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湿地表层水体CO2分压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扩散通量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诗笛 吴攀 +2 位作者 曹星星 刘闪 廖家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4-865,共12页
为揭示岩溶湿地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扩散通量,以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贵州威宁草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7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通过网格布点法,系统采集草海表层湿地水体,测定水样理化指标和离子组成... 为揭示岩溶湿地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扩散通量,以我国最大的岩溶湿地贵州威宁草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7月(丰水期)和12月(枯水期)通过网格布点法,系统采集草海表层湿地水体,测定水样理化指标和离子组成,利用PHREEQCI软件计算水体pCO_(2),并基于Cole提出的气体扩散模型估算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水体丰水期pCO_(2)的变化范围为0.44~645.65μatm,平均值为(55.94±124.73)μatm;枯水期变化范围为35.48~707.95μatm,平均值为(310.46±173.54)μatm;丰水期水体整体pCO_(2)低于枯水期,空间上两期水体均呈现东部区域及河流入湖口处pCO_(2)较高,而中西部区域pCO_(2)欠饱和的特征.水-气界面CO_(2)的扩散通量在丰水期变化范围为-43.27~27.16 mmol/(m^(2)·d),平均值(-34.49±12.93)mmol/(m^(2)·d),枯水期变化范围为-33.36~28.15 mmol/(m^(2)·d),平均值(-8.02±15.85)mmol/(m^(2)·d),与其他岩溶湖库相比,水生植物丰富的草海在两个极端水文期CO_(2)扩散通量相对较低,总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pco2 co2扩散通量 时空分布 草海
下载PDF
珊瑚礁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严宏强 余克服 谭烨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07-6215,共9页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受到有机碳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无机碳代谢(钙化/溶解)两大代谢过程的共同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珊瑚礁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证了有机碳的有效补充,动物摄食及微生物降解等生物过...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受到有机碳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无机碳代谢(钙化/溶解)两大代谢过程的共同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珊瑚礁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证了有机碳的有效补充,动物摄食及微生物降解等生物过程驱动了珊瑚礁区有机碳高效循环,只有不超过7%的有机碳进入沉积物,而向大洋区水平输出的有机碳通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珊瑚礁区碳酸盐沉积(无机碳代谢)是全球碳酸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累积量达到全球CaCO3年累积量的23%~26%,是影响大气CO2浓度的重要组成;珊瑚礁是大气CO2源或汇则取决于净有机生产力与净无机生产力的比值(ROI),当ROI<0.6时,珊瑚礁区是大气CO2的源,反之,则是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系 碳循环 海-气通量 p_CO_2 POC DOC PIC
下载PDF
枯季乌江河流“呼吸”作用及其性质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焦树林 梁虹 刘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7-162,共6页
发源于云贵高原上的乌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河流。以枯水季节乌江流域水体中的实测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值等理化参数为依据,探讨了乌江流域河道水体的CO_2分压(P_(CO)_2)... 发源于云贵高原上的乌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河流。以枯水季节乌江流域水体中的实测温度、溶解氧、碱度和pH值等理化参数为依据,探讨了乌江流域河道水体的CO_2分压(P_(CO)_2)与河流"呼吸"通量的变化规律。乌江流域枯水季节河道水体P_(CO)_2,介于291.3~1 530μatm之间,平均值为949.3μatm,约为大气的3倍,各支流样点的平均值为992.4μatm,大于干流平均值902.6μatm,由此推断乌江流域干支流河道在枯季是大气CO_2的"源"。受各游段流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支流河道水体P_(CO)_2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水体P_(CO)_2与溶解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河道内有机质的异养呼吸不是喀斯特乌江流域枯季水体中溶解无机碳的主要来源,其河道水体中高P_(CO)_2成因复杂。P_(CO)_2的上述分布规律是流域支流汇入、地下水以及河道水体有机质氧化分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 喀斯特流域 河流“呼吸”作用 溶解氧 co2分压(pco2)
下载PDF
2005年9月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pCO_2变化规律及行为 被引量:3
4
作者 桂祖胜 张龙军 +1 位作者 张向上 孙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5-617,共3页
根据2005年9月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表层水体CO2分压(pCO2)和盐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pCO2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pCO2与盐度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但在盐度5左右水体pCO2存在... 根据2005年9月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表层水体CO2分压(pCO2)和盐度的同步观测资料,对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中pCO2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pCO2与盐度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但在盐度5左右水体pCO2存在亏损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河口水体受海水影响,其离子强度突然增加而导致黄河水体中的过饱和碳酸盐发生沉降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co2分压(pco2) 总碱度(TAlk)
下载PDF
土壤CO_2与喀斯特洞穴CO_2季节变化响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殷超 周忠发 +4 位作者 田衷珲 曹明达 张结 潘艳喜 汪炎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4-310,337,共8页
为了揭示土壤CO_2对洞穴内环境的意义,对大风洞和响水洞2016年洞内环境指标和上覆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洞内CO_2浓度、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土壤2#对应的洞内空气CO_2在夏冬两季差值达793~884mg/k... 为了揭示土壤CO_2对洞穴内环境的意义,对大风洞和响水洞2016年洞内环境指标和上覆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洞内CO_2浓度、土壤CO_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土壤2#对应的洞内空气CO_2在夏冬两季差值达793~884mg/kg。土壤水PCO_2和滴水PCO_2在夏冬两季的差值最高可分别达1.12和0.41,因此洞内滴水PCO_2、土壤水PCO_2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土壤CO_2、洞内空气CO_2、洞内滴水PCO_2和土壤水PCO_2间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如4#土壤水PCO_2与滴水PCO_2的相关系数,由非滞后条件下的0.123上升至滞后条件下的0.596。同时在滞后条件下,土壤CO_2对洞内CO_2的贡献率的总和最高可达84.6%,高于非滞后条件下的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二氧化碳 滴水pco2 多元回归分析 双河洞
下载PDF
东海及黄海南部海域走航海-气CO_2通量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登辉 高郭平 +1 位作者 翟惟东 张春玲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4-485,共12页
根据2003—2008年东海及黄海南部海域多个航次现场观测获得的海表温度、盐度及海水表层pCO_2观测数据,分析该海域海水表层pCO_2及海-气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海-气界面CO_2转移与海表温度、盐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海... 根据2003—2008年东海及黄海南部海域多个航次现场观测获得的海表温度、盐度及海水表层pCO_2观测数据,分析该海域海水表层pCO_2及海-气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海-气界面CO_2转移与海表温度、盐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海水表层pCO_2及海-气CO_2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近海区域,春季受海表温度上升、生物作用加强的影响黄海南部、东海近岸区及陆架中部、东海南部表现为大气CO_2汇,其海-气界面季平均通量分别为(-7.77±6.59),(-11.08±8.99),(-2.94±6.78)mmol·m^(-2)·d^(-1)。夏季黄海南部区域表现为大气CO_2源(2.99±6.09)mmol·m^(-2)·d^(-1),与该海域的下层海水涌升有关,东海中部陆架区及东海南部近岸区由于淡水输入,形成跃层阻碍水体混合,再加上光合作用增强等的综合作用为大气CO_2汇,通量为(-4.81±8.92),(-0.75±12.14)mmol·m^(-2)·d^(-1)。秋季北风逐渐增强水体混合加剧,向冬季格局转变,底层富含CO_2的海水上涌,致使海表pCO_2升高,整个海区表现为大气CO_2源。在年际变化上,春季碳汇呈减弱趋势,而秋季碳源则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二氧化碳分压 季节性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O_2分压对SM80SS套管钢在CO_2/H_2S共存环境中的高温高压腐蚀行为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卫军 郭瑞 张勇 《全面腐蚀控制》 2009年第8期20-23,共4页
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X射线能谱(XRD)对CO2分压对SM80SS特级抗硫套管钢在CO2/H2S共存条件下的腐蚀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低PCO2时,反应以H2S为主,FeS优先生成,腐蚀产物膜颗粒细小、比较致密,... 用失重法、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及X射线能谱(XRD)对CO2分压对SM80SS特级抗硫套管钢在CO2/H2S共存条件下的腐蚀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低PCO2时,反应以H2S为主,FeS优先生成,腐蚀产物膜颗粒细小、比较致密,平均腐蚀速率较小;PCO2不断增大后,反应以CO2为主,FeS逐渐全部转变为FeS0.9,腐蚀产物膜颗粒粗大、比较疏松,平均腐蚀速率较大;腐蚀产物有较好的局部腐蚀阻碍作用,腐蚀形式均为均匀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80SS特级抗硫套管钢 co2/H2S co2分压 腐蚀产物膜 腐蚀机理
下载PDF
2011年3月胶州湾表层海水pCO_2及海-气界面通量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文松 薛明 张龙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4-149,共6页
依据2011年3月4日对胶州湾走航连续实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实测资料,对胶州湾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估算了3月海-气CO2通量。结果表明:3月胶州湾表层海水pCO2实测值在191~332μatm之间... 依据2011年3月4日对胶州湾走航连续实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实测资料,对胶州湾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估算了3月海-气CO2通量。结果表明:3月胶州湾表层海水pCO2实测值在191~332μatm之间,平均值为278μatm,海-气CO2通量在-22.76~-7.13mmol·m-2·d-1,平均值为-14.2mmol·m-2·d-1,这一时期胶州湾从大气吸收约1.59×103t C,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汇。生物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表层海水pCO2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pco2 生物活动 海-气co2通量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pCO_2分布及海-气CO_2通量 被引量:5
9
作者 薛亮 张龙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29,共8页
基于在2006年夏季北黄海收集的的高分辨率的表层CO2分压(pCO2)数据,结合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同步观测参数,探讨了夏季北黄海pCO2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北黄海与大多数中低纬度陆架海类似,由于水温较高,表层pCO2较高(平均值为... 基于在2006年夏季北黄海收集的的高分辨率的表层CO2分压(pCO2)数据,结合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同步观测参数,探讨了夏季北黄海pCO2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北黄海与大多数中低纬度陆架海类似,由于水温较高,表层pCO2较高(平均值为(463±41)μatm),整个海域相对大气CO2过饱和。表层pCO2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南和鲁北近岸海域pCO2明显高于中部区域,辽南近岸的高pCO2主要与河流输入和水产养殖引起的生物好氧呼吸有关,而鲁北沿岸的高pCO2主要与烟台近岸的底层冷水涌升及由混合引起的高碳酸盐含量的黄河泥沙的再悬浮有关;在海区中部大部分水域,pCO2与温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温度是这一区域pCO2分布较为重要的控制因子。另外,采用Wannikhof的海-气气体交换系数估计了北黄海夏季海-气CO2通量,结果表明整个北黄海是大气CO2的源,平均释放速率为(4.00±0.57)mmol.m-2.d-1,高于南黄海夏季海-气CO2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pco2 控制因素 海-气co2通量 北黄海
下载PDF
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测量仪器比对研究
10
作者 张川 王聪 +1 位作者 宁春林 庞永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0-86,共7页
针对两种常见的海洋pCO2测量仪器(基于水汽平衡法的pCO2自动监测系统Underway pCO2System及采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水汽分离的pCO2原位传感器HydroC/CO2)开展了室内比对试验。通过加入Na2CO3/NaHCO3或H3PO4调节水池内水体pH值控制比对环境的... 针对两种常见的海洋pCO2测量仪器(基于水汽平衡法的pCO2自动监测系统Underway pCO2System及采用膜分离技术实现水汽分离的pCO2原位传感器HydroC/CO2)开展了室内比对试验。通过加入Na2CO3/NaHCO3或H3PO4调节水池内水体pH值控制比对环境的pCO2,在10个水平下采集了两台仪器的测量数据,通过对同步采集水样的总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TA)及pH测定,计算得到pCO2的理论值。通过数据分析发现3组结果间一致性很好(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9以上),但彼此间存在较大的"系统差"——两台仪器间测量差值在50~80μatm之间,差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s为(64.52±9.52)μatm;Underway pCO2System及HydroC/CO2与CO2sys计算值之间的差值分别在15~80μatm间及-2^-50μatm间,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40.67±15.88)μatm及(-23.86±14.90)μa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二氧化碳分压 比对 UNDERWAY pco2 System HydroC/co2
下载PDF
大洋海区海-气CO_2通量单参数遥感算法的适用性检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郝京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6-291,共6页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LDEO数据库的全球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表温度(SST)等实测数据,初步建立东太平洋海区PCO2与SST的单参数经验算法,并采用相同区域的独立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单参数算法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具有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基于LDEO数据库的全球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海表温度(SST)等实测数据,初步建立东太平洋海区PCO2与SST的单参数经验算法,并采用相同区域的独立实测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单参数算法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为0.51 Pa(1 Pa=9.869μatm),由此估算出2003年6月该海域CO2通量为-1.4 mmol/(m2.d),与实测估算的碳通量基本相符,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海区CO2源汇特征.将该遥感算法运用到西大西洋海域(15°~25°N,60°~75°W),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均方根误差(RMS)为0.69 Pa.检验结果表明,在寡营养大洋海区,单参数遥感算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受相似因子调控的同纬度海区可以使用同一遥感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大洋碳循环 卫星遥感 海-气界面co2通量 海表co2分压(pco2)
下载PDF
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pCO2的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小双 陈飞 +2 位作者 赵孟江 洪巧巧 徐寒梅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172-177,共6页
细胞培养工艺放大是生物抗体药物从实验室工艺走向临床和商业生产的必经之路,基于生物反应器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哺乳动物细胞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大小规模反应器中工艺表现不一致成为放大的主要挑战,其中高... 细胞培养工艺放大是生物抗体药物从实验室工艺走向临床和商业生产的必经之路,基于生物反应器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哺乳动物细胞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大小规模反应器中工艺表现不一致成为放大的主要挑战,其中高二氧化碳分压(pCO2)问题给大规模反应器中细胞生长、代谢和蛋白产量与质量带来严重影响。二氧化碳(CO2)积累主要来自于细胞代谢产生CO2与反应器传质水平的失衡。通过分析CO2积累的原因,从培养工艺的优化和放大参数的合理设计两方面总结了降低大规模CO2积累的方法,最后结合新型大规模反应器pCO2预测模型,为工艺放大过程中pCO2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工艺放大 哺乳动物细胞 二氧化碳积累 pco2控制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CO_2,O_2,and Dimethylsulfide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in Summer
13
作者 WU Xi TAN Tingting +3 位作者 LIU Chunying LI Tie LIU Xiaoshou YANG Guip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20-334,共15页
The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O_2, CO_2, and dimethylsulfide (DMS)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June 2014. In surface water, mean O_2 saturation level, part... The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O_2, CO_2, and dimethylsulfide (DMS)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June 2014. In surface water, mean O_2 saturation level, partial pressure of CO_2 (pCO_2), and DMS concentrations (and ranges) were 110% (89%–167%), 374μatm (91–640 μatm), and 8.53 nmol L^(-1) (1.10–27.50 nmol L^(-1)), respectively. The sea-to-air fluxes (and ranges) of DMS and CO_2 were 8.24 μmol m^(-2)d^(-1) (0.26–62.77 μmol m^(-2)d^(-1)), and -4.7 mmol m^(-2)d^(-1) (-110.8-31.7 mmol m^(-2)d^(-1)), respectively. Dissolved O_2 was oversaturated, DMS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high, and this region served as a sink of atmospheric CO_2. The pCO_2 wa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_2 saturation level, while the DMS concentration showed differe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_2 saturation level in different water masses. In vertical profiles, a hypoxic zone existed below 20 m at a longitude of 123?E. The stratific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caused by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suppressed seawater exchange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layers,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hypoxic zone.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detritus carried by the Changjiang River Diluted Water (CRDW) consumed abundant O_2 and produced additional CO_2. The DMS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because of low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hypoxic zone. Strong correlations ap-peared between the O_2 saturation level, pCO_2 and DMS concentrations in vertical profiles.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CRDW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of O_2, CO_2, and D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 partial pressure of co2(pco2) dimethylsulfide(DMS) CHANGJIANG ESTUARY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下载PDF
模拟下古气藏工况下抗硫油管钢的CO_2/H_2S腐蚀行为 被引量:5
14
作者 尹志福 张永强 +2 位作者 拓川 杨添麒 王珂 《材料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3,共5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抗硫油管钢在含硫气田中的腐蚀行为和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结合SEM和XRD分析方法,对N80S和P110S抗硫油钢管在模拟下古气藏环境中CO_2,H_2S共存时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CO_2和H_2S分压比时的腐蚀速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抗硫油管钢在含硫气田中的腐蚀行为和机理,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结合SEM和XRD分析方法,对N80S和P110S抗硫油钢管在模拟下古气藏环境中CO_2,H_2S共存时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CO_2和H_2S分压比时的腐蚀速率,分析了腐蚀产物特征和成分,探讨了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2种抗硫油管钢随H_2S含量的增大,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H_2S微量时抗硫油管钢表面形成了Fe CO3和Fe S等腐蚀物,未见明显的腐蚀坑,随H_2S含量的增大,表面的腐蚀产物为铁的硫化物且存在明显的局部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02/H2S腐蚀 抗硫油管钢 H2S含量 co2/H2S分压比 腐蚀行为
下载PDF
喀斯特关键带水-土-气CO2分压垂直转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炎林 周忠发 +4 位作者 薛冰清 李坡 田衷珲 张结 汤云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8-1021,共14页
喀斯特关键带是碳循环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综合作用区域,各层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反应体系,其中,CO2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河洞洞穴上覆土壤及洞穴水及空气CO2浓度的监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碳酸平衡... 喀斯特关键带是碳循环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综合作用区域,各层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反应体系,其中,CO2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双河洞洞穴上覆土壤及洞穴水及空气CO2浓度的监测,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根据碳酸平衡系统理论对CO2的垂直向转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CO2的垂直向转化过程受洞穴内外部气温变化、滴水pH及脱气沉积过程的影响,其供给来源、离子饱和状况在雨季和旱季存在明显差异;雨季时,大气降水在土壤中下渗速度较快,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土壤、表层喀斯特带对渗透水CO2补充作用较弱,渗透水中CO2分压(即PCO2)变化范围在0.035~0.126 vol%,洞内水—气CO2分压(△lg PCO2> 0),洞穴水具有溶蚀性,此时表层喀斯特带下部中的CO2应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旱季时,由于降水量较小,渗透水有充分时间接受土壤与表层喀斯特带CO2补充,构成开放系统,渗透水变化范围为0.038 vol%~0.095 vol%,更有利于发生先期沉积过程(PCP),此时洞内空气PCO2小于洞穴水(△lg PCO2<0),促使滴水在洞内再次发生沉积、形成沉积物,此时土壤和表层喀斯特带均为洞穴水CO2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关键带 垂直转化 水—土—气pco2 co2来源 双河洞系
原文传递
小浪底水库影响下的黄河花园口站和小浪底站pCO_2特征及扩散通量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永领 杨小林 张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8,共9页
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黄河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进行连续采样分析,根据亨利定律计算出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 CO2),研究了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的影响下黄河花园口站和小浪底站表层水体p CO2特征及水-气CO2通量.结果表明... 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黄河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进行连续采样分析,根据亨利定律计算出表层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 CO2),研究了在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的影响下黄河花园口站和小浪底站表层水体p CO2特征及水-气CO2通量.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正常调度期间,小浪底站表层水体p CO2在82~195 Pa之间,花园口站表层水体p CO2在99~228 Pa之间,且花园口站表层水体p CO2均高于同期的小浪底站;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两个水文站均表现为水库泄水期间的表层水体p CO2明显低于水库排沙期间的表层水体p CO2.无论是在小浪底水库正常调度期间还是在调水调沙期间,两个水文站表层水体p CO2均与DIC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9月Ep CO2/AOU的比值高于生物好氧呼吸作用控制水体p CO2的理论下限0.62,因此8、9月生物好氧呼吸作用对水体p CO2的贡献比较明显.从全年来看小浪底站和花园口站平均水-气CO2扩散通量分别为0.486μmol·(m2·s)-1和0.588μmol·(m2·s)-1;在水库正常调度期间花园口站水-气CO2扩散通量明显高于同期的小浪底站;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两个水文站均表现为水库泄水期间的水-气CO2扩散通量明显低于水库排沙期间的水-气CO2扩散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二氧化碳分压 水-气co2扩散通量 调水调沙 小浪底水库
原文传递
香溪河库湾春季pCO_2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4
17
作者 袁希功 黄文敏 +3 位作者 毕永红 胡征宇 赵玮 朱孔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4-1760,共7页
测定了春季香溪河库湾的水温(WT)、pH、HCO3-浓度、溶氧(DO)及叶绿素a(Chl-a)浓度等参数.根据化学平衡和亨利定律计算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薄层扩散模型计算碳通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表层水体pCO2在8.34~168.70μatm间波动,平均... 测定了春季香溪河库湾的水温(WT)、pH、HCO3-浓度、溶氧(DO)及叶绿素a(Chl-a)浓度等参数.根据化学平衡和亨利定律计算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薄层扩散模型计算碳通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表层水体pCO2在8.34~168.70μatm间波动,平均为49.01μatm.空间上,pCO2自上游到河口呈明显上升趋势,Chl-a浓度则逐渐下降.时间上,昼夜pCO2在74.43~168.70μatm间波动,平均为117.92μatm,Chl-a浓度在2.22~4.55 mg.m-3之间,平均为3.04 mg.m-3.香溪河库湾春季表层水体pCO2与Chl-a浓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44,P<0.01),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pCO2的主要影响因子.香溪河库湾春季是CO2的汇,CO2吸收速率为-35.17 mmol.(m2.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二氧化碳分压 叶绿素A 碳通量
原文传递
筑坝对山区河流碳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全洲 陶贞 +3 位作者 张胜华 解晨骥 林培松 毛海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1-342,共12页
流域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及干流筑坝等是影响河流碳动力学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干流下游筑坝的华南山地丘陵区河流增江的碳循环过程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山地丘陵为主的流域地貌特征提高了增江河流碳的输出通量;而亚热带湿润气候和较高... 流域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及干流筑坝等是影响河流碳动力学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干流下游筑坝的华南山地丘陵区河流增江的碳循环过程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山地丘陵为主的流域地貌特征提高了增江河流碳的输出通量;而亚热带湿润气候和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以及缺乏碳酸盐岩的流域地质背景使得溶解有机碳(DOC)构成增江河流碳的主要成分;光化学分解可以解释在秋季较强紫外线辐射下河水较低的DOC含量。受大坝影响河段水流速度的变缓为水生生物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使得颗粒有机碳(POC)中来源于水生生物量的贡献率上升、有机物的C/N比降低。流速变缓的河道中藻类的生长导致水体CO2分压低于大气中的CO2分压。增江流域DOC和POC的输出通量分别为25.08×10^5g/kiM^2·a和11.58×10^5g/km^2a。本文为研究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碳循环过程及通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坝 湿热流域 山区河流 有机碳 水体co2分压(pco2)
原文传递
南海碳源汇的区域与季节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辉 彭亚兰 黄根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1-593,共13页
南海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南海CO2通量问题,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完善全球碳循环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4个典型特征区域(北部陆架、北部陆坡及海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和中南部海盆)的海表CO2分压、CO2通量和控... 南海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南海CO2通量问题,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完善全球碳循环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4个典型特征区域(北部陆架、北部陆坡及海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和中南部海盆)的海表CO2分压、CO2通量和控制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南海北部陆架海表CO2分压区域差异显著,珠江冲淡水上游低盐区为强碳源,海表CO2分压常年处于超饱和状态,最高值达405.3~810.6 Pa,下游离岸开阔海域(盐度大于33.7)冬季海表CO2分压低至35.2~37.0 Pa,为弱的碳汇。南海北部陆坡、海盆受温度调控,暖季是碳源,冷季是碳汇,夏季海表CO2分压最高达45.0 Pa,冬季海表CO2分压最低为34.7 Pa。吕宋海峡西侧海域碳源/汇受温度、季风和水团等因素影响较大,春季海表CO2分压与大气CO2分压接近于平衡状态,冬季升高至38.4~47.5 Pa,高于大气CO2分压。中南部海盆表现为大气CO2弱或中等强度的源,海表CO2分压年均值为41.0 Pa。总体上,南海大部分海域在全年尺度上表现为弱的碳源,每年向大气释放(18±10)Tg C的CO2。虽然南海碳循环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少长期的现场观测与数据积累。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海—气CO2分压时间序列研究和海—气CO2交换通量的遥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分压 海—气界面co2通量 南海 边缘海 控制因素 珠江冲淡水
原文传递
渤海主要温室气体与海水pCO_2环境特征
20
作者 尹维翰 齐衍萍 +2 位作者 曹志敏 张友篪 唐红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9-193,共5页
通过对渤海主要温室气体及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渤海区底层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渤海大气CH4含量春、夏、秋、冬季均值分别为2085、1974、2056和2060×10-9nl/L,各季节... 通过对渤海主要温室气体及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渤海区底层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渤海大气CH4含量春、夏、秋、冬季均值分别为2085、1974、2056和2060×10-9nl/L,各季节高值区均出现在黄河口邻近海域;黄河口邻近海域大气较高浓度的甲烷可能是渤海沿岸城市夏季出现高值的重要原因;渤海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06年-2009年呈增高的趋势,2009年9月渤海中、北部海水pCO2在285~617μatm之间变化,渤海中部海水pCO2明显低于辽东湾内海水pCO2,研究区CO2海气通量-5.9~13.4mmol.m-2.d-1在之间,人类活动以显著影响到渤海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 pco2 环境特征 海气交换通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