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 2-原油体系体积系数测定及预测模型
1
作者 王峰 张德平 +4 位作者 郝昊 尹国君 管英柱 纪国法 张金发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7-992,1020,共7页
为了确定地层注入CO 2对原油体积系数的变化规律,以XJ油田57025井为例,开展不同温度、压力、CO 2含量及含水率条件下的原油体积测定实验,同时对比现有体积系数预测模型并加以修正。结果表明:注入CO 2摩尔分数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流体体积... 为了确定地层注入CO 2对原油体积系数的变化规律,以XJ油田57025井为例,开展不同温度、压力、CO 2含量及含水率条件下的原油体积测定实验,同时对比现有体积系数预测模型并加以修正。结果表明:注入CO 2摩尔分数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流体体积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和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流体体积系数随CO 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压力和CO 2摩尔分数相同的条件下,混合流体体积系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修正后的体积系数预测模型考虑因素更为全面,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98%,可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 co 2-原油混合体系 高压物性 体积系数 模型修正
下载PDF
超临界CO 2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特征演变规律研究
2
作者 鲍浩 李仁德 +1 位作者 徐港 郑昭然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58-62,共5页
为研究粉煤灰混凝土在超临界碳化前后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微结构的演变规律,采用扫描电镜对碳化前后ITZ附近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ITZ和水泥砂浆的孔隙率与压痕模量的关系模型.通过纳米压痕试验测得... 为研究粉煤灰混凝土在超临界碳化前后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微结构的演变规律,采用扫描电镜对碳化前后ITZ附近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了ITZ和水泥砂浆的孔隙率与压痕模量的关系模型.通过纳米压痕试验测得ITZ和水泥砂浆的压痕模量,并通过压汞试验测得水泥砂浆的孔隙率,推导出了ITZ的孔隙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超临界碳化处理后,粉煤灰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变得更加密实.此外,超临界碳化前ITZ孔隙率范围为20%~35%,碳化后ITZ孔隙率范围为10%~26%,相比前者减少了2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超临界co 2 微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不同大气CO 2浓度升高处理对水稻秸秆在后茬冬小麦田中分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邓熙茗 陈书涛 +3 位作者 商东耀 吕春华 杨凯 胡正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271,共9页
为研究大气CO 2浓度逐渐增加和稳定高浓度处理对水稻秸秆在后茬冬小麦田土壤中分解特性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浓度水平——背景大气CO 2浓度(CK)、每个生长季CO 2浓度比CK逐渐增加40μmol mol(T1)、每个生长季CO 2浓度均比CK高200... 为研究大气CO 2浓度逐渐增加和稳定高浓度处理对水稻秸秆在后茬冬小麦田土壤中分解特性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浓度水平——背景大气CO 2浓度(CK)、每个生长季CO 2浓度比CK逐渐增加40μmol mol(T1)、每个生长季CO 2浓度均比CK高200μmol mol(T2),处于上述3个浓度水平下连续3个生长季的水稻秸秆处理编号分别用CK-OTC、T1-OTC、T2-OTC表示,第3个生长季T1-OTC的CO 2浓度为120μmol mol,3个生长季中前两个生长季处于开顶箱(OTC)外且第3个生长季处于OTC内的处理分别表示为CK、T1、T2.将不同处理下的水稻秸秆埋入麦田土壤中,于填埋后30、60、84、119、149 d测定剩余秸秆的质量以及总碳(TC)、总氮(TN)含量.结果表明:填埋后30 d不同处理下秸秆的分解率为33.2%~38.2%,至149 d填埋结束,不同处理下秸秆的分解率为57.3%~60.3%.填埋试验后期(填埋后84、119、149 d)的秸秆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T1、T2处理下水稻秸秆在分解过程中的TC含量与CK无显著(P>0.05)差异,而OTC-T1处理下水稻秸秆在整个分解阶段的TC含量显著(P<0.05)高于CK,且在填埋后60~119 d这一阶段T2处理下TC含量与OTC-CK处理之间存在边缘显著(0.05<P<0.10)差异.所有处理下的TC含量在填埋后比填埋前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于TN含量而言,大部分处理下TN含量均随时间的线性增加程度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C N均在分解过程中随时间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研究显示,一个生长季尺度上CO 2浓度的升高会提高秸秆分解率,秸秆分解过程中TC分解速率比TN快,从而造成C N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浓度升高 水稻秸秆 土壤 分解特性 TC含量 TN含量
下载PDF
染色法构建对超临界CO 2 提取沙棘籽油的过程分析
4
作者 周雅 周雪华 +3 位作者 谢雨波 严晓阳 王芳 邓刚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4-189,共6页
在沙棘籽油提取过程中,经粉碎干燥后的籽料颗粒是一种开放体系,脂滴以游离形式存在,采用油红O(Oil Red O,ORO)对其进行染色时,常规方法一次性滴加染液的方式以及后续的洗脱步骤均会导致脂滴迁移、过染等问题出现。研究构建了逐级染色法... 在沙棘籽油提取过程中,经粉碎干燥后的籽料颗粒是一种开放体系,脂滴以游离形式存在,采用油红O(Oil Red O,ORO)对其进行染色时,常规方法一次性滴加染液的方式以及后续的洗脱步骤均会导致脂滴迁移、过染等问题出现。研究构建了逐级染色法,采用少量多次滴加染液的方式,并优化了染色间隔时间为1.5 min,染色级数和染液浓度可根据样品的实际油含量进行调整,因而能够客观地显影脂滴在籽料颗粒内的分布状态。以此构建的面积占比法可用于精确测定籽料中的油脂含量,其准确度与萃取质量法相当,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8,并具有较高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约为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红O染色 超临界co 2提取 沙棘籽油 可视化 微观显影
下载PDF
黄荆光合作用对土壤逐渐干旱和CO 2浓度的响应
5
作者 陈建 张明泉 《环境生态学》 2021年第1期77-82,共6页
应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土壤逐渐干旱过程中2年生盆栽黄荆(Vitex negundo)光合作用的CO 2响应过程,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改进模型对其响应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黄荆光合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种模型都能... 应用CIRAS-2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土壤逐渐干旱过程中2年生盆栽黄荆(Vitex negundo)光合作用的CO 2响应过程,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改进模型对其响应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黄荆光合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种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黄荆光合作用CO 2响应过程,当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54.6%~78.1%时,指数改进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更好,超出此范围时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当RWC分别在35.4%~90.4%、35.4%~90.4%、44.2%~68.1%和54.6%~68.1%时,指数改进模型拟合对应水分区间的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P nmax)、CO 2补偿点(Γ)和光呼吸速率(R p)更为精准,超出各水分范围时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在各个土壤水分下对CO 2饱和点(CSP)的拟合精度均表现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高于指数改进模型。通过建立平均净光合速率(n)与土壤相对含水量(RWC)的函数关系,明确了维持黄荆光合作用较高水平的RWC范围为49.5%~81.2%,最适宜的RWC在65.4%左右,维持黄荆光合作用最低RWC在19.9%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黄荆 光合作用 co 2响应
下载PDF
NaBH4处理LaCuZn X(X=Zr、Al、Zr+Al)(类)钙钛矿型催化剂及其CO 2加氢合成甲醇性能的研究
6
作者 匡志奇 李枫 +7 位作者 雒京 王烟霞 袁丹萍 王琴 赵海宏 王世威 赵宁 肖福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301,I0003,共10页
通过并流沉淀法制备出La∶Cu∶Zn∶X(X=Zr、Al、Zr+Al)(类)钙钛矿型催化剂,并使用NaBH 4作为还原剂进行液相还原。将催化剂装填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并用于CO 2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评价,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 通过并流沉淀法制备出La∶Cu∶Zn∶X(X=Zr、Al、Zr+Al)(类)钙钛矿型催化剂,并使用NaBH 4作为还原剂进行液相还原。将催化剂装填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并用于CO 2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评价,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主要具有La 2CuO 4(类)钙钛矿结构,并且在该结构中掺入元素后将导致(类)钙钛矿结构的空间扭曲。经NaBH 4还原后,结构中存在金属铜物种和部分未还原的高价态铜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高价态铜物种的还原。相比于LaCuZn催化剂,Al元素的引入提高了CO 2的转化率,Zr元素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Al和Zr元素同时引入提高了CO 2转化率和甲醇的收率。LCZA催化剂CO 2转化率最高,LCZ催化剂甲醇选择性最高,LCZZA催化剂甲醇时空收率最高。CO 2转化率和催化剂的Cu的比表面积、Cu的分散度、(Cu^α++Cu^0)/Cu total呈正相关;催化剂Cuα+的结合能越远离Cu^+,相应催化剂的甲醇选择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加氢 甲醇 (类)钙钛矿 液相还原
下载PDF
R22制冷系统改造成R22/CO 2载冷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元爱民 《制冷与空调》 2020年第4期59-63,共5页
基于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在不更换压缩机组和冷凝器的前提下,将原R22制冷系统改造成R22/CO 2载冷系统,机房外管道用量减少60.3%,R22制冷剂的充注量减少68.5%,系统能效比下降9.6%,总成本增加4.9%。分析结果可以为R22制冷系统的改造提供新... 基于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在不更换压缩机组和冷凝器的前提下,将原R22制冷系统改造成R22/CO 2载冷系统,机房外管道用量减少60.3%,R22制冷剂的充注量减少68.5%,系统能效比下降9.6%,总成本增加4.9%。分析结果可以为R22制冷系统的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系统 co 2 R22 载冷系统
下载PDF
4M25-130/159型CO 2压缩机改造小结
8
作者 韩俊辉 《氮肥与合成气》 2020年第12期16-17,共2页
介绍了4M25-130/159型CO2压缩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压缩机扩缸及配套改造后,提高了打气量,降低了功耗,四级活塞环、五级活塞环、支撑环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保证了CO2压缩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 co2压缩机 原因分析 技术改造
下载PDF
Co^(2+)掺杂W型铁氧体的制备和吸波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晶 徐利华 +3 位作者 徐家成 王舜 张晨韵 黄春娥 《非金属矿》 2024年第6期38-41,共4页
为解决单一铁氧体吸波材料吸波频带窄的问题,采用固相法制备了Co^(2+)掺杂的W型钡铁氧体Ba(Zn_(1-x)Co_(x))_(2)Fe_(16)O_(27)(x=0、0.2、0.4、0.6、0.8、1.0)铁氧体,研究了Co^(2+)掺杂对W型钡铁氧体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磁性能和吸... 为解决单一铁氧体吸波材料吸波频带窄的问题,采用固相法制备了Co^(2+)掺杂的W型钡铁氧体Ba(Zn_(1-x)Co_(x))_(2)Fe_(16)O_(27)(x=0、0.2、0.4、0.6、0.8、1.0)铁氧体,研究了Co^(2+)掺杂对W型钡铁氧体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磁性能和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2+)掺杂量的增加,铁氧体晶体结构保持不变,掺杂Co^(2+)的W型钡铁氧体具有六角片状结构。随着金属离子的加入,粒径有不同程度减小。当Co^(2+)掺杂的摩尔分数x为0.4时,铁氧体的磁损耗最高。含量为70%的Ba(Zn_(0.6)Co_(0.4))2Fe_(16)O_(27)铁氧体吸收涂层的最大反射损耗为-22 dB,峰值位置在12.5 GHz,反射损耗RL<-10 dB的带宽约为8 GHz(8~16 GHz),实现了宽频带强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材料 W型铁氧体 钴掺杂 宽带吸收
下载PDF
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联合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疗效分析
10
作者 覃焕桦 卢柳斌 +2 位作者 卜慧 周霓 李玲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64-0067,共4页
分析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联合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疗效。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09月-2021年12月期间110例声带白斑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45例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治疗纳入对照组,65例上述基础上联合... 分析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联合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疗效。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09月-2021年12月期间110例声带白斑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45例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治疗纳入对照组,65例上述基础上联合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纳入实验组。分析其在反流情况、疗效以及临床指征方面的差异。结果 中文版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中文版反流检查计分量表(RFS)评分方面,基本一致,P>0.05;疗效方面,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具体情况方面更优,P<0.05;MPT、Jitter、SPL方面,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P<0.05。;发声情况方面,对照组治疗后2周开始改善,对照组略好于实验组,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时发声明显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泮托拉唑与金嗓散结胶囊联合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患者相对单一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 金嗓散结胶囊 声带白斑 显微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治疗
下载PDF
结构钢电沉积Co-W/CeO_(2)复合镀层及其性能研究
11
作者 葛志华 武海勇 张柳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 选择CeO_(2)颗粒作为复合相,利用电沉积技术在普通结构钢表面制备出Co-W/CeO_(2)复合镀层,并研究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对复合镀层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结合力、硬度、耐磨性能以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W/CeO_(2)复合镀层与基体结合牢固,表面分布着类似胞状的晶粒团聚体,其化学成分为Co、W、Ce和O元素。随着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从2 g/L升高到15 g/L,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尺寸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吸附在晶粒团聚体表面及边界处的CeO_(2)颗粒量先增多后减少,导致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都呈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当镀液中CeO_(2)颗粒浓度为8g/L时,Co-W/CeO_(2)复合镀层的晶粒团聚体大小较为均匀,具有良好的致密性,其表面粗糙度仅为0.39μm。该复合镀层的硬度较Co-W合金镀层增大约76 HV,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摩擦系数和氧化增重量仅为0.43和0.74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W/CeO_(2)复合镀层 电沉积 CeO_(2)颗粒 结合力 高温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甲真菌病的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结合CO2激光治疗效果
12
作者 陈玉娟 陈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33-0036,共4页
探索甲真菌病患者接受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结合CO2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皮肤科接受诊治的甲真菌病患者122例进行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此122例甲真菌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 探索甲真菌病患者接受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结合CO2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皮肤科接受诊治的甲真菌病患者122例进行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此122例甲真菌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治疗,观察组在使用擦剂基础上加用CO2激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生活质量、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scoring clinical index of onychomycosis, SCIO)、甲真菌病严重程度指数(onychomycosis severity index, OSI)、康复质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临床疗效为95.08%,对照组临床疗效9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真菌完全清除率为90.16%,对照组真菌完全清除率为7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的SCIO和OSI评分分别为(6.89±1.15)分、(5.62±0.8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SCIO评分(8.83±1.36)分、OSI评分(7.84±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康复质量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接受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结合CO2激光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 疗效 甲真菌病 5%盐酸阿莫罗芬擦剂
下载PDF
真空紫外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降解罗丹明B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朱先胜 陈彩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 有机染料具有毒性强、色度高、不易降解等特性,为了高效去除有机染料,实验以真空紫外(VUV)为光源,研究了VUV协同Co^(2+)催化过硫酸氢钾(PMS)降解典型有机染料罗丹明B(RhB)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①在RhB初始浓度为80 mg/L,Co^(2+)和PMS投加量分别为15μmol/L、0.5 mmol/L的条件下,VUV/Co^(2+)/PMS体系反应10 min,RhB去除率可达99.1%.VUV/Co^(2+)/PMS体系对RhB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k)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②溶液初始pH对反应速率有较大的影响,随着pH减小,反应速率也同时减小.投加量为30 mmol/L的HCO_(3)^(−)、Cl^(−)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对照组,RhB去除率由99.1%分别降至66.0%、84.2%,而NO_(3)^(−)和SO_(4)^(2−)抑制作用不显著;印染助剂柠檬酸钠也会显著抑制RhB降解.③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VUV/Co^(2+)/PMS体系中存在的氧化物种包括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④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质谱结果,初步推断RhB分子降解主要通过活性氧(ROS)攻击造成共轭结构破坏和N-位脱乙基等作用.另外,对总有机碳(TOC)进行测试,30 min时RhB矿化度可达到43.8%.研究显示,VUV/Co^(2+)/PMS体系能够有效去除R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紫外 co^(2+) 过硫酸氢钾 罗丹明B 活性氧
下载PDF
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在点阵CO2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14
作者 陈金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58-0061,共4页
观察点阵CO2激光术后联合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 年9月—2023年9月来我院皮肤科室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患者60例,采用双盲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点阵CO2激光治疗... 观察点阵CO2激光术后联合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 年9月—2023年9月来我院皮肤科室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患者60例,采用双盲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点阵CO2激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采用点阵CO2激光的基础上联合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治疗。治疗28d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瘢痕皮损、面部红斑量、经表皮水分流失量、临床痤疮瘢痕情况(ECCA评分量表)、面部整体美学效果改善情况(GAIS评分量表)和治疗期间的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28d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3% vs 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急性炎症反应半定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3±0.37 vs 2.16±0.28),而平均脱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34±1.36d vs 8.27±1.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CCA权重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而两组患者的GA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ECCA降低更多(15.78±5.28 vs 23.62±6.29),而GAIS升高更多(2.57±0.61 vs 2.13±0.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贻贝粘蛋白水凝胶敷料联合点阵CO2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疗效确切,可减少点阵CO2激光术不良反应,缩短恢复期,提高皮肤屏障功能与美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贻贝粘蛋白 co2点阵激光 痤疮凹陷性瘢痕
下载PDF
胺功能化的铜催化剂:氢键介导的电化学CO_(2)还原为C_(2)产物以及优越的可充电Zn-CO_(2)电池性能
15
作者 项东 李坤振 +3 位作者 苗康华 龙冉 熊宇杰 康雄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46,共4页
有机分子功能化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用于调控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eCO_(2)RR)的C_(2+)产物选择性和活性。然而,我们对于电化学CO_(2)还原调控机制的分子水平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在本文中,我们成功制备了铜纳米颗粒,并使用一系列胺类衍生... 有机分子功能化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用于调控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eCO_(2)RR)的C_(2+)产物选择性和活性。然而,我们对于电化学CO_(2)还原调控机制的分子水平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在本文中,我们成功制备了铜纳米颗粒,并使用一系列胺类衍生物(如十六胺(HAD)、N-甲基十六胺(N-MHDA)、十六烷基二甲胺(HDDMA)和十六酰胺(PMM))对其进行功能化,以系统地研究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eCO_(2)RR选择性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DA的功能化可以将C_(2)产物和C_(2)H_(4)的法拉第效率(FE)提高至73.5%和46.4%,并且在−0.9 V vs.RHE(可逆氢电极)电位下,C_(2)产物的分电流密度为131.4 mA·cm^(−2)。理论研究发现,HDA通过与CO_(2)和eCO_(2)RR中间体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富集了^(*)CO_(2)、^(*)CO和其他反应中间体,降低了CO―CHO耦合反应的动力学能垒,从而促进了eCO_(2)RR向C_(2)产物的转化。当胺基的H原子被甲基取代后,氢键相互作用减弱,竞争的析氢反应加剧。PMM通过Cu―O键与Cu表面发生键合,而不是通过Cu―N键,导致Cu-PMM更倾向于产乙醇。原位拉曼光谱显示,在Cu-HDA表面,CO主要吸附在Cu的顶位吸附位点上,与在Cu表面上的桥式吸附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前者表面对CO的富集引发了CO的吸附构型变化。HDA功能化还提高了Cu催化剂的表面pH。基于Cu-HDA组装的可充电Zn-CO_(2)电池在放电电流密度为16 mA∙cm^(−2)时,最大功率密度为6.48 mW∙cm^(−2),并具有长达60 h的良好充放电稳定性。本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在分子水平上调节Cu基材料的CO_(2)RR活性和选择性,促进CO_(2)-C_(2)的转化,这可能为提高C_(2)产物的产率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co―CHO耦合 有机分子功能化 原位拉曼 C_(2)产物 Zn-co_(2)电池
下载PDF
超音速火焰喷涂TiB_(2)-Co涂层组织与性能研究
16
作者 温雨 《热喷涂技术》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采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TiB_(2)-Co金属陶瓷复合粉末,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TiB_(2)-Co金属陶瓷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TiB_(2)-Co金属陶瓷涂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对涂层进行显微硬度、磨粒磨损和磨损形貌测试,以评价涂... 采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TiB_(2)-Co金属陶瓷复合粉末,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TiB_(2)-Co金属陶瓷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TiB_(2)-Co金属陶瓷涂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对涂层进行显微硬度、磨粒磨损和磨损形貌测试,以评价涂层的性能。结果表明,涂层表面存在完全熔化区和部分熔化区;涂层呈典型的叠层状结构,与基材结合良好;涂层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金属,是基体金属的4.5倍;磨损失重量仅为基体金属的14;涂层磨损试样表面存在空穴和犁沟,其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co 金属陶瓷 超音速火焰喷涂 磨损
下载PDF
Fe、Ir掺杂MoS_(2)表面对N_(2)气敏吸附与解离反应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肖香珍 胡林峰 张建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_(2)分子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的吸附和解离行为.研究表明:N_(2)分子在TM-MoS_(2)(TM=Fe、Ir)表面吸附能依次为0.62和0.47 eV,而完整MoS_(2)表面的吸附能只有0.08 eV,说明掺杂之后对N_(2)表现出略好的吸附性能.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_(2)吸附后,掺杂Fe、Ir原子与两个N原子之间电荷有所增加,N-N键之间的区域电荷密度减少,N-N键的强度减弱.态密度计算结果发现,N_(2)在吸附过程中,主要是N原子的2p_(y)、2p_(z)轨道与Ir的5d_(xy)和5d_(z^(2))以及Fe的3d_(xy)和3d_(z^(2))发生杂化作用.通过分析解离活化能,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需要活化能均较高,且远大于在相应掺杂表面的吸附能,说明N_(2)在掺杂体系TM-MoS_(2)(TM=Fe、Ir)表面解离应该表现为分子吸附或脱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Ir 掺杂 单层MoS_(2) N_(2) 吸附与解离 活化能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效果评价
18
作者 何登辉 屈亚光 +3 位作者 徐鹏程 胡杰 李超 谭京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54,共8页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 致密油藏存在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非均质性强和水驱开发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而CO_(2)驱和水平井开发技术能够起到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的不同开发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首先,建立目标致密油藏概念模型,采用LGR离散裂缝表征技术模拟水平井体积压裂后的裂缝网格形态,分别研究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及异步注采的开发效果;然后,调整优化最佳开发模式下的注采参数,明确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开发的合理注采参数,并利用Shapley值分析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于致密油藏,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效果远优于水平井注CO_(2)异步注采;水平井注CO_(2)隔井吞吐开发模式下的合理注采参数为注入速度100 t/d、焖井时间60 d、采液速度20 m_(3)/d、吞吐2轮次,各注采参数对累计产油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采液速度、焖井时间、注入速度、吞吐轮次。文中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平井注co2 隔井吞吐 异步注采 SHAPLEY值
下载PDF
O_(2)/N_(2)和O_(2)/CO_(2)气氛下煤半焦-生物质的混燃特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锦萍 陈磊 +3 位作者 沈靖淳 徐鲁橹 杜勇博 车得福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为掌握煤半焦与生物质在O_(2)/N_(2)和O_(2)/CO_(2)条件下的混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获得了煤半焦-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孔隙结构,采用热重实验分析了两种燃料的混燃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燃料... 为掌握煤半焦与生物质在O_(2)/N_(2)和O_(2)/CO_(2)条件下的混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仪获得了煤半焦-生物质混合燃料的孔隙结构,采用热重实验分析了两种燃料的混燃特性和反应动力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燃料比、比表面积与混燃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O_(2)/N_(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可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燃尽及综合燃烧特性;O_(2)/CO_(2)气氛下,掺混生物质能改善煤半焦的着火特性,但会延迟其燃尽。混燃的活化能在低温区和高温区有显著差异,生物质掺混比增大,两个温区的活化能都降低;两种气氛下,低温区的活化能相近,但O_(2)/CO_(2)气氛下高温区的活化能显著高于O_(2)/N_(2)气氛下的。O_(2)/N_(2)气氛下孔隙结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更显著,而O_(2)/CO_(2)气氛下燃料比对燃烧特性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半焦 生物质 混燃 O_(2)/co_(2)气氛 孔隙结构
下载PDF
CO、CO_(2)及其混合物加氢转化制甲烷的热力学平衡研究
20
作者 王晗 郭淑佳 +5 位作者 秦张峰 李志凯 王国富 董梅 樊卫斌 王建国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3-1461,共9页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 由CO和CO_(2)加氢制甲烷是现今氢能储存及燃料和化学品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对该反应过程(尤其是针对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一些细节尚不明晰。为此,作为前期有关CO和CO_(2)加氢制烃和醇研究工作的补充,本工作对CO和CO_(2),尤其是两者混合物的加氢制甲烷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证实,与单独CO或CO_(2)相比,两者混合物加氢制甲烷更为合适,总碳基甲烷收率可作为评估甲烷合成反应过程效率的重要指标。CO加氢的甲烷平衡收率比CO_(2)加氢的高,而CO和CO_(2)混合物加氢的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_(2)混合物加氢,尽管CO和CO_(2)的平衡转化率随进料组成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随着原料中CO_(2)/(CO+CO_(2))物质的量比的增大而线形降低。整体上看,在温度低于400℃和压力高于0.1 MPa时,无论是CO、CO_(2)、还是两者混合物的化学计量比加氢,其总碳基甲烷平衡收率均高于85%。这些结果无疑对高效CO和CO_(2)加氢制甲烷催化剂研制及反应过程的设计和操作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平衡 co_(2)加氢 co加氢 甲烷化 总碳基收率 coco_(2)混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