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顾挺 胡宇华 +4 位作者 夏荣辉 田臻 王丽珍 张春叶 李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根据抗体阳性表达的不同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顺序及匹配不同的显色系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诊断中的最佳染色方法。方法:挑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 目的:根据抗体阳性表达的不同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顺序及匹配不同的显色系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诊断中的最佳染色方法。方法:挑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各20例,分别进行AE1/AE3、Ki-67、CD20cy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两两组合的双染检测。每个病例依据不同抗体的表达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膜)、不同的抗体染色顺序和显色剂,分别采用3种双染方法检测,即①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cy(AEC显色);②先AE1/AE3或CD20cy(DAB显色),再Ki-67(AEC显色);③先Ki-67(AEC显色),再AE1/AE3或CD20cy(BCIP/NBT显色)。所得结果均与单染相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染色强度和阳性比率有无差异。结果:所有双染方法中抗体定位均准确,但方法 1中各抗体染色强度(P=0.765)和阳性比率(P>0.05)均无显著差异,而方法 2和方法 3中抗体的阳性比率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最佳染色方法为先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如Ki-67的染色,配合使用DAB显色剂,后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如AE1/AE3或CD20cy的染色,配合使用AEC显色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淋巴上皮病 淋巴上皮癌 MALT淋巴瘤 阳性强度 阳性率
下载PDF
SMA/CK双染技术在鉴别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志姝 赵蒙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S1期53-54,共2页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 目的: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是指在一张切片上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为病理诊断和科研提供了更加直观和详实的依据。探讨平滑肌肌动蛋白/角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原位癌、乳腺癌早期浸润以及浸润性癌共30例进行标记。结果: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和叶状囊肉瘤中腺上皮细胞呈鲜红色,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围绕并形成棕色花冠样;原位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数目减少,呈细绳样连续或不连续围绕;乳腺癌早期浸润中早期浸润灶及浸润性癌癌巢周围肌上皮细胞大部分消失或无肌上皮细胞围绕。结论: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以及浸润性癌,肌上皮细胞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SMA/CK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有助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免疫组化技术 SMA CK
下载PDF
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司成 曾智 占承志 《中国民康医学》 2017年第21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淋巴瘤患者和12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取患者淋巴组织,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CD3、CD20/CD45RO、CD79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淋巴瘤和淋巴增... 目的:观察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例淋巴瘤患者和12例淋巴增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取患者淋巴组织,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CD3、CD20/CD45RO、CD79a表达水平,并比较其在淋巴瘤和淋巴增生患者的表达阳性率。结果:B细胞的CD20阳性显红色、CA79a阳性显棕色;T细胞的CD3阳性显棕色、CD45RO阳性显红色。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阳性率为82.61%(19/23),明显高于淋巴增生患者的25.00%(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组化双染技术用于淋巴瘤患者CD3、CD20/CD45RO、CD79a检测的阳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亚型 免疫组化技术 B细胞 T细胞
下载PDF
CINtec PLUS双染法在细胞学诊断ASC-US患者分流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宏伟 顾芸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13期1967-1969,共3页
目的研究CINtecPLUS双染技术(p16/Ki67蛋白检测)在细胞学诊断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分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本院2017至2019年间细胞学诊断结果为ASC-US的患者89例,年龄范围为25~78岁,平均年龄42岁。统计ASC-US患者的CI... 目的研究CINtecPLUS双染技术(p16/Ki67蛋白检测)在细胞学诊断结果为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患者分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本院2017至2019年间细胞学诊断结果为ASC-US的患者89例,年龄范围为25~78岁,平均年龄42岁。统计ASC-US患者的CINtecPLUS蛋白检测结果,并以宫颈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检出率。结果CINtec PLUS阳性66例,阴性23例,阳性率为74.16%。CINtecPLUS阳性组中CIN的检出率为92.42%(61/66),阴性组中CIN的检出率为17.39%(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tecPLUS法对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患者分流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能提高CIN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US cintecplus双染技术 宫颈细胞学
下载PDF
MUM1/CD38双染在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捷 陈培琼 涂金花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16-317,共2页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导致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易反复,需进行诊断性刮宫术联合组织内膜病理检查方可确诊。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理诊断依据是在子宫内膜间质中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本文采用免疫...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导致不孕和流产的重要原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易反复,需进行诊断性刮宫术联合组织内膜病理检查方可确诊。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病理诊断依据是在子宫内膜间质中发现异常浆细胞浸润。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进行CD38、CD138及MUM1/CD38标记,通过比较CD38和CD138免疫组化染色法与MUM1/CD38双染技术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子宫内膜炎 免疫组化技术 MUM1 CD38
下载PDF
p16/Ki-67细胞双染对HR-HPV阳性的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东蓓 周素芳 张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p16/Ki-67细胞双染、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 目的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对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该院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p16/Ki-67细胞双染、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TCT)及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p16/Ki-67细胞双染和TCT的筛查效能。结果共297例患者纳入研究,HSIL及以上者占16.84%(50/297),p16/Ki-67总阳性率为32.66%(97/297),TCT提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及以上者占21.21%(63/297)。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高于TCT,2种方法对HSIL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16/Ki-67细胞双染对HSIL检测效果较TCT更佳,建议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Ki-67细胞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液基细胞薄层技术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下载PDF
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术俊 赵保明 +2 位作者 唐洁 胡建国 吕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构建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Olig2与Id4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新生大鼠脊髓RNA为模板,扩增Olig2和Id4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p... 目的构建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在活细胞内直接观察Olig2与Id4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新生大鼠脊髓RNA为模板,扩增Olig2和Id4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pBiFC-VN173和pBiFC-VC155载体中,获得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对此2种质粒进行酶切鉴定、测序;用脂质体方法共转染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质粒到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lig2与Id4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通过酶切鉴定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了pBiFC-VN173-Olig2和pBiFC-VC155-Id4真核表达质粒;该质粒能够有效地共同转染到靶细胞,Olig2和Id4在靶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并可以相互结合出现BiFC荧光信号,且该信号主要分布于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了用于BiFC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活细胞内检测到Olig2和Id4分子的相互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G2 DNA结合抑制因子4 重组质粒 细胞定位 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下载PDF
γ干扰素和内皮抑素双基因表达质粒在Lewis肺癌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巍 朴春姬 +3 位作者 刘林林 田梅 潘艳 李修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构建双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γ-endostatin并检测其在Lewis肺癌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Egr-1启动子的IFNγ和endostatin双基因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体外转染Lewis肺癌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 目的构建双基因表达质粒pEgr-IFNγ-endostatin并检测其在Lewis肺癌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Egr-1启动子的IFNγ和endostatin双基因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体外转染Lewis肺癌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剂量X射线诱导IFNγ和endostatin表达的量效关系和时程。结果酶切鉴定证实Eg-r1启动子、IFNγ和endostatin基因正确插入双基因表达载体pIRES1neo;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转染该重组质粒的Lewis肺癌细胞上清中IFNγ和endostatin表达量明显高于假照组(均P<0.001),其中5Gy照后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假照组的4.14倍和2.92倍;2GyX射线照后Lewis肺癌细胞上清中IFNγ和endostatin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照后36h分别为照射前的3.75倍和3.02倍(均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肺癌细胞 基因表达质粒 辐射诱导表达 内皮抑素 Γ干扰素 ENDOSTATIN基因 EGR-1启动子 pEgr-IFNγ 酶联免疫吸附法 基因表达载体 基因重组技术 不同剂量 细胞上清 脂质体介导 X射线诱导 X射线照射 体外转 量效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