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的Ni-CNT/ZnIn_(2)S_(4)异质结用于光催化产氢及其电荷转移途径的确定
1
作者 赖可溱 李丰彦 +2 位作者 李宁 高旸钦 戈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3,共2页
氢气是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零污染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诱导半导体裂解水制氢是最环保的方法之一。本文以MOFs衍生的Ni-CNT(Ni修饰的碳纳米管)作为非贵金属助催化剂,通过简单的油浴法原位生长ZnIn_(2)S_(4)纳米片合成了Ni-CNT/ZnIn_... 氢气是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零污染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诱导半导体裂解水制氢是最环保的方法之一。本文以MOFs衍生的Ni-CNT(Ni修饰的碳纳米管)作为非贵金属助催化剂,通过简单的油浴法原位生长ZnIn_(2)S_(4)纳米片合成了Ni-CNT/ZnIn_(2)S_(4)。在Ni-CNT/ZnIn_(2)S_(4)中,Ni纳米颗粒包裹在CNT的顶部和横截面上,有效地阻止了Ni纳米颗粒的团聚。Ni-CNT/ZnIn_(2)S_(4)异质结构具有紧密的接触界面,有利于电荷转移,可作为高效的析氢光催化剂。38Ni-CNT/ZnIn_(2)S_(4)样品具有最佳的产氢性能(12267μmol·h^(−1)·g^(−1)),约为纯ZnIn_(2)S_(4)的6.4倍,且在420 nm单色光下其表观量子效率达到11.3%。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了Ni-CNT/ZnIn_(2)S_(4)异质结构的存在。电化学测试表明,Ni-CNT与ZnIn_(2)S_(4)的结合促进了光生电荷的转移,有效地阻止了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从而增强了ZnIn_(2)S_(4)的析氢性能。电子自旋共振(ESR)结果进一步证明了Ni-CNT助催化剂的存在延长了ZnIn_(2)S_(4)光生电荷的寿命,促进了光生电荷和空穴的分离效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探索并确定了异质结界面中的电荷转移途径。Ni、CNT和ZnIn_(2)S_(4)费米能级的差异导致界面处电荷发生迁移从而形成内嵌电场,ZnIn_(2)S_(4)的能带向下弯曲,促进光生电子从ZnIn_(2)S_(4)流向NiCNT电子受体。平面平均电子密度差结果证实了热电子从Ni转移至CNT再转移至ZnIn_(2)S_(4),表明光生电子转移途径为ZnIn_(2)S_(4)→CNT→Ni。此外,吸附H*吉布斯自由能(ΔGH*)和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结果表明Ni纳米颗粒可作为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促进了产氢效率。本工作将为开发低成本、高效的非贵金属光催化制氢催化剂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NT 光催化 析氢 ZnIn_(2)S_(4) 助催化剂
下载PDF
CO-H_2分离装置的流程模拟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旭 厉彦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6-169,171,共5页
重点分析了煤气化工艺中CO-H2分离装置的组分物性特点,选择RK-SOAVE方程来计算低温下各组分的相平衡性,利用ASPEN软件模拟了低温下各组分的精馏及闪蒸分离过程,并给出运行结果。
关键词 co-h2 分离装置 流程 模拟
下载PDF
太阳能集热Co-H_2O纳米流体比热容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格尼 何钦波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08-1112,共5页
采用两步法制配了Co-H_2O纳米流体,实验研究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直径、温度对纳米流体比热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去离子水的比热随着纳米颗粒的添加不断减小,质量分数为0.1%和0.2%的Co-H_2O纳米流体比热比去离子水分别降低了2.88%和5.76... 采用两步法制配了Co-H_2O纳米流体,实验研究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直径、温度对纳米流体比热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去离子水的比热随着纳米颗粒的添加不断减小,质量分数为0.1%和0.2%的Co-H_2O纳米流体比热比去离子水分别降低了2.88%和5.76%。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流体的比热容逐渐增大,并且纳米流体质量分数越大,其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对低浓度的纳米流体越明显。粒径越小的纳米流体比热容越大。现有比热容计算模型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不能直接用于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太阳能 比热容 co-h2O DSC
下载PDF
CO-H_2深冷分离塔的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美玲 卓跃光 +1 位作者 韦向攀 吴西瑞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2,共5页
采用Unisim Design对低温法CO-H_2分离过程进行模拟,针对精馏塔内液相负荷高和气相负荷变化大的特点,选用塔板-填料组合结构。塔内传质原件分别选用最新一代具有高通量的规整填料MellpakplusTM和高性能微型浮阀UFMTM。首套国产CO-H_2深... 采用Unisim Design对低温法CO-H_2分离过程进行模拟,针对精馏塔内液相负荷高和气相负荷变化大的特点,选用塔板-填料组合结构。塔内传质原件分别选用最新一代具有高通量的规整填料MellpakplusTM和高性能微型浮阀UFMTM。首套国产CO-H_2深冷分离装置已成功运用,操作弹性和产品品质均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2分离 低温精馏 Unisim DESIGN
下载PDF
CO-H2分离装置的流程模拟与研究
5
作者 蒋旭 《气体分离》 2019年第1期58-64,共7页
碳氢分离装置是煤化工制乙二醇装置工艺的工段流程之一,本文重点分析煤气化工艺中CO-H2分离装置的组分物性特点,选择RK-SOAVE方程来计算低温下各组分的相平衡性,利用ASPEN软件研究了低温下各组分的精馏及闪蒸分离过程,同时对工艺过程进... 碳氢分离装置是煤化工制乙二醇装置工艺的工段流程之一,本文重点分析煤气化工艺中CO-H2分离装置的组分物性特点,选择RK-SOAVE方程来计算低温下各组分的相平衡性,利用ASPEN软件研究了低温下各组分的精馏及闪蒸分离过程,同时对工艺过程进行了简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2 分离装置 流程 模拟 研究
原文传递
CO-H2分离及LNG联产工艺
6
作者 韦向攀 张成 黄磊 《气体分离》 2016年第4期44-47,共4页
以煤为原料合成乙二醇的原料气中不仅含有效组CO和H2,还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对于大型合成乙二醇项目的CO和H2分离装置常采用低温分离法,将CO和H2分离以后,其余作为燃料,甲烷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甲烷的价值,在CO和H2分离的同时考虑生产... 以煤为原料合成乙二醇的原料气中不仅含有效组CO和H2,还含有一定量的甲烷,对于大型合成乙二醇项目的CO和H2分离装置常采用低温分离法,将CO和H2分离以后,其余作为燃料,甲烷的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甲烷的价值,在CO和H2分离的同时考虑生产合格的液化天然气(LNG)。针对某原料气,开发了CO-H2分离及LNG联产新工艺并利用HYSYS软件进行模拟计算,给出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2分离及LNG联产 低温分离 液化天然气 HYSYS软件
原文传递
熔铁系催化剂上CO—H2合成低碳醇碳链增长机理
7
作者 林维明 黄传荣 +2 位作者 甘世凡 王盛明 唐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4-38,共5页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CO+H2在Fe-Co-Cu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的碳链增长机理。红外光谱证实了'中间物'——酰基和羟基次甲基的存在;并确认它们是CO+H2合成C2醇的'中间物',从而得出结论:在Fe-Co-Cu催化剂上,CO+H2合成醇...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CO+H2在Fe-Co-Cu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的碳链增长机理。红外光谱证实了'中间物'——酰基和羟基次甲基的存在;并确认它们是CO+H2合成C2醇的'中间物',从而得出结论:在Fe-Co-Cu催化剂上,CO+H2合成醇的碳链增长机理按缩合理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2合成 铁催化剂 碳链增长
下载PDF
加压铜基催化剂上CO—H2合成甲醇本征动力学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闽松 姚佩芳 +1 位作者 房鼎业 朱炳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3-28,共6页
用直流式等温积分反应器测试了在5MPa压力、C301铜基催化剂上CO-H_2合成甲醇的本征反应速率,用改进的牛顿-高斯法分别对幂函数型和L-H-H-W型的甲醇合成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了动力学方程。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 用直流式等温积分反应器测试了在5MPa压力、C301铜基催化剂上CO-H_2合成甲醇的本征反应速率,用改进的牛顿-高斯法分别对幂函数型和L-H-H-W型的甲醇合成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参数估值,得到了动力学方程。实验与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合成 co-h2 铜催化剂
下载PDF
添加金属氧化物的V2O5/AC在烟气脱SO2及脱SO2后H2再生制备硫磺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邢新艳 肖勇 +2 位作者 郭彦霞 杨建丽 刘振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3,共5页
干法脱除烟气SO2的多种催化剂均可在H2气氛中再生,直接制备硫磺。该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再生尾气循环,而且要求催化剂具有双重功能,即在脱硫过程中催化氧化SO2为H2SO4以及在再生过程中将催化还原释放出的SO2进一步转化为硫磺。添加有金... 干法脱除烟气SO2的多种催化剂均可在H2气氛中再生,直接制备硫磺。该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再生尾气循环,而且要求催化剂具有双重功能,即在脱硫过程中催化氧化SO2为H2SO4以及在再生过程中将催化还原释放出的SO2进一步转化为硫磺。添加有金属氧化物的V2O5/AC催化剂具备双重功能。着重考察了添加Ce、W、Fe、Co等氧化物的V2O5/AC催化剂烟气SO2脱除能力及脱除SO2后经H2再生制备硫磺的能力,并对添加Co的催化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这类催化剂中,对烟气脱SO2起主要催化氧化作用的是V2O5,对H2再生硫磺制备起作用的是添加的金属氧化物。除Ce2O3外,WO3、Fe2O3和CoO都提高了再生中的硫磺收率,CoO的作用最为显著。较合适的催化剂组成是1%V2O5和0.5%CoO。这些金属氧化物在AC上的担载方法,对烟气脱SO2和H2再生结果的影响不明显。硫磺的生成需要CoO向CoS2的转变,再生后催化剂上残余有部分CoS2,且残余硫量还与V2O5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2O5 AC Co 脱SO2 H2再生 硫磺
下载PDF
石灰石和氧化钙脱除H_2S和COS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风云 赵华 +2 位作者 赵瑞红 刘润静 胡永琪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1-35,共5页
向煤气化炉中喷入石灰石或氧化钙粉是脱除煤气中含硫化合物最简便的方法之一。文中采用热重分析仪在常压(绝压为0.1 MPa)下对石灰石和氧化钙分别脱除H2S和COS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实验条件为:温度1 025—1 450 K、H2S和COS的分压范... 向煤气化炉中喷入石灰石或氧化钙粉是脱除煤气中含硫化合物最简便的方法之一。文中采用热重分析仪在常压(绝压为0.1 MPa)下对石灰石和氧化钙分别脱除H2S和COS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实验条件为:温度1 025—1 450 K、H2S和COS的分压范围0.000 3—0.001 5 MPa、颗粒粒径为0.84—1.0 mm。结果表明,石灰石和氧化钙与H2S和COS的反应均表现为一级反应;与CaCO脱除H2S和COS的反应相比,CaO3脱除H2S和COS反应的初速率几乎快10倍。在0.105—1.0 mm粒径范围内的实验表明,CaO脱除H2S和COS的反应与颗粒粒度成反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石 氧化钙 脱硫 H2S COS
下载PDF
利用CO-CO_2-H_2混合气体生产碳化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德永 闵义 +2 位作者 刘承军 史培阳 姜茂发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2-336,共5页
通过热力学计算,讨论了利用CO-CO_2-H_2混合气体生产碳化铁的可行性,并在实验室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内使用CO-CO_2-H_2混合气体进行铁矿石还原实验,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系统压力、H_2含量、CO/CO_2比值等因素对碳化铁生成的影响.扩大化... 通过热力学计算,讨论了利用CO-CO_2-H_2混合气体生产碳化铁的可行性,并在实验室小型流化床反应器内使用CO-CO_2-H_2混合气体进行铁矿石还原实验,分别讨论了反应温度、系统压力、H_2含量、CO/CO_2比值等因素对碳化铁生成的影响.扩大化的公斤级流化床实验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50 min时,铁矿石还原度超过95%,反应时间180 min时碳化铁率达到9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钢 直接还原铁 碳化铁 CO-CO2-H2混合气体 尾气利用
下载PDF
铜基低变催化剂H_2S中毒机理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玲菲 宁平 +2 位作者 田森林 戴春皓 田春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82,共4页
为掌握CO变换制氢过程中催化剂中毒机理,采用热力学非均相反应体系中G 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分析了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在463.15—523.15 K内H2S中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并结合文献实验结果综合讨论了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的... 为掌握CO变换制氢过程中催化剂中毒机理,采用热力学非均相反应体系中G 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分析了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在463.15—523.15 K内H2S中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并结合文献实验结果综合讨论了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的H2S中毒机理。结果表明:催化剂的H2S中毒过程中,硫酸盐和积碳会造成催化剂的暂时性中毒,生成Cu2S和CuS化合物造成永久性中毒;O2的存在会加快催化剂的中毒反应;铜基低温变换催化剂不适合用于含高体积分数CO原料气的变换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变换催化剂 H2S 中毒机理 热力学
下载PDF
Rh_2CO_2/Al_2O_3上H_2吸附及CO和H_2共吸附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耀强 龚茂初 +2 位作者 祝小红 明虹 唐水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5-717,共3页
CO加氢反应机理一直是许多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 Rh催化剂因其优良的性能而被用于CO加氢机理研究. CO在Rh上的吸附态已证实存在线式、桥式和孪生3种吸附方式[1], 但对CO加氢反应的另一反应物H2的吸附态的研究则很少. 1991年Worley[2... CO加氢反应机理一直是许多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课题. Rh催化剂因其优良的性能而被用于CO加氢机理研究. CO在Rh上的吸附态已证实存在线式、桥式和孪生3种吸附方式[1], 但对CO加氢反应的另一反应物H2的吸附态的研究则很少. 1991年Worley[2]利用高压超纯氢首次在2.2%Rh/Al2O3膜上观测到一个出现在2 013 cm-1的Rh-H谱带. Chen等[3,4]曾初步研究了3%Rh/SiO2和Rh-V/SiO2上氢的化学吸附. 在CO加氢反应条件下, 文献[5~8]报道了'线式CO'谱带和'桥式CO'谱带, 但这两个谱带的波数比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和桥式CO谱带的波数低. 一些研究者[7,8]将CO加氢反应条件下的'线式CO'和'桥式CO'谱带与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和桥式CO谱带等同起来; 另一些研究者[5,6] 则将'线式CO'谱带归属为羰基氧化物(HRhCO), 并认为是CO加氢反应的一个重要中间物, 而将'桥式CO'谱带等同于CO单独吸附时的线式CO谱带.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采用超纯H2 , 利用FTIR动态方法对Rh2Co2/Al2O3上H2的化学吸附及CO和H2在各吸附中心上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2Co2/Al2O3 催化剂 H2 吸附 CO 共吸附 羰基氢化物 FTIR 一氧化碳 氢气 加氢反应 羰基氧化物
下载PDF
甲烷临氧耦合CO_2重整特性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闫云飞 王鑫 张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9-287,共9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甲烷临氧耦合CO2重整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与无氧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甲烷和CO2转化率都升高,且整个反应在温度为1100K已表现出良好效果,甲烷及CO2转化率分别达到96.63%和91.73%;氧碳比α增加,甲烷转化率上升... 从理论上分析了甲烷临氧耦合CO2重整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与无氧体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甲烷和CO2转化率都升高,且整个反应在温度为1100K已表现出良好效果,甲烷及CO2转化率分别达到96.63%和91.73%;氧碳比α增加,甲烷转化率上升,CO2转化率下降,α=0.5时,甲烷和CO2转化率分别为99.38%和77.35%;CO2甲烷比β增加时,甲烷和CO2转化率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H2和CO收率分别在β为0.7和0.9时出现极大值;α和β对H2/CO比例都会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α的调节范围较窄,α调节范围较宽;与无氧体系相比,甲烷转化率会高于相同工况下无氧体系的转化率(如950K时有氧体系甲烷转化率为72.58%,已高于1000K时无氧系统时甲烷转化率71.07%),α增加时,CO2转化率与甲烷转化率变化趋势相反,且对于H2/CO调节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变化 平衡常数法 甲烷临氧 H2 CO比
下载PDF
碳酸钙和氧化钙脱除煤气中H_2S和COS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风云 胡永琪 +2 位作者 杜红霞 赵瑞红 刘润静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8-211,共4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在常压下对CaCO3和CaO分别脱除H2S和COS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除H2S和COS的反应初速率分别与H2S分压和COS分压成正比;CaO脱除H2S和COS的反应速度与颗粒粒度成反比,与颗粒的比表面积成正比例。与CaO脱除H2S和COS... 采用热重分析法在常压下对CaCO3和CaO分别脱除H2S和COS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除H2S和COS的反应初速率分别与H2S分压和COS分压成正比;CaO脱除H2S和COS的反应速度与颗粒粒度成反比,与颗粒的比表面积成正比例。与CaO脱除H2S和COS的反应相比,CaCO3脱除H2S和COS反应的初速率慢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氧化钙 胆硫 H2S COS
下载PDF
CO/CO2/H2低温合成甲醇新工艺及催化剂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文泽 张宝砚 +1 位作者 肖林久 杨瑞芹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16,124,共5页
以合成气(CO/CO2/H2)为原料,Cu-Zn基为催化剂,2-丁醇为溶剂,低温低压(443 K,3.0 MPa)下合成甲醇.醇溶剂参与反应,但并不被消耗,起到了助催化作用.考察了载体、稀土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nO,MgO,Al2O3,La2O3,Y2O3作为载体制... 以合成气(CO/CO2/H2)为原料,Cu-Zn基为催化剂,2-丁醇为溶剂,低温低压(443 K,3.0 MPa)下合成甲醇.醇溶剂参与反应,但并不被消耗,起到了助催化作用.考察了载体、稀土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nO,MgO,Al2O3,La2O3,Y2O3作为载体制得的催化剂中,Cu/ZnO在反应中呈现了最高的反应活性;稀土元素作为助剂,能提高Cu-Zn基催化剂的活性,Y的质量分数为7.5%的Cu/ZnO/Y2O3和La的质量分数为10%的Cu/ZnO/La2O3催化剂在反应中均呈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碳的总转化率比使用Cu/ZnO催化剂分别提高了10%和17.5%,两者甲醇的产率都比使用Cu/ZnO催化剂提高了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CO/CO2/H2) 甲醇 2-丁醇 Cu-Zn基催化剂 稀土
下载PDF
H_2S/CO_2环境下渗透试验后DN100玻璃钢的形貌与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丽颖 聂百胜 +2 位作者 董小平 王修云 路民旭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53,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环向拉伸与硬度法观察并测试H_2S与CO_2环境下渗透后DN100玻璃钢试样的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渗透试样相比,渗透实验后玻璃钢管内表面缺陷较多,存在大量腐蚀坑;环向拉伸时,55℃渗透后玻璃钢管外层与中间... 采用扫描电镜(SEM)、环向拉伸与硬度法观察并测试H_2S与CO_2环境下渗透后DN100玻璃钢试样的形貌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渗透试样相比,渗透实验后玻璃钢管内表面缺陷较多,存在大量腐蚀坑;环向拉伸时,55℃渗透后玻璃钢管外层与中间层断裂比较整齐,但内层撕裂;85℃渗透后玻璃钢管外层与内层先开裂,中间层后开裂。渗透后玻璃钢中环氧树脂粉化严重,与纤维脱粘,缺陷孔隙深度增加,85℃时更为明显。55℃、85℃渗透后试样的环向拉伸峰值拉力、巴氏硬度保留百分数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27.381 kN/26.643 kN、92.5%/86.25%、136.30℃、13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100玻璃钢 渗透 H2S/CO2环境 形貌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传感器阵列的CO与H_2S混合气体检测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喜凤 刘立豪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采用气体传感器单敏感性和多敏感性相结合的交叉方法,基于传感器阵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设计了一种CO与H2S混合气体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核心,优选MQ135,MQ136和TGS2602构成气体传感器阵列,通过RS232串... 采用气体传感器单敏感性和多敏感性相结合的交叉方法,基于传感器阵列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设计了一种CO与H2S混合气体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T89C51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核心,优选MQ135,MQ136和TGS2602构成气体传感器阵列,通过RS232串行通信接口实现单片机与上位机通信连接,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式识别,完成了CO和H2S混合气体浓度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训练误差均在0.01范围内,识别率达到95%,验证了检测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气体检测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检测 传感器阵列 CO与H2S混合气体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还原时合成气H_2/CO摩尔比对铁基催化剂浆态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时富 常鸿雁 +1 位作者 李骏峰 石玉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8,共6页
在浆态床反应器中,详细考察尾气循环状态下还原时合成气H2/CO摩尔比对SFT418工业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还原和反应后的物相以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幅度下降,平均孔径明显增大,孔体积下降。还原... 在浆态床反应器中,详细考察尾气循环状态下还原时合成气H2/CO摩尔比对SFT418工业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还原和反应后的物相以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幅度下降,平均孔径明显增大,孔体积下降。还原时合成气H2/CO摩尔比影响催化剂的还原程度、费-托合成反应活性和失活速率,在较低H2/CO摩尔比下还原得到的催化剂中铁碳化物含量较高,费-托合成初始反应活性较高,失活速率较大;在较高H2/CO摩尔比下还原得到的催化剂中铁碳化物含量较低,费-托合成初始反应活性较低,但其失活速率比在较低H2/CO摩尔比下还原得到的催化剂低。催化剂还原时适宜的合成气H2/CO摩尔比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态床 费-托合成 H2 CO摩尔比 铁碳化物 失活速率
下载PDF
Pt/Al_2O_3整体催化剂上选择性氧化脱除甲醇重整氢源中CO——副反应对CO脱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帅林 袁中山 王树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7-640,共4页
Due to coexisting of H2, CO2 and H2O with CO in hydrogen-rich gas produced from methanol reforming,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is companied with the side reactions of H2 oxidation, as well as CO or CO2 methanation and... Due to coexisting of H2, CO2 and H2O with CO in hydrogen-rich gas produced from methanol reforming,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is companied with the side reactions of H2 oxidation, as well as CO or CO2 methanation and reverse water-gas shift reaction(RWG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above side reactions on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over a 0.5% Pt/Al2O3 monolithic cataly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50% H2 is added into the reactants, the highest CO conversion is only 98.3% at 180℃ when the feed molar ratio of O2 to CO is 1, and the corresponding outlet CO concentration is 180×10 -6 . Adding 50% H2 into the reactants accelerate CO oxidation at low temperatures; the catalyst active reaction temperature window shifts down about 40℃ . CO produced from RWGS is 80×10 -6 at 200℃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 of RWGS on selective CO oxidation becomes obvious at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200℃. On the other side, CO or CO2 methanation does not take place even at 300℃ under current conditions and has little effects on the selective CO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氧化 副反应 H2氧化 甲烷化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