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蚀变指数(CIA)及其在新元古代碎屑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253
1
作者 冯连君 储雪蕾 +1 位作者 张启锐 张同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发现冰期沉积物(南沱组、东山峰组)的CIA值(60~70)和间冰期沉积物(湘锰组)CIA值(70~75)分别反映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化学风化特点,并且根据渫水河组CIA值(55~70)可以判断渫水河组可能也是冰期的沉积产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A-CN-K图解判断沉积岩源岩成分,因为样品点在三角图解中投影点的趋势线与Pl-Ksp连线的交点代表的是源岩斜长石和钾长石的比率.据此初步判断渫水河组源岩成分是南秦岭-扬子地区元古宙TTG岩石.此外,钾交代作用在前寒武纪普遍发育,在A-CN-K图解中表现为样品点的趋势线向右偏离预测的风化趋势线,渫水河组的样品点就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可以判断渫水河组钾交代作用发育.样品的选取是进行CIA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样品的岩性最好是细屑岩,这样可以排除分选作用对源岩成分的改造;其次,需要考虑去除成岩作用过程中加入的K2O;再次,利用ICV这个化学指标来判断沉积再循环作用对沉积物成分的改造,ICV大于1意味着沉积再循环作用的影响很小,所以选取ICV大于1的细屑岩样品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源岩成分 化学风化程度 新元古代 杨家坪剖面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杰 阳正熙 +3 位作者 刘石磊 安显银 桑永恒 马健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0-59,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 48~89. 33之间,均值为72. 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 48、89...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 48~89. 33之间,均值为72. 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 48、89. 33之外,其它数值皆介于65~75之间,指示两界河组具有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通过综合分析两界河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及古气候特征,认为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认为其可与富禄组中上部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北 南华系 两界河组 化学蚀变指数cia
下载PDF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綦魏 付建飞 +1 位作者 王恩德 门业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部,两侧高于中央;各类型土壤中以水稻土和黑土的风化程度最高,风沙土、潮土相对其他的土壤类型风化程度较低;以地貌类型划分的土壤类型中,平原区土壤CIA值最高,风化程度高于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和低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土壤风化程度 化学蚀变指数(cia) 表层土壤 深层土壤
下载PDF
欧龙布鲁克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冰川事件:来自CIA指数的证据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娇鹏 陈世悦 +3 位作者 彭渊 马帅 邵鹏程 刘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CIA指数增大至67左右,反映新元古代早期研究区古气候整体转暖。底部层段样品极低的CIA值表明欧龙布鲁克板块新元古代早期主要发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低等程度化学风化,首次从CIA指数角度证实研究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极端寒冷气候事件,为研究区受新元古代早期“雪球地球”事件影响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年代学研究的总结,将这套含有大量低CIA值碎屑岩的冰川沉积地层沉积年限约束在780±20~740±16Ma范围内,并认为其与国际上的Kaigas冰期及塔里木地区贝义西冰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地块 新元古代早期 “寒冷气候期” 化学蚀变指数(cia) 成分变异指数(ICV)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侏罗世地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天福 张云 +4 位作者 苗培森 俞礽安 李建国 金若时 孙立新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8年第4期258-262,279,共6页
本文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IA)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侏罗世地层,并探讨古气候变迁对大规模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影响。研究显示,中侏罗世早期巴柔期(大致为延安组沉积期)样品CIA值总体较高,介于70.4~73.5之间,反映温暖湿润气候... 本文采用化学蚀变指数(CIA)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侏罗世地层,并探讨古气候变迁对大规模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影响。研究显示,中侏罗世早期巴柔期(大致为延安组沉积期)样品CIA值总体较高,介于70.4~73.5之间,反映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古气候条件。中侏罗世巴通期(直罗组下段沉积期)样品CIA值波动较大,介于65.6~79.8之间,并呈锯齿状震荡下降,说明该时期古气候环境经历了由暖湿向半湿润、半干旱的交替变化。中侏罗世晚期的卡洛维期(直罗组上段沉积期)样品CIA值下降明显,介于58.9~72.4之间(主要集中于60~70之间),平均值为66.4(n=14),远低于巴柔期和巴通期样品的CIA平均值(分别为72.8和71.9),反映相对稳定的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环境;直罗组上段底部的突变界面C3为古气候环境由暖湿向半湿润、半干旱转变的关键界面。进入晚侏罗世CIA突然骤降(58.9),随后增高(65.9~69.4),然后再次骤降(54.2),指示牛津期(安定期)很可能存在剧烈、短暂的变冷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侏罗世 古气候 砂岩型铀矿 化学蚀变指数(cia)
下载PDF
南漳县西部梁山组富锂黏土岩物源区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闫博 刘平 王帅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3期74-76,共3页
随着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锂资源需求持续增加,黏土型锂矿逐渐成为矿产勘查的重点。经地质调查,南漳县西部梁山组黏土岩存在锂的超常富集现象,具备形成独立锂矿床的潜力,而梁山组富锂黏土岩物源特征、沉积环境和... 随着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锂资源需求持续增加,黏土型锂矿逐渐成为矿产勘查的重点。经地质调查,南漳县西部梁山组黏土岩存在锂的超常富集现象,具备形成独立锂矿床的潜力,而梁山组富锂黏土岩物源特征、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仍为空白。因此,有必要研究南漳县西部梁山组富锂黏土岩物源特征,以进一步揭示其源区地质特征,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经测定,南漳县西部梁山组富锂黏土岩样品Al_(2)O_(3)/TiO_(2)比值为14.45~37.69,平均值为27.68;K_(2)O/Al_(2)O_(3)比值为0.0017~0.0206,平均值为0.0098;Cr/Zr比值为0.1449~0.3519,平均值为0.2775。结果表明,黏土岩物源区主要为长英质岩石。La/Sc-Th/Co图解、Zr-TiO_(2)图解中,所有样品点均落在长英质物源区,显示物源的单一性。大多数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化学风化指数(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CIW)均在90以上,说明源岩经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山组 富锂黏土岩 物源 化学蚀变指数(cia) 化学风化指数(CIW) 南漳县
下载PDF
琼中地区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壤过程的量化指标表征
7
作者 赵红坤 马生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2,共2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成壤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元素的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不同学科通过不同量化指标表征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中 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成壤过程 化学风化指数(cia)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loess sequences in the Loess Plateau
8
作者 ZHANG Jialin ZHAO Zhongqiang +5 位作者 XIA Dinghong LI Zhenyang ZENG Liyuan HE Hongming SONG Yinxian CHEN Zho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24年第3期310-321,共12页
The major,trace,and rare earth elements of the Duanjiapo(DJP)sec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Loess Plateau,the Jiaxian(JX)section in the north,and the Jiuzhoutai(JZT)section in the west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 The major,trace,and rare earth elements of the Duanjiapo(DJP)sec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Loess Plateau,the Jiaxian(JX)section in the north,and the Jiuzhoutai(JZT)section in the west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ele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loess in three profi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In terms of trace elements,Th,Nb,Zr,Hf,Y,Cs,W,Cr,V,Li,and Pb show relative enrichment compared with UCC;Rb,Ba,Sr and Be exhibit relative depletion.The average ofΣREE is 171.91ppm with a negative anomaly forδEu and essentially no anomaly forδCe.The results of K_(2)O/Na_(2)O,Rb/Sr ratios,as well as the leaching co-efficient from three profiles,indicate DJP>JX>JZT,suggesting that DJP experiences the strongest weathering leaching effect.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reveals that all three profiles of loess ar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Ca and Na depletion.DJP is generally in the early to moderate stage of chemical weathering,while JX and JZT are both in the early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chemical weathering element geochemistry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对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化学蚀变的影响
9
作者 李华辉 李雪 +4 位作者 李琬婷 王婷 李春培 王雪瑶 赵吉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规律,定量分析释放速率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不同有机酸对化学蚀变指数(CIA)的影响。[结果]有机酸处理能显著提高紫色土风化产物的CIA值,增幅为7.25%~15.42%,在相同浓度下,柠檬酸较草酸更能加速风化过程;电镜(SEM)扫描结果显示有机酸促进紫色土的结构破坏,Matlab软件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酸浸提处理促进土壤矿物表面孔隙的发育,降低土壤颗粒的均匀程度;不同浓度的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浸提处理时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不同,且随着浸提时间的持续,释放速率逐渐降低。金属离子的释放速率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离子释放总量整体呈现Fe^(3+)>Mg^(2+)>Mn^(2+)>K^(+)>Ca^(2+)>Na^(+)的规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溶液酸度变化条件下的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的定量分析模型发现,金属阳离子的释放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结论]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促进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风化,且柠檬酸较草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 离子释放 化学蚀变指数(cia) 金属阳离子
下载PDF
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特征及南华系划分、对比的讨论 被引量:59
10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柳永清 刘鹏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7-585,共9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O.5·n(CO2,白云石)-10/3·n(P2O5)。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需要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用A—CN—K三角图解来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特征及其风化趋势。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CIA研究表明:该区南华系下统莲沱组下部的CIA值在50~65之间(干燥寒冷),上部为65~75之间(温暖潮湿)和顶部为55~60之间(干燥寒冷);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的CIA值基本在60~65之间(干燥寒冷),近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达70(温暖潮湿)。上述CIA值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经历自老到新由冰期干燥寒冷-间冰期温暖潮湿-冰期干燥寒冷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本文据此提出了新的扬子古陆南华系新的划分和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变化指数(ICV) 新元古代 南华系 莲沱组
下载PDF
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化学地层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1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n0.5×n(CO2白云石)-10/3xn(P2O5)。化学蚀变指数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并需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使用A—CN—K三角图解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程度及其风化趋势。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的CIA研究表明:该地区南华系下部的长安组其下部CIA值为60~65之间,中部为70~5,上部回落到65—70之间。南华系中部富禄组CIA值高,在85-95之间。南华系上部的南沱组CIA值再次回落到60—65的范围。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时期自老至新经历多次由干燥寒冷-温暖潮湿气候期的变化。本文据此提出扬子地块南华系新的划分、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寒冷气候期”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变异指数(ICV)
下载PDF
山东平阴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树建 倪志超 丁新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359,共7页
为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平阴地区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古环境,对山东地区平阴黄土剖面进行了常量元素含量、粒度及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平阴黄土常量元素含量呈现出SiO_2>Al_2O_3>CaO>Fe_2O_3>Na_2O>K_2O>MgO的变化特... 为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平阴地区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古环境,对山东地区平阴黄土剖面进行了常量元素含量、粒度及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平阴黄土常量元素含量呈现出SiO_2>Al_2O_3>CaO>Fe_2O_3>Na_2O>K_2O>MgO的变化特征;CIA指数、Na/K值及A-CN-K图解等表明平阴黄土风化程度较弱,处于未受化学风化-初等化学风化阶段;CIA指数、残积系数和风化淋溶系数指示其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黄土序列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化学风化强度与粒度有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阴黄土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cia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丁海峰 马东升 +1 位作者 姚春彦 蔺启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24-237,共14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巧恩布拉克冰期和尤尔美那克冰期,其中在巧恩布拉克冰期中出现了2次小冰期旋回,而且本区从早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处于较为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直到晚新元古代才逐渐变暖。通过K2O/Na2O-SiO2图解和La-Th-Sc、Th-Sc-Zr/10、Th-Co-Zr/10三角图解讨论了沉积构造背景从早新元古代岛弧环境向晚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演化的趋势,而主元素含量也体现了从不成熟向成熟演化的特征,与本区存在的阿克苏群变质岩基底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冰期 化学蚀变指数 沉积构造背景 阿克苏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的元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永辉 杨达源 +2 位作者 陈可锋 周彬 任雪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3,共8页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样品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的化学全量分析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值、风化特征值和质量迁移系数的详细计算,揭示了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化学风化强度和主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具...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样品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的化学全量分析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值、风化特征值和质量迁移系数的详细计算,揭示了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化学风化强度和主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具有较高的CIA值,母岩为粉砂岩和泥岩上发育的紫色土的CIA值较低;不同元素组分迁移行为在剖面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CaO在所有剖面上净迁出,多数剖面均有Al2O3、Fe2O3的净获得;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剖面上Ca、K、Na、Al、Fe、Si6种元素均流失,而粉砂岩、泥岩发育的紫色土以上6种元素相对富积,Mg元素的迁移系数远小于Ca元素,其迁移性较小,在母岩和土壤中的含量相对稳定;Na元素的迁移系数较大,迁移速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紫色土 元素迁移 化学蚀变指数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仕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通过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芦草沟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讨论了芦草沟组页岩的元素富集特征和沉积环境以及源区物源特征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P元素极为富集,这受控于页岩中凝灰质火山灰夹层的广泛发育;2对比于... 通过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芦草沟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讨论了芦草沟组页岩的元素富集特征和沉积环境以及源区物源特征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P元素极为富集,这受控于页岩中凝灰质火山灰夹层的广泛发育;2对比于世界页岩微量元素分布,白杨河页岩相对富集Li、B、Pr、Tb、Dy、Ho、Er、Tm和Lu元素,其他元素相对亏损;3白杨河剖面页岩地化参数揭示芦草沟组自下而上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进而引起水体由淡水向咸水的转变和还原程度的进一步加强;4物源区遭受低级-中等风化程度,物源类型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其次为铁镁质火成岩;5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芦草沟组 页岩 化学蚀变指数
下载PDF
化学蚀变指数指示古气候变化的适用性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占仑 温小浩 +4 位作者 汤连生 李保生 牛东风 孟洁 杨庆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末次冰消期层段由3层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黄土构成,对各沉积相进行了年代学研究与主量元素含量测试,确定该层段为末次冰消期,计算了各沉积相CIA指数,结果显示CIA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沙丘砂>黄... 腾格里沙漠南缘土门剖面末次冰消期层段由3层沙丘砂、2层湖相沉积、2层古土壤和5层黄土构成,对各沉积相进行了年代学研究与主量元素含量测试,确定该层段为末次冰消期,计算了各沉积相CIA指数,结果显示CIA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沙丘砂>黄土>古土壤>湖相沉积。通过对比,发现CIA指示的各沉积相化学风化作用强度(气候环境)与已有粒度成分指示的该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结论相矛盾,通过对该矛盾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层段的古土壤、湖相沉积、黄土的沉积物质可能来源于土门剖面东南一侧的黄土高原,沙丘砂沉积物质受北侧的腾格里沙漠沙丘砂强烈影响,各沉积相的物源化学元素存在差别使得不同沉积相CIA指数的对比存在先天性不足;2)土门剖面所处的低洼地形会产生汇水作用,使易迁移的钙、钠、钾等元素随降水迁移而汇聚于此,对不同沉积相的CIA值产生干扰,导致CIA指数偏小,其不能反映真实化学风化作用强度;3)应用CIA指数作为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需综合考虑沉积相物源差异及沉积环境的影响,CIA指数用于指示古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适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门剖面 主量元素 cia指数 物源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鄂西长阳南华系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指示意义及地层对比 被引量:37
17
作者 赵小明 刘圣德 +5 位作者 张权绪 吴健辉 曾波夫 廖宗明 杨刚忠 李方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鄂西长阳南华系出露良好、发育完整,主要由莲沱组、南沱组构成,少数地段(长阳古城)包括古城组和大塘坡组。莲沱组为河流—河口湾相的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南厚北薄,岩性三分性明显。古城组为典型的冰碛岩,对应于国际上Sturtian冰期。大... 鄂西长阳南华系出露良好、发育完整,主要由莲沱组、南沱组构成,少数地段(长阳古城)包括古城组和大塘坡组。莲沱组为河流—河口湾相的碎屑岩组合,区域上南厚北薄,岩性三分性明显。古城组为典型的冰碛岩,对应于国际上Sturtian冰期。大塘坡组为间冰期海陆过渡相沉积。南沱组为研究区内最发育、最重要的冰碛地层,对应于国际上Marinoan冰期,区域上岩性变化不大,厚度具西南厚北东薄之趋势。长阳流溪剖面上,仅发育莲沱组和南沱组。南沱组CIA值介于52.52-55.80范围内,反映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环境。莲沱组底部CIA值为68.14,为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中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下部CIA值介于61.61-64.57之间,为温暖干燥气候条件、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上部CIA值介于55.03-59.80之间,为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低等化学风化程度的沉积。莲沱组SiO2/Al2O3值介于2.13-5.10之间,变化较大,但总体明显低于南沱组SiO2/Al2O3值(4.47-5.16),莲沱组FeO/Fe2O3值介于0.16-0.49之间,远低于南沱组FeO/Fe2O3值(1.96-3.11),也就是说南沱组形成时期气候寒冷干燥、化学风化作用较弱,而莲沱组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强。CIA值和SiO2/Al2O3、FeO/Fe2O3比值表明研究区南华系经历了"莲沱间冰期"温暖湿润—温暖干燥气候、低—中等化学风化程度,至"莲沱间冰期"寒冷干燥气候、低等化学风化程度,再到"南沱冰期"寒冷干燥气候、低等化学风化的沉积环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cia) SiO2/Al2O3 FeO/Fe2O3 气候 南华系 鄂西长阳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上渐新统—早中新统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充填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邢作昌 张忠涛 +3 位作者 林畅松 张博 洪方浩 张正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7-1588,共12页
利用化学蚀变指数法恢复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及沉积物通量是一种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人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对应物源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区内岩心测试数据进行化学蚀变指数分析,恢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物源区的风化历史... 利用化学蚀变指数法恢复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及沉积物通量是一种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人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对应物源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区内岩心测试数据进行化学蚀变指数分析,恢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并进行沉积物通量的估算,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源特征对研究区内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晚渐新世研究区对应物源区经历了强烈风化阶段,该阶段产生的丰富的沉积物供给是研究区西北部快速进积、规模壮观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斜坡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早中新世,西北物源区风化减弱,沉积供给减少,但研究区东部沉积物供应较西部要充分得多,表明早中新世,研究区南部除了来自西北部的主要物源外,局部物源对该时期的沉积具有重要影响;推测东部物源(东部古隆起、兴宁古隆起)的突然复活是促进研究区东部早中新世沟槽形成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超深水区进行沉积物源区的研究中,这种半定量的方法对盆内局部物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 物源 风化历史 沉积物通量 渐新世—中新世 油气勘查工程 荔湾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利用露头、井震及地球化学综合厘定层序界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天福 张云 +5 位作者 程银行 苗培森 奥琮 金若时 段连峰 段霄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8,共9页
侏罗系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含煤和含铀岩系,目前对侏罗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靠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等进行宏观厘定,但在宏观特征无明显差别的地层中,层序界面厘定往往存在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此,通过东北缘露头剖面和近千口钻孔... 侏罗系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含煤和含铀岩系,目前对侏罗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靠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等进行宏观厘定,但在宏观特征无明显差别的地层中,层序界面厘定往往存在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此,通过东北缘露头剖面和近千口钻孔电测曲线等常规识别工作,综合二维地震剖面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垂向上的变化,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中识别出3个长期旋回层序界面(TSB1—TSB3)和7个中期旋回层序界面(SB1—SB7)。由于CIA垂向上的变化反映了延安组和直罗组沉积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可将其用于层序界面厘定。综合识别层序界面不仅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赋予关键层序界面古沉积环境属性,减弱人为经验识别的影响,从而为整个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延安组 直罗组 层序界面 化学蚀变指数(cia)
下载PDF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3
20
作者 柏道远 李长安 +2 位作者 陈渡平 周柯军 黄文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9,共9页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 微量元素 沉积物粒度 第四纪 气候演变 洞庭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