程... 随着页岩气的开发,传统的手持式甲烷测量仪无法继续应对复杂的开采工况。针对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甲烷的浓度及排放速率难以实时在线监测的问题,利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开放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量系统,对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各种工况下返排液进行实时在线测量。其中FTIR分辨率为1 cm^(-1),光程为50 m,红外光源通过返排液正上方被光谱仪接收。对测量所得的红外光谱进行多次平均,提高光谱质量并进行反演计算。从HITRAN数据库中提取甲烷特征吸收截面,考虑环境与仪器等影响,对测量温度进行修正,选取合适的吸收波段,与水汽的吸收截面进行吸收峰叠加,合成标准光谱。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实测光谱与标准光谱进行拟合,从而反演出甲烷浓度。并根据返排液排放速率,结合光路通过返排池的距离及红外光谱反演浓度,对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甲烷排放速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开采工况下,光谱反演浓度呈明显起伏变化。更换三项分离器时,甲烷浓度有明显上升;在点燃火炬时,甲烷浓度持续低值;其红外光谱反演浓度符合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甲烷排放情况。改变测量光谱平均次数,对返排液甲烷进行单位小时和连续80小时测量并分析。在单位小时内,甲烷浓度在100~800μmol·mol^(-1)范围内呈现明显起伏变化;甲烷的排放速率在50~300 m^(3)·h^(-1)内波动。对返排液进行80小时连续测量,甲烷浓度最大值为936.4μmol·mol^(-1),其最大排放速率达到535.1 m^(3)·h^(-1);最低值为36.82μmol·mol^(-1)最小排放速率为18.63 m^(3)·h^(-1)。反演数据结果说明: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其返排液为一个无组织甲烷排放源,且排放速率在短时间内变化十分明显。红外光谱反演浓度和传统手持式甲烷测量仪测量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7436。相对于传统手持式甲烷测量仪器,红外光谱反演法具有响应速度更快,非接触远距离,实时在线测量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甲烷 红外反演 浓度 排放速率
下载PDF
红壤稻田不同肥力水平和施氮量对早晚季甲烷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震 付文涛 +3 位作者 王海媛 陈金 曾勇军 黄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66,共6页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重要因子,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明晰。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量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对提高稻田CH_(4)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改进稻田CH_(4)排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标...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甲烷(CH_(4))排放的重要因子,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明晰。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量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对提高稻田CH_(4)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改进稻田CH_(4)排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标准,选择3个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低、中、高)的红壤性双季稻田,设置4个施氮水平(N_(0)、N_(90)、N_(150)和N_(210)分别代表纯氮施用量为0、90、150和210 kg/hm^(2)),研究了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稻田CH_(4)排放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早稻季,与低肥力稻田相比,中、高肥力稻田CH_(4)排放量分别显著减少115.7%和32.4%;与N_(0)处理相比,N_(90)处理的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36.0%,而N_(150)和N_(210)处理分别显著减少32.9%和55.0%。在晚稻季,与低肥力稻田相比,中肥力稻田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40.0%,而高肥力稻田CH_(4)排放量有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与N_(0)处理相比,N_(90)处理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46.4%,而N_(150)、N_(210)处理无显著差异。从周年CH_(4)排放量来看,低肥力条件下,N_(90)处理比N_(0)处理显著增加82.8%,N_(150)和N_(210)处理与N_(0)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高肥力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间CH_(4)排放无显著差异。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早稻季和周年CH_(4)排放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对晚稻季CH_(4)排放量无显著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肥力 施氮量 双季稻 ch_(4)排放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load from nonpoint sources in the Xitiao River catchment, China 被引量:13
11
作者 LIANG Tao WANG Shanna +5 位作者 CAO Hongying ZHANG Chaosheng LI Haitao LI Hengpeng SONG Wenchong CHONG Zhongy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195-1201,共7页
Ammonia nitrogen (NH4+-N)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forms of total nitrogen (TN). Most studies have estimated the load of TN from nonpoint sources instead of one specific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con... Ammonia nitrogen (NH4+-N)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forms of total nitrogen (TN). Most studies have estimated the load of TN from nonpoint sources instead of one specific 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concentrations of NH4+-N in runoff was analyzed using the hydraulic analysis functions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the annual loads of NH4+-N in the Xitiao River catchment wer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model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calculated annual loads of NH4+-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H4+-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output rate LOAD
下载PDF
采空区对CO_(2)置换开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置换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子涵 潘栋彬 +4 位作者 陈晨 钟秀平 聂帅帅 马英瑞 孟奕龙 《钻探工程》 2022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揭示固体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置换效果的影响,开展了含采空区储层与完整储层的CO_(2)/N_(2)置换开采不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30%和45%的试样,含采空区储层较... 为揭示固体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CO_(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置换效果的影响,开展了含采空区储层与完整储层的CO_(2)/N_(2)置换开采不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30%和45%的试样,含采空区储层较完整储层的CH_(4)置换率分别提高了5.5%和9%,单位体积CO_(2)封存量分别提高了26.5%和39.8%。采空区的存在提高了置换介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摩尔比率,从而提供了更高的置换驱动力;且在较高水合物饱和度试样中采空区还会提高置换介质的扩散作用,导致含采空区储层的置换效果好于完整储层。因此,在固体开采后进一步进行CO_(2)置换开采,可以提高置换开采效率,同时有助于碳封存与地层稳定,是一种潜在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安全、绿色开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采空区 ch_(4)置换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