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ion carrier storage through Mg^(2+) addition for high-energy and long-life zinc-ion hybrid capacitor
1
作者 Junjie Zhang Xiang W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4年第1期179-185,共7页
Cation additives can efficiently enhance the total electrochemical capabilities of zinc-ion hybrid capacitors (ZHCs).However their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s in zinc-based systems are still under debate.Herein,we modul... Cation additives can efficiently enhance the total electrochemical capabilities of zinc-ion hybrid capacitors (ZHCs).However their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s in zinc-based systems are still under debate.Herein,we modulate the electrolyte and achieve dual-ion storage by adding magnesium ions.And we assemble several Zn//activated carbon devices with different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s and investigate their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 behaviors.The zinc-ion capacitor with Mg^(2+)mixed solution delivers 82 mAh·g^(-1)capacity at 1 A·g^(-1) and maintains 91%of the original capacitance after 10000 cycling.It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assembled zinc-ion devices in single-component electrolytes.The finding demonstrates that the double-ion storage mechanism enables the superior rate performance and long cycle lifetime of ZH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ion hybrid capacitor MgSO_(4) ELECTROLYTE rate performance storage mechanism
下载PDF
Enhanced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wrinkled graphene microflowers confined LiBH_(4) system with high volumetric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2
作者 Zhenglong Li Kaicheng Xian +9 位作者 Hao Chen Mingxia Gao Shanqing Qu Meihong Wu Yaxiong Yang Wenping Sun Chao Gao Yongfeng Liu Xin Zhang Hongge Pan 《Materials Reports(Energy)》 EI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LiBH_(4)with high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Nevertheless,it suffers from high dehydrogenation temperature and poor reversibility for practical use.Nan... LiBH_(4)with high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Nevertheless,it suffers from high dehydrogenation temperature and poor reversibility for practical use.Nanoconfinement is effective in achieving low dehydrogenation temperature and favorable reversibility.Besides,graphene can serve a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LiBH_(4)catalysts and also destabilize LiBH_(4)via interfacial reaction.However,graphene has never been used alone as a frame material for nanoconfining LiBH_(4).In this study,graphene microflowers with large pore volumes were prepared and used as nanoconfinement framework material for LiBH_(4),and the nanoconfinement effect of graphene was revealed.After loading 70 wt%of LiBH_(4) and mechanically compressed at 350 MPa,8.0 wt% of H2 can be released within 100 min at 320C,corresponding to the highest volumetric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 of 94.9 g H2 L^(-1)ever reported.Thanks to the nanoconfinement of graphene,the rate-limiting step of dehydrogenation of nanoconfined LiBH_(4) was changed and its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dehydrogenation(107.3 kJ mol^(-1))was 42%lower than that of pure LiBH_(4).Moreover,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Li_(2)B_(12)H_(12) was effectively inhibited,and the stable nanoconfined structure enhanced the reversibility of LiBH_(4).This work wid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graphene's nanoconfinement effect 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developing high-density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torage LiBH_(4) NANOCONFINEMENT GRAPHENE High capacity
下载PDF
Effect of ternary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 FeNi_(2)S_(4)on hydrogen storage performance of MgH_(2) 被引量:1
3
作者 Yaokun Fu Lu Zhang +6 位作者 Yuan Li Sanyang Guo Han Yu Wenfeng Wang Kailiang Ren Wei Zhang Shumin Han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2927-2938,共12页
Hydrogen storage is a key link in hydrogen economy,where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because i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density and safety.Thereinto,magnesium-bas... Hydrogen storage is a key link in hydrogen economy,where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because i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igh density and safety.Thereinto,magnesium-based materials(MgH_(2))are currently deemed as an attractive candidate due to the potentially high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7.6 wt%),however,the stable thermodynamics and slow kinetics limi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In this study,we design a ternary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 FeNi_(2)S_(4)with a hollow balloon structure as a catalyst of MgH_(2)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 by constructing a MgH_(2)/Mg_(2)NiH_(4)-MgS/Fe system.Notably,the dehydrogenation/hydrogenation of MgH_(2)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synergistic catalysis of active species of Mg_(2)Ni/Mg_(2)NiH_(4),MgS and Fe originated from the MgH_(2)-FeNi_(2)S_(4)composite.The hydrogen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gH_(2)-FeNi_(2)S_(4)composite reaches to 4.02 wt%at 373 K for 1 h,a sharp contrast to the milled-MgH_(2)(0.67 wt%).In terms of dehydrogenation process,the initial dehydroge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composite is 80 K lower than that of the milled-MgH_(2),and the dehydrogenation activation energy decreases by 95.7 kJ·mol-1 compared with the milled-MgH_(2)(161.2 kJ·mol^(-1)).This method provides a new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dehydrogenation/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gH_(2)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Magnesium hydride FeNi_(2)S_(4)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CATALYSTS
下载PDF
火焰喷雾热解合成Pt/TiO_(2)纳米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
4
作者 徐祖伟 高富昌 +1 位作者 龙周禾 赵海波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采用火焰喷雾热解方法(FSP)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t负载量的Pt/TiO_(2)催化剂,通过XPS、ICP-OES、ACHAADF-STEM、H_(2)-TPR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的成分结构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固定床催化反应系统上评估了这些催化剂对CO和CH_(4)的催... 采用火焰喷雾热解方法(FSP)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t负载量的Pt/TiO_(2)催化剂,通过XPS、ICP-OES、ACHAADF-STEM、H_(2)-TPR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催化剂的成分结构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固定床催化反应系统上评估了这些催化剂对CO和CH_(4)的催化燃烧性能.结果表明,FSP合成的Pt/TiO_(2)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Pt组分富集于TiO_(2)表面,能够显著降低CO和CH_(4)催化燃烧的反应温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高温热稳定性.Pt组分的多种价态对CO和CH_(4)的催化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氧化态的单原子Pt对CO具有很好的低温催化活性,而金属态的颗粒Pt对CH_(4)的转化更有利.因此FSP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控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状态和配位环境以适应不同催化反应的需求,提高催化剂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喷雾热解 单原子催化剂 催化燃烧 CO CH_(4)
下载PDF
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与碳封存机理
5
作者 张烈辉 熊伟 +5 位作者 赵玉龙 文绍牧 曹正林 刘莉莉 罗山贵 汪永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8,I0001,共15页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 气藏注CO_(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有望成为大幅度提高天然气产量与碳减排协同的潜在关键技术。为了给底水气藏注CO_(2)高效开发提供指导,针对地层水盐度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气藏注气过程中压力变化对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影响、注采方案对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影响、盐度对注CO_(2)提产及封存影响等目前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CO_(2)-CH_(4)-H_(2)O-NaCl体系相平衡规律及注CO_(2)提采与封存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盐度增加,CO_(2)和CH_(4)在盐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液相的密度和黏度增加,盐度对气相性质几乎没有影响;②随着压力增加,CO_(2)和CH_(4)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均增加,气相、液相密度和黏度均增加,液相偏差因子随压力增加而增加,气相偏差因子先减小后增加;③同注同采方案CH_(4)产量更稳定且产出的CO_(2)少,而先注后采方案则会加速CO_(2)与CH_(4)的混合,CO_(2)封存量低,前者更适合注CO_(2)提采及封存;④在不考虑盐析效应的前提下,盐度对CH_(4)采收率和CO_(2)封存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同盐度的衰竭底水气藏中CH_(4)采收率均超过80%、CO_(2)封存率均超过99%,短期注CO_(2)过程中,CO_(2)主要以气态或超临界态的形式被封存,少部分CO_(2)溶解在液相中,100年后CO_(2)在液相中的溶解质量分数约为5%。结论认为,衰竭底水气藏注CO_(2)能增压补能、驱替置换残余天然气,提高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底水气藏 注二氧化碳 提高气藏采收率 碳封存 e-CPA状态方程 CO_(2)-CH_(4)-H_(2)O-Nacl体系 相态变化规律
下载PDF
CO_(2)/N_(2)置换-降压强化开采天然气水合物
6
作者 高宇星 赵建忠 +1 位作者 高强 张驰 《化学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将天然气水合物中的CH_(4)置换为CO_(2)水合物是未来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控制的一种创新方法,但通常条件下CO_(2)对水合物中CH_(4)的置换效率较低,因此采用混合气联合降压强化置换的开采方法被提出。模拟(海底静水压力)在三轴应力约束状... 将天然气水合物中的CH_(4)置换为CO_(2)水合物是未来能源生产和温室气体控制的一种创新方法,但通常条件下CO_(2)对水合物中CH_(4)的置换效率较低,因此采用混合气联合降压强化置换的开采方法被提出。模拟(海底静水压力)在三轴应力约束状态下,通过注入固定比例[n(CO_(2))∶n(N_(2))=4∶1]的置换气体,研究降压强化置换过程中储层气相组分、CH_(4)开采率与CO_(2)封存率的变化。结果表明:CO_(2)+N_(2)联合降压强化置换法大幅度提高CH_(4)水合物置换效率,CH_(4)置换率相较于传统置换法的15.2%提升至35.22%,其中N_(2)直接贡献率占8.66%。通过降压强化,显著增强分解后期阶段气体扩散效果,提高CH_(4)开采率与CO_(2)封存率,对提高水合物转换开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置换反应 CH_(4) CO_(2) N_(2)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7
作者 武熳秋 商东耀 +4 位作者 帅斯樑 曹琰梅 柯浩楠 胡正华 李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 为探究大气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基于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水稻试验,以“南粳9108”为试验品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_(4)通量。在背景大气CO_(2)浓度(CK)的基础上,设置CO_(2)浓度缓增(C_(1)处理,从2016年开始逐年增加40μmol·mol^(-1),至2018年增加120μmol·mol^(-1))和骤增(C_(2)处理,CO_(2)浓度每年均增加200μmol·mol^(-1))处理;在常规施氮量(N 1处理,25 g·m^(-2))的基础上设置氮肥减施处理(N_(2)处理,15 g·m^(-2))。结果表明,CO_(2)浓度缓增、骤增和不同施氮量均没有改变稻田CH_(4)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整个生育期,CO_(2)浓度缓增、骤增对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无显著影响。在C_(2)条件下,与N 1处理相比,N_(2)处理水稻产量显著降低45.2%(P=0.037),同时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量显著增加63.3%(P=0.008)。综上所述,随着CO_(2)浓度升高,氮肥减施至15 g·m^(-2)会减少水稻产量,同时增加稻田单位产量CH_(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O_(2)浓度 氮肥 CH_(4)排放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两种水体温室气体浓度动态与冬季储存特征
8
作者 薛璟 陈辛安 +1 位作者 王宪伟 孙晓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8-1927,共10页
北方内陆水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对量化区域碳收支起重要作用,但其排放的季节变化尚不清楚。观测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府库奇河及其改道形成的牛轭湖(演替晚期)冻结期冰层中储存的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浓度,并比较了两种... 北方内陆水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对量化区域碳收支起重要作用,但其排放的季节变化尚不清楚。观测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府库奇河及其改道形成的牛轭湖(演替晚期)冻结期冰层中储存的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浓度,并比较了两种水体中CO_(2)和CH_(4)浓度在三个不同时期(冻结期、非冻结期、春季融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水体CO_(2)和CH_(4)浓度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牛轭湖在冻结期水体中CO_(2)和CH_(4)浓度最高,有明显的冰下积累现象,其中CH_(4)浓度平均值为(2.21±0.54)μmo/L,分别是非冻结期和春季融化期水体CH_(4)浓度的5倍和14倍。河流水体中CO_(2)和CH_(4)浓度最高出现在春季融化期,显著高于非冻结期和冻结期(P<0.05)。水中CO_(2)和CH_(4)浓度受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可溶性有机碳(DOC)正相关(P<0.05),与溶解氧(DO)、水温为负相关(P<0.05)。冻结期冰层形成后,温室气体会以冰气泡的形式存储在冰层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CO_(2)和CH_(4),其中CO_(2)占90%以上。由于冰气泡中CO_(2)和CH_(4)浓度约为冰下水体浓度的1%—30%,忽略冰层中储存的温室气体将会增加北方水体碳排放的不确定性。研究明确了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两种水体溶解性CO_(2)和CH_(4)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冬季温室气体储存能力,为深入认知该区域水体碳循环过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CO_(2)和CH_(4)浓度 冰层覆盖时期 内陆水域 冰气泡
下载PDF
我国甲烷排放控制的中长期挑战与应对
9
作者 张博 郭金玲 +2 位作者 高俊莲 张国生 刘合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甲烷(CH_(4))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控制CH_(4)排放兼具气候、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我国的CH_(4)排放量较大,开展中长期CH_(4)控排战略研究是强化我国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CH_(4)排放控制的科学基础出发,辨识了... 甲烷(CH_(4))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控制CH_(4)排放兼具气候、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我国的CH_(4)排放量较大,开展中长期CH_(4)控排战略研究是强化我国温室气体减排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CH_(4)排放控制的科学基础出发,辨识了我国CH_(4)排放特征并剖析了CH_(4)排放控制面临的中长期挑战;从总体管控思路、各领域CH_(4)排放控制行动方向、减排技术与措施体系架构等方面阐明了我国中长期CH_(4)排放控制的行动逻辑,进而提出了我国中长期CH_(4)排放管控对策。研究认为,我国中长期CH_(4)控排行动将面临排放总量大且部门及区域间迥异、排放演变趋势及具体路径不确定、技术减排与措施减排的潜力不明晰、减排风险量化及目标设定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着眼长远,从设定全口径目标、责任分配与落实、筑牢减排能力、增强管控合力出发,战略谋划CH_(4)排放控制工作,协同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加速实现我国从控制CH_(4)排放向减少CH_(4)排放的进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排放控制 减排技术 减排措施 管控对策 温室气体减排
下载PDF
高分散Ru/Si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_(2)加氢中的应用
10
作者 颜琳琳 魏宇学 +2 位作者 张成华 相宏伟 李永旺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 氮化硅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水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其表面的氨基基团能够较好地锚定金属,显著提高金属分散度。但是,商品氮化硅比表面积较低,对金属分散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以自制的高比表面积氮化硅(Si_(3)N_(4))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Ru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和2.0%)的催化剂(分别为0.5%Ru/Si_(3)N_(4)、1.0%Ru/Si_(3)N_(4)和2.0%Ru/Si_(3)N_(4)),并以商品氮化硅(Si_(3)N_(4)-C)为载体制备了2.0%Ru/Si_(3)N_(4)-C催化剂作为对照组。表征了催化剂的理化性质,测试了其在300℃、0.1 MPa下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结果显示,与Si_(3)N_(4)-C相比,Si_(3)N_(4)的比表面积较高(502 m^(2)/g),Si_(3)N_(4)作为载体显著提高了金属分散度,降低了金属粒径,催化剂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0.5%Ru/Si_(3)N_(4)的金属粒径较小,展现出强的H_(2)吸附能力,H难以解吸,抑制了中间物种CO加氢生成CH_(4)。随着Ru负载量增加,金属粒径增大,催化剂的CH_(4)选择性更好。Ru/Si_(3)N_(4)系列催化剂中,2.0%Ru/Si_(3)N_(4)的CH_(4)选择性较高(98.8%)。空速为10000 m L/(g·h)时,0.5%Ru/Si_(3)N_(4)的CO选择性为88.2%。与2.0%Ru/Si_(3)N_(4)相比,2.0%Ru/Si_(3)N_(4)-C的金属粒径更大,活性位点较少,活性更低。2.0%Ru/Si_(3)N_(4)和2.0%Ru/Si_(3)N_(4)-C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3.1%和9.2%。Si_(3)N_(4)有效提高了金属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的CO_(2)加氢反应活性;通过调控Ru负载量控制催化剂金属粒径,可实现对产物CO或CH_(4)选择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u/Si_(3)N_(4)催化剂 CH_(4)选择性 CO选择性
下载PDF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11
作者 杜永亮 汪扬 +5 位作者 何少林 苑宏英 徐薇 宋阳 刘博 徐英俊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78,共8页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甲烷(CH_(4))的最大工业释放源。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VOCs与CH_(4)进行协同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大部分...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甲烷(CH_(4))的最大工业释放源。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对VOCs与CH_(4)进行协同管控,实现减污降碳,对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大部分VOCs和CH_(4)释放源具有同根同源性,其中工艺有组织排放和火炬排放分别为最大的VOCs释放源和CH_(4)释放源;在加入新型网络化监测的协同管控路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管控措施,可提高污染物协同管控的效率;治理成本效益核算中多污染物成本效益法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吸收法和吸附法是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较高的VOCs治理技术,而减少压缩机和发动机启动次数是最经济的CH_(4)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开采 VOCS CH_(4) 协同管控 减污降碳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及耕作制度对广州地区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卢维盛 张建国 +1 位作者 廖宗文 蔡祖聪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7-61,共5页
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其中淹水稻田为3.81~17.63mg/m2&... 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其中淹水稻田为3.81~17.63mg/m2·h,常规灌溉为0.22~2.84mg/m2·h。表明淹水稻田CH4排放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晚稻高于早稻,水旱轮作能显著减少稻田CH4排放。常规灌溉CH4排放明显低于国内其他稻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 稻田 水分管理 耕作制度 CH_4排放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路径的思考
13
作者 李树刚 张静非 +5 位作者 林海飞 丁洋 白杨 周雨璇 朱冰 戴政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53,共16页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煤炭作为兜底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核心即为CH_(4)-CO_(2)协同减排。在精准分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煤矿CH_(4)-CO_(2)双重碳减排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发展需结合现状需求-技术攻关-政策驱动的核心原则,制定了双碳战略中煤气共采技术的发展路径,论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碳达峰阶段,CH_(4)减排以排放源管控为基础视角,核心为瓦斯抽采-利用全周期碳减排关键技术,包含瓦斯富集区靶向精准抽采技术、低渗煤层增透及注气驱替增流抽采技术、关闭矿井瓦斯逃逸通道封堵减碳技术、瓦斯富集-提浓-利用一体化技术,目的是大幅提升高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效率,减少低浓度及通风瓦斯碳排放;CO_(2)减排以“CCUS+生态碳汇”全域负碳排放技术为核心,包含煤层CO_(2)封存、工业固废采空区充填协同CO_(2)地质封存、煤矿碳封存区域土壤-地表-大气异常监测及生态碳汇技术,进一步吸纳烟道气或纯CO_(2)排放。碳中和阶段核心任务是实现CH_(4)-CO_(2)(近)零碳排放,CO_(2)减排应当由技术攻关示范工程转变为规模化应用阶段,并建立全生命周期煤矿CH_(4)-CO_(2)排放智能监测及动态管控技术体系,实现监测管控技术手段与碳排放环节深度匹配、碳排放监测管控云平台与煤矿全局监控系统深度对接。最后对未来煤气共采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自身见解与思考:(1)继续深化“高效精准抽采+全浓度梯级利用”煤矿CH_(4)零排放技术模式;(2)持续攻关“CO_(2)工程封存+生态碳汇”CO_(2)零排放技术体系;(3)积极探索煤矿“零碳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形成激励和倒逼并重的煤矿碳减排政策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CH_(4)-CO_(2)协同减排 煤气共采 发展路径 绿色低碳
下载PDF
扇贝养殖季烟台近海CH_(4)和DMS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张升辉 孙婧 +1 位作者 赵淼 胡晓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甲烷(CH_(4))和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是重要的挥发性生源活性气体,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筏式扇贝养殖对CH_(4)和DMS分布与释放通量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5、6、7、8、9和11月对烟台近海进行现场调查。结... 甲烷(CH_(4))和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是重要的挥发性生源活性气体,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筏式扇贝养殖对CH_(4)和DMS分布与释放通量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5、6、7、8、9和11月对烟台近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贝类滤食可以间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输入到沉积物中,导致扇贝养殖区底层CH_(4)平均浓度比非养殖区高25.64%。贝类滤食也可以将浮游植物体内的二甲基巯基丙磷(Dimethylsulfo niopropionate,DMSP)转化为海水中的颗粒态DMSP,增加DMSP向DMS的转化,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表层DMS浓度增加了24.13%。另外,表层海水CH_(4)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而DMSP可能是表层海水CH_(4)重要的潜在来源。整个扇贝养殖周期内,调查海域CH_(4)海-气通量约为9.69×10^(6) g,DMS海-气通量约为3.33×10^(7) g,是大气CH_(4)和DMS重要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DMS DMSP 扇贝养殖
下载PDF
嘉陵江四川段平水期CH_(4)、CO_(2)排放通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伍析桥 刘朝荣 +3 位作者 黄兴 罗丹 权秋梅 杨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_(4)、CO_(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_(4)、CO_(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水体理化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结果表明,嘉陵江四川段人类活动主导了水质变化特征,城市和农业活动是氮素和磷素沿河流方向累积的重要原因。表层水体中CH_(4)和CO_(2)浓度分别为(16.87±15.55)nmol·L^(-1)和(836.11±132.68)μmol·L^(-1),排放通量分别为(68.39±81.26)nmol·m^(-2)·d^(-1)和(1596.08±1291.61)μmol·m^(-2)·d^(-1)。CH_(4)、CO_(2)浓度和排放通量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地主导河段接收了较多的非点源污染和陆源碳。这些污染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进而给CH_(4)和CO_(2)产生和释放造成影响。总氮(TN)、磷酸盐(PO_(4)^(3-)-P)和耕地面积占比是影响嘉陵江四川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受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 温室气体 CH_(4) CO_(2) 通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垄作灌溉和减施氮肥对稻田CH_(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和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16
作者 李熠凡 李伏生 +1 位作者 罗维钢 黄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垄面宽度的垄作灌溉和不同时期减施氮肥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CH4形成和转化相关酶编码基因(产CH4古菌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编码基因mcrA和CH4氧化菌中CH4单加氧酶编码基因sMMO)表达量的影响,揭示土壤有机酸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对稻田CH4通量的影响。【方法】开展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垄宽分别为80、100 cm的垄作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常规施氮:135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返青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22.25 kg·hm^(−2)、分蘖肥54.00 kg·hm^(−2)和穗肥33.75 kg·hm^(−2);孕穗期减氮:110 kg·hm^(−2),其中苗肥47.25 kg hm^(−2)、分蘖肥54.00 kg hm^(−2)和穗肥8.75 kg hm^(−2))的田间试验,测定生育期内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分析稻田CH4通量、土壤有机酸含量以及mcrA和sMMO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相同施氮处理下,垄作灌溉稻田CH4排放量较淹水灌溉显著降低,相同灌水模式下,返青期减氮稻田CH4排放量较常规施氮显著降低。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常规施氮处理在施肥后10 d土壤总有机酸含量较施肥前高71.7%,淹水灌溉和常规施氮处理高28.8%。返青期减氮下,垄宽为80 cm的垄作灌溉土壤mcrA表达量整体低于淹水灌溉,sMMO表达量除移栽后25 d外均高于淹水灌溉。稻田CH4通量与土壤mcrA表达量和总有机酸含量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和−0.348,土壤总有机酸含量与mcrA、sMMO表达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和0.197。【结论】垄宽80 cm垄作灌溉+返青期减氮处理降低了稻田CH4通量,土壤总有机酸含量和mcrA表达量显著影响稻田CH4通量,sMMO表达量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灌溉 减氮施肥 有机酸 CH_(4)排放 mcrA表达量 sMMO表达量
下载PDF
广州地区晚季稻田CH_4、N_2O排放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军 贺丽萍 +3 位作者 杨崇 陈玉芬 吕雪娟 伍时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2-66,共5页
采用广州地区农民常用施肥类型(1化肥;2有机肥+化肥)和灌溉方式(间歇灌溉),研究晚季稻田CH4、N2O排放规律及排放量。试验初步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及气候条件下,灌溉水管理是决定CH4、N2O排放量的较主要因素... 采用广州地区农民常用施肥类型(1化肥;2有机肥+化肥)和灌溉方式(间歇灌溉),研究晚季稻田CH4、N2O排放规律及排放量。试验初步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及气候条件下,灌溉水管理是决定CH4、N2O排放量的较主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对CH4、N2O排放量的影响互为相反,即施肥后稻田处于灌溉淹水状态有利于CH4排放而不利于N2O排放;稻田处于干湿状态有利于N2O排放,但非常不利于CH4排放;研究初步结果:施纯化肥水稻田所排放的CH4、N2O总量对温室效应及地球臭氧层破坏的综合影响强度大于施有机肥加化肥水稻田。广州地区晚季稻田CH4排放通量为7.8mg/m2·h;N2O排放通量为226μ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N_2O 排放通量 施肥 水稻田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环境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燚钧 程美娜 +3 位作者 金龙 李娟红 杨海亮 刘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9-303,共5页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 在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催化技术愈发重要。催化剂催化性能与其活性位点息息相关,传统纳米催化剂因原子间堆叠导致有效活性位点不足。近年来,具有单位点、100%原子利用率及特殊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提高反应催化效率。总结了SACs的合成策略,梳理了其近年来在CO_(2)还原、CH_(4)部分氧化及有机物降解等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金属基催化剂 合成策略 CO_(2)还原 有机物降解 CH_(4)部分氧化
下载PDF
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19
作者 王娜娜 冯于川 +1 位作者 郭欣 马素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4,共9页
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通过系统研究CH_(4)吸附活化、H_(2)和CO形成以及氧扩散等基元反应步骤,构建了CH_(4)部分氧化反应网络。研究发现,CH_(4)发生逐步脱氢... 本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化学链重整过程中LaFeO_(3)载氧体的CH_(4)部分氧化反应机理,通过系统研究CH_(4)吸附活化、H_(2)和CO形成以及氧扩散等基元反应步骤,构建了CH_(4)部分氧化反应网络。研究发现,CH_(4)发生逐步脱氢反应形成H原子,其中,CH3脱氢反应所需要克服的能垒(1.50 eV)最高,是CH_(4)逐步脱氢反应的限速步骤。载氧体表面H_(2)形成有两种路径,其中,H原子从O顶位迁移到Fe顶位,然后与另外O顶位的H原子成键形成H_(2)分子是主要途径。由于其相对较低的能垒(1.27 eV),CO的形成过程较易发生。氧扩散需要克服1.35 eV的能垒,表明氧扩散过程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且扩散速率较低。通过比较各基元反应能垒,发现H_(2)形成是LaFeO_(3)载氧体CH_(4)部分氧化反应动力学的限速步骤,而H迁移是限制H_(2)形成的关键,加快H迁移是增强LaFeO_(3)载氧体性能的主要途径。基于DFT计算研究系列A/B位点掺杂LaFeO_(3)载氧体的H迁移过程,有望实现潜在A/B位点有效掺杂剂的快速筛选,指导高性能LaFeO_(3)载氧体的设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重整 LaFeO_(3)载氧体 CH_(4)部分氧化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13)C固体核磁共振法测定CH_4-THF二元水合物的微观结构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孟庆国 刘昌岭 +1 位作者 业渝光 李承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0,共6页
认识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对于研究其形成机理和储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13)C固体核磁共振(SSNMR)技术分析了四氢呋喃(THF)水合物和CH_4—THF二元水合物的笼型结构特征,确定了后者的结构类型和客体分子分布特征,并获... 认识天然气水合物的微观结构特征对于研究其形成机理和储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13)C固体核磁共振(SSNMR)技术分析了四氢呋喃(THF)水合物和CH_4—THF二元水合物的笼型结构特征,确定了后者的结构类型和客体分子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后者客体分子的笼占有率和水合指数。实验结果表明:①纯THF水合物的2个共振谱峰的化学位移分别为668.3和δ26.1,其THF分子填充在Ⅱ型水合物大笼(5^(12)6~4)中;②CH_4—THF二元水合物和纯THF水合物一样,同为Ⅱ型结构,其THF分子仅填充在大笼(5^(12)6~4)中,笼占有率为0.994 8,而CH_4分子仅占据小笼(5^(12)),笼占有率较低,仅为0.482 5;③由于CH_4分子填充率较低,二元水合物的水合指数为8.67,明显大干理想值(5.67),水合物储气量较小;④CH_4—THF二元水合物中客体分子笼占有率的大小与水合物的生成条件(温度、压力)及制备方法(反应状态、时间等)有关,改变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笼型水合物客体分子的笼占有率,从而提高水合物的储气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THF二元水合物 ^(13)C固体核磁共振 化学位移 结构特征 客体分布 笼占有率 水合指数 生成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